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霞
[摘 要] 本文以中國漢語言環(huán)境下學齡前兒童英語教育為例,系統(tǒng)分析了兒童外語家庭教育“語言關鍵期”派、“母語基礎論”派、“語言學科”派的主要理念,針對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具有整合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提出了兒童外語家庭教育應該逐漸建立對雙語概念及優(yōu)勢的正確認知、浸入真實外語環(huán)境、與兒童認知學習有機結合、去除功利心的堅持和積累等策略。
[關鍵詞] 非目的語環(huán)境;學齡前兒童;外語;家庭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11-0147-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27
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兒童外語學習由于缺乏真實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無法充分實現(xiàn)語言的工具功能,導致學習中只重視語言本體要素的學習而忽視對語言工具功能的認知,使學習與運用嚴重脫節(jié)。家庭作為重要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1],在兒童外語學習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中國漢語言環(huán)境下學齡前兒童英語教育為例,通過對學齡前兒童外語家庭教育現(xiàn)狀的剖析,從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特點出發(fā),探索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家庭教育理念與策略。
一、學齡前兒童外語家庭教育現(xiàn)狀及分析
家庭教育是學齡前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齡前兒童母語學習的驚人成就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學齡前兒童的外語教育逐步進入家庭,家庭教育對兒童外語學習的理念和態(tài)度滲透到與兒童的互動模式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兒童外語學習的積極性與效果[2]。
(一)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理念
De Houwer, A.指出單語和雙語環(huán)境下,兒童的語言發(fā)展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對于語言的信念和態(tài)度構成,父母的信念和態(tài)度會影響父母的語言選擇以及與孩子的互動策略,繼而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F(xiàn)實生活中,這種信念和態(tài)度往往會局限于某一種理論,或者受身邊兒童外語學習實例的影響。一般而言,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理念有三類。
1.“語言關鍵期”派。“語言關鍵期”派認為學齡前是兒童外語學習的關鍵期,一旦錯過就會喪失兒童外語學習的寶貴時光。所以從孩子一出生,就給孩子“磨耳朵”,大一些就開始送到各種英語機構學習英語,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才發(fā)現(xiàn)花重金砸出來的英語優(yōu)勢卻也僅僅只能維持一兩年,到了小學高年級這種優(yōu)勢就不明顯甚至不存在了。本文認為,“語言關鍵期”的理念是有研究基礎的,學齡前對兒童進行外語教育是對的,但是焦慮的心態(tài)和盲目的做法卻并不可取,家長需要認識到兒童外語學習的開始方式和立足長遠的規(guī)劃更為關鍵。
2.“母語基礎論”派?!澳刚Z基礎論”派認為母語是最重要的,在兒童母語還沒有掌握的情況下就讓兒童學外語,會讓兒童感到茫然和迷惑,容易造成思維混亂,不利于兒童智力和思維的發(fā)展。雖然母語學習與思維發(fā)展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學齡前由于接觸外語而影響兒童智力和學業(yè)的實例。處在多種家庭語言環(huán)境中的兒童,需要更多的時間對幾種語言進行語音分辨、語言理解和加工,因此他們開口說話的絕對時間比單語兒童晚是正常現(xiàn)象。這種“沉默”的付出對兒童認知概念與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很有價值的。
3.“語言學科”派?!罢Z言學科”派認為外語學習是一門學科學習,需要從語言的最小單位音素開始,逐漸到語音、詞語、詞組,再到句子循序漸進地學習,而且要等到學齡后由老師進行正規(guī)教學,才不會讓孩子受到不正確語言輸入的影響,正如同大部分父母學習英語的歷程,因此認同“語言學科”派的父母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忘記了自己英語學習時投入與產出比例的懸殊,忘記了自己英語學習與運用嚴重脫節(jié)的困惑?!罢Z言學科”派理念在越來越迅速的全球化進程中,是需要摒棄的外語學習理念。
(二)外語教育理念的分析
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理念存在的各種分歧,是研究領域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在家庭領域影響的反映。雙語與認知之間關系的研究經歷了雙語劣勢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中性階段(20世紀30—50年代)、雙語優(yōu)勢階段(20世紀60年代起)三個階段。Peal& Lambert的研究開啟了雙語優(yōu)勢階段,被譽為雙語學習與認知發(fā)展關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3][4][5]。近10年來,腦成像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研究雙語與個體內在神經機制原理的關系成為可能。雙語與兒童大腦執(zhí)行功能發(fā)展的研究表明,雙語經驗能夠促進兒童大腦的可塑性以及兒童大腦執(zhí)行功能的發(fā)展。易保樹、倪傳斌的研究表明,雙語者在抑制控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并且這種優(yōu)勢具有一定的神經基礎,雙語兒童比單語兒童更多地激活了大腦中負責工作記憶和抑制控制的腦區(qū)[6]。焦江麗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平衡雙語兒童(即兩種語言均達到同齡兒童的水平)在注意定向中的抑制控制能力優(yōu)于單語兒童,雙語學習促進了平衡雙語兒童抑制控制能力的發(fā)展。“雙語效應”的出現(xiàn)依賴于雙語兒童第二語言的熟練程度[7]。
本文認為,雙語者具有的優(yōu)勢來源于兩種語言的學習給予大腦的超水平鍛煉。在兩種語言選擇和競爭時,完成執(zhí)行控制任務的腦區(qū)和神經網絡產生出多重激活的運作經驗,促使人腦的執(zhí)行功能控制能力得到增強,對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學齡前是兒童執(zhí)行功能發(fā)展最快速的階段,在學齡前對兒童進行雙語的接觸和訓練,有助于增強兒童大腦的可塑性和執(zhí)行功能,從而促進兒童的智力、學業(yè)、認知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二、學齡前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
(一)整合性
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他的任何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學習。兒童的生理、認知、情感、語言、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是整合一體的關系,每個系統(tǒng)的學習都與其他系統(tǒng)互相促進、互相影響,整個學習系統(tǒng)會受到某一個學習系統(tǒng)發(fā)展的影響而進行調整、吸收與發(fā)展。學齡前兒童的任何學習過程都需要像學習走路和說話一樣,是在兒童無意識的、不自覺的、無痕的狀態(tài)中發(fā)生的。吳麗興認為整合學習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探究了兒童語言學習與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關系,建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兒童語言學習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了兒童語言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僅強調兒童語言發(fā)展與其他方面發(fā)展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強調兒童語言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肯定了兒童在語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8]。兒童的外語學習也處在兒童的整合性發(fā)展系統(tǒng)內,但是由于缺乏外在語言環(huán)境推力,兒童外語學習與母語學習的區(qū)別在于教育者如何做到“有心而無痕”,使兒童在無痕狀態(tài)下習得外語,這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更加注重兒童發(fā)展的各方面整合,在教學方式上更加注重選擇內隱式的方法。
(二)整體性
整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學習內容、方法、要素和語言符號識別四個方面。在語言學習內容方面,學齡前兒童的生理、認知、情感、社會、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的學習和發(fā)展都將在語言中體現(xiàn),是相關相融、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在語言學習方法方面,學齡前兒童會通過多感官、多模式、多類型的方法習得母語,只有通過這種整體性學習方式,兒童才能盡快掌握母語這種重要交際和思維工具;在語言學習要素方面,學齡前兒童的母語學習過程中,口語和書面語意識是同步發(fā)展共同促進的,學齡前兒童聽、說、讀、寫四個語言要素是整體發(fā)展的;在語言符號識別方面,學齡前兒童對聽覺語言符號和視覺語言符號的識別具有整體性,有研究數據表明,不同民族兒童的聽覺、視覺語言符號識別都具有整體性。Goodman,K.的全語言理論認為,人類學習語言是由整體開始,再逐漸進入局部的,整體永遠多于各局部的總和,任何局部的價值或意義,都只能在真正的說話實踐中,在完整的話語里,才有可能學得完整[9]。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需要充分考慮并利用母語學習整體性特點,在外語學習中貫徹從整體到部分的學習方式,才能將兒童母語學習的年齡優(yōu)勢運用到外語學習中,使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功能性
學齡前兒童的母語學習表現(xiàn)出極強的目的性,即借助語言這個最強大的工具盡早融入人類社會,這個極強的目的性推動兒童母語學習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因此,語言的工具功能是最早被兒童認知的,兒童最早發(fā)出的聲音也是為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是在進行一種社會交往,兒童在注意和選擇語言的形式之前,已經充分利用了語言的功能,兒童習得母語的特點是語言功能先于語言形式。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也需要考慮語言功能先于語言形式的特點,克服沒有口語交際環(huán)境的缺陷,盡最大可能給兒童提供交際情境,體會外語交際功能的需求。比如給兒童指認其生活環(huán)境中的外語文字標識,給兒童看符合年齡認知特點的外語動畫片,進行外語繪本親子閱讀,這些都會讓兒童充分體會到外語的交際功能,從而在交際功能的體會中逐漸習得外語的語言形式。
三、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建立“雙語者”涵義的正確理念
學界對“雙語者”這個詞的涵義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如Oestreicher、Richards,J. C.等認為雙語者是流利使用兩種語言的人,兩種語言轉換沒有障礙,都能像母語者一樣地進行口頭交流、書面閱讀和理解[10][11];Macnamara認為雙語者是具有第二語言能力的人,哪怕只擁有少量的聽說讀寫中某一項技能的人[12]。海嵐從中國兒童英語學習的目標出發(fā),根據美國國際語言考試中心(Language Testing International, LTI)和美國外語教育委員會(ACTFL)的《語言表現(xiàn)力指導綱要(2012年)》繪制了一張英語語言表現(xiàn)力發(fā)展的倒錐六棱體[13](圖1)。海嵐認為,外語能力發(fā)展是多維度的,綜合遞進的,越往上遞進,要求涵蓋的內容越多,超高級涵蓋的內容可以分為內容、情境、綜合性任務和功能、文體、準確度和社會語言文化六個方面。
本文認為,立足于漢語言環(huán)境下兒童英語的學習,即在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學習第二語言的“雙語者”,其實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是一個從零基礎不斷接近母語者的過程,越接近母語者的程度,兩種語言自由轉換的能力越強?!半p語者”連續(xù)統(tǒng)的涵義充分考慮到兒童外語學習的整合性、整體性和功能性,每一階段都涉及到兒童認知范圍的各個方面,使得兒童在外語啟蒙階段就能夠充分考慮外語的內容、情境、文體、準確度、社會語言文化等因素,更加有利于兒童外語能力的長期發(fā)展。
(二)建立語言學習的科學理念
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工具。能否用外語進行交流和思維活動是衡量外語水平的唯一標準。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運用這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去看更廣闊的世界、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去獲取更多的信息。因此,我們不能舍本逐末,只學習了工具和載體本身,而把學習語言的最根本的目的忘了。
2.語言學習是隨機的。人類的思維和交際是隨時和隨機進行的,因此外語的學習也是隨機的。兒童被帶到英語國家去生活一段時間,英語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那里有交際的需要。在中國漢語言環(huán)境下讓兒童學習英語,只能人為地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但這畢竟與現(xiàn)實有區(qū)別,我們需要真實生活中的交際。如在生活中滲透常用的英語口語句子,給兒童聽或看適合年齡和心理特點的英文原版音頻和視頻,利用環(huán)境文字和繪本文字讓兒童充分體會英語的交際功能等。
3.語言學習是漸進的。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是點滴積累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沒有明確的終點,只有堅持點滴積累才能推進語言學習的質變。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兒童語言學習和發(fā)展的框架性理念,做到有意識的滲透,隨時隨地進行支持和引導,這樣兒童語言發(fā)展必然在量變的基礎上接近一個又一個質變。
四、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家庭教育策略
外語學習的關鍵期問題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但是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支持第二語言學習開始越早, 雙語者的大腦加工機制就越接近單語者, 雙語者的第二語言語音也越接近母語使用者[14]。因此,學齡前兒童外語家庭教育需要把握兒童語言學習特點,立足長遠的語言學習目標和規(guī)劃,建立科學的語言教育理念,利用學齡前兒童的年齡優(yōu)勢,使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盡可能地趨向平衡性雙語者,盡可能接近母語者水平。
(一)浸入真實外語環(huán)境實現(xiàn)外語交際功能
基于“雙語者”連續(xù)統(tǒng)涵義,以及雙語經驗重塑兒童大腦及增強腦執(zhí)行功能的積極意義,學齡前兒童外語學習的目的是使兒童充分意識到相同概念在不同語言中的不同表達方式,用盡可能接近母語者習得語言的方式去學習外語,從而更加充分地利用雙語優(yōu)勢,去獲得有益于兒童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如今,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學習的原版英語語音視頻、圖書資源非常豐富,這些資源生動地再現(xiàn)了英語母語兒童真實的生活場景,可以讓中國兒童浸入真實的外語環(huán)境,體會外語的聽、讀交際功能,進而使兒童的說、寫能力最大可能地接近母語者。因此,我們提倡學齡前兒童盡可能使用原版兒童英語資源,反對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使用正規(guī)的教材系列,因為教材系列會將英語學習的目的引向語言本體要素的學習,這是不符合學齡前兒童英語學習目的和特點的,不利于兒童英語學習的長遠發(fā)展。
(二)與兒童認知學習有機結合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內容非常豐富。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不斷接受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經驗,逐漸獲得有關周圍環(huán)境的各方面知識,習得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方式也非常豐富。為了盡快融入外部社會環(huán)境,兒童需要調動全部感官,使用多種類型模式進行認知。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的參與,語言不僅是兒童認知事物、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理解社會交往規(guī)則最有效最快捷的認知手段,而且語言中滲透了各種認知內容。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為他們的認知學習提供了超越母語環(huán)境的內容和途徑,他們可以通過外語的學習習得一種新的思維和文化,以及認知事物的不同方式。因此,將學齡前兒童的外語學習與認知學習有機結合,不僅可以豐富兒童的認知內容和方式,而且也是一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外語學習策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將外語學習滲透在兒童的認知過程中,使外語學習與兒童認知發(fā)展互相推動和促進。
海嵐主張兒童的英語學習應該與兒童的身體發(fā)育、情緒情感發(fā)展、社會能力培養(yǎng)、認知能力發(fā)展相結合、相促進。學齡前兒童認知學習隨機滲透在生活的每時每刻,這決定了兒童外語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隨機滲透,以隨機性、滲透性為特點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外語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和場所。日常生活中,父母簡單的指令性話語以及顏色、形狀、身體部位等認知都可以滲透進外語學習中;戶外活動時,頻繁出現(xiàn)的街道、商鋪、小區(qū)等的名稱標牌等環(huán)境文字,以及兒童生活起居中食物的包裝、衣物的商標、玩具的說明書等文字都是兒童外語交際功能意識培養(yǎng)的天然材料;原版的外語音視頻及圖書資源則可以更深更遠地拓展兒童的時空認知范圍,豐富兒童的認知經驗。父母有意識地給兒童指認環(huán)境文字,同時把繪本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長期這樣堅持,就可以使兒童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建立外語跟母語同樣的交際功能意識.
(三)去除功利心的堅持和積累
任何語言的學習過程都是漸進的,需要不斷的堅持和積累。不管是生活中的口語交流,還是環(huán)境文字的指認、繪本的親子閱讀,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堅持和積累,需要父母在兒童語言學習的發(fā)展理念支持下,隨時隨地進行引導,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習得外語的交際功能意識和語言要素。父母對兒童進行外語學習滲透時,一定要去除外語學習的功利心理,否則可能事得其反。
家庭教育對兒童教育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而兒童語言學習的滲透性和生活性也契合了家庭教育的隨機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因此父母在兒童語言學習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父母需要正確認識兒童母語及外語學習的特點,建立科學的兒童語言學習理念和態(tài)度,對兒童的語言學習進行科學健康的支持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蘭扎,何霜等.家庭與多語發(fā)展[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7(6).
[2]De Houwer, A.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Parent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 In G.Extra and L.Verhoeven (eds.), ilingualism and Migration[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9.
[3]Peal, E.& Lambert, W.E.The Relation of Bilingualism to Intelligence [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2(27).
[4]余強.雙語教育和兒童認知發(fā)展關系的百年探索[J]. 南通大學學報,2005(3).
[5]李瑩麗,吳思娜,劉麗虹.雙語經驗對認知能力的影響[J]. 心理科學進展,2012(7).
[6]易保樹,倪傳斌.雙語加工的抑制控制研究及其神經基礎[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1).
[7]焦江麗,劉毅,王勇慧.不同熟練雙語兒童注意定向中的抑制控制[J].心理科學,2012(5).
[8]吳麗興.兒童語言學習系統(tǒng)理論對早期外語教育的影響[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9]Goodman, K.S.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A Parent/Teacher Guide to Childrens Learning [M]. Portsmout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6.
[10]Oestreicher, J.P.The Early Teaching of a Modern Language.[J]. Education & Culture, 1974(24).
[11]Richards, J.C.& Schmidt, R.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12]Macnamara J.E.Problems of Bilingualism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7 (2).
[13]海嵐.全兒童英語啟蒙——北美二語教育啟示錄[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7.
[14]楊靜,王立新,彭聃齡.第二語言獲得的年齡和熟練程度對雙語表征的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4(4).
(責任編輯:王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