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森
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新詞語層出不窮。最近,“打call”一詞便廣為流行。
請看:
(1)我為中國共產(chǎn)黨打call,為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驕傲自豪?。ā陡=ㄈ請蟆?017年10月19日)
(2)迷妹花式打call,體育男神亮相引爆全運。(《廣州日報》2017年9月4日)
(3)記者在現(xiàn)場,為節(jié)日工作者打call。(《新晚報》2017年10月9日)
“call”在英文中有“電話”“打電話”等意思,所以不少人在初次接觸“打call”一詞時往往會將之理解為“打電話”。然而,上述例句中的“打call”顯然都不能用“打電話”來解釋。其實,“打call”是個全新的網(wǎng)絡詞語。我們于2017年10月19日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對“打call”進行檢索,得到約3,860,000條結果,這說明該詞已經(jīng)十分流行;進一步觀察發(fā)現(xiàn),該詞已經(jīng)逐步出現(xiàn)在各類主流媒體(包括紙質媒體)上,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相關資料顯示,“打call”一詞譯自日語的“コールを打つ”,原指演唱會上部分觀眾通過有規(guī)律地揮舞熒光棒、整齊劃一地呼喊口號等方式為表演者加油助威的行為。由于“コール”(讀音為“kouru”)是對英文“call”的音譯,所以中國網(wǎng)民便將“コールを打つ”直接譯作“打call”。
目前,日語中“コールを打つ”的意思仍是其原初意義,即演唱會上觀眾有組織地為表演者加油助威的行為;而漢語中的“打call”則不斷發(fā)展,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首先,由于“打call”是觀眾為表演者加油助威的行為,所以它發(fā)展出了“喝彩/叫好/加油/點贊”的意思。例如:
(4)國慶前夕,大型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唐卡》一經(jīng)亮相便引來無數(shù)觀眾“打call”。(《青海日報》2017年10月13日)
(5)《白夜追兇》值得瘋狂打call。(《瀟湘晨報》2017年9月12日)
為某人/事/物喝彩、叫好、點贊,往往意味著對其的支持,由此,“打call”又常用于對某人/事/物表示支持的場合。當“打call”的對象是比較之后的選擇時,這種語義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請看:
(6)你為蓮蓉蛋黃打call,還是為五仁站臺?(央視新聞官方微博2017年9月24日)
(7)華為和VIVO杠蘋果X,你為誰打call?(騰訊視頻2017年10月13日)
例(6)中的“打call”與“站臺”相對應,“支持”義明顯;例(7)中“打call”的對象是華為、VIVO和蘋果X三者比較的結果,為誰“打call”,就表示支持誰。
“支持”可以是口頭上的,也可以是實際行動上的。當人們在實際行動上“支持”某人/事,物時,實際上就是為之助力、為之服務,所以“打call”又發(fā)展出“助力/月艮務”的意思。比如:
(8)全社會為創(chuàng)業(yè)者打call。(《中國青年報》2017年9月27日)
(9)啟辰M50V為你出行打call,輕松上陣就能carry全場,旅途自然更舒心更愉快。(《東南快報》2017年10月11日)
(10)我給地球打了20年call,明天請為我打call。(《都市快報》2017年9月14日)
例(8)中“為創(chuàng)業(yè)者打call”表示的意思是“為創(chuàng)業(yè)者助力/服務”;例(9)中的“啟辰M50V”是東風汽車的一款車型,“為你出行打call”就是“為你出行助力/服務”;例(10)中“我”指“卡西尼一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給地球打了20年call”表示“為地球(人類)服務了20年”。
此外,由于最初的“打call”是一種組織性、參與性很強的集體行為,所以現(xiàn)在“打call”又衍生出“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意思。例如:
(11)一起瘋玩西安!西馬狂歡節(jié)等你來打call!(網(wǎng)易陜西2017年9月22日)
(12)周末“不打烊”,愛情全天候等你來打call。(《海南特區(qū)報》2017年10月14日)
我們不禁要問:“打call”為什么會如此流行呢?筆者認為,這與廣大網(wǎng)民求新求異心理有關,也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強大傳播力量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幾方面的原因值得關注:
第一,“打call”一詞有獨特的價值。一個網(wǎng)絡新詞能否廣泛流行,首先取決于它是否具有較高的“價值指數(shù)”,即是否具有其他詞語不能替代的獨特使用價值。在漢語中,與“打call”語義最接近的是“喝彩”“叫好”“點贊”等,相比于這些詞語,“打call”的附加意義更加豐富?!按騝all”原指“揮舞熒光棒”“齊聲吶喊”等配合表演者的助威行為,雖然后來它的語義不斷發(fā)展,但當我們使用它的時候,依然會產(chǎn)生比較強烈的動態(tài)感和畫面感。不僅如此,漢語中原本并沒有一個與日語中“コールを打つ”完全對應的詞語,“打call”的出現(xiàn)剛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因此,我們可以說,“打call”的存在有其獨特的價值。這是“打call”能夠流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打call”一詞具有較高的和諧指數(shù)。和諧指數(shù)指網(wǎng)絡詞語在形式上符合漢語詞匯一般要求的程度,以及在漢語詞匯體統(tǒng)中與其他詞語的和諧程度?!按騝all”一詞是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jié)格式,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特點和趨勢,語音上的可接受度較高;書寫形式上為漢字與外文的組合,符合網(wǎng)民(特別是青少年網(wǎng)民)的使用習慣(類似的還有U盤、T臺等),這讓網(wǎng)民接受和使用“打call”沒有什么障礙。總之,“打call”能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體系中的其他詞語和諧共處,這使它的流行具備了可能性。
第三,“打call”一詞符合當前宣傳工作傳遞正能量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主流媒體需要宣傳國家發(fā)展的非凡成就,提高宣傳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而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yè)的發(fā)展?!按騝all”剛好能夠廣泛用于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喝彩、點贊的場合(這一點與“給力”“厲害了,我的國”等相似),可以說它“生逢其時”。一個有力的例證是: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開幕,10月19日,官方媒體《新華每日電訊》便刊登了一篇題為《偉大中國開啟新征程》的報道,在報道中,新華社號召大家“一起為黨的十九大打call”。官方主流媒體的使用,大大促進了“打call”的流行和發(fā)展。
總之,“打call”是一個具有獨特使用價值并深受普通民眾和主流媒體歡迎的新詞語,它的流行存在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