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回購制度剛松綁,A股市場便出現一份高達千億元的回購“大禮”,主角是公認的白馬股代表中國平安。根據中國平安的公告,公司準備適時回購境內外發(fā)行的股份,回購總額不超過總股本的10%,按公告日的收盤價計算約1000億元人民幣。這一巨額回購預案如果落實到位,將超過今年以來702家上市公司實施241億元回購金額三倍,對市場將構成實質性重大利好。但正如中國平安公告所說,回購股份的要素仍有待確定,甚至存在不確定性。為了避免讓千億回購預案淪為“雷聲大、雨點小”的作秀,中國平安回購需要做出最妥善的安排,兼顧各方利益,成為未來藍籌股回購的典范。
在這份千億回購預案拋出之前,資深投資者對中國平安的另一個“千億”印象深刻,那就是2008年3月公司提出的“千億增發(fā)預案”,當時這一巨量融資方案遭遇市場“用腳投票”,在付出市值大量蒸發(fā)的代價之后,最終胎死腹中。這一融資預案讓中國平安的股價長期受制于預案提出時的價格,形成“融資頂”直到2015年大牛市才沖破,更被認為是當時A股重挫的因素之一。如今十年過去,中國平安復權之后的股價遠超當時,卻沒有拋出巨額融資而是提出巨額回購,雖然實施還有不確定性,但從抽血變成輸血,無疑值得點贊。
中國平安作為藍籌股的代表之一,其資本運作不僅代表公司自身,更會對其它藍籌股形成對比和示范效應。特別是在目前市場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藍籌股群體如果也能根據自身的情況,推出數額可觀、具有可操作性的回購方案,無疑對市場是一大利好,有利于向投資者傳遞出公司內在價值的清晰信號,對樹立長線價值投資理念的效果明顯。
雖然這份千億回購預案看起來數額驚人,但卻充滿了許多模糊空間。特別是回購的股份,涉及的“千億”金額僅僅是上限,也就是最多回購的金額,而沒有明確下限。如果只是少量的回購,對公司股價的支持和價值發(fā)現,無疑只是杯水車薪的效果,甚至會被投資者質疑只是“口水護盤”,讓回購預案淪為短期市值管理的工具。因此,在未來回購方案的細節(jié)里,需要訂立回購金額的下限,而且這個下限還不能太低,才能讓投資者感受到公司回購的誠意。
當然,制定回購金額下限也需要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如果未來股價大漲,公司還大量回購,不排除會對公司的內在價值造成損害,最直接就是造成每股凈資產的降低。因此,回購方案中最好明確回購的價格區(qū)間,筆者建議可設置回購價為當年平安核心員工持股計劃買入的價格,低于這個價格公司在下一交易日便實施回購,在價格沒有回升到回購價之前,回購買入不少于當年員工持股計劃買入金額。如此一來,可以讓投資者對公司的價值看得更清楚明白。
除了回購金額的明確之外,回購時間表也應當更清晰。如果沒有時間表,理論上公司可以讓投資者“千年等一回”,每年回購1億元,分1000年完成,這對投資者來說沒有太大意義。當然,如果是一次性快速買入,不僅會對買入價造成巨大的沖擊成本,也容易造成市場的劇烈波動,對公司的財務安排也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因此,筆者建議,回購時間表可采用年度計劃完成,選擇股價低估的時候出手。比如,每年度的回購金額在不低于核心員工買入金額的同時,不超過100億元,以免市場對股價有過度預期。
另外,在股價沒有下跌到符合回購的價格區(qū)間時,公司應當設定“回購準備金”,將每年凈利潤的一部分,以固定比例的方式提取出來,在某年度股價大幅下跌、進入回購價格區(qū)間時在當年回購,直至準備金用完。如此一來,回購可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靈活應對,也有充足的資金來源,對空頭保持強大的威懾力。即使最終因為股價上漲而沒有實施,也不會對投資者的利益造成損害,因為本身投資者就能從股價上漲中獲利。
在回購股份的用途方面,筆者認為直接注銷是首選,可以對每股收益形成直接提升的效果,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其次是作為年終獎金發(fā)放的一部分替代品,發(fā)放給員工時設置一定的鎖定期,讓員工收入實現和公司績效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