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恩林
摘 要:有效的語文教學不應該是教教案、教教材,而應該是教學生;有效的教學也不應該只把目光放在中考上,而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對語文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須在撥動學生心弦上下功夫。”上海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這番話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研究學生,沉下去分析學情,方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情分析;語文教學;有效課堂
一、分析學情,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基礎上搭建合理的學習支架
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唯有做好學情分析,教學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才會有相應的對策和具體的方法。
以文言詩文教學為例,剛從小學升到初中,學生在文言文方面幾乎沒有積累,更不用談什么文言語感。但是,詩歌的背誦默寫,文言實詞的學習積累,文言語段的閱讀理解,不僅量多,而且難度高。如果教師沒有這方面的了解,不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現(xiàn)狀,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不去為學生解決學習困難進行一定的學習支架的搭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許很難實現(xiàn)。
在文言詩文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實際,一般可以搭建這樣的幾個支架:
1.學習方法支架:學習文言詩文的方法、步驟;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2.學習興趣支架:學生推薦主講淺顯生動的文言短文,班內(nèi)交流。
3.學習探究支架:選定一本文言讀本,拓展探究,班內(nèi)交流。
通過搭建學習支架,可以把對知識探究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的責任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并通過學習建構(gòu)自己所學到的新知識,提升能力,發(fā)展自我。
二、分析學情,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學情分析是教與學策略選擇和教與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自我表演:沒有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不了解學生的需求,任何講解、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真正落實。分析學情既要研究學生的既有與需要,也要研究學生的可能與期望,對學生的基本特征和學習基礎了然于胸,特別在意學生的此時此刻,尋找到其學習起點和可能起點,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對《狼》一課的教學,慣常采用的教學步驟主要是:(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讀課文;(3)疏通文義;(4)要求學生從用詞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性格特點等各方面對課文進行分析交流;(5)教師小結(jié),學生整理。
但細心分析后發(fā)現(xiàn),我的實驗班的學生在常規(guī)方面做得已經(jīng)很不錯了,慣常的教學根本無法滿足他們內(nèi)心的需求,他們更需要的是對課文深入理解以后思維的碰撞,于是,我制定了合理編故事的教學策略,具體教學過程如下:(1)引導學生朗讀課文;(2)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討論:①故事緊張曲折的例子,②“語言簡潔生動”的表現(xiàn),③“狼”的狡詐的表現(xiàn);(3)同學們自選問題進行準備,爭取發(fā)言;(4)組織小小組、小組、全班三個層次的發(fā)言;(5)同學們分小組“創(chuàng)編故事”;(6)“添枝加葉”講故事。通過編寫故事,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滿足他們大膽想象、合理創(chuàng)作、勇于展示的愿望。
而對于普通班的學生,根據(jù)學生喜歡朗讀,但朗讀能力欠佳的學情,我主要采用了教學生朗讀方法的教學策略,具體步驟如下:(1)學生自讀課文,理解文意;(2)教師教給朗讀的方法——分層背讀法;(3)學生進行讀法實踐,演、讀課文;(4)教師再教給一種朗讀的方法——表現(xiàn)情景法;(5)學生再進行讀法實踐;(6)運用各種形式競讀、競背課文。整個一堂課圍繞著“朗讀”進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分析學情的著力點是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是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狀況與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根據(jù)學習需要,進行教學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三、分析學情,在充分了解學生閱讀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
楊絳先生有言,“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那么,能不能說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就是學生的“喝奶課”?對于語文學習來說,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猶如把羊群領進草最肥美的牧場?!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我有一個夢想》《草房子》《文化苦旅》《普希金詩選》《莎士比亞全集》……也許,每個學生的閱讀基礎不一樣,閱讀需求不一樣,但是,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進行有效的閱讀。
從學生日常閱讀實際情況看,學生最喜歡的就是所反映的人物在他們這樣的年齡階段的生活狀態(tài),在閱讀時,他們會與之加以對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見賢思齊的生命本能促使他們尋找更高的人生目標,不知不覺中他們的目光會投向更廣闊的空間,搜尋與之相關的信息,不斷建構(gòu)適合自己的人格因素。當然可以引起學生閱讀濃厚興趣的不只是童趣,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小心翼翼地呵護,使其能保持長久的活力。因為,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受益終身。
分析學情,除上述幾點外,還要注重全面性,如: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注重過程性,既關注預設,又關注生成,及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為,并以此為依據(jù)合理地調(diào)整教學問題和適時地調(diào)控教學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準確了解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從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有效開發(fā)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于漪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想,我們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學情分析,更要在行為上為提高學情分析的質(zhì)量而努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云南省普洱市孟連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