摘要:表達主體,即會話中話語的發(fā)出者,在交際中會選擇使用多種語言形式來指稱自己,這稱為自我指稱。本文從人稱代詞、名詞短語、語法結構等指稱形式入手,力求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自我指稱及其語用功能作系統(tǒng)地說明。
關鍵詞:自我指稱 指稱形式 語用功能
言語交際活動中,交際信息的發(fā)送者和接受者稱為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在日常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就是指如何通過語言形式來指稱表達主體,即說話人如何指稱自己。交際會話中,表達主體通常會使用“我”“我們”“咱們”等第一人稱代詞來指稱自己,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不同的語境和交際目的,話語結構形式的制約,表達主體往往也會選擇其他詞匯和短語,使用其他表達形式來指稱自己。不同的自我指稱可以反映各種特定的交際意圖的訴求,可以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果和表達效果。本文將對自我指稱的各種形式進行歸納整理并對其進行語用功能分析。
一、指稱
指稱是語言與客觀實在相聯(lián)系的主要方式。語言中任何詞語的意義都具有抽象性,借助于指稱,詞語意義就能和語境中特定對象發(fā)生關聯(lián)從而轉化成語言交際中的具體意義。一旦指稱發(fā)生,指稱的對象就從一個世界中的客觀存在進入語言,成為一次談論中的對象,詞語的意義也就從抽象概括的意義轉化成為具體的語境意義。
言語交際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獨立的個體或單獨的一方是無法完成言語交際的。因此,在基本的言語交際過程中,言語交際主體應該至少有兩方存在,一方是話語的發(fā)出者,即表達主體;另一方是話語的接受者,即接受主體。
表達主體是言語交際活動的發(fā)出者,是交際行為構成的決定性因素。表達主體需要在言語交際中進行說話人自我身份的定位和構建,說話人為了突顯某一特定的身份特征,會根據(jù)實際交際需要而進行順應性選擇。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就是說話人根據(jù)交際需要而建構該交際角色的一種語用行為。
二、自我指稱的形式和語用分析
表達主體可以通過詞匯、語法等手段在言語交際中自我指稱,包括專門用來表達交際主體的詞語即人稱代詞;可以表達交際主體但不是專門用來表達交際主體的詞語即指人名詞;指人名詞短語;此外還有零指稱形式等。這些語言形式體現(xiàn)了情境性的表達特征,在語言交際中具有不同的交際效果和功能。
1.人稱代詞作自我指稱
人稱代詞系統(tǒng)是在言語交際中,對交際主體身份最簡單最直接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言語交際主體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最有效最清楚的指示。人稱代詞作自我指稱主要包括自稱代詞、對稱代詞、他稱代詞、反身代詞、旁稱代詞、無定代詞。
我們來看以下句子:
(1)我是一名醫(yī)生。
(2)我們(=我)那口子是個“網(wǎng)蟲”。
(3)在我的心里,他是一個很好很熱情很誠懇的朋友,他把你(=我)當作朋友以后,他從不忘記你(=我),他從各方面關心你(=我)。
(4)涵涵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擔心媽媽批評,一邊撫摸著狗狗,一邊可憐兮兮地說,“它(=我)不是故意的,下次一定會小心的,請媽媽放心?!?/p>
(5)胖不胖不是自個兒(=我)能決定的。
(6)房間里沒別人,資產處處長卻沒直說,繞著圈子說:“你這樣說的話,有人(=我)可就不高興了噢。”
例(1)中的“我”是自稱代詞,實指說話人,直接明確,也是表達主體自我指稱的主要形式。除“我”以外,還有“我們、咱、咱們、俺、俺們、本人、鄙人”等。
例(2)中,“我們”直接表明了表達主體和“那口子”的親近關系。這種自我指稱的應用是為了促進交際順利進行,拉近雙方交際及情感距離來引起共鳴。
例(3)中的“你”是對稱代詞,表達主體站在對稱的角度上,讓接受主體也感受到“他”的種種好。對稱代詞是指稱接受主體的代詞,主要是“你”和“你們”,需要從語境上來體會說話人的情感。這種自我指稱的移指方式表面上是突出接受主體的地位,實際上是讓接受主體自覺的考慮表達主體的情感和意圖。
例(4)使用他稱代詞“它”,表達主體以小狗的身份來自稱并來承認錯誤,主要體現(xiàn)的是表達主體請求諒解的心理,并請求接受主體從小動物的角度出發(fā)來考慮。他稱代詞除“它”之外還有“他、她”和“他們、她們、它們”。
例(5)表達的是“胖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里用反身代詞“自個兒”作為自稱,用更為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強調這不是表達主體能掌控的事情。反身稱代詞主要是用于強調位于話題中心位置的人,強調的是表達主體本身,形式主要是“自己”和“自個兒”。
例(6)中,房間里明明只有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表達主體卻非要用無定代詞“有人”來指稱自己,制造雙方的社交距離。使用無定代詞這種表達方式,把表達主體的直接作用做淡化處理,是拉遠了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的距離,增加情感距離,從而制造雙方的社交距離。
(二)指人名詞作自我指稱
指人名詞體系是個開放的類別,其中涵蓋的詞匯內容非常廣泛,并且不斷有新的詞匯進入該體系中。自我指稱相關的指人名詞主要包括三大類,即姓名類、親屬類和社會稱謂類。例如:
(7)老張認真地對兒子說,“孩子,這件事,爸爸(=我)必須跟你談談?!?/p>
(8)劉老師說:“老師(=我)很看好你們噢,這次考試可不要讓老師(=我)失望哦?!?/p>
(9)咱們認識這么多年,校友(=我)的忙,你得幫啊!
(10)你一定要比別人強,因為你是劉超(=我)的兒子。
例(7)使用了親屬類指稱“爸爸”,是要突出自己在家庭的權威地位。親屬類指人名詞在漢語中非常豐富,這或許和中華民族重視家族的觀念有關。一般情況下,表示宗族、姻親和外親的親屬類指人名詞都可以作為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直接使用。表達主體選用親屬類指人名詞作為自我指稱,中心目的一般都是強調表達主體和接受主體的親屬關系,希望接受主體從親屬關系角度出發(fā)來考慮問題。
例(8)“老師”以職業(yè)指稱自己,表明受教關系,通過職業(yè)特點直接包含話語意圖。職業(yè)類稱謂重點突出的是職業(yè)性,即突出某種專業(yè)技能,考慮到各行各業(yè)的特點不同,受眾范圍不同,職權范圍不同,職業(yè)規(guī)則也不同,主要是提示接受主體重點關注職業(yè)特點。
例(9)使用交往類指稱“校友”,表達親密關系。言語交際中,交往類稱謂往往口語化的用法比較多,意在表達親近的關系,希望接受-主體從感情、情誼的角度出發(fā),拉近主體問的關系。
例(10)直接使用名字“劉超”來指稱自己,用表達主體的姓名全名作為自我指稱,一方面體現(xiàn)了表達主體在某方面的優(yōu)勢地位,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表達主體對接受主體嚴肅認真的權威地位。用姓名做自我指稱表達的感情色彩要比“我”更強烈一些。姓名類的稱呼,包括全名和非全名,是表達主體用作自我指稱的最直接的形式,除了姓名的全名外,還常使用小名、外號,姓氏+某,老+姓氏,小+姓氏,阿+姓氏,姓+身份,姓+頭銜,姓+排行等形式。
(三)指人名詞短語作自我指稱
指人名詞短語的形式包括人稱代詞+人稱代詞,人稱代詞+NP,NP+人稱代詞,NP+NP,多限定成分+NP。
以下幾個例句中包含指人名詞短語作自我指稱的用法。
(11)我本人(=我)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12)感謝大家給我起的雅名,詩人教授。詩人教授(=我)在此贈言幾句!
(13)我們那幫從西藏走出去的人(=我們),大多仍然做著文化的事。
(14)與政府簽訂的BT合同條款沒有實際還款來源及還款保障,使融資得不到實際保障,迫使我司(=我們)資金鏈斷裂,公司全面處于癱瘓狀態(tài)。
(15)總司令近乎發(fā)怒的狀態(tài),厲聲說道“這是總司令我(=我)的命令!快去執(zhí)行!”
例(11)使用了人稱代詞疊加使用的形式,突出表達主體所代表的是表達主體本身,是獨立的個體,和單獨的人稱代詞使用相比,主要起強化和強調的作用。
例(12)通過指人名詞的疊加復指,突出其在社會活動中所充任的角色,強調了表達主體的社會角色的作用。NP+NP的結構一般會主要強調其在社會活動中所充任的角色。
例(13)使用多限定成分+NP的結構,“我們那幫從西藏走出去的人”,表達主體的自稱形式中,人稱代詞與指量名短語的共現(xiàn)結構,主要表現(xiàn)為“我/咱/俺+這(個)+NP”和“我們/咱們/俺們+這些/這幫/這群/那些/那幫那群+NP”。
例(14)“我司”相當于“我們的公司”。這里人稱代詞是修飾的作用,中心語是后面的“NP”形式,其語義表達式可以表示為“人稱代詞(們)(的)+NP”的形式。人稱代詞“我”實際上相當于復數(shù)“我們”的用法,后面的“NP”一般都是集合名詞,如“我黨、我軍、我部”等。表達主體實際上是所陳述行為的直接參加者或執(zhí)行人,重點突出表達主體是所表達的集體中的一員。
例(15)“總司令我”是采用的“NP+人稱代詞”的形式,作為表達主體的自稱形式,加入了表達主體的態(tài)度和立場,充分地反映了語言的主觀性,同時自稱代詞的使用強化了自我的印記,表達出表達主體想利用復雜的自我指稱,來表明和接受主體的親疏關系。
(四)零指稱形式
零指稱形式的出現(xiàn)主要是引導接受主體把關注的重點或談論焦點放在話題上而非人稱上,而且省略的自我指稱對象都是顯而易見的,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隱性的表達主體自我指稱形式。從語用學角度來說,零指稱形式是一種“語言減縮”現(xiàn)象,但是卻有凸顯話語主題的效果。例如:
(16)哎呦,頭疼,胃疼,全身都疼!
例(16)雖然沒有顯性的時間、地點和人稱指示語,但從“哎呦”這個感嘆詞和主觀性極強的感嘆句語氣,可以推斷出話語表達是“此時此地”的,是為了更強烈地說明表達主體的感受而省略了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表達主體是要把重點放在表述自己正在體驗的感知。
避免重復的表達以節(jié)省語言資源是一種語言“經(jīng)濟原則”。根據(jù)該原則,表達主體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更趨向簡潔和省力,會盡可能用較少量的語言來傳達較多量的信息。也就是說,如果能夠保證交際效果的實現(xiàn),表達主體會自覺地減少言語活動中語言資源的消耗而做出合乎經(jīng)濟要求的安排。
零指稱形式的使用,能夠使語言更為清晰和明確。接受主體把主要精力放在話語主題上,在表達清晰的前提下舍去繁瑣的指稱,可以產生更好的交際、理解或信息處理的效果,這樣,既減輕了交際主體的語言信息處理負擔,同時突顯了話語主題的價值。
三、自我指稱中的虛指
現(xiàn)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存在虛指現(xiàn)象。在自我指稱中也存在?!拔覀儭笨梢灾浮拔摇?,“我”可以用來指“我們”或“我們的”“我國”等,“咱”“咱們”可以單指“我”“你”等。例如:
(1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8)還我(=我們的)河山!
例(17)中的“我”原指中國共產黨,在這里是虛指,同時也包括了表達主體本身。
例(18)“我”等于“我們”的情況也是一種虛指,這種表達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而且其感情色彩是積極的。在新聞標題中以及闡明立場的主體表述中,能經(jīng)常見到這種用法。
(19)學點哲學知識——這就是我們對大學教師,特別是外語教師提出的一點要求。
(20)“我們要寫,寫那我們所知道的事……我們就能寫出很有教育性的東西來……我們寫我們的……我們要客觀地去觀察同性的朋友……則我們可以寫的事情正多得很哩?!?/p>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我們”,也是虛指,在學術科技語體,公文事務語體以及文藝審美語體中被廣泛使用。這種自我指稱的虛指表達是一種語用移情和共鳴,既表現(xiàn)出表達主體謙虛的態(tài)度,又表明了表達的內容不是主觀臆斷而是集思廣益的結果。
得體的虛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發(fā)接受者的參入感,也有利于表達者情感的抒發(fā)。
四、結語
表達主體的自我指稱,包括專門用來表達交際主體的詞語即人稱代詞;可以表達交際主體但不是專門用來表達交際主體的詞語即指人名詞;指人名詞短語;零指稱形式等。這些語言形式體現(xiàn)了情境性的表達特征,在言語交際中具有不同的交際效果和功能。
在言語交際中,表達主體通常具有一個或多個身份,有些身份是客觀存在的,有些身份是在言語交際中建構或虛構的。交際主體和社會關系具有不可分割性,交際主體必須在社會群體這個系統(tǒng)中準確定位,找到相對應的身份,然后選擇恰當?shù)淖晕抑阜Q方式進行交際。
作者簡介:水桂秀,女,湖南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