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奧爾夫教學法內容談起,簡述了奧爾夫教學法中的節(jié)奏訓練和基本形體動作練習、聲勢教學以及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對我國音樂教學法的啟示。
【關鍵詞】奧爾夫教學法;感知力;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音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要從我國教育實際出發(fā),借鑒外國音樂教育的基本經驗和理論基礎結合我國音樂教學的現狀,并且把我國音樂教育放到世界音樂教育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進一步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改革。
我國引進奧爾夫教學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在我國教學體系中,奧爾夫教學法有30多年的歷史,對我國的教學方法發(fā)展與改革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由于中國的基本國情以及教育資源的匱乏,這些教學方法很難完全運用于我國教學中,現在多數仍然處于理論研究階段,與實踐結合還有很大的距離。中國的教育體系,很多年來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只注重學生的智育,,影響和制約著學生全面發(fā)展。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但在教育教育資源上存在很多的缺口,雖然提出了明確的教育方針政策,但能在實踐教學中實施卻不是容易的事。
一、奧爾夫教學法對我國音樂教學的啟示一
2001年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重新規(guī)定了音樂課程標準,這些內容的提出,都是以借鑒奧爾夫教學法為基礎的。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內容之一聲勢教學是以身體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的發(fā)響來表達音樂基本要素的教學方法,這就促使我國義務教育音樂《標準》:感受與鑒賞、表現創(chuàng)造等內容的形式和發(fā)展,在教學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欣賞,通過情感的塑造用肢體語言完美地達到一種表現音樂的方式。這種方法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了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真正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完全調動了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促進音樂教學的豐富化、具體化。
《標準》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音樂與相關文化這一項新內容,這是一種新的認識,也是音樂教學的進步和發(fā)展。它與音樂以外的其他相關文化藝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
我們可以借鑒奧爾夫教學法中所提出的基本形體動作聯系,運用各種動作表現音樂的本質,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又使學生音樂素養(yǎng)各方面得到訓練和發(fā)展。這些方法使我們明確音樂不僅與舞蹈、情感等有關,而且對思維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也密切相關。這就促使音樂的全面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使中國教學逐漸趨向全面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豐富了我國教學法的內容和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真正主動的參與音樂學習。
二、奧爾夫教學法對我國音樂教學的啟示二
奧爾夫提出教學法原則之一是早期教育原則,他認為早期教育對音樂學習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兒童期是音樂學習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兒童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發(fā)展速度相對較快,所以這時候加強音樂教育效果會相當明顯。這就影響了我國教學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視,應該轉變幼兒教育的理念,加強早期音樂教育的實施,為后期教育及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奧爾夫教學法第二個原則是親自參與原則,他認為音樂的學習不能只是停留在老師授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真正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這一教學原則,促使我國課堂互動教學的逐步形成,改變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只注重教師如何教,而忽略學生如何學的方法。學生親自參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例如,我們現在通常在課堂中使用的討論法、辯證法、提問法等都是我國課堂教學的進步和發(fā)展,這就防止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枯燥感和乏味感。
奧爾夫教學法的最后一個教學原則,要求創(chuàng)造性原則,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創(chuàng)造性是音樂學習的重要條件,正所謂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自己親自參與到情感升華,最后達到理性的創(chuàng)造,這就形成了一個整體性學習方法,促使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鞏固知識,最終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結論
通過對奧爾夫教學的方法和原則的分析、研究,它對我國的教學影響和發(fā)展還在繼續(xù)進行,相信通過借鑒這些教學方法,綜合我國教學的實際情況,一定會促使我國教學逐步形成完整、系統(tǒng)、全面和科學性體系,使我國音樂教學能真正達到美育所賦予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在借鑒外國音樂教學法時,我們應該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一般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既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全部摒棄。要吸收其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再根據我國的教學實踐相互聯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為我國教學的發(fā)展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我國教學逐步形成完整、系統(tǒng)、全面和科學性體系,使我國教學能真正達到美育所賦予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作者簡介:張婷(1989—),陜西省洛南縣人,藝術學碩士,商洛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