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構建中國特色新海權觀

2018-06-05 10:03夏立平云新雷
社會科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中國特色

夏立平 云新雷

摘要:盡管馬漢的海權論很好地總結和反映了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世界政治中國家權力、財富和榮譽競爭的事實,并且對于歷史上一直是陸權大國、在改革開放后才走向海洋的中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人類進入21世紀時,由于時代的變化、世界力量轉移和安全觀念的變革,馬漢的海權論顯示出其落伍于時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在新的全球化時代,海權論具有了嶄新的形態(tài)。與傳統(tǒng)的海權論不同的是,全球化時代的海權觀突顯出開放性、競爭性、合作性和制度性。權力仍是新海權觀的核心自變量,但海權的內涵和外延都擴大了。國際海洋地緣政治仍是海權公式中一個重要變量,但海陸二分的地緣結構正在被海陸一體的新地緣結構所取代。威脅的多元化成為主要的因變量。

關鍵詞:海權論;新海權觀;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5833(2018)01-0003-15

作者簡介:夏立平,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云新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馬漢的海權論由于時代的變化、世界力量轉移和安全觀念的變革,顯示出其落伍于時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有必要在對傳統(tǒng)海權論做出批判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新海權觀。

一、問題的提出

海權(Sea Power)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海軍戰(zhàn)略家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在1890年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 -1783,以下簡稱《海權論》)中正式提出。《新英漢詞典》對Sea Power的解釋有兩個:一是“海軍強國”;二是“海上力量”①。本文采用的“海權”包括這兩個涵義。

馬漢在《海權論》一書中詳細闡述了海權理論,其中心論點在于強調海上力量對于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認為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他指出,“一個瀕臨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來發(fā)展自己的民族,海上力量就是一個秘密武器”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1.,“借助海洋運輸和海上力量控制海洋就可以影響世界的發(fā)展進程,因為陸地帶來的財富永遠比不上海洋,它也沒有海洋那樣便利的交通”[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頁。。馬漢認為,“海上力量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軍事史。在其廣闊的畫卷中蘊含著使得一個瀕于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據” [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頁。。當時的美國政府接受了馬漢的海權論,很快將其上升為國家對外戰(zhàn)略。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tǒng)后,開始大力發(fā)展海軍力量。到1908年,美國海軍的實力就從馬漢提出海權論時的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2位,僅次于大英帝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強國。

馬漢的海權論突出海軍能力建設,具有排他性、對抗性和戰(zhàn)略性三個主要特點。排他性是指獲取制海權和海上優(yōu)勢,對特定海域或特定海上軍事和貿易通道具有控制權,平時確保海上貿易航線的安全,戰(zhàn)時在海上擊敗對手。對抗性是指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以獲取制海權,通過戰(zhàn)爭使對方失去海上運輸能力,破壞其海權體系,在全球擴張本國海權。戰(zhàn)略性是指在強大的國家實力基礎上建立強大海軍,通過獲取制海權達到維持和促進國家繁榮與強大的戰(zhàn)略目標。

盡管馬漢的海權論很好地總結和反映了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世界政治中國家權力、財富和榮譽競爭的事實,并且對于歷史上一直是陸權大國、在改革開放后才走向海洋的中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但在人類進入21世紀時,馬漢的海權論顯示出其落伍于時代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

(一)時代的變化

馬漢的海權論適應了帝國主義階段的世界形勢。當時,主要強國為了擴展海外貿易,必須擁有海軍力量的優(yōu)勢。馬漢認為,“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媒介,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過去那樣獨霸海洋,只能通過競爭的方式爭取對海洋的控制,甚至可能會動用武力來爭奪海權” [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頁。。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進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新的全球化時代。這一時代與帝國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有著本質區(qū)別。

首先,各國之間共同利益上升。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這一次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度和廣度要大大超過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全球化趨勢。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大大增加,又都面臨日益增多的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促使它們更多地合作來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國人民追求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愿望越來越強烈。這也促使各國政府更多采取有利于共同發(fā)展的政策。第二,各國可以通過經貿關系、科技創(chuàng)新和相互合作來獲得資源和市場。在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興起的國家不需要通過戰(zhàn)爭來獲得所需資源和市場,不需要與占主導地位大國通過戰(zhàn)爭來爭奪資源。第三,發(fā)動戰(zhàn)爭的成本和風險越來越大。大國之間發(fā)生武裝沖突很可能導致核戰(zhàn)爭,而核戰(zhàn)爭中是沒有勝利者的。

在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對國際貿易海上航道的控制僅靠海軍在戰(zhàn)爭中取勝是無法完全取得的,必須越來越多地依靠海上合作。

(二)世界力量轉移的2.0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世界經濟和政治重心由歐洲轉移到大西洋兩岸,這是20世紀出現的世界力量轉移1.0版。

20世紀末以來,世界形成兩大力量轉移的趨勢。第一大力量轉移趨勢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崛起。過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絕大多數都已獲得獨立,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它們堅定捍衛(wèi)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團結自強,致力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反對超級大國的戰(zhàn)爭政策。發(fā)展中國家成為制約戰(zhàn)爭的重要因素。第二大力量轉移趨勢是亞洲的崛起。近年來,隨著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上升,世界經濟和政治重心開始由大西洋地區(qū)向亞太地區(qū)轉移。

這兩大力量轉移趨勢是20世紀以來世界力量轉移的2.0版。它引起世界力量對比,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fā)生重大變化。與此同時,中國的“反介入/區(qū)域拒止”(A2/AD)實力提升,使美國運用海上力量武裝干預中國內政與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企圖和能力受到限制和下降。世界力量轉移趨勢和中國“反介入/區(qū)域拒止”能力的增強,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炮艦政策”越來越不靈了。

(三)安全觀念的變革

世界力量轉移的2.0版也引起安全觀念的變革。馬漢的海權論認為,安全主要指海上航道的安全。馬漢指出,“生產、航運、殖民地,看似互不相關的三件事情,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產的目的在于交換;交換要依靠航運才能進行;殖民地則方便并擴大了航運的行動,并通過大量的安全區(qū)域,對航運進行保護”[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頁。。

但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和跨國安全問題的增多,安全觀念擴大了。軍事安全在國家安全中雖然仍非常重要,但科技安全、環(huán)境安全、氣候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糧食安全、衛(wèi)生安全等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在上升。這些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很多都是跨國安全問題,單靠某個國家是無法解決的,必須實行大國協調和各國合作。

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有助于這種安全觀念的變革和新安全觀的提出。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強調要“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近年來中國倡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中國1996年就根據時代潮流和亞太地區(qū)特點,率先主張應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其后又明確提出新安全觀的核心應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 中國代表團2002年7月31日向東盟地區(qū)論壇提交的文件,參見《中國關于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人民日報》2002年8月2日。。2014年,習近平主席指出,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xù)安全的亞洲安全觀,創(chuàng)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qū)安全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習近平還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是一種新的安全觀,是安全觀念的重大變革,將是中國和平興起的安全保證,對馬漢傳統(tǒng)的海權觀也是一個促變因素。但當前世界上傳統(tǒng)安全觀、冷戰(zhàn)思維還很強烈,只有用新安全觀去戰(zhàn)勝和代替它們,才能保證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和中國的和平興起。

正是由于馬漢的海權論顯示出落伍于時代的局限性,有必要在對其批判的基礎上構建適應時代要求和形勢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海權觀。馬漢在《海權論》一書中似乎也預見到了必須進行觀念的變革。他認為,“整個世界的未來是由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決定的?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如今基督教的任務是將亞洲文明與自己的理念相融合”[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49頁。。不過,美國和西方世界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二、關于海權論研究的文獻綜述

海權理論由來已久,最早的海權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和波斯人就已經認識到了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對于決定戰(zhàn)爭走向的重要性?,F代以來,關于海權論研究可以分為六大學派。

(一)海權論研究的美國流派

美國是海權論的誕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權國家,更是當今世界唯一的海洋霸權國家。美國對海權論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馬漢是第一個把海權思想上升到系統(tǒng)化、理論化高度的戰(zhàn)略家和歷史學家。不僅如此,馬漢還使海權論成為地緣政治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并在其有生之年看到海權論由理論變成現實:美國在海權論的指導下建立了以強大海軍為核心的海上力量,通過美西戰(zhàn)爭將西班牙的勢力排擠出美洲,使南美洲成為美國的后院,同時將本國的勢力向亞洲滲透,擴展到菲律賓。同時,英國、德國、日本等國也受到了其海權論思想的影響,大力發(fā)展海上力量,因此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影響。可以說,馬漢海權論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楊震、周云亨、鄭海琦:《美國海權思想演進探析》,《國外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同蘇聯展開爭奪全球霸權的斗爭,而對海洋控制權的爭奪是美蘇戰(zhàn)略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此背景下,美國海軍部長小約翰·萊曼提出了制海權理論,即“海上優(yōu)勢論”。該理論認為,美國必須擁有海軍優(yōu)勢,它不僅是要對任何一國海軍具有優(yōu)勢,而且要對可能出現的、幾支敵國海軍的聯合力量具有優(yōu)勢。為確保這種優(yōu)勢,美國的海上戰(zhàn)略必須遵循的原則包括:根據國家戰(zhàn)略,海軍負有威懾作用和控制各種國際危機的任務;如果威懾失敗,則要阻止敵人利用海洋來攻擊美國,不讓敵人利用海洋進行運輸活動;保證美國及其盟國暢通無阻地利用海洋;確保海洋支援陸上作戰(zhàn);確保利用海洋把戰(zhàn)場推向敵人一方,并在對我有利的條件下結束戰(zhàn)爭;美國海洋戰(zhàn)略必須是一種全球性理論,必須把美國和自由世界各國的兵力完全結合成一個整體;美國海洋戰(zhàn)略必須是前沿戰(zhàn)略[美] 小約翰·萊曼:《制海權——建設600艘艦艇的海軍》,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1991年版,第147-171頁。。萊曼的“海上優(yōu)勢論”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功。由于該理論符合了美國政府的戰(zhàn)略需要,時任美國總統(tǒng)里根對此大力支持。1987年萊曼卸任時,美國海軍已經擁有568艘艦艇,一年以后達到588艘,萊曼的600艘艦艇計劃基本得以實現。美國重新奪回了四大洋的海上優(yōu)勢,大大扭轉了對蘇聯的不利軍事局面。

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美國海軍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作戰(zhàn)對象、作戰(zhàn)理念都發(fā)生了劇變。1992年9月,美國海軍部長頒布的《由海向陸——為美國海軍進入21世紀做準備》戰(zhàn)略白皮書拉開了美國海軍戰(zhàn)略轉型的序幕,其主要內容包括:由“獨立實施大規(guī)模海戰(zhàn)”轉變?yōu)椤皬暮I现г?、空軍的聯合作?zhàn)”;由“在海上作戰(zhàn)”轉變?yōu)椤皬暮I铣鰮簟?;由“前沿部署”轉變?yōu)椤扒把卮嬖凇保挥伞按蚝I洗髴?zhàn)”轉變?yōu)椤皩Ω兜貐^(qū)沖突”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rom the Sea: 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 21st Century”, September 1992, http:/ /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該文件一改美國海軍在冷戰(zhàn)時期的主要作戰(zhàn)任務——奪取制海權,首次將對大陸縱深的目標攻擊作為海軍的重要任務,這是對美國海軍信奉的海權論的一次重要修正。

冷戰(zhàn)時期海權是一種三維的海權。美國《由海向陸——為美國海軍進入21世紀做準備》戰(zhàn)略白皮書中不用“戰(zhàn)場”,而用“作戰(zhàn)空間”來指稱軍事行動的場所,說明美國海軍對作戰(zhàn)空間有了新的認識。在英語中“戰(zhàn)場”一詞指發(fā)生戰(zhàn)斗的地面(水面)場所,是一平面的概念,用它來指稱全方位的現代戰(zhàn)爭所展開的場所已經不太確切?!队珊O蜿憽獮槊绹\娺M入21世紀做準備》戰(zhàn)略白皮書描述的作戰(zhàn)空間已經涵蓋陸地、海上、空間、太空,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空間。“網絡中心戰(zhàn)”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世紀海權的作戰(zhàn)空間已經涵蓋了海陸空天網五維空間。海權的空間已經從馬漢時代的平面走向了冷戰(zhàn)后的五維立體。這是冷戰(zhàn)后時代海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由于信息化時代戰(zhàn)爭爭奪的是綜合制權,海陸空天電磁各個軍種相互合作、協同作戰(zhàn)形成一個整體。海軍的主要作戰(zhàn)任務依然是制海權,但也擔負為其他軍種提供防御能力以及對陸地縱深進行打擊和兵力投送的任務,制海權已經成為綜合制權的一部分,是與其他制權進行無縫鏈接的海權。該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愈加明顯。

有些美國專家還認為,在冷戰(zhàn)后時期,海軍的角色在軍事領域中地位有所下降,從原來的從事對抗性的高強度戰(zhàn)爭轉變?yōu)橥ㄟ^低強度的保持海上秩序(保護油氣及漁業(yè)資源、進行水文地理調查、反海盜行動)來進行強制性外交、建立同盟關系。海軍的功能得以拓展 Mike L. Smith and Matthew R. H. Uttley,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Maritime Thinking”, in Andrew Dorman, Mike L. Smith and Matthew R. H. Uttley, ed.,The 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p.6.。這代表了美國海權理論的新發(fā)展。

美國國防部2017年1月9日發(fā)布新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戰(zhàn)略白皮書《重返海洋控制》(Return to Sea Control)。該新戰(zhàn)略強調美國海軍要通過推行“云殺傷”新型作戰(zhàn)理念,實行新的“海洋控制”戰(zhàn)略,重新建立冷戰(zhàn)時期的絕對制海權 U.S. Defense Department, “The U.S. Navys Surface Force Strategy: Return to Sea Control”, January 9, 2017, http://www.navy.mil/StrategicDocs.asp.。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指揮官湯姆·羅登(Tom Rowden)中將認為,“全球已回歸大國在海上競爭的狀態(tài),美軍必須因應做出調整?!绹\姳仨毧刂迫蚝S蛘宫F軍力” Tom Rowden, “U.S. Navy Must Return to Sea Control”, USNI Proceedings, No.1, 2017, p.8.。他宣稱,“因為中國海軍和重建的俄羅斯艦隊挑戰(zhàn)了美國在海洋方面的長期主導權,我們將大張旗鼓地重新控制海洋” Tom Rowden, “U.S. Navy Must Return to Sea Control”, USNI Proceedings, No.1, 2017, p.9.。這些表明制海權理論在美國的回歸。

(二)海權論研究的法國流派

法國作為歷史上的西方文明中心、世界思想潮流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其不斷演進的海洋思想和海權戰(zhàn)略理論對世界海權理論的發(fā)展和成熟有重要貢獻” 馮傳祿:《法國海權研究綜述》,《法國研究》2014年第3期。。18世紀以前,法國在海權理論研究上優(yōu)于英國,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最早的系統(tǒng)的海戰(zhàn)理論是17世紀末期由法國人赫斯特最先提出。在海軍建設的理論方面,早在英國人之前,法國人已認清應利用科學來替海軍服務,海軍軍官必須接受專業(yè)教育,甚至于船艦也應有特殊的設計。在海軍戰(zhàn)略方面,“絮弗倫戰(zhàn)術”被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吸收和運用,才開創(chuàng)了一段輝煌的英國海軍史。18世紀法國人莫羅古斯的《海軍戰(zhàn)術》、格芮尼的《海戰(zhàn)藝術》、拉馬屠的《海軍戰(zhàn)術緒論》等理論成果促進了海權理論的發(fā)展并使法國人在與英國人的海戰(zhàn)中經常保有戰(zhàn)術優(yōu)勢 鈕先鐘:《西方戰(zhàn)略思想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192頁。。在19世紀后期,法國海權研究者如達留士、德費萊、達利烏和契爾波茨等法國海軍軍事家對海權思想理論化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法國人首次從理論上提出海軍戰(zhàn)略和制海權獲得的理論。這些理論被馬漢所吸收,為馬漢建立海權理論奠定了基礎,并且構成日后馬漢海權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法國海軍戰(zhàn)略家拉烏爾·卡斯泰(Raoul Castex)被譽為馬漢之后的偉大海軍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其代表作《戰(zhàn)略理論》(Strategic Theories)是研究法國海權戰(zhàn)略思想的一部經典之作??ㄋ固v史研究和軍事戰(zhàn)略研究結合起來,以生動的海權史料和海戰(zhàn)分析,對戰(zhàn)略、以及戰(zhàn)略與政策、戰(zhàn)略與地理之間的互動關系做了闡釋 Castex, Admiral Raoul (France navy), Strategic Theories, Paris: Société d'Editions Géographiques,Maritimes et Coloniales; reprinted, translated and abridg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ugenia C. Kiesling, Annapolis,Md.: Naval Instutite Press, 1994.。他的理論結合法國陸海復合型的地緣政治特點,提出了法國發(fā)展海權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在這種地緣政治條件下發(fā)展海權的思考,在制海權和戰(zhàn)略機動方面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主張。他的理論對后世德國、蘇聯,以及拉美國家如阿根廷、巴西的海軍軍事思想都有深遠影響。他將“傳統(tǒng)海權理論”和法國“青年學派”的海權理論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并在制海權和戰(zhàn)略機動方面形成自己成熟的主張,成為大陸國家或弱勢國家海權的戰(zhàn)略指導。

從整體來看,法國早期的海權研究成果中,大陸性思維主導了重陸輕海的戰(zhàn)略取向。19世紀后,法國“青年學派”比較強調“弱者的海權戰(zhàn)略”,同時法國國內也有主張發(fā)展強大海權的聲音。二戰(zhàn)結束以來,法國海權研究多從整體安全和國家利益拓展出發(fā),更注重陸海均衡 陳新麗、馮傳祿:《法國海權興衰及戰(zhàn)略研究述略》,《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9期。。

當代法國學者對法國海權的研究比較深入,研究方向比較細化。他們考證了近代以來法國海權運用的指導思想、理論沿革和歷史實踐,清晰闡釋了法國海權這一主題的主要方面,并著重考慮法國海權的戰(zhàn)略優(yōu)化。阿爾內·羅克遜德(Ame Roksund)2007年出版著作《The Jeune Ecole: The Strategy of the Weak》,詳盡論述了法國“青年學派”的海權思想和戰(zhàn)略理論 Ame Roksund, The Jeune Ecole: the Strategy of the Weak,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07.。法國著名學者迪迪?!W托朗(Didier Ortolland)2010年出版的著作《海洋空間的地緣政治》認為,冷戰(zhàn)后法國海洋空間經歷了三方面重大變革:對外行動領域進一步拓寬、行動機制開始走向“聯盟式”而非“家長式”、假想敵人也發(fā)生了變化 Didier Ortolland et Jean-Pierre Pirat, Atlas géopolitique des espaces maritimes, éditions Technip, Paris, 2010, p.352.。帕里特斯·基尤特洛(Patrice Guillotreau)2008年出版的著作《海上法國的挑戰(zhàn)及未來》,分析了全球化對法國海洋戰(zhàn)略的重大沖擊,并針對新的海洋局勢,提出了借重歐盟加快海洋開發(fā)戰(zhàn)略 Patrice Guillotreau, Mare economicum: Enjeux et avenir de la France maritime et littorale, PU Rennes, 25 aou^t 2008.。米歇爾·夏龍(Michel Scialom)等2011年出版的《法國是個海洋國家嗎?》認為,歷史上法國必須綜合平衡海權和陸權,而當代法國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有效的海外戰(zhàn)略力量 Michel Scialom, “l(fā)a France nation maritime”, Economica, 1 septembre, 2006.。這些研究者顯示了對法國海權的當代關切。同時,從歐盟視角探討海權問題也日漸受到法國學者重視。例如,法國學者菲利普·德普杜朗(Philippe Deprédurand)在21世紀初出版的《歐盟與海洋:海上霸權的雛形?》中認為,歐盟具備在未來成為海上霸權的潛力,但歐盟目前既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海洋戰(zhàn)略,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海洋治理框架,作者構思了歐盟未來海洋霸權并建議歐盟“西擴” Philippe Deprédurand, Union européenne et la mer ou leslimbes dune puissance maritime, LHarmattan, 2001.。

(三)海權論研究的英國流派

英國是傳統(tǒng)的海上強國,曾經是近代的世界海洋霸主之一。英國著名戰(zhàn)略家朱利安·科貝特(Julian Stafford Corbett)是差不多與馬漢同時代的又一位杰出的海權理論家。他創(chuàng)立的海洋戰(zhàn)略學派開辟了20世紀英國海權理論的新天地,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fā)展了海權理論 楊震、方曉志、杜雁蕓:《論朱利安·科貝特的海洋戰(zhàn)略》,《國際觀察》2015年第4期。。雖然海洋戰(zhàn)略觀的名氣和影響不及馬漢海權論,但是其體系之完整、結構之嚴謹、目光之長遠與后者相比更勝一籌。該理論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得到檢驗。海洋戰(zhàn)略觀是一個內容完整、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且極具邏輯性的戰(zhàn)略理論??曝愄胤謩e從國家戰(zhàn)略、軍事戰(zhàn)略、海軍戰(zhàn)略的高度,自上而下,嚴密地對英國的海洋戰(zhàn)略進行了推理和論證。各級戰(zhàn)略之間相互支持、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并在國家戰(zhàn)略的指導下來考慮軍事戰(zhàn)略和海軍戰(zhàn)略。科貝特的海洋戰(zhàn)略觀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海陸聯合作戰(zhàn),將海軍的威力從海洋延伸到陸地的主張??曝愄卦凇逗\姂?zhàn)略的若干原則》中指出,“英國或者海洋國家的戰(zhàn)爭模式,是運用有限戰(zhàn)爭的方式來實現無限戰(zhàn)爭的目標,來配合我們的盟友在大陸上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p.66.?!逗\姂?zhàn)略的若干原則》還基于英、法海戰(zhàn)案例,歸納出海軍戰(zhàn)略思想若干原則,其中海洋國家對大陸國家“離岸平衡”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構成海洋霸權國篤信不移的一項戰(zhàn)略原則 Julian S.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 p.189.??曝愄氐暮Q髴?zhàn)略觀不僅對當時的英國海軍,也對后冷戰(zhàn)時代的美國海軍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當代,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教授布萊恩·蘭夫特(Bryan Ranft)對冷戰(zhàn)時期的海權爭霸形勢和戰(zhàn)略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Bryan Ranft and Geoffrey Till, The Sea in Soviet Strategy, London: Macmillan, 1989.。杰弗里·蒂爾(Geoffrey Till)對海權有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他1982年出版的《海上戰(zhàn)略和核時代》比較全面地闡釋了海權的基本概念和海權理論的演進史[英] 杰弗里·蒂爾:《海上戰(zhàn)略與核時代》,海軍出版社1991年版。。蒂爾2004年出版的《海權:21世紀的指導》對當代制海權、海軍外交和海洋秩序維護等做了富有學術啟示的討論 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Frank Cass, 2004.。2006年出版的《英國海軍思想沿革:紀念布萊恩·蘭夫特文集》,對18世紀至20世紀末的英國海權理論和海軍戰(zhàn)略演變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 Geoffrey Till, ed.,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Naval Thinking: Essays in Memory of Bryan Ranft, London: Routledge, 2006.。

(四)海權論研究的俄羅斯流派

俄羅斯是一個傳統(tǒng)的大陸國家。同時,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并有多個方向出海口的大國,具有發(fā)展海權的基本物質條件,海權建設有一定的優(yōu)勢。經幾代人努力,俄羅斯建起了強有力的海洋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寒冷地帶,嚴重削弱了海洋地理條件的使用價值。寒凍使其漫長的海岸上優(yōu)良不凍港變得稀疏難得。海岸開放性差,出海通道阻塞不暢,多處受制于人;各個方向的海岸之間通達性差,聯系不便,難以協調統(tǒng)一?!斑@些海洋環(huán)境條件的約束,使俄羅斯海洋力量的發(fā)揮面臨重重障礙,海權建設的海洋地理條件天生不足?!?陸俊元:《海權論與俄羅斯海權地理不利性評析》,《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8世紀俄國的擴張重在奪取出???。其中,西進波羅的海是當時俄國海權戰(zhàn)略最成功的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聯海軍奉行“小規(guī)模海戰(zhàn)理論”,以蘇聯工業(yè)水平和造艦速度為依據,把海軍僅僅看做是陸軍的一個配屬軍種,主要任務是近海防御,配合陸軍作戰(zhàn)。在冷戰(zhàn)期間,蘇聯海權理論一度落后,制約了其海權的發(fā)展。在軍事理論上,前蘇聯一段時期內未能充分估計海軍的作用和地位。蘇軍總參謀長索科羅夫斯基主編的《軍事戰(zhàn)略》(1962年)和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所著的《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1974年)兩部權威著作中,都僅僅把海軍作為一支普通的軍種,沒有把它當作重要的戰(zhàn)略力量,忽視了海權在大國戰(zhàn)略中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期后,蘇聯加劇同美國爭霸,并推行全球戰(zhàn)略。此時,戈爾什科夫出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為配合蘇聯全球爭霸戰(zhàn)略,并為大力發(fā)展海軍提供理論依據,戈爾什科夫十分重視海權理論和海軍學術的研究。在總結世界重大海戰(zhàn)和蘇聯30多年海軍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他發(fā)表了《戰(zhàn)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海軍》和《國家的海上威力》兩部專著,從國力與霸權的角度考察海權,把它看作一個國家實施對外政策的工具和奪取霸權的重要手段。其理論的核心是作為一個強國,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以支持國家的建設。在一定條件下,海戰(zhàn)場可能成為主要戰(zhàn)場,海軍可以改變武裝斗爭的進程甚至結局;海軍的興衰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關,一個海上大國的崛起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作后盾,沒有強大海軍的國家不能長期成為強國[蘇] 謝·格·戈爾什科夫:《戰(zhàn)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海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年版;[蘇] 謝·格·戈爾什科夫:《國家的海上威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版。。在這種海權戰(zhàn)略引導下,蘇聯海軍實現了由二戰(zhàn)結束初期的“近海防御型”向“遠洋進攻型”的重大轉變。

蘇聯解體和冷戰(zhàn)結束后初期,俄羅斯海軍受到較大的削弱。進入21世紀以來,普京對俄羅斯海洋安全十分重視。在他的推動下,俄羅斯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相關文件。2000年4月,俄公布由普京批準及國家杜馬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海軍戰(zhàn)略(草案)》,這份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海軍戰(zhàn)略”的概念,提出了海軍要面向世界大洋的宏偉戰(zhàn)略構想。2000年7月,在俄羅斯軍事和安全首腦會議上,普京特別強調,發(fā)展武裝力量對俄羅斯來說至關重要,而海軍是重中之重,只有強大的海軍才能實現強國的目標。2001年7月29日俄國海軍節(jié)上,普京再次重申,“俄海軍在歷史上和將來都是國家力量的象征,必須確保海軍的戰(zhàn)斗力,必須用先進武器武裝海軍,海軍的強大有利于鞏固國家安全、捍衛(wèi)俄在21世紀的國家利益”。2003年初,普京又指出,“俄羅斯急需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以維護國家利益發(fā)展的需要。如果放棄海軍建設,俄將在國際舞臺上失去發(fā)言權” 江新國:《海權對俄羅斯興衰的歷史影響》,《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年第14期。。可以說,普京在這些方面發(fā)展了俄羅斯的海權思想。

(五)海權論研究的日本流派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在航海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海洋起到了日本安全屏障的作用。古代蒙古大軍渡海攻擊日本就因海上氣候的惡劣而被阻遏。于是,日本逐漸形成了海洋是保護日本的天然屏障的樸素觀念,加之鎖國政策的推行,在古代和近代相當長時期內日本的海權觀與世界近代的海權觀幾乎完全不同。

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里率艦隊用武力脅迫日本打開國門。這也使日本社會逐漸接受了西方近代的海權觀念。日本開始進入重視海軍及海上安全的傳統(tǒng)海權觀階段。1868年明治維新伊始,日本天皇就提出了“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的強國目標 《明治文化集》第2卷,日本評論社1928年版,第33-34頁。,并被作為國家意志由日本政府堅決地貫徹執(zhí)行。1868年10月,天皇頒發(fā)諭令,“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應該從速奠定基礎”[日] 外山三郎:《日本海軍史》,龔建國、方希和譯,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頁。。1872年2月,日本廢除了兵部省,設置了海軍省和陸軍省,從而使日本海軍完全獨立。為加大對海軍的資金投入,日本皇室、文武官員以及普通國民都積極捐錢、購買公債。隨著馬漢著作的問世,海權觀進一步理論化,日本又陸續(xù)出現了一批海權論者,如金子堅太郎、小笠原太郎、秋山真之、佐藤鐵太郎、加藤寬治等。他們的特點是把“馬漢海權觀”與日本的實際相結合、把海洋戰(zhàn)略研究與海軍戰(zhàn)術研究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日本傳統(tǒng)的海權觀及海洋戰(zhàn)略:日本及世界的未來取決于海洋,海洋的關鍵是制海權,制海權的關鍵在于海軍的強大,海軍戰(zhàn)略的關鍵是實現“大艦巨炮”,通過艦隊決戰(zhàn)擊潰敵方。從此,日本開始以海軍擴張為依托,追求海權強國的目標,將鄰國一次次拖進戰(zhàn)爭。正如《日本海軍史》所言,“使日本海軍興起的是戰(zhàn)爭,使日本海軍覆滅的也是戰(zhàn)爭”[日] 外山三郎:《日本海軍史》,龔建國、方希和譯,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頁。。

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開始由強調以海上軍力及海上安全為主的傳統(tǒng)海權觀,向海上軍力、海上安全與海洋資源、海洋環(huán)保、海洋科技并重的新綜合海權觀轉變,帶有傳統(tǒng)海權觀與新綜合海權觀及海洋戰(zhàn)略過渡期的雙重性和不確定性特點 張景全:《日本的海權觀及海洋戰(zhàn)略初探》,《當代亞太》2005年第5期。。但是,日本尚未真正進入新綜合海權觀和海洋戰(zhàn)略階段。近年來,日本安倍政權推行“新安保法案”,加強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的實力發(fā)展、強化美日同盟,在與中國的釣魚島爭端中采取強硬立場。這些使日本強調海上軍力及海上安全的傳統(tǒng)海權觀強勢回歸,新綜合海權觀顯現弱勢。

(六)海權論研究的中國流派

中國傳統(tǒng)上是一個陸權國家,海洋傳統(tǒng)和海權意識薄弱,海權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冷戰(zhàn)結束后,一些中國專家學者在將馬漢海權論介紹到國內的基礎上逐漸加深對海權的研究。

張宗濤在《馬漢及其“海權論”》一文中認為,馬漢的海權論是美國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進入帝國主義時期的產物,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 張宗濤:《馬漢及其“海權論”》,《軍事歷史》1993年第6期。。張曉林、劉一健在《馬漢與“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中提出,在帝國主義這一時代背景下,又因受美國對外擴張政策目標的驅使,還由于馬漢本人具有集職業(yè)海軍軍官、歷史學家、海軍理論家等為一身的特殊經歷和才能,所以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產生了轟動世界的海權論 張曉林、劉一?。骸恶R漢與“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軍事歷史研究》1995年第3期。。倪樂雄認為,一方面馬漢的海權論首先來源于歷史實踐;另一方面有其悠久的思想來源,是人類對海權問題思考的進一步延伸和深化 倪樂雄:《海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讀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8期。。

鞏建華《海權概念的系統(tǒng)解讀與中國海權的三維分析》一文提出,海權可以分為狹義海權和廣義海權,廣義海權是一個概念體系,包括觀念層次的海權、戰(zhàn)略層次的海權、權利層次的海權、權力層次的海權、利益層次的海權。從政治學角度看,海權包括海洋權力、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三個部分。研究中國海權,可以從邏輯向度、歷史向度、現實向度三個維度展開。發(fā)展中國海權,需要從觀念層次、戰(zhàn)略層次、權利層次、權力層次和利益層次全面推進 鞏建華:《海權概念的系統(tǒng)解讀與中國海權的三維分析》,《太平洋學報》2010年第7期。。

關于美國海權問題的研究。曹云華認為,美國的海權興起具有其內在的邏輯和動力,它沿著工業(yè)——市場——控制——海軍——基地這一鏈條不斷延伸 曹云華:《美國崛起中的海權因素初探》,《當代亞太》2006年第5期。。郭培清著重分析了美國海權發(fā)展與國際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一定時期內適宜的國際環(huán)境是海權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不顧國際環(huán)境,一味固執(zhí)于建立強大海權的目標,單騎突進,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郭培清:《對美國海權之路“天時”的思考》,《長春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關于陸權與海權的關系以及陸海復合國家海權發(fā)展問題的研究。葉自成認為,海上力量聚集得快,消失也快,陸權發(fā)展的成果更能長期支撐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和地位,更具持久性,主張每個國家應當根據自己的自然稟賦來選擇海權與陸權的孰先孰后,并強調制度建設是一國發(fā)展陸權或海權的重要內涵 葉自成:《從大歷史觀看地緣政治》,《現代國際關系》2007年第6期。。對此,倪樂雄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結構”是海洋國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發(fā)海權的第一要素。只要人類同海洋發(fā)生關系,遲早會形成“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這種經濟結構一旦形成,遲早要召喚強大的海權。對海洋國家來說,不存在海權和陸權哪個更重要的問題,而是在整個國防體系運作中發(fā)揮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隨戰(zhàn)場空間變換二者如何協作的問題。海權能夠凝聚分散的陸權勢力,從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陸權的“倍增器”,獲得強大海權的陸權帝國的影響力和壽命要遠遠超過沒有海權的陸權帝國。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驗表明,海權對陸權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掌握制海權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圍內調動各種資源來壓跨堅持陸權戰(zhàn)略的一方 倪樂雄:《從陸權到海權的歷史必然——兼與葉自成教授商榷》,《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11期。。劉中民比較全面分析了陸海復合國家海權發(fā)展的特點與困境 劉中民:《陸海復合國家海權發(fā)展的特點與困境》,《海洋世界》2007年第11期。。

近年來,中國專家學者對海權的研究與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zhàn)略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例如,江河在《國際法框架下的現代海權與中國的海洋維權》中認為,強大的海權是中國海洋權益維護的基本前提 江河:《國際法框架下的現代海權與中國的海洋維權》,《法學評論》2014年第1期。。

三、中國特色新海權觀:范式·變量·邏輯

在新的全球化時代,海權論具有了嶄新的形態(tài)。與傳統(tǒng)的海權論不同的是,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新海權觀突顯出開放性、競爭性、合作性和制度性。

(一)中國特色新海權觀的分析范式

傳統(tǒng)的海權論采取一種西方國家思想史中根深蒂固的認識論的偏見,亦即主客體二元對立。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主張“分”,堅持二元對立的思維,提出一系列對立概念,例如,主體和客體、本質和現象、運動和靜止,等等。黑格爾從哲學的角度說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在大森林里狹路相逢,互不退讓,互不承認,只好拼死一戰(zhàn),以沖突決出高低,以實力判定勝負。斗爭的結果產生了黑格爾所說的主人和奴隸、主體和客體、中心和邊緣等概念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22-123頁。。這就是西方文化中主體和客體的割裂思維方式。馬漢的海權論遵循了這一思維方式。馬漢認為,“利益的沖突所產生的憤怒情緒,必然導致戰(zhàn)爭”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 1.,“無論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戰(zhàn)火,是否掌控了海上霸權都成為一個決定勝負的關鍵”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 1.。因為“人們認識到海上商業(yè)對于國家的財富及其實力的深遠影響”,所以“通過海洋商業(yè)和海軍優(yōu)勢控制海洋意味著舉世無雙的影響力……(是)國家權力的繁榮的首要物質因素” William E. Livezey, Mahan on Sea Power,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1, pp.281-282.。

要確立全球化時代新海權觀的分析范式,必須首先打破主體和客體二元對立的認識論偏見。隨著冷戰(zhàn)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迅速發(fā)展,各國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性在增長。各國經濟越來越面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同時,核武器和網絡戰(zhàn)能力的發(fā)展等成為制約大國戰(zhàn)爭的有力因素。大國之間在核武器方面形成相互威懾,促使它們盡力避免相互之間爆發(fā)武裝沖突或戰(zhàn)爭。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因此既是世界面臨的最大危險之一,也是避免大國戰(zhàn)爭的最有力的制約因素之一。而且,大國共同面臨著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的嚴峻挑戰(zhàn)。安全范圍由傳統(tǒng)安全擴大到非傳統(tǒng)安全,沒有一個大國可以單獨解決全球變暖、恐怖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跨國犯罪、海盜、環(huán)境污染、艾滋病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大國只有合作才能夠共同應對這些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采用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作為全球化時代新海權觀的分析范式。“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毛澤東:《矛盾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2頁。

與傳統(tǒng)的海權論堅持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同,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很強調同一性。同一性即統(tǒng)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列寧說:“辯證法是這樣的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怎樣能夠是同一的,又怎樣成為同一的(怎樣變成同一的),——在怎樣的條件之下它們互相轉化,成為同一的,——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當把這些對立看作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當看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薄读袑幦返?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頁。毛澤東指出,同一性“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就是所謂同一性” 毛澤東:《矛盾論》,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3頁。。這就是說,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雙方之間有同一性,因而能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而且,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種意義。

在當代,海權強國之間、海權強國與弱國之間、海權大國與海權小國之間都處于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中,各以它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而且,它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在增加。沒有一個海上強國能單獨應對全球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海權強國之間、海權強國與海權弱國之間、海權大國與海權小國之間,必須合作來共同應對跨國海上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在海權強國之間相互依存上升的情況下,用戰(zhàn)爭手段來保護海上航道的安全越來越困難。

同時,這些矛盾統(tǒng)一體中的各方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自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例如,海權主導強國與海權新興強國之間在進行著權勢轉移;海權強國與海權弱國之間也在進行相互轉化,雖然這種過程將會是長期的。

(二)中國特色新海權觀的分析變量

1. 權力仍是新海權觀的核心自變量,但海權的內涵和外延都擴大了

傳統(tǒng)的海權論衡量權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海軍實力,人口、資本、技術、組織、文化等因素只有被轉化為海軍實力后,才能在海權上是有意義的。馬漢認為,“海權是對國家之間競爭和相互間的敵意,以及那種頻繁的在戰(zhàn)爭過程中達到頂峰的暴力的一種敘述”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12th Ed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published in 1890, 2012, p.3.。馬漢提出,影響一個國家海上力量主要有六個因素:地理位置;形態(tài)構成,其中包括與此相連的天然生產力與氣候;領土范圍;人口數量;國民特征;政府特征,其中包括國家機構[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頁。。在此基礎上,領導人做出的武力控制海洋、發(fā)展海上軍事實力、發(fā)展航運與和平貿易等決策會對海洋霸權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這樣,一支健全的海上艦隊才能夠穩(wěn)定地發(fā)展?!盵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頁。

隨著海權向立體化的方向發(fā)展,海權論的內涵在擴大。馬漢時期的海權是一種平面的海權。大炮巨艦之間的決戰(zhàn)所爭奪的制海權是海平面的制海權,隨著潛艇和航空技術的發(fā)展,水下和海空也成為制海權爭奪的內容。冷戰(zhàn)時期,美蘇確定了?;鶓?zhàn)略核力量在海軍諸兵種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全面完善水下力量,大力發(fā)展反潛兵力,遏制敵方?;鶓?zhàn)略核力量,確保己方相應水下核力量實戰(zhàn)和威懾效能的充分發(fā)揮。這標志著海權進入了核時代。冷戰(zhàn)結束后,布熱津斯基宣稱,“美國不僅控制著世界上所有的洋和海,而且還發(fā)展了可以海陸空協同作戰(zhàn)控制海岸的十分自信的軍事能力”,使得美國能夠成為一個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級大國[美]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3頁。。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空間更多地擴展到太空,太空這一“高邊疆”正在成為各大國爭相探索和利用的新高地,太空權成為各大國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太空實力成為影響海權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信息產業(yè)和互聯網發(fā)展迅速。一些國家已具有電子戰(zhàn)、信息戰(zhàn)和網絡戰(zhàn)能力。特別是網絡戰(zhàn)能力在若干大國之間形成相互威懾。電子戰(zhàn)、信息戰(zhàn)和網絡戰(zhàn)能力也成為影響海權國家海軍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新武器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現代戰(zhàn)場成為包括地面、水面、水下、空中、太空、電磁等方面的五維戰(zhàn)場。海權以往的作戰(zhàn)模式主要是海戰(zhàn),奪取制海權,封鎖海岸和對岸攻擊。而信息化時代現代戰(zhàn)爭爭奪的是綜合制權,海陸空天電各個軍兵種相互合作、協同作戰(zhàn),形成一個整體。海軍的主要作戰(zhàn)任務依然是制海權,但是也擔負為其他軍種提供防御能力以及對陸縱深打擊和兵力投送的任務?,F在海權具有與其他制權(制陸權、制空權、制天權、制電磁權)實行無縫鏈接的趨勢,海權已經成為綜合制權的一部分,正在向五維立體的方向發(fā)展。

隨著世界進入信息時代,信息不僅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戰(zhàn)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戰(zhàn)斗力之一。爭奪信息優(yōu)勢成為戰(zhàn)爭的一個主要內容,信息戰(zhàn)也成為戰(zhàn)爭的一種重要樣式,信息威懾甚至可以成為戰(zhàn)略威懾?,F代海戰(zhàn)的模式已經發(fā)生重大的轉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海戰(zhàn)成敗的關鍵。沒有對信息的全面掌控就無法贏得制海權。海權也因此進入了信息時代。美海軍在《2020海軍遠景:未來——由海向陸》中第一次將網絡中心戰(zhàn)定位為最核心的作戰(zhàn)能力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U. S. Navy Vision 2020”, September 1992, http://www.Bupers.navy.mil/NR/rdonlyres/1E1DFD27 27D0-4995-8B61 A37FC53B1394/0/2020VisionPrint.pdf.,而2002年美國《海軍轉型路線圖》和《21世紀海上力量》則提出美國海軍轉型重點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優(yōu)勢加快“力量網絡”建設,實現“網絡中心戰(zhàn)”由概念到實踐的轉變 U. S. Department of the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October 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

冷戰(zhàn)結束以來,海軍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以獲取制海權為主要目的的“海上力量的政治顯示”作用,發(fā)揮以海洋的利用和控制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作用,即軍事功能、警察功能和外交功能。軍事功能包括海洋控制、海洋拒止(控制沿海水域)和向岸上投放力量。警察功能包括維護國家主權、保護國家資源、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和反海盜行動。外交功能包括顯示實力、參加國際聯合軍演和聯合巡邏等。而且,海軍越來越多地采取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包括人道主義救援、搶險救災、反恐怖主義、反海盜、緝毒、武裝護送、護航護漁、情報收集與分享、聯合演習、顯示武力、撤離非戰(zhàn)斗人員等。

從海權的外延來說,軍事實力雖然仍非常重要,但它在世界上能解決的問題在減少。同時,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作用和影響在全面上升。一國實施海權戰(zhàn)略時必須是統(tǒng)籌協調各個部門,綜合運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種實力。

據此,在當代,除了海上軍事力量,以下機制和力量也應該是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海洋管理機構。海洋管理機構包括國家主管海洋的行政機構和海上執(zhí)法力量,其主要任務是有效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環(huán)境,使之能夠得到可持續(xù)利用;促進和推動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yè)發(fā)展,使之合理有序地進行;有效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包括維護國家的領海主權、勘探開發(fā)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qū)自然資源的權利、開發(fā)利用公海和海底資源的權利等 呂賢臣:《現代海權構成與發(fā)展問題思考》,南京海軍指揮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7頁。。

第二,海洋產業(yè)體系。海洋產業(yè)指人類直接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活動 楊震:《后冷戰(zhàn)時代海權的發(fā)展演進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8期。。

第三,海洋法律體系。包括國內有關海洋的法律和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現代國際海洋法律制度。國際海洋法是國際上“關于各種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調整各國在各種不同海域中從事航行、資源開發(fā)、科學研究并對海洋進行保護等方面的原則、規(guī)則和規(guī)章、制度的總稱” 魏敏、羅祥文:《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4頁。。

第四,海洋科技實力。海洋科學和技術是世界科學和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健康和實行海洋綜合管理的依據,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拓生存空間和擴大發(fā)展領域的一個重要支撐 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海洋發(fā)展報告(2001)》,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頁。。

2. 國際海洋地緣政治仍是海權公式中一個重要變量,但海陸二分的地緣結構正在被海陸一體的新地緣結構所取代

傳統(tǒng)的海權論將地緣位置作為研究的起點,但主要是從海陸二分的地緣結構來研究問題,認為地緣結構決定了不同地緣位置的國家必定采取獨特的地緣戰(zhàn)略,如英國等島國偏愛海權,德國等內陸國家偏愛陸權。馬漢說:“如果一個國家既不依靠陸上的交通去保護自己,也不通過陸路向外擴張,而是單純地把目標指向海洋,那么這個國家就具備了比四周以大陸為界點的國家更為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盵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馬漢指出,“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與否,會直接提升或者分散這個國家的海上力量”[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從這一論點出發(fā),馬漢認為,“英倫三島就擁有比法國更為突出的優(yōu)勢”[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頁。。

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海洋地緣政治發(fā)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后,美國和蘇聯在各大洋對制海權的爭奪不復存在,全球范圍內沒有任何一支海軍可以與美國海軍在遠洋作戰(zhàn)能力上進行角逐,美國海軍可以牢牢控制大洋。已握有海洋控制權的美國,將目標轉向以控制海洋為基礎,從海上干預地區(qū)事務。美國要保持在歐亞大陸的戰(zhàn)略主導地位,防止任何其他大國在歐亞大陸占據主導,以達成美國海洋安全戰(zhàn)略的最終目的——控制世界。因此,美國提出“由海向陸”戰(zhàn)略,進而將矛頭直指敵國的近海、沿岸甚至是陸地縱深,從而壓縮對手的海上防御縱深,迫其在沿海甚至是沿岸應戰(zhàn),利用技術優(yōu)勢進行美軍擅長的“非接觸性戰(zhàn)爭”,從而以微小的代價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同時,美國企圖從海上對歐亞大陸新興大國進行制約。為此,美國海軍保持“強大的遠洋作戰(zhàn)能力,擁有完善的全球海軍基地體系,具備覆蓋全球的戰(zhàn)場監(jiān)控能力,目前不但已達到事實上能控制整個世界大洋的程度,而且正進一步向遠洋的沿岸和內陸不斷延伸,理論上已能打擊和控制世界80%左右的陸地” 高子川:《藍色警示——21世紀初的海洋爭奪與展望》,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在冷戰(zhàn)后海權競爭中,海陸一體已經成為新的地緣結構。

而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進入了新的海洋工業(yè)文明時代。人類對海洋的利用已經不限于主要是海洋交通運輸業(yè)和海洋漁業(yè),而是擴大到越來越多地使用各種海洋資源,發(fā)展海洋旅游業(yè)、海洋油氣工業(yè)、造船業(yè)、海鹽及鹽化工業(yè)、海濱砂礦業(yè)。此外,一些新興的海洋產業(yè)正在逐步發(fā)展,如海水利用業(yè)、海洋生物醫(yī)藥業(yè)及高值化產品加工業(yè)、海洋電力工業(yè)、海洋工程建筑、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務業(yè)、海洋環(huán)保業(yè)。海洋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使海洋與人類各方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也使海洋與陸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3. 威脅的多元化成為主要的因變量

在馬漢時代,海權所面對的威脅主要是敵對國家海軍艦隊的威脅,即軍事威脅。馬漢認為,“所有的海上國家都或多或少將自己的發(fā)展建立在海洋商業(yè)上,對于這樣的國家,海洋就是最重要的命脈,但它們的海上貿易又隨時可能處于強大敵手的控制中。在這種情況下,難道對手會放棄如此的優(yōu)勢?難道它們的海軍就是擺著看的?答案是否定的”[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頁。。

冷戰(zhàn)結束后,海權所面對的威脅出現多元化的特點,既包括傳統(tǒng)安全威脅,也包括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

傳統(tǒng)安全威脅,主要指軍事威脅。美國作為海權大國,其海軍戰(zhàn)略目的之一是進行霸權護持,防止新興大國崛起挑戰(zhàn)美國的海上霸權。這是新興海權所面對的傳統(tǒng)安全威脅。國家之間也可能由于海洋領土主權和海上權益爭端,而爆發(fā)武裝沖突。

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海盜襲擊、非法偷渡、毒品走私、常規(guī)武器的擴散以及其他犯罪行為。這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2007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zhàn)隊和海岸警衛(wèi)隊在共同發(fā)布的《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計劃》中提出,“需要認真考慮應對”這些非傳統(tǒng)威脅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the 21 Century Seapower”, October 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這說明美海軍已經把應付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當成日后主要的任務之一。

(三)中國特色新海權觀的基本邏輯

全球化時代為海權觀注入了嶄新的內容,從海權樣式、海權目標、海權資源基礎和海權地緣結構等四個方面發(fā)展了海權論的基本邏輯。

1. 海權樣式:從排他性轉向競爭性與合作性的統(tǒng)一

排他性是馬漢海權論的主要特點之一。馬漢認為,“早在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海上商業(yè)對于國家的財富及其實力的深遠影響……為了能夠獲取超出本國國民應得的份額,他們完全有必要竭力排斥其他的競爭者。這種排斥往往有兩種手段,一種是通過壟斷或者強制性條例的和平立法,另一種則是直接的暴力方式”[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冷戰(zhàn)結束后,海權開始從排他性轉向競爭性與合作性的統(tǒng)一。一方面,海權中的排他性仍然存在。例如,美國仍然要保持它對世界各大洋和關鍵航道的控制權或者自由通行權。另一方面,海權中的合作性在上升。世界各海洋國家現在越來越多地進行海上合作來應對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例如,中國、美國、歐盟、印度、日本等十余國派軍艦前往亞丁灣執(zhí)行護航船只和反海盜任務。

隨著美國相對實力的下降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增多,美國不得不尋求更多合作來應對它所認為的威脅。2006年,時任美海軍作戰(zhàn)部長邁克爾·馬倫上將提出“千艦海軍”(Thousand -Ship Navy)的構想,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對此表示非常有興趣,并稱將大力支持。這個所謂“千艦海軍”的構想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由1000艘掛著美國旗幟的戰(zhàn)艦組成的艦隊,也不是美國海軍要再建1000艘戰(zhàn)艦,其真正的含義是要聯合世界上所有能聯合的海上力量,一起應對各種海上威脅,其實質就是與外國海軍結成親密伙伴關系,形成一個國際海上聯盟。這表明美國不得不重視海上合作。

2015年3月,美國海軍、海軍陸戰(zhàn)隊和海岸警衛(wèi)隊在共同發(fā)布的最新版《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計劃》中宣稱,過去兩年中,北京在海上和空中都變得更加咄咄逼人,這加劇了中國同許多鄰國之間的領土爭端。該文件指出,“這種行為,再加上中國軍事意圖缺乏透明度,導致了緊張和動蕩,這可能帶來誤判甚至沖突升級”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Forward, Engaged, Ready”, March 2015, http://www.academia.edu/11597648/A_Cooperative_Strategy_for_21st_Century_Seapower_Forward_Engaged_Ready.。根據該文件,為了對這種形勢作出反應,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計劃向亞太地區(qū)派遣更多資產和最尖端的軍事平臺,以“勸阻侵害”。這些資產將包括海軍陸戰(zhàn)隊最先進的飛機F-35B聯合攻擊戰(zhàn)斗機和MV-22“魚鷹”運輸機 U.S. Department of Navy,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21st Century Seapower: Forward, Engaged, Ready”, March 2015,http://www.academia.edu/11597648/A_Cooperative_Strategy_for_21st_Century_Seapower_Forward_Engaged_Ready.。這些措施是美軍“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一部分。同時,該文件提出,為了避免與海洋活動頻繁的中國之間發(fā)生地區(qū)不測事態(tài),將通過這三支海上力量的前沿部署保持威懾力,并與中國海軍繼續(xù)保持建設性交流。這表明,中美之間在海上將形成一種既相互威懾又相互交流的態(tài)勢。

2. 海權目標:從爭奪控制權轉向競爭制度權

馬漢海權論排他性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爭奪對海洋的控制權。由于冷戰(zhàn)結束后海權開始從排他性轉向排他性與合作性的統(tǒng)一,新海權觀正在逐漸從爭奪控制權向競爭制度權轉變,即從在特定海區(qū)中各方的權力博弈逐漸向共同治理轉變。

中國特色新海權觀的制度性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必須建立針對特定海區(qū)的制度和機制,這應該是一種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的制度。對特定海區(qū)來說,“有制度要比沒有制度好,只要建立了制度,有關各方就確立了合作的存量,有助于確立地緣競爭的行為約束底線”倪世雄等:《我國的地緣政治及其戰(zhàn)略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頁。。第二,這些制度和機制必須具有合法性,不論此種合法性的程度有多高。當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海區(qū)的制度無法獲得有關各方的合法性支持,自己又無力維持這一制度和機制的有效性時,這就意味著該制度和機制面臨著合法性的危機,需要對制度和機制進行改革和重構。總之,通過將制度性因素引入,海權論開始被納入制度變遷的軌道。

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海洋法,為將海權論納入國際制度的軌道奠定了基礎?,F在國際海權博弈越來越多地通過制度博弈和競爭制度權,中國必須努力學會運用好國際海洋法來維護自己的海洋主權和海洋權益。這一國際海洋法制度還存在許多不完善和不合理之處,需要逐漸進行改革和完善。

3.海權資源基礎:從著眼硬實力轉向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

馬漢的海權論側重于海軍艦隊這一硬實力。隨著新科技革命、新軍事革命和全球化趨勢的發(fā)展,國家所能調集的資源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而使得海權的資源基礎也發(fā)生重大變化。在當今時代,如果沒有空中實力,海上力量就不再有效了[美] 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學》,劉愈之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100頁。。當代海權還必須有制電磁權和制天權。主要海權強國正在發(fā)展無人駕駛戰(zhàn)斗機、高超音速空天飛機、無人駕駛潛艇、電磁軌道炮、各種新式導彈等先進的武器。這些將使未來的海戰(zhàn)樣式發(fā)生巨大變化。

在當代,要想贏得海權優(yōu)勢,除了需要調集硬實力資源外,軟實力資源也成為十分重要的力量基礎。這種軟實力資源包括法律戰(zhàn)資源、輿論戰(zhàn)資源等。而且,必須將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強大的海權。

4. 海權地緣結構:從海陸二分轉向海陸和合

馬漢的海權論從實力對抗和戰(zhàn)爭的角度出發(fā),主張海陸二分。他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可能在海洋和陸地同時具有支配地位”[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海權論》,一兵譯,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頁。。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在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fā)展,以及世界進入了新的海洋工業(yè)文明時代,海陸二分論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進步。

中國特色新海權觀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可持續(xù)安全的理念,主張海陸和合。1992年的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就認為,海洋是人類生命支持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楊金森:《中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頁。。海陸和合主張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海洋國家和陸地國家和平相處,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互不干涉內政,通過對話與協商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第二,海洋國家和陸地國家各自發(fā)揮自身地緣優(yōu)勢,開展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和彼此信賴的安全合作;第三,海洋國家和陸地國家相互開放,為對方的發(fā)展和彼此合作提供地緣便利條件,構建海陸貫通的通道和能源網絡;第四,海洋國家和陸地國家不以海陸劃線樹敵立友,而以和平、合作為共同目標,爭取實現“海陸和諧”,共同發(fā)展 劉江永:《可持續(xù)安全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頁。;第五,有的國家既可以是陸權國家,也可以做海洋國家,并不以在海洋和陸地同時具有支配地位為目標,而是要同時加強海洋國家和陸地國家的經濟合作和安全合作。

(責任編輯:瀟湘子)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a LipingYun Xinlei

Abstract: Sea Power Theory put forward by Admiral Alfred Thayer Mahan of the U.S. well summarized and reflected the facts of state power, treasure, and the competition of honor in the world politics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nd century.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China, which had been as a continental power in the history and is going to become a maritime power as well since the Chinas openness and reform in 1978. Now when the world has entered 21st century, Admiral Alfred Thayer Mahan's Sea Power Theory has shown some limit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backward in time due to the change of era, world power transfer and change of security concept. In the new globalization period, Sea Power Theory has the new form.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ea Power Theory, the Sea Power Theory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period shows its openness, coope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Power is still the cor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e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but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ea power have been enlarged.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geo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the formula of sea power. However, the sea-continental bipartite geo-structure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sea-continental geo-structur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reats becomes the major dependent variable.

Keywords: Sea Power Theory; New Concept of Sea Powe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歡
中國特色
中國電網企業(yè)利益相關者分析報告
淺析企業(yè)管理會計體系的構建
從中國特色到中國學派
GDP核算方法——中國特色核算與接軌國際計算方法的平衡
淺析動畫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
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内江市| 延吉市| 托克托县| 磐石市| 大厂| 改则县| 云梦县| 平邑县| 塔城市| 辉南县| 武冈市| 清原| 浙江省| 金乡县| 宜宾市| 唐山市| 长乐市| 高青县| 广丰县| 兴文县| 渭南市| 佛山市| 普兰店市| 泽普县| 晴隆县| 乳山市| 平顺县| 普定县| 霍山县| 永平县| 曲沃县| 娄底市| 扬中市| 桃江县| 阿图什市| 湘乡市| 水富县| 枣强县| 平泉县| 宁蒗|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