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 王迎春 麻景梅 王相 牛麗穎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有機化學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與目的,倡導采用記分作業(yè)、實驗技能、專題討論、課堂演講以及學習筆記多要素評價方法,構建有機化學教學形成性評價,打破傳統(tǒng)的試卷定終身的評價模式,有助于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時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管理和調整自身學習,達到自主學習與終身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有機化學;形成性評價;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0-0074-02
有機化學為中藥學、藥學及中藥資源與開發(fā)等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程,是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且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對中藥類、藥學類等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因此教師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學好本課程至關重要。目前有機化學課程評價一般都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考試對有機化學教學進行評價,即通過期末閉卷考試來考察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情況。但是,這種評價體系隨著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與深入,體現出很多弊端,例如: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教師授課內容以及授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學生為了考試分數而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自主分析問題能力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受到了忽視,所以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2]。
一、形成性評價的理念
形成性評價已成為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改革的熱點,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唯一定義。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fā)展的及時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進行的連續(xù)性評價[3]。無論上述哪種定義,都可以看出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yōu)秀學生,而是為了發(fā)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并使教師的教學得到及時的反饋信息。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對于教師:有助于促進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時通過學生反饋的評價意見,及時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對于學生:更加注重學習本身及學習過程,而不是最后的考試分數。有利于促進其積極管理和調整自身學習,提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合作精神、責任感與自信心,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發(fā)展的目的。
二、形成性評價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構建策略及意義
有機化學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擬采用多要素形成性評價方法,從記分作業(yè)、實驗技能、專題討論、課堂演講、學習筆記以及期末考試六個方面進行。
1.記分作業(yè)。(1)記分平時作業(yè):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練習題,測試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情況,獲得即時教學評價指數作為平時記分作業(yè)。課堂練習題使教師逐漸改變重教輕學、重講輕練的習慣,形成重視學生練習的意識。使學生將知識點細化到練習中,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利于新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組織時,教師應提供有課堂重難點針對性的練習題,使學生能很快地理解要求。練習結束后,教師及時查看學生作業(yè)情況,出錯較多的題目不必馬上給出正確答案,可以作為課堂討論題目,讓學生相互更正,使學生處在活躍和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2)綜合性作業(yè):通過綜合性作業(yè)的布置,使學生對整本書章節(jié)間形成橫向聯合縱向發(fā)展,全方位提升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明白各章節(jié)間不能嚴格區(qū)分割裂開來,打破章節(jié)壁壘,對知識點進行整理、規(guī)劃,構建有機化學整體的知識脈絡,預布置如下兩個綜合作業(yè)。①有機化學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為學習的重點,學生課下歸納總結各類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布置為其中一個綜合性作業(yè)。通過總結各類有機化合物的普通命名法、系統(tǒng)命名原則、一些有機化合物的俗名,并列舉實例,加深各類有機化合物在命名時的區(qū)別與聯系,使學生系統(tǒng)綜合地掌握此部分內容。②鹵代烴在烴與與烴的衍生物知識體系——如醇、醛酮、羧酸和糖類化合物之間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學生課下歸納總結鹵代烴與烴類及其他烴類衍生物的聯系,布置為另外一個綜合性作業(yè)。通過鹵代烴這一結構比較簡單的烴的衍生物,歸納總結如何由烴合成鹵代烴,如何利用鹵代烴合成其他衍生物的中間體,或由單官能團向多官能團轉變的中間體。讓學生明白各章節(jié)間橫向聯合、縱向發(fā)展的關系,打破章節(jié)壁壘,構建有機化合物的整體知識脈絡。
2.實驗技能。有機化學實驗是本門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生實驗課程中的實際操作情況以及上交的實驗報告進行成績評定,作為本門課程形成性評價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瘜W實驗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橋梁。做好實驗,既能讓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實驗態(tài)度,使學生在實驗室里充分施展其才能,促使他們動手、動腦,活躍思維。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使學生更加重視實驗,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3.專題討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3—4人組成討論小組,各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充分討論后形成統(tǒng)一答案,這個答案所得的分數就是小組所有同學的分數。本部分擬通過開放第二課堂,將本教研室的教改課題“微型化綠色化實驗教學實踐與探討”融入學生課堂教學中。例如:關于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的實驗,讓學生進行分組,一部分同學按照常量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一部分學生按照微量實驗方法進行實驗。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組裝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時間、稱量產品質量、計算產率,通過直觀的操作與對比,學生總結常量與微量實驗的優(yōu)缺點,切身體會實驗微型化、綠色化教學改革的目的與意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和繼續(xù)深造,及從事專業(yè)課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開發(fā)打下堅實的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科研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4.課堂演講。每18學時安排學生進行一次課堂演講,演講內容為課前布置新章節(jié)的一部分。學生根據查閱資料等方式,自己設計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重難點的把握以及關于板書的設計,教師根據實際的演講情況給出分數。學生為了做好演講,得提前準備。他們從課本、文獻、網絡以及根據對本門課程的理解搜集信息和資料。通過課前充分地準備,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整理,組織好語言,理清思路。這對他們的思維邏輯、歸納總結、語言表達等有較大的意義,能對他們起到對知識點融會貫通靈活掌握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聽學生的演講可以從中把握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理解,通過對他們演講后的指點,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水平。
5.學習筆記。教師指定某一章節(jié)內容,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教材、上網學習等手段進行學習,記錄掌握知識的程度、對重難點以及疑難問題的理解等,考核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學習記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指導,并進行成績的評定。
通過學生課前做學習筆記,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帶到課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結合中醫(yī)學院專業(yè)特點,針對學生筆記中提出的問題,用討論代替講述,用互動改變被動,用爭論取代提問,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快樂中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課前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再在課堂上詳細講解,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
根據上述測量標值,得出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有機化學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整體加和作為本課程的形成性評價。最終,學生對于本課程考核的綜合成績由形成性評價考核(平時成績)占比40%、終結性評價評價考核(期末考試)占比60%構成。
有機化學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fā)自身潛力、發(fā)揮自身能力的機遇。為了適應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正是朝著注重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方向在努力。所以,推行形成性評價體系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復合型醫(yī)藥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培云,吳鴻飛,方方,等.基礎化學課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踐[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3(3):94-96.
[2]劉長青,唐玲.形成性評價在醫(y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4,30(2):105-106.
[3]周丹,符小文,何萌,等.形成性評價在基礎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5,43(11):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