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的邊緣化根子是老上海的思想意識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
高利明
商場中餐飲的比重越來越高,可上海菜的比重卻每況愈下。
走進商場地下的美食街,你可以看見琳瑯滿目的面包烤肉色拉麻辣香鍋越式河粉日式拉面,但你很少能看見陽春面炸豬排小籠包;上到頂層的大門臉,上海菜的生意也不如粵菜火鍋杭州菜潮州菜云南菜西北菜。
這恐怕跟上海菜的如下三個特點有關。
一是連鎖程度不高。上海菜的連鎖規(guī)模都不大,還集中在低端,成點氣候的如小楊生煎,在美食街品類的競爭里頭實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客單價偏低,這個較低的客單價導致了它對于房租比較敏感,只要房租稍高,它就承受不起了,所以難以進入中高端的商廈。其次,它需要一個較大的本地人客群為客流量鋪底,這也使得它對商廈的區(qū)位比較敏感,難以大面積地普適所有商廈。
二是上海菜在做午市套餐上創(chuàng)新嚴重不足。新一波的大商廈通常都有體量很大的寫字樓做配套,這些寫字樓里頭的白領才是午市的主力軍,他們需要好吃不貴的工作簡餐。而上海菜呢,常常被叫做“白桌布餐”,意思是出菜的節(jié)奏比較慢、盤子碟子比較多、比較講究姿勢,點散點多一招鮮不突出,不是簡餐的路數(shù)。
三是自拍沒亮點甜品沒特色。自拍沒亮點,表面看是裝修設計沒有新意,沒有跟上喜歡自拍的年輕人的節(jié)奏,損失了這部分最有活力的客群。深層的含義是上海菜的主事者年紀偏大,缺乏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輕后輩們的參與和主導。主事人才的后繼乏力,這才是上海菜不振的根本原因。
上海菜活力不足,需要創(chuàng)新和升級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講究慢姿勢到崇尚新設計,這是上海菜升級的必由之路。這兩年出彩的桃園眷村、南小館,都是在設計上下了功夫,贏得了年輕人的青睞。
贏得新上海人、尤其是贏得年輕的新上海人,才是上海菜的未來。上海菜的邊緣化,一個主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是新上海人成為了上海人口的主體。改革開放四十年來,2500萬常住人口中,新上海人的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二。新增年輕人的比例中,新上海人更是高達四分之三接近五分之四。不能贏得這些迅猛增長的新上海人、尤其是年輕的新上海人,是上海菜不斷邊緣化的主因。
更深一層看,上海菜的邊緣化根子是老上海的思想意識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三四十年前,上海是全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上海人的意識也是全國領先的,這個觀念在傳統(tǒng)上海人尤其老一輩上海人中根深蒂固。近二十年尤其近十年,這個思想觀念越來越跟不上形勢,傳統(tǒng)上海菜的邊緣化只是這個落后的一個方面、一個側影。在最先進的科技領域,上海沒有能夠領潮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能夠領先人工智能、沒有能夠創(chuàng)新生物科技,等等。在這其中,部分上海人的老大意識固步自封已然成為進步和創(chuàng)新的絆腳石。
上海需要創(chuàng)新。在新一輪服務業(yè)的消費升級的大潮中,上海正迎來了新機遇。這或許是最適合上海基因的一輪機遇。上海菜在這一輪機遇中,能不能抓住機遇,沖浪潮頭,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