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fā)強
摘 要: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把問題意識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切入點和推動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問題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啟發(fā)學生在學習中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疑問,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初中語文許多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內容的精辟的提煉,是主旨所在。抓住了課題,文章的內容也就了解了。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課題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教學《社戲》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就文章的關鍵語句發(fā)問,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細體會才會恍然大悟。有的學生提出:“那夜返航時不是一直在罵老旦嗎,為什么作者卻說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對一些耐人尋味的語句,學生很容易提出質疑;二是預設爭論性的問題,克服思維的片面性。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設置有爭論性的問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進行互動合作式學習,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目的性,避免學生因知識和經驗的缺乏,提出偏執(zhí)性和膚淺性的問題,從而使之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斷,進一步思考問題。再如以《秋天的懷念》一課為例,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母親的散文,史鐵生筆下對親情的回憶與感悟,讓人感覺親切而意味深長。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如何使學生深刻領會作者對親情的感悟,如何讓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激發(fā)感恩情懷,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呢?教師可以預設這樣一個爭論性的問題—《秋天的懷念》和《懷念母親》兩個文題,哪一個更好?學生在比較中,能夠進一步結合文本內容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思考,抓住關鍵的詞句,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體會,從而喚起他們最真切的情感體驗。
二、科學指導,引導學生善問
課堂上學生不是不想問,而是不會問,不知何處問。他們是沒有找到提問題的源頭,沒有掌握好提問題的方法,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指導他們何處提問。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關鍵要看教師引導的方法是否正確到位。每一篇課文的題目起到的是大綱、關鍵詞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理解題目所包含的意義。再通過文章找出既可以概括題目,又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心局或者重點的詞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題目的含義。例如杜甫的《春望》這首詩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句詩主要表達的是作者在戰(zhàn)火不斷的時間里,殷切地希望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此時接到家人的一封家書勝似千萬黃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這種迫切的心情。然后,將課文中可以引申作者目的的詞語或者句子找出來,并以此為基礎設置相關的問題。另外,對課文中留有懸念的詞句可以巧妙地進行問題的設置,并積極地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當時的思想動態(tài)。
三、巧用教材信息,引導質疑探究
信息豐富的中學語文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教材中的相關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例如,七年級下冊教材《木蘭詩》一文中,“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以兔為喻,贊頌了木蘭的機智英雄。教材注釋中對這一詩句的注解是這樣的:“兩只兔子貼著地面飛跑,又怎么能分別得出誰是雄兔,誰是雌兔呢?”兔子真的是在貼著地面飛跑嗎?教材中的這一解釋是否可以有更合理的闡釋呢?“雙兔傍地走”這一句詩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到底是“貼著地面跑”還是“并排一起跑”呢?這一基于生活經驗的疑問,使學生的探究興趣非常濃厚。通過搜集資料,探討研究,請教專家,結合生活實際經驗和生物學以及古漢語音韻學的相關知識,學生最終解決了問題:雙兔并不是貼著地面在跑,而是并排躍進式地奔跑。在古漢語中“地”亦可作“著”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地”也是“著”的意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盲從教材,而是通過教材提供的相關信息,綜合生活經驗、其他學科知識等,不斷激發(fā)自己的問題意識,激活探究熱情,將思維引向更深廣的領域。
四、精心設計教學,激發(fā)學生提問
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熱點和焦點,激發(fā)學生的提問興趣,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努力挖掘教材,引領學生打破表面的認知狀態(tài),喚醒思維,迸發(fā)激情,使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中產生疑問、提出更多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一步的討論和探究,無論是否得出一致的答案,都可以進一步增進學生提問的興趣,使學生熱愛提問。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我問學生:“課文幾次寫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義?”“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樂的,想一想:為什么那些人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要嘲笑、取樂?”有學生答:“他們缺少必要的同情心?!蔽壹皶r追問:“同學們再想想,周圍的人,特別是短衣幫,生來就是這樣冷酷無情嗎?”這就暗示了深思的路線:應從社會存在和人們主觀意識之間的關系上來考慮。學生們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蝕,使民眾麻木不仁,分不清壓迫者和受壓迫者,意識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樣受著統(tǒng)治階級的奴役,反而以嘲笑孔乙己為能事、為樂趣。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有效的方式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出問題、探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