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王暉,周蜜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九江 332000)
結核病患者在抗結核化療過程中,一般以藥物性肝損傷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見,由于肝損傷的患者降低了抗結核藥物的有效性,常被迫調整抗結核的治療方案,導致病情失敗、復發(fā),嚴重者因結核病病情惡化而死亡[1]??菇Y核藥物引起的肝損傷發(fā)生機制十分復雜,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參與了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得過程[1,2]。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成為影響結核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水飛薊賓是公認的保肝作用藥物,對肝細胞膜具有保護作用,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3,4]。外周血CD4+CD8+T細胞是參與機體免疫反應并起主導調節(jié)作用的免疫細胞,本實驗主要是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抗結核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患者和抗結核藥物未引起肝損傷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及CD8+百分比進行對比,以及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在用水飛薊賓治療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及CD8+表達水平之間的變化,進一步研究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在藥物性肝損傷中的發(fā)病機制。
1.1 病例選擇 選取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診斷為抗結核性藥物肝損傷的住院及門診患者作為實驗組,共5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選擇同期于本院抗結核治療未產生肝功能損傷的門診或者住院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18例。入選病例發(fā)病前均無其他的肝病史。
1.2 診斷標準 ⑴肺結核診斷標準依據2013年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 《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4]。⑵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診斷標準依據2013年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 《抗結核藥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診斷與處理專家建議》[6]。
1.3 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抗結核藥導致肝損傷后,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并且實驗組患者無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病史[5]。給予患者服用水飛薊賓膠囊(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99)每天三次,2-4 粒/次[8],210mg/d。 待轉氨酶降到正常后繼續(xù)服用一個月后停藥。
1.4 檢測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測定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均使用EDTA-Na抗凝管清晨空腹抽取外周血4ml送檢(2h進行檢測),使用儀器為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FC500流式細胞儀,ALT檢測使用帶分離膠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靜脈血3ml,ALT檢測使用美國貝克曼生產的AU5800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均為原裝配套試劑,嚴格按照儀器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操作。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的百分率用,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
2.1 實驗與對照組的ALT指標 實驗組ALT值為:114.0±32.0IU/L, 對照組 ALT 值為 26.0±5.0IU/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值=0.422,P<0.01)。
2.2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實驗組中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及CD4+/CD8+的百分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CD8+的百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s)比較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s)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1.41±0.5 0.57±0.3*9.9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例數(shù)30 55 CD3+ CD4+ CD8+ CD4+/CD8+71.76±7.74 64.51±7.81*4.12 36.99±5.64 20.83±8.32*9.72 28.24±6.64 38.36±8.03*6.03
2.3 實驗組治療前后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實驗組藥物性肝損傷時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及CD4+/CD8+的百分率,明顯低于用水飛薊賓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的CD4+及CD4+/CD8+的百分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CD3+百分率在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的CD8+百分比明顯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后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s)比較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后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s)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0.57±0.3 1.17±0.24#8.25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例數(shù)55 55 CD3+ CD4+ CD8+ CD4+/CD8+64.51±7.81 67.77±6.92 1.82 20.83±8.32 34.20±5.35#7.21 38.36±8.03 30.12±3.85#5.39
一般情況下,結核藥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發(fā)生機制分為免疫機制和非免疫機制,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害的非免疫性機制,免疫因素參與的各類藥物性肝損傷研究甚少[2]。有研究提出藥物是小分子物質只有作為半抗原誘導線粒體氧化應激反應,促進炎癥釋放并激活免疫系統(tǒng),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是機體抗炎癥、排異物免疫反應中起主導作用的免疫性細胞[8],黃承樂等人認為,在急性肝炎的患者體內CD4+、CD4+/CD8+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除了與病毒增殖、擴散有關,還與機體免疫應答強弱及免疫調節(jié)紊亂有關[9]。人成熟T細胞按表型不同分為CD4+T細胞和CD8+T細胞,CD4+為輔助性的T細胞,CD4+T細胞的減少將會直接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CD4+還可以分泌細胞因子,抗結核藥物在這些細胞因子的作用下,并且作為半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引發(fā)變態(tài)反應導致肝損害,CD8+T細胞為細胞毒性T細胞,對清除損傷的肝細胞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依賴于CD4+T細胞發(fā)揮生理功能,所以CD4+T細胞減少和功能下降使損傷的肝細胞不能有效清除。CD4+/CD8+比值是監(jiān)測免疫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該比值的下降可以導致免疫功能紊亂和一系列的機體免疫損傷[10]。
本研究結果表明,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外周血CD3+T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及CD4+/CD8+比值密切相關,特別是實驗組在治療之后肝功能恢復正常時,外周血CD3+T細胞、CD4+T細胞及CD4+/CD8+比值明顯上升,證實了損傷肝細胞清除之后,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恢復。本研究的例數(shù)不多,仍然需要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T細胞亞群在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的免疫作用機理,為肝細胞在抗炎癥過程中產生的氧化應激產物殺傷或TNF-Fas的作用下凋亡等一系列信號轉導途徑提供一些參考與啟示。
參考文獻
[1]吳于清,鐘誠,黃燕群,等.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在抗結核藥物所致的肝損傷中的作用 [J].結核病與肝部健康雜志,2017,6(2):125-127.
[2]熊曉晴.異甘草酸鎂治療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71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5,11(46):53-54.
[3]謝錦哲.水飛薊賓對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的療效探討[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22):4234-4236.
[4]劉建鋒,雷建平等.3種診斷標準在初治結核病藥物性肝損傷診斷的對比分析[J].江西醫(yī)藥,2015,9(32):927-929.
[5]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4.
[6]張明媛,雷建平,閆世明,等.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及肝病患者抗結核藥物治療——大陸地區(qū)診治建議與臺灣《結核病診治指引》相關介紹[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11(31):1176-1181.
[7]李鋒,盧水華.《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診斷與處理專家建議》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8):683-685.
[8]Han D,Dara L,Win S,et al.Regulation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by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critical role of mitochondria.Trends Pharmacol Sci,2013,34(4):243-253.
[9]黃承樂,黃紅華等.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檢測和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8(16)3535-3537.
[10]陶葉海.抗結核急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外周血CD8+T細胞上CD28 表達及意義[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4,26(11):6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