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析

2018-05-14 09:05朱國華吳兆雪
現代教育科學 2018年2期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互聯網

朱國華 吳兆雪

[摘 要]教育在制度驅動、技術推動和時代需求的拉動下迅速融入了互聯網思維,正在經歷著組織形態(tài)、教學范式、課程資源、教學關系等四大轉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等教育供給側主體在面臨改革形勢變化時,重點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強化互聯網思維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的生態(tài)構建以及“互聯網+教育”的技術革新。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教育轉型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02-001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03

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長期低迷,經濟增長低位運行且復蘇遲緩的現象倒逼各國紛紛推出經濟刺激計劃與振興戰(zhàn)略。中國為加速經濟發(fā)展,實現民族復興,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到了各行各業(yè),這是我國“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

一、“互聯網+教育”供給側的改革動力

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在教育領域更加突出簡政放權,以雙向并立的教育體系①為制度驅動、以“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為技術推動、以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和優(yōu)質教育供給為需求拉動,加速教育供給側生態(tài)的營造、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硬件環(huán)境的提升。

(一)制度驅動

互聯網是繼蒸汽工業(yè)、電力工業(yè)之后科技工業(yè)時代的產物,先后經歷了“+互聯網”階段即互聯網依附其他行業(yè)、“互聯網+”階段即其他行業(yè)依附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經濟”階段即互聯網思維將各行各業(yè)由傳統(tǒng)的同行業(yè)一維競爭提升到上下游產業(yè)協同競爭的二維競爭[1]。在教育領域,“互聯網+”成為制度驅動的核心要素,于2015年上升至國家戰(zhàn)略層面,成為制度驅動的最大動力源。

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制度驅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雙向并立的教育體系改革為重點加速推進學術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現代化,初步建設一批“雙一流”高校與學科群,初步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實現高水平的教育資源供給;二是以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為藍圖加速建設各類各級教育全覆蓋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實現互聯網+教育的環(huán)境供給;三是以高校綜合改革為重點加速釋放科研、應用以及與經濟社會發(fā)展融合的限制性制度供給,實現創(chuàng)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并轉化為創(chuàng)新生產力。通過教育供給側改革,讓行業(yè)企業(y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技術人員等集成在互聯網+教育的外圍,釋放創(chuàng)新要素的制度約束空間,讓教育成為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動力源之一。

(二)技術推動

技術變革往往漸次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蔓延至生產方式,擴展至思維方式,甚至加速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在人類歷史上先后歷經了四次教育革命,極大地拓展了教育人群即促使知識傳承由極少數人向絕大多數人的傳遞,極速地革新了教育形態(tài)即以師生傳承為特征的教育教學方式的單一化向多樣化,再向標準化,最終向個性化轉變的發(fā)展導向,每一次技術變革均在教育領域甚至社會發(fā)展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表1)[2]。

2012年,“互聯網+”獲得廣泛關注,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互聯網與各主要行業(yè)的技術對接,深刻地改變了各個行業(yè)的設計、生產、經營、銷售態(tài)勢;尤其是21世紀以來互聯網企業(yè)屢次榮膺企業(yè)排行榜前幾名,GOOGLE、百度、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yè)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現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未來互聯網工業(yè)的形式將深刻改變各個行業(yè)的運行方式、運行規(guī)則。隨后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將經濟驅動的希望寄托在互聯網+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美國推出圍繞互聯網創(chuàng)新的“再工業(yè)化戰(zhàn)略”、德國提出高端智能的“工業(yè)4.0”,中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等,將互聯網+技術與各行業(yè)進行深度融合,試圖加速創(chuàng)新智能產業(yè)發(fā)展。教育方面的改革正在通過互聯網設備終端的全面提升,實現智能連接;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資源融合互聯網,實現智能教學;通過教學規(guī)范與教學評價改革的互聯網支撐,實現智能學習與智慧教育。

(三)需求拉動

伴隨著教育產業(yè)化的高校擴張與國際化辦學,中國高等教育普及率已提升至近40%,部分發(fā)達地區(qū)達到70%;與此同時,中國連續(xù)多年成為赴歐美留學第一大國,教育消費超過3 000億美元,呈現出留學人數遞增化、留學人員低齡化、留學目的多樣化、留學專業(yè)泛在化等特征,側面反映出優(yōu)質高等教育供給不足、教育需求旺盛的現象?!盎ヂ摼W+”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主要依賴以下幾大需求:一是龐大的適齡學生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即對符合個性化學習與職業(yè)化定位的高素質、高水平、高效率教育;二是各級各類學校對主動融入互聯網環(huán)境以及政府對教育機構投資的需求,國家將教育經費逐年提高至4%左右,加大了基礎性互聯網環(huán)境投入;三是教育主體供給需求即以教師群體為主的教育者迫切需要在互聯網+教育硬件環(huán)境配套的同時完成教育資源的供給需求。

二、“互聯網+教育”引領教育四大轉型

以“互聯網+”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改變了外在的教育環(huán)境與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將帶來教育內涵的全方位提升,主要表現在四大轉型上,即組織形態(tài)轉型、教學范式轉型、課程資源轉型和教學關系轉型。

(一)組織形態(tài)轉型

在互聯網時代的第三階段即互聯網經濟階段,互聯網思維將徹底改造各類企業(yè)組織、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傳統(tǒng)的中心工廠式企業(yè)將精簡為研發(fā)中心,政府機構將大量向政務服務中心轉移,學校組織將向研究室(實驗室)和實踐教學中心轉移,這種形態(tài)轉移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種組織結構自調整、自適應、自轉型的過程。其實質是適應互聯網思維對各行業(yè)組織的改造,以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生產設計、經營、銷售推廣的新形態(tài);其本質是生產方式的變革誘發(fā)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化。對高校而言,負責規(guī)范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教務處的核心地位將轉移至實踐教學中心,圖書館的第二補充作用將讓位于互聯網學習平臺②,內部組織結構進一步扁平化,科層結構體系進一步弱化,靈活的虛擬組織將與實體組織機構協同發(fā)揮作用,高校將從規(guī)范的人才生產線演變?yōu)殚_放的教育生活集成中心[3]。

校校獨立的圍墻逐漸被互聯網連接起來(圖1)。學校尤其是高校往往以獨立的培養(yǎng)體系相互隔離,即使以往的實驗室(研究基地)布局或學科交流也往往只能作為補充;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更加注重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校獨立的學術圍墻。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環(huán)境的全方位滲透,學校的中心獨立性讓位于互聯網集成中心的連接性,學校的資源也將被納入開放的“互聯網+教育”大環(huán)境之中,“互聯網+”將先后拆除教育硬件圍墻、課程資源圍墻、學生圍墻(未來教育部將出臺學生自由流動甚至校際流動的規(guī)范),徹底將校校獨立的圍墻連接起來。

負責規(guī)范培養(yǎng)的教務組織讓位于實踐教學組織。高校的核心組織是虛擬的學術委員會,常態(tài)化運作實體是教務組織,負責學科專業(yè)規(guī)范化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修訂,是學校運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中心(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科研處同時作為學校中心組織;對于職業(yè)院校而言,實踐教學機構同時作為學校中心組織)。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沖擊以及對各個行業(yè)產業(yè)的改造,封閉而固定的人才生產線必然要讓位于開放而個性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教學組織預先設定的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方案將越來越遭遇現實變化的挑戰(zhàn)、教學革新的挑戰(zhàn)、個性需求的挑戰(zhàn),實踐教學組織的核心任務就是依托互聯網,搭建開放的核心課程平臺,提供多元化選修平臺和實踐平臺,暢通校內流動甚至校際流動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學校培養(yǎng)流程,在“互聯網+教育”供給側背景下切實發(fā)揮好核心作用。

院系科級負責制縱向結構向模塊式扁平結構轉型(圖2)。受近現代以來學科劃分的影響,目前高校仍以專業(yè)、學科為基礎進而劃分系部、學院的縱向結構為主,部分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學嘗試書院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嘗試少年班、浙江大學嘗試求是學院等在一定程度上對縱向結構進行了補充??v向結構最大的特征在于以專業(yè)為核心,以院系為主體完成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樣式的培養(yǎng),輔以選修式通識教育,其主導權在院系,其教育導向不是創(chuàng)新人才而是標準化人才。橫向結構最大的特征在于以通識教育為主,以學生自主選修為方向,主導權在學生,其教育導向是讓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ヂ摼W思維對教育供給側最大的沖擊就在于學習方式的改變,進而深度推進圍繞學習方式設計的學校組織逐漸由縱向結構向模塊式扁平結構轉型。

(二)教學范式轉型

在互聯網技術融入教育領域之前及過程中,教學范式一直在嘗試革新并完善教學大綱、教師講課水平、課堂設計、教育技術、教學反饋與教學評價體系而未成功。但互聯網技術的全行業(yè)普及卻將教學主體、客體全部連接起來了,實現了由內部封閉的教學范式轉向為公開教學范式的目標。在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進程中,灌輸式傳統(tǒng)課堂將逐漸轉向啟發(fā)式互動課堂,固定式教室課堂將逐漸轉向網絡化課堂與實踐式課堂,圖書式資源將逐漸轉向微課型資源。

灌輸式傳統(tǒng)課堂轉向啟發(fā)式互動課堂。傳統(tǒng)課堂式教學是現代學科分類后最有效的知識傳授范式,能夠在規(guī)定時限內較為系統(tǒng)地完成教學方案,是以知識傳承為導向的,特別能夠適應大工業(yè)化時代對知識工人的批量化需求。隨著“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創(chuàng)新要素驅動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源,富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的獨特個性人才已經成為時代的需求,在教育領域表現為啟發(fā)式教育正在逐步取代知識型灌輸式教育。啟發(fā)式互動課堂是在知識教育基礎上進行的發(fā)散性思維訓練,能夠在相對完整的知識鏈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今后長遠發(fā)展開拓新思路。

固定式教室課堂轉向網絡化課堂與實踐式課堂。經過多輪次自主性改革,固定年限、固定學時等專業(yè)學年制向學年學分制過渡,再向學分制過渡,這一漸進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固定式教室課堂的弊端,但其核心思想仍然尚未跳出固定培養(yǎng)方案的窠臼即僅僅解除了何時完成限定課程的束縛。固定式教室課堂只是由“一支粉筆、三尺講臺”慢慢向“一張嘴巴、一張PPT”過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全方位滲透,MOOC等網絡化課堂與實踐式課堂將越來越多地出現,最終改變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固定的培養(yǎng)方案。網絡化課堂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與時俱進,更是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相對于固定式教室課堂分段式知識灌輸,網絡化課堂更傾向于分類式梳理與定點式研討,實踐式課堂更傾向于獨特的親身體驗與專業(yè)探索,這些特點極其適應互聯網+教育的發(fā)展趨勢[4]。

圖書式資源轉向微課型資源。作為對固定的培養(yǎng)方案的補充,部分高校嘗試了選修課、實踐課、通識課模塊甚至游學模塊,極大地促進了以人的發(fā)展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設置,而最大的資源平臺即圖書館(圖書信息中心)仍然以放羊式海量供給為主,知識的教學范式尚未轉化為知識檢索與運用的教學范式,學生需要的資源利用率較低,被動覆蓋率向有效覆蓋率轉化成效微乎其微。高校學生對數字資源的利用率、對紙質圖書資源的檢索率、閱讀覆蓋量都普遍偏低。事實上造成了學生由知識教育解脫后陷入無效自主發(fā)展的學習陷阱,未來教學范式將在啟發(fā)式教育基礎上以信息檢索、有效信息反饋和創(chuàng)新性學習為中心,圖書式資源供給的教學范式正轉向微課型資源供給的范式,教育將更多地以微課的形式有效篩選關鍵信息,充分提升學生對資源的知曉率、使用率、使用量。

(三)課程資源轉型

課程資源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一方面教學范式的革新倒逼課程資源的更新,另一方面課程資源的調整帶動了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遷移,這一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課程資源設置方式轉型即以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核心課附加通識課程模塊、實踐課模塊等轉型為垂直課程模塊。原有的資源設置是同時指向學生,學生逐層逐級完成課程資源模塊,然后進行實踐實習,最后完成畢業(yè)設計或畢業(yè)論文,所有的資源設置是指向畢業(yè)設計或畢業(yè)論文的。互聯網思維下的教育資源并不針對最終的畢業(yè)設計,更傾向于學習過程及課程資源自我配置即學生可以在垂直的課程資源模塊中自由選學甚至可以跨專業(yè)、跨學校。二是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整體資源向深入而細化的局部資源轉型,微課、MOOC等形式便集中反映了這一轉型趨勢。課程設置尤其是教材承載著太多全面而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被迫面面俱到但難以深入,這反而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微課、MOOC等形式很好地適應了興趣點課程資源,由點及面,利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5]。三是傳統(tǒng)考核方式轉向網絡考核即以網絡考試平臺為基礎的綜合性評價。學業(yè)考核作為課程資源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期末紙質化考場逐漸轉向多元化評價,但多數高校仍以課堂參與、課外作業(yè)(課外實踐)和期末考試為主,互聯網技術介入并非僅僅改變考核形式而更在于考核學習效果,網絡化考試資源提供了課程資源拓展,有利于學生興趣點的延伸。另一方面,網絡化考試可能會與專業(yè)證書培訓融合,或者相互認可,進而把課程資源擴充到職業(yè)證書方面。

教育變革不僅僅是互聯網滲透教育的單向度變革,同時也是教育各方借助互聯網構建教育新生態(tài)的變革,“互聯網+教育”強調教育理念變革,體現為組織模式、教學模式、服務模式的融合[9]。對教育供給側主體而言,教育生態(tài)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教育”資源供給生態(tài)上。內部資源整合畢竟難以面面俱到,外部資源引入或接入勢在必行,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循環(huán)互補必然成為常態(tài),通過學習反饋系統(tǒng)不斷豐富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實現“互聯網+教育”新生態(tài)。對學生而言,在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之間自由切換釋放了學習自主性,也增強了自我學習針對性,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化學習需求。同時,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知識傳授所,而是搭建學生實踐的平臺,能夠以開放的平臺通過游學、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參觀游覽等豐富形式構建社會對接生態(tài),加速教育生態(tài)與社會生態(tài)的有效銜接,適應“互聯網+教育”的跨界服務。

(三)“互聯網+教育”技術革新

作為教育供給側主體,不管是理念革新、生態(tài)構建還是技術革新,都有改革依賴慣性。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的第三階段,技術革新將日新月異,教育生態(tài)構建和教學范式的調整將越來越依賴即時性與延續(xù)性的雙重變革,符合學生興趣點的小眾化技術革新將層出不窮,甚至成為“互聯網+教育”的常態(tài),將演化出多向度的教學范式。以往的“互聯網+”技術往往首先在經濟領域使用,然后在教育領域鋪開。而“互聯網+教育”融合后將形成新的經濟鏈,政府主導的優(yōu)勢與免費獲取的便利將推動技術革新成為教育改革原始驅動力之一,技術革新主要通過教育大數據、教育人工智能和教育技術范式革新實現對知識及知識體系的供給變革[10]。

以教育大數據顛覆知識供給程序。教育大數據是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革新的直接體現,一方面將知識碎片化,一方面重新整合知識邏輯關系,最終結果是顛覆了知識供給程序。傳統(tǒng)知識傳授注重依據教材按部就班完成知識體系供給程序,主導權更多的在教師手中,關注點更多的集中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非學生興趣點。教育大數據將實現知識相關性的最優(yōu)化供給,同時推薦最優(yōu)質的關注度高或影響力大的教育資源,讓以教師主導的大眾教學和以學生主導的興趣點教學可以重組知識供給程序。教師主導的大眾教學也更加注重專題式教學,正如當前風靡校園的微課。學生主導的小眾教學更加注重深度挖掘,以激發(fā)學生在某個領域的興趣。

以教育人工智能顛覆知識供給場景?!盎ヂ摼W+教育”可以不斷汲取人工智能,構建智慧教育生態(tài),徹底顛覆知識供給場景。目前階段已經基本實現了傳統(tǒng)紙質化教育向網絡化教育的轉變,接下來將實現現實場景向虛擬場景的轉變,最終將實現模擬場景供給。傳統(tǒng)紙質化教育是適應農業(yè)時代特征的教育場景,網絡化教育更加適應工業(yè)化時代特征的教育場景,而模擬場景更適應知識信息時代特征的教育場景。教育供給場景的轉變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或人工智能技術的供給,更是教育方式的供給。其一方面解放了教師與學生對知識場景融入的前置障礙,另一方面跨越了知識供給時空對師生的阻隔,使師生更容易在供給場景中相互協作。

以教育技術范式顛覆知識體系。教育技術范式革新表征為微課、翻轉課堂、MOOC等不同的方式,其實質影響是對現有高度程序化知識體系的顛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學科專業(yè)壁壘,培育跨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教育技術一直處于教育的外圍,也是教育變革歷史的生動寫照,正如生產工具標志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時代一樣,教育技術標志著教育發(fā)展階段和水平,反映出知識體系供給方式的變化。教育技術范式演化初期將精細化學科知識體系,中期將模糊化學科界限,最終將完全顛覆程式化的知識體系[11]

注釋:

①雙向并立的教育體系指通過教育改革實現學術教育體系與職業(yè)教育體系兩個支柱構成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其中學術教育體系一般包括以雙一流為導向的研究型大學、以教學與研究并重的教研型大學和以教學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職業(yè)教育體系一般包括以一流職業(yè)教育為導向的應用型大學、以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和以技術傳承為導向的高等職業(yè)院校。當前,中國學術教育體系培養(yǎng)鏈是完整的,水平是逐漸提升的,在亞洲屬于第一梯隊,在世界屬于第二梯隊;中國職業(yè)教育體系是不完整的,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當前正以應用型本科建設為主,未來十年將以應用型大學建設為主,在2050年將建成世界一流的職業(yè)教育體系。

② 關于互聯網學習平臺,目前以MOOCS平臺最為先進,同時很多商業(yè)教育推廣機構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如網易云課堂(網易公開課)、百度傳課、新浪愛課程、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主辦的精品課、騰訊課堂等;教育主管部門也在積極籌劃建設開放共享的互聯網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tài)[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4):15-17.

[2]趙勇.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教育與技術關系漫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3-89.

[3]張坤穎,王娩娩,張家年.“互聯網+”視域下新技術對遠程教育的影響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6(2):84-86.

[4]張昕.“互聯網+教育”的課程資源革新:為何與何為[J].教育科學論壇,2016(11):18-20.

[5]楊銀付.“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16(6):5-6.

[6]李國倉.“互聯網+”時代的高等教育之變[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57-58.(下轉第43頁)

[7]余勝泉,王阿習.“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2-5.

[8]常娜,曹輝.“互聯網+”背景下O2O 教育生態(tài)圈及其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6-8.

[9]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zhàn)[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3-9.

[10]李長吉.互聯網+時代教育研究的十大任務[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6):3-5.

[11]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技術研究新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nternet +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ZHU Guohua1, WU Zhaoxue2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jiang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1013, China;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field of Internet + education has rapidly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et thinking driven by the system-driven, technology-driven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is experiencing four major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organizational forms, teaching paradigms,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eaching relations.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e of the reform situation, the main subjects of education supply such as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focus on reforms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constructing the ecology of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 edu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歡
互聯網+教育供給側改革互聯網
在偏遠農村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設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聯網+教育”產業(yè)組織分析
“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tài)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的實施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以高品質對農節(jié)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