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芹
【摘 要】目的:探討五倍子穴位貼敷神闕穴治療骨科術后的虛汗的效果,分享護理心得。方法:將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進行骨科手術并在術后生虛汗的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給予五倍子貼敷神闕穴,比較患者虛汗癥狀的恢復效果。結(jié)果:對照組30名患者一周后痊愈5例(16.7%),有效5例(16.7%),顯效8例(26.7%),無效12例(40.0%),總有效率60.0%;實驗組30名患者一周后痊愈14例(46.7%),有效10例(33.3%),顯效4例(13.3%),無效2例(6.7%),總有效率93.3%。結(jié)論:采用五倍子穴位貼敷神闕穴治療骨科術后的虛汗療效確切。
【關鍵詞】五倍子;神闕;穴位貼敷;骨科術后;虛汗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1-03-0-01
骨科術后產(chǎn)生虛汗非常常見,這一比例可高達手術患者60%以上,最常見于術中出血量較大的患者[1]。骨科術后虛汗西醫(yī)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僅在極危重情況下采用輸液、輸血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憑借機體自身的恢復能力,而中醫(yī)理論則認為骨乃人體最深處的物質(zhì),至陰之處必含至陽,動骨則觸碰人體的元陽,且氣血同源,術中出血導致氣不攝血,陰陽妄動失于平衡則發(fā)生虛汗。穴位貼敷指在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選定確切的穴位與藥物格外重要[2]。我科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與理論印證發(fā)現(xiàn)在患者術后采用五倍子穴位貼敷神闕穴取得一定療效,經(jīng)研究證明療效肯定,現(xiàn)予以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資料來自于2016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進行骨科手術并發(fā)生虛汗癥狀的患者,從中隨機選取60名,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4.62±4.75)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實驗組30名患者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5.33±4.55)歲,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對照組30名患者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5.72±4.48)歲,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經(jīng)統(tǒng)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在檢驗水準為0.05下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納入標準
以下內(nèi)容全部符合方可納入:(1)患者進行骨科手術;(2)術后發(fā)生虛汗,表現(xiàn)為無活動情況下自汗,患者神疲乏力;(3)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了解同意實驗內(nèi)容。
1.3 排除標準
以下內(nèi)容符合一條即予排除:(1)患者平素患有自汗癥狀;(2)病情過于嚴重急需藥物治療與補液患者;(3)對藥物貼敷過敏的患者;(4)具有皮膚病不適于外用藥物治療的患者。
1.4 方法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于我科進行骨科手術治療并在術后發(fā)生虛汗癥狀的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給予五倍子貼敷神闕穴,比較患者虛汗癥狀的恢復效果。
五倍子研末,以醋調(diào)和成膏狀。貼敷藥物前,先對患者神闕穴進行局部常規(guī)消毒,將已制備好的藥物貼壓于神闕穴位上,然后外敷用醫(yī)用膠布固定(膠布過敏者可改用無紡布制品固定),每隔1到3天換藥1次,1周后進行療效評定。
1.5 評價指標 采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所規(guī)定的虛汗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無汗出,精神佳,虛汗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汗出顯著減少,其他癥狀明顯改善;顯效:汗出減少,尚伴神疲乏力等癥狀;無效:所有癥狀均無明顯改善。
1.6 統(tǒng)計
使用SPSS 18.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定量數(shù)據(jù)利用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性數(shù)據(jù)利用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α=0.05,判斷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為標準。
2 結(jié)果
對照組30名患者一周后痊愈5例(16.7%),有效5例(16.7%),顯效8例(26.7%),無效12例(40.0%),總有效率60.0%;實驗組30名患者一周后痊愈14例(46.7%),有效10例(33.3%),顯效4例(13.3%),無效2例(6.7%),總有效率93.3%。
3 討論
神闕穴最早見于《素問·氣穴論》,原稱“臍中”,俗稱“肚臍”,《外臺秘要》始名“神闕”。神,指人之元神與臍神,《說苑·修文》言:“神者,天地之本而萬物之始也?!标I,《說文解字》:“門觀也?!鄙耜I意為元神出入之處與所居之宮闕。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jié)蒂,又為后天之氣舍。在人體內(nèi)部接近大小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具關于化,即大而化之謂神也。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本穴為心腎交通之門戶,而心主血,腎主骨,因此使用本穴作為治療本病的特效穴。
五倍子味酸、澀,性寒,其酸能入肝,肝以養(yǎng)血,澀能斂汗[3]。早在《和劑局方》中便記載五倍子入腎經(jīng),而腎主骨,且五倍子實為蟲癭所化,乃血肉有情之品,具有補益之效,因此補肝腎,強筋骨?!侗静菥V目》中明確記載其能夠治療自汗、盜汗等癥,因此在此使用。
通過研究明確確定五倍子穴位貼敷神闕穴治療骨科術后的虛汗具有良好的效果,供同仁參考。
參考文獻
李克寒,熊明月,郭文麗.中醫(yī)治療骨科術后汗癥152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65.
慕妍琳.桑螵蛸和五倍子的功效及臨床應用舉例[J].大家健康: 中旬版,2013,7(3):51.
鄭云.五倍子粉穴位貼敷治療肺氣陰不足型汗癥50 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3,48(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