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容 關兵 于愛民
頸深部感染是指頸深筋膜淺層深面的組織感染,形成膿腫后病情危重且發(fā)展迅速,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甚至死亡,病死率可高達20%[1],接診后正確、有效、及時的治療可提高治愈率,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頸深部膿腫診斷一般不難,一旦確診,及時切開引流及合理抗生素應用是關鍵,常規(guī)引流管容易堵塞而致引流不暢,碘仿紗條引流換藥時間長且又增加患者的痛苦,負壓引流聯(lián)合灌洗有利于滲出物的引流且換藥方便。我科2010年2月~2016年3月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聯(lián)合灌洗治療頸深部感染35例,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35例頸深部膿腫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30~74歲,平均44歲,病程9~35d。病因:急性扁桃體炎14例,急性咽喉炎10例,牙源性感染2例,第三鰓裂瘺管伴感染1例,不明原因的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壓8例。本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吞咽疼痛、張口受限、頸部腫脹,出現(xiàn)頸部活動障礙11例,張口受限4例,呼吸困難5例,聲音嘶啞3例。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白細胞均增高,根據(jù)局部檢查及增強CT、MRI等輔助檢查,膿腫位于頸深部及咽旁間隙35例,其中頸部廣泛腫脹伴腮腺周圍及咬肌間隙4例,膿腔大小不等,其中含氣膿腔5例, 考慮產(chǎn)氣桿菌感染。見圖1、圖2。
圖1 分別示頸部MRI軸位、冠狀位頸部膿腫,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箭頭所示)。
圖2 為頸部增強CT示病變呈環(huán)形強化,中央呈低密度,與周圍軟組織分界清晰(箭頭所示)。
2.1 藥物治療
早期即給予大劑量廣譜抗生素,頸部腫脹嚴重及中毒癥狀明顯的輔以地塞米松等激素治療,必要時加用抗厭氧菌藥物,有藥敏結(jié)果時根據(jù)藥敏實驗選用抗生素。同時注重基礎疾病的治療,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2.2 手術治療
對藥物治療24~48h內(nèi)感染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行手術治療,所有病例均根據(jù)膿腫類型做頸側(cè)相應部位切開引流,術前需行頸部CT或MRI以明確膿腫的大小、位置,22例沿胸鎖乳突肌作前緣切口,13例沿胸鎖乳突肌作后緣切口,逐層分離至膿腔,以鈍性分離為主,注意保護重要血管和神經(jīng),徹底打開膿腔間隔,用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切口上端放置帶三通的沖洗管,下端放置硅橡膠引流管行負壓引流(見圖3),分別予以縫合固定,術后每日以生理鹽水沖洗膿腔,待膿液減少后先拔出上沖洗管,負壓引流繼續(xù)放置直至膿腔消失。3例因呼吸困難先行氣管切開,再作膿腫切開引流術。若估計頸深部膿腫引流后能迅速緩解呼吸困難,則不需作預防性氣管切開。
圖3 放置引流管行負壓引流
35例患者中27例做了膿液細菌培養(yǎng),9例無細菌生長,18例陽性,其中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群5株,肺炎克雷伯桿菌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3株,厭氧菌2株,大腸桿菌1株,產(chǎn)氣莢膜桿菌1株,異型枸櫞酸桿菌2株,C群鏈球菌1株,另外,8例膿腫患者在手術切開引流時未及時進行膿液培養(yǎng)。
35例頸部膿腫患者均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聯(lián)合灌洗及合理應用抗生素,痊愈出院?;颊咂骄≡簳r間17.53d,平均沖洗引流時間11.23d,引流管拔除后平均換藥時間4.12d,其中有2例行頸部二次切開再清創(chuàng)引流,3例因膿腫壓迫頸部氣管并伴有咽喉部黏膜水腫,并發(fā)呼吸困難,行氣管切開術,頸部感染控制后給予拔管,1例高齡伴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轉(zhuǎn)重癥醫(yī)學監(jiān)護病房后治愈出院,1例第三鰓裂瘺管伴感染切開排膿3次,炎癥消散后行頸部清掃切除瘺管痊愈。出院后隨訪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
頸深筋膜分為淺、中、深三層,在頸部形成許多潛在的蜂窩組織間隙即筋膜間隙,咽喉部感染,牙源性感染、頸部淋巴結(jié)炎等若未能及時控制會造成頸部間隙感染[2],各間隙之間可相互溝通,嚴重者則形成膿腫,可引起縱膈膿腫、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感染的壞死物吸收擴散可引起全身中毒感染癥狀,這些筋膜間隙的存在既有限制病變擴散的作用,又有使疾病蔓延的危險。
引起頸部膿腫的常見原因有咽喉部外傷、牙源性感染、急性或慢性口咽炎、喉部炎癥及頸部淋巴結(jié)炎等[1,3]。本組病例中大多來源于急性咽部炎癥,與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一致,而鰓裂瘺管伴感染引起膿腫者少見,本組患者中出現(xiàn)一例,無明顯外瘺口,起初認為頸部膿腫切開排膿3次,后發(fā)現(xiàn)瘺管確診為鰓裂瘺管伴感染,待炎癥消散后行頸部清掃切除瘺管痊愈;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頸部膿腫的患者常伴有糖尿病,尤其是高齡患者,本組病例中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2例,均為血糖控制欠佳的老年患者(>65歲),其中1例甚至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治療過程中建議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為宜。Huang等[4]報道,糖尿病是頸深部組織感染最常見的全身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fā)感染可能與糖尿病能夠引起多種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而這些激素又反過來使血糖增高,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外,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隨著病程的延長,會造成組織缺血缺氧,易發(fā)生感染。
頸部膿腫咽源性感染多為溶血性鏈球菌,牙源性感染多為α—非溶血性鏈球菌及厭氧菌[5]。患者35例中共有27例頸部膿腫取膿液送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為66.7%(18/27),18例陽性患者中,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群5株,厭氧菌2株。細菌培養(yǎng)的陽性率不高,可能與患者在做細菌培養(yǎng)前用了大量的抗生素有關,故治療中早期宜廣譜抗生素加抗厭氧菌藥聯(lián)合應用,根據(jù)藥物培養(yǎng)結(jié)果再選用敏感抗生素。短期適量的糖皮質(zhì)激素可緩解組織水腫,減少細菌及壞死物素影響,從而改善臨床癥狀。本組13例咽喉、頸部腫脹明顯者加用了短期激素治療,對咽喉、頸部腫脹,呼吸道梗阻患者短時間內(nèi)不能解除呼吸困難的應及時氣管切開避免窒息。
頸深部感染的診斷一般不難,根據(jù)病史、癥狀、體征、頸部CT或MRI檢查等即可診斷。增強高分辨率頸部CT掃描被認為是目前診斷和隨訪頸深部感染的最好影像學檢查方法,準確率為89%~100%[6]。CT掃描可確定頸深部病變的部位、性質(zhì)、累及范圍及與周圍大血管、氣管等結(jié)構(gòu)的關系,且在早期識別并發(fā)癥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頸部增強CT在頸深部感染形成膿腫并擬行手術切開引流時顯得尤為重要,它可在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前識別呼吸道損害。頸部MRI對軟組織病變的診斷價值比增強CT高,有避免CT造影劑過敏、避免牙齒的干擾及暴露于輻射等優(yōu)點。
頸部膿腫一旦形成,應及時切開引流,過早為炎性反應期,無明顯膿液形成,過晚則出現(xiàn)并發(fā)癥,延誤病情,所以在接診頸部感染的病例后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掌握治療的時機很重要。本組患者均經(jīng)頸部增強CT或MRI確診膿腫形成,行頸部膿腫切開引流,同時在手術進路上以頸側(cè)切口進路為主。我們治療的體會是手術切開引流應充分到位,多腔隙膿腫要將間隔分開,不留死腔,同時清除壞死組織,放置硅膠引流管引流,上方的術后定期沖洗,下方行負壓引流,待膿液減少后先拔出上引流管,負壓引流繼續(xù)放置直至膿腔消失。常規(guī)單純硅膠引流管容易堵塞而致引流不暢,碘仿紗條引流換藥時間長且又增加患者的痛苦,負壓引流聯(lián)合灌洗既明顯縮短了頸深部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又減輕了患者換藥時的痛苦。本組患者中也出現(xiàn)2例拔管后頸部局部皮膚仍暗紅,不愈合,行二次切開清創(chuàng)縫合后痊愈,考慮可能與引流管脫落、堵塞有關,故引流管應固定好,若引流液較稠,應每日2次或多次沖洗;有3例患者因頸部或口底炎癥腫脹明顯、頸部短粗,估計切開引流不能明顯緩解的呼吸困難者,行預防性氣管切開。黃晶晶等[7]也報道采用雙腔沖洗引流管持續(xù)沖洗治療頸深部組織感染9例,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與我們的報道一致。同時要合理使用抗生索,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及伴發(fā)疾病,保持氣道通暢,預防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1 鄭艷,定文原,喬曉明,等.頸深部膿腫50例臨床分析.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1):60-63.
2 Parhiscar A,Har-EI G.Deep neck absces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10 cases.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1,110:1051-1054.
3 Eftekharian A,Roozbahany NA,Vaezeafshar R,et al.Deep neck infection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12 cases[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9,266(2):273-277.
4 Huang TT,Liu TC,Chen PR,et al.Deep neck infection:analysis of 185 cases[J].Head Neck,2004,26(10):854-860.
5 黎景佳,葉進,莊士民,等.頸深部筋膜間隙感染診治體會.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2:138-141.
6 Boscolo-Rizzo P,MarchioriC,ZanettiF,etal.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deep neck abscesses in adults:the importance of CECT finding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5(6):894-899.
7 黃晶晶,易紅良,關建,等.雙腔管在頸深部感染治療中的應用.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