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討引導式教育對學齡前兒童痙攣型腦癱康復的意義。方法:將2016年1-12月100例學齡前兒童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采取引導式教育,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肌力情況。結(jié)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肌力改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痙攣型腦癱學齡前兒童中采取引導式教育,可提高患兒的康復治療效果,還可有效改善兒童的肌力。
【關(guān)鍵詞】 學齡前兒童; 痙攣型腦癱; 康復治療; 引導式教育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0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0-0106-02
痙攣型腦癱是小兒腦癱的常見類型,其臨床表現(xiàn)以認知障礙、語言障礙、智力發(fā)育異常、運動障礙等為主,對兒童的身心成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臨床上需積極治療痙攣型腦癱。引導式教育最早由匈牙利學者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在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1],本研究為探討引導式教育對學齡前兒童痙攣型腦癱康復的意義,將100例學齡前兒童痙攣型腦癱患兒納入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12月筆者所在單位接收的100例學齡前兒童痙攣型腦癱患兒納入研究,均符合研究納入條件:明確診斷為痙攣型腦癱;學齡前兒童,年齡≤6歲;患兒監(jiān)護人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由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樞性痙攣型腦癱、癲癇發(fā)作、無法配合研究者。采取計算隨機數(shù)列分組方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6歲,平均(4.17±0.92)歲;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6歲,平均(4.29±0.86)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治療,由護理人員陪伴進行一對一訓練,主要包括頭部訓練、運動訓練(正確姿勢擺放、站立及行走)、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穿衣、脫衣、吃飯、大小便),各項訓練每天分別進行1次,每次持續(xù)30 min;配合中醫(yī)頭皮針治療,取百會穴、風池穴、運動區(qū)、視區(qū)、語言二區(qū)和三區(qū)、平衡區(qū)等穴位,使用26號針,以與頭皮水平線成15°角的方向進針,進至帽狀腱膜后,沿著頭皮刺入1 cm,在進針過程中,快速捻轉(zhuǎn)針柄,每分鐘捻轉(zhuǎn)200次,持續(xù)捻轉(zhuǎn)2~3 min,留置30 min,再以相同方法捻轉(zhuǎn)針柄1次,取針,1次/d,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6個月。
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同時采取引導式教育,常規(guī)康復治療方法和措施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將50例患兒分為5個康復小組,每個小組包括10例患兒,由康復治療師擔任第一引導員,由護士擔任第二引導員,根據(jù)腦癱患兒的具體情況設計訓練課題,制定訓練計劃,在每天常規(guī)康復治療后進行引導式教育課,每次持續(xù)40 min,采取集體組織形式,告知腦癱患兒關(guān)于訓練的目的,使患兒頭腦中建立訓練意圖。課程設計需以腦癱患兒為主體,引導患兒進行相應訓練,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注意力訓練。護士選擇具有童趣性的玩具、卡通圖片以及聲音,吸引患兒的注意力,使患兒集中注意力對相應的觸覺、視覺、聽覺進行集中。(2)認知訓練。采取游戲的方式,護士對患兒進行相應手勢、符號的認知訓練,導入幼兒詞匯和成人詞匯,使患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還可通過游戲或兒歌的方式,組織患兒參與集體游戲,學習兒歌,提高患兒之間的社交能力。(3)語言訓練。由語言康復治療師示范,護士指導患兒進行嘴唇開合和伸縮、舌伸縮和上舉訓練,引導患兒發(fā)音,指導患兒進行吹紙、吹乒乓球、吹蠟燭練習,并囑咐患兒護理員耐心與患兒進行交流練習,并注意對患兒讀音偏差進行糾正。(4)運動訓練。準備好訓練所需的木條床、木箱、梯背椅,將木條床排成橫列,在木條床前放置木箱,護士引導患兒進行側(cè)臥位、仰臥位的各項運動聯(lián)系,如翻身、坐立、移動、支撐、站起等,1次/d,每次持續(xù)30 min,每周進行5次。(5)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兒打招呼,采用鼓勵性語言,引導兒童表達,并認真傾聽,對于發(fā)現(xiàn)的每個細小進步均予以指出并給予表揚,給予撫摸、擁抱、糖果、玩具等多種獎勵方式。
1.3 觀察指標
治療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肌力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肢體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肢體運動功能均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肢體運動功能均未見好轉(zhuǎn)??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肌力測評采用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信度0.91,效度0.82),分為0~Ⅳ級,肌力至少降低1級為有效,反之無效[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肌力改善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肌力改善有效46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2.0%,對照組肌力改善有效38例,無效12例,有效率為76.0%。觀察組肌力改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4.762,P=0.029)。
3 討論
腦性癱瘓簡稱為“腦癱”,主要是指因腦組織損傷而導致的中樞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多發(fā)生于新生兒出生后的1個月內(nèi),而隨著我國每年新生兒出生人口的增多,腦癱的患病率也出現(xiàn)增高。腦癱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發(fā)病原因較多,主要和圍產(chǎn)期的腦組織受損有關(guān),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智力障礙、認知障礙、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多重障礙[4-6]。痙攣型腦癱是小兒腦癱的常見類型,在小兒腦癱中約占有55%的比重,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喪失,且這種殘疾還會伴隨著患兒的成長,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還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7-9],故臨床上需針對小兒痙攣型腦癱實施積極有效的治療。
現(xiàn)階段,臨床上針對兒童腦癱的康復治療主要為以運動訓練為主的綜合康復訓練,可對患兒的運動功能予以有效提高,但對患兒的智力、語言、獨立性等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明顯。引導式教育近年來被逐漸應用于兒童腦癱康復治療中,主要是從教育的角度對兒童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予以統(tǒng)籌,著眼于建立正常生活、引導主動學習、發(fā)展積極性格,致力于提高腦癱患兒的整體能力,而并非是單方面的運動能力[10-14]。引導式教育將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康復治療中,可為患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和適應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智力、獨立性及運動功能,使患兒更好地適應社會,促進腦癱患兒的回歸家庭和融入社會。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肌力改善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引導式教育在腦癱患兒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提高患兒的肌力。本研究結(jié)果與許洪偉等[12]研究報道結(jié)果較為一致。許洪偉等為探討引導式教育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踝關(guān)節(jié)活動度的影響,對60例學齡前痙攣型腦癱患兒開展隨機對照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引導式教育組患兒的肌張力改善項、踝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常規(guī)康復護理組,得出“引導式教育較常規(guī)康復護理更能有效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和踝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有利于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這一結(jié)論。
綜上所述,在痙攣型腦癱學齡前兒童中采取引導式教育,可提高患兒的康復治療效果,還可有效改善兒童的智力、運動功能和獨立性,有利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Kim H D,Kim S G,Ryu Y U,et al.Backward walking treadmill therapy can improve walking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 pilo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2013,36(3):246-252.
[2]吳衛(wèi)紅.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五部分第四章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第二節(jié) 不同類型腦癱康復治療策略[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11):1199-1202.
[3]李靖婕,尚清,馬彩云,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康復中的療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0):796-797.
[4] Katusic A,Alimovic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sticity and gross motor capability in nonambulatory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2013,36(3):205-210.
[5]王麗娜,張彩俠,高晶,等.MOTOmed 虛擬情景訓練系統(tǒng)在痙攣型腦癱患兒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5,55(2):35-36.
[6]高晶,趙斌,張全全,等.MOTOmed虛擬情景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及關(guān)節(jié)活動度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7):559-560.
[7] Kwon D R,Park G Y.Differences in lateral ankle ligaments between affected and unaffected legs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3,32(2):313-317.
[8] Gross R,Leboeuf F,Hardouin J B,et al.The influence of gait speed on co-activation in unilateral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J].Clinical Biomechanics,2013,28(3):312-317.
[9]原黎君.肌電生物反饋刺激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1):850-852.
[10]戚金飛,史惟,呂舜玲,等.引導式教育結(jié)合推拿對重度腦癱患兒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2):158-161.
[11]安愛景,胡紅梅,杜洪榮,等.引導式教育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肌張力及踝關(guān)節(jié)活度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8):158-159.
[12]許洪偉,姜明霞,孔祥穎,等.引導式教育對30例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肌張力及踝關(guān)節(jié)活動度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學,2014,6(5):430-432.
[13]張靖,黃任秀,李弘輝,等.引導式教育在學齡前智力低下兒童中的應用[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1):19-20.
[14]楊立星,鄒林霞,陳維華,等.引導式教育結(jié)合聽覺統(tǒng)合訓練治療學齡前兒童智力低下的臨床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10):1106-1109.
(收稿日期: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