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文慧
【摘要】傣族是一個具有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民族。文身是指在人的身體上刺畫花紋、圖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為人身上一個永不褪色的印記,是傣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殘酷”的藝術。佛教的傳入使傣族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原始宗教與佛教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對傣族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強大的滲透和整合力,也讓傣族的文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本文介紹了傣族文身的悠久歷史與宗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漢文化的大量植入,傣漢兩族的通婚等都對傣族傳統(tǒng)文身有著重要的影響,文身人群、部位等也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分析了傣族當代文身藝術的變遷因素和發(fā)展現狀與傳承。
【關鍵詞】西雙版納;傣族;傳統(tǒng)文身;變遷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一、西雙版納自然環(huán)境及宗教概述
(一)自然環(huán)境與文身的聯系
文身是指在人的身體上刺畫花紋、圖案或文字等,再涂以有色染料,使其成為人身上一個永不褪色的印記,在傣語中被叫作“塞墨”,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雙版納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與當地傳統(tǒng)的傣族文身是息息相關的。西雙版納兼有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優(yōu)點,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使這里蘊含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古老的傣族傳統(tǒng)文身圖案主要以植物、動物、宗教象征物等為原型,將圖案寫實或變形后文于肉體上,這些圖案大多以現實的東西作為參照物。
(二)宗教概述
傣族文身有痛苦的文刺程序和嚴肅的祭祀禮儀,是一種“殘酷”的原始藝術,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征。文獻記載“傣族所信奉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漢文佛教經典中被譯為聲聞乘,是佛教中的正統(tǒng)派別,傳說這個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親耳聽佛傳教講經。在佛教出現大乘后,才把正統(tǒng)的聲聞乘稱為小乘。”[1]
二、傣族文身的文化歷史概況與現狀
傣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身傳統(tǒng)自傣族的先民百越族群就開始盛行,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文獻記載,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和文身習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百越族群。
在過去,男子達到一定的年齡,大約12-30歲,是必須要進行文身的。實地訪問中,許多文身過的老一輩回想當時文身時身體所受的疼痛,至今記憶猶新。現在,不少人會認為,文身對自己找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傣族傳統(tǒng)文身正在逐漸消失,大多是在一些年紀較長的老一輩身上才能看得見了,中年男子身上也少有文身,文身的面積也相對之前的要小,文身的部位也有所改變,從原來的大面積甚至是全身文身,到現在的小面積,部分文身。傳統(tǒng)文身的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身的興起,文身已不再局限于傣族人民,而是廣泛流傳于各個民族,各種領域。文身的內容、圖案也變得多種多樣,大多數人的文身圖案、部位已經不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功能,更多的是裝飾意味。文身工藝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趨于成熟,過程由繁到簡,文身所需要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三、西雙版納傣族文身的工藝
“傣族的文身工具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赤銅和鐵。文身工具多為用金屬鑄成的管狀體,重約200克。管子分為三段:第一段是主針,類似現代的儲水筆尖,可灌墨水和其他顏料,尾端是聯結管;第二段是管柱體,也是文身師傅行技時的握針處;第三段是菱形鉛塊實體,主要作用是加強垂直力量。細針用來文復雜的圖案,粗針用來文簡單的經文咒語以及單線條裝飾圖案。”[2]由于現代科技進步,老一輩文身師傅的離世,傳統(tǒng)文身工具幾乎消失,筆者只能在西雙版納州民族博物館找到傳統(tǒng)文身工具。
四、傣族文身藝術的變遷
(一)種類形式的變遷
傳統(tǒng)傣族文身與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巫術有關,文身也是一種信仰,過去傣族人民深信文身能為自己帶來平安,遠離災難疾病,讓自己更加有勇氣?,F代文身已經不局限于傣族,在漢族人民中也廣為盛行。傳統(tǒng)文身的圖案文字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對現代文身始終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比如,紋繡師在原有的傳統(tǒng)文身圖形上,加以自己的奇思妙想,創(chuàng)造出新的圖形,但新的圖形離不開傳統(tǒng)文身,這類型的文身在現代文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人群(族群)的變遷
在這個自由平等的時代,人們追求個性,很多人因此喜歡上了文身,認為文身可以體現自己獨特的審美,文身技術的進步,也讓更多的人勇敢地去嘗試。不僅如此,有調查顯示,2000年,傣族與漢族通婚率13.49%。文身人群(族群)的變遷與通婚有一定的聯系。采訪中有一位漢族小伙,手臂、大腿、小腿、后背、胸都進行了了文身,問道為什么有這么多文身時,他說,在兩年前娶了傣族的媳婦,自己非常喜歡文身,加之老婆是傣族,文身是傣族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文身不僅能張揚自己的個性,還能更加體現出自己對老婆的尊重和愛護。
(三)紋繡工藝的變遷
傳統(tǒng)文身工具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身機?,F代文身師傅的要求與過去不同,文身師傅的數量也逐漸增多,現在,文身師傅不限制年齡、性別、種族,只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興趣,再經過專業(yè)的培訓,配備必要的設備,即可為人文身。
五、傣族當代文身藝術的變遷因素分析
西雙版納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相對閉塞,間接導致了文化的隔離,這也是傣族傳統(tǒng)文身得以長期保留以及傳承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隨著西雙版納旅游業(yè)的興旺,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傣族社會也從原始狀態(tài)開始走向發(fā)展的道路。漢族移民及漢文化的大量遷移,是傣族當代文身藝術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傣族傳統(tǒng)文身與傳統(tǒng)宗教和佛教相關,漢文化的傳入,又讓三者發(fā)生了碰撞,產生了新的形式。此外,傣族與漢族通婚,也是文身藝術變遷的因素之一。
六、發(fā)展現狀與傳承
文身是一塊延續(xù)傣族歷史文明的珍貴的“活化石”,它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文化,也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社會在向前發(fā)展,人類文明在翻天覆地地改變,人文素質不斷提升,科學的思維讓封建、迷信的思想慢慢遠離了人們,以至于傣族傳統(tǒng)文身慢慢淡化出了人們的視線。寺廟中的小和尚數量也大大減少,很多寺廟只有零星的幾個小和尚或是完全沒有。傣族文身步入了危機時期,人們不再依賴迷信文身的力量,不再迷茫不再畏懼。隨著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受教育人數增多,文化素質提高和科學技術的普及,一切都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真實,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期待,傣族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現代的傣族青年,有著科學的人生理念、精神支柱,往往不再會因為過去一些美好的傳說而去經受這個痛苦的過程。但傣族傳統(tǒng)文身并不會完全消失。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的出臺進一步加強了對傣族文身的保護力度,便利的交通和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也會讓更多人知曉文身藝術,有更多的方式來傳承。
七、結語
傣族文身作為傣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見證了傣族社會的演變過程。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文身漸漸地從傳統(tǒng)、原始的方式演變?yōu)榫邆鋾r代鮮明特色,并且被人們傳承和賦予現代文化價值觀念的方式。雖然它們的形式不同,但依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文化,這是傣族人對自己文化的另一種傳承及表現方式,最可喜的是,我們雖然有許多人不是傣族,但在同一個環(huán)境和一塊土地生活,也接受了一樣的文化,求得了共識,這也是我們各民族和諧共處,團結一致的象征。
參考文獻
[1]趙世林,伍瓊華.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434.
作者簡介:張怡(1994-),女,白族,云南,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研究方向:美術;文慧(1993-),女,漢族,湖北,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