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是一門表演性藝術(shù),如果表演失去它的對象——觀眾,就失去表演本身的意義了。但在舞臺實踐過程中,兒童會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演唱問題,本文結(jié)合作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實際問題并給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 歌唱恐懼病;舞臺鍛煉;舞臺實踐;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少年兒童的歌唱表演是每個孩子經(jīng)過一段系統(tǒng)、科學的歌唱訓練之后,都要進行一定的舞臺藝術(shù)實踐,通過這種形式提高演唱水平。
一、歌唱恐懼病心理分析
每當少年兒童要登臺進行歌唱表演時,教師或家長為了不讓學生產(chǎn)生緊張的心理,往往會對學生說:“沒有關系,上臺后你就當臺下什么也沒有”或者告訴學生:“你就當臺下都是蘿卜、土豆”,更有甚者,竟在比賽候場時不讓學生看其他選手的演唱以免使自己的學生有畏懼感。這些做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也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事實上,絕大部分少年兒童初登舞臺均有—種“恐懼心理”。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產(chǎn)生這種心理狀態(tài)應該說是很自然的,但又是絕對不可取的。說它是自然的,是因為它普遍存在于初登舞臺的少年兒童之中;說其不可取是因為它直接影響著少年兒童歌唱水平的發(fā)揮及聲樂學習的進步。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恐懼心理”進行科學分析,找出糾正的辦法?,F(xiàn)在就將幾種歌唱的恐懼心理試析如下:
有些孩子性格活潑,愛說愛笑,善于表達,歌唱學習也很積極主動,按說這種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比較適合學習歌唱。往往第—次上臺就打了“折扣”。在演唱過程中,以往的熱情和精、氣、神全都不見了,只是完整地把作品唱下來了,使教師和家長非常失望。這類孩子恐懼的原因主要是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缺少舞臺演唱的鍛煉。
有些孩子的恐懼是來自同臺演唱的歌手或同臺比賽的選手。盡管教師和家長盡量地安慰,如前所說是“蘿卜”也好,是“土豆”也好,還是“什么都沒有”,對孩子來講都沒能起到排解恐懼心理的作用,這種自欺其人的寬慰是解決不了孩子的自卑感和怯場心理的。
還有些小歌手由于在某些歌唱技術(shù)方面存有缺陷,演唱或參賽作品的某一部分在技術(shù)上還沒得到解決,平時就沒把握。因此,演唱前心情很緊張,總是在擔心唱不好。上臺后精神不夠集中,結(jié)果不但技術(shù)上沒把握的地方?jīng)]唱好,而且還影響了其它部分的演唱,多處均有失誤。
最后一種恐懼的原因是由孩子本身性格所致。有些孩子性格內(nèi)向,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就很少流露自己的感情,很少在大庭廣眾面前出頭露面。由于家長的督促才學習了聲樂,即使在歌唱水平上有了—定的進步,也是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換來的。如果再摻雜著以上三種緊張的因素,真可謂患上了“恐懼病綜合癥”了。
二、歌唱恐懼病的治療方法
治療第一種“病例”的辦法是:一定不要對學生進行責備,首先要充分肯定成績。告訴學生,你能按作品的基本要求,把歌曲完整無誤地唱完猶是一個進步,說明你平時是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地練習并有一定的熟練性,今后應繼續(xù)努力。第二種“病例”本身就是由于恐懼才造成心理上的緊張,所以,教師就沒有必要對學生回避問題的實質(zhì)了。相反,教師應該直接了當、一針見血地為學生指出問題的所在。應該告訴學生:歌唱屬于表演性藝術(shù),學習歌唱除了自娛自樂外,還要唱給別人聽。演員如果失去了觀眾,演員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呢?這類學生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經(jīng)常地當眾表演,利用各種演出機會鍛煉表演的膽量。但不要過早、過多地參加比賽,因為不具備參賽的水平,總吃“敗仗”容易扼殺學習的熱情。經(jīng)過正確的引導和多次的舞臺表演的實踐后,他們會健康地成長起來并取得好成績。對于那些由于歌唱技術(shù)不過硬的學生來說,光憑幾句鼓勵話是不能消除恐懼心理的。過多的、過早的“舞臺鍛煉”更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恐懼病綜合癥”的治療過程應該說是最為艱難的。由于此病的起因是自身性格所致,因此,教師更不能幻想有什么“快速療法”可以在短期內(nèi)解決問題。
治病要治本,對于這樣的學生進行“治療”,必須有家長的配合。試想,一個人從小形成的性格哪能在一朝一夕就改變了呢?所以,教師和家長要相互配合,從各個方面來改變學生以往的習慣。
對有不同問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學生會明顯地比以前開朗,歌唱的學習也會有明顯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達.淺析聲樂技巧在聲樂藝術(shù)中的地位與作用[J].戲劇之家,2016(21):71.
[2]許講真.語言與歌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張媛媛(1975—),女,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