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摘 要:“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干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不僅感慨王昭君的身世遭遇,批判漢元帝"按圖召幸"的昏庸,也"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漂泊流浪的深沉怨恨。
王昭君,一個悲劇女性。前半生被選入漢宮,雖年輕貌美,但得不到漢元帝的寵幸。后半生遠(yuǎn)嫁匈奴,葬身異域。夜月歸魂,無限悲涼。
關(guān)鍵詞: 杜甫;《詠懷古跡》;王昭君;身世感慨
每次講杜甫的七律《詠懷古跡》,都會為王昭君的命運(yùn)而感傷。雖然知道杜甫是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頭之塊壘,其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借昭君空有才貌卻宮中失寵表達(dá)自己空有濟(jì)世之志但不被重用的失落和悵惘,但也常常感喟,為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她生不逢時,枉有傾國傾城之貌和聰穎超人的智慧而唏噓嘆息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也就是現(xiàn)在湖北的秭歸,杜甫在《詠懷古跡》的開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就寫出了王昭君與庸常之人的不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秀美的山川,孕育優(yōu)秀杰出的人才,雖專家們認(rèn)為杜甫以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來寫王昭君似乎不妥,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當(dāng)時處于夔州白帝城的杜甫是看不到湖北的荊門的,他是通過想象來描摹昭君出生地的,寫山川之奇美,突出人物之不凡,以此來增加全詩的悲劇氣氛,表達(dá)的是物是人非,人亡物在之感。《西京雜記》記載:王昭君原名王嬙,是齊國王穰的女兒,端莊嫻雅,十七歲被召入漢宮,漢元帝后宮的宮人都是根據(jù)畫像被寵幸的,大家都賄賂畫工,昭君自恃貌美,從不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丑,后來南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漢天子,對漢稱臣,并自請為婿,漢元帝挑選了宮女王昭君。臨行時,發(fā)現(xiàn)昭君容貌美麗,光彩照人,元帝大驚,又不愿失信于匈奴,只好把昭君送給了匈奴。據(jù)說漢元帝還為此誅殺了毛延壽等很多畫工?!逗鬂h書》記載:“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备鶕?jù)《后漢書》的記載,昭君進(jìn)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悲怨”而慷慨應(yīng)召,自愿出使匈奴。不管《西京雜記》中的“被畫工所誤”說,還是《后漢書》的“悲怨求行”說,哪一個說法更令人信服,但王昭君,生于長江流域,卻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說……
《詠懷古跡》的頸聯(lián)寫王昭君的故國之思,離別之恨。上句寫漢元帝的昏聵無能,下句寫王昭君的魂魄歸來。遠(yuǎn)嫁異域,葬身荒漠,生不能歸來,死后“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一個“空”字,道盡了王昭君的悲傷、孤寂和寥落。
詩歌的尾聯(lián)點明了詩歌的主旨: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千百年來,那哀怨的琵琶樂曲,分明是一曲怨恨之歌,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這首詩寄寓了對王昭君的同情,也傳達(dá)出王昭君的哀怨凄涼之情。兩千多年前,一個女子,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雖然最后被封為“寧胡閼氏”, 但她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自己的幸福,一生與痛苦相伴,與思鄉(xiāng)相隨,終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劇人物。想到《后漢書》的《列女傳》中的主人公,她們有的謹(jǐn)遵婦禮,忠貞不二,有的為了節(jié)義,以死抗?fàn)帯D囊粋€不是血淚斑斑,痛苦終了。這些烈女們,難道不是封建傳統(tǒng)道德對女性的束縛和鉗制而使之成為犧牲品的嗎?
我們再回到《詠懷古跡》上來,身在夔州,飽受流離之苦,羈旅之愁的杜甫,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dá)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是遠(yuǎn)嫁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杜甫是流離而不得歸,壯志而不能酬。
綜上所述,昭君出塞的故事,為歷代文人所吟詠議論,大都同情昭君的遭遇,而責(zé)備漢廷的薄情,昭君則以滿腔怨恨而離宮。江淹《恨賦》即說:"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yuǎn),關(guān)山無極。"杜甫《詠懷古跡》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及"千載琵琶作。無論如何,王昭君的琵琶曲,都是一曲悲歌,無盡的悲歌。
參考文獻(xiàn)
[1]唐軍, 彭學(xué)軍. 淺談?wù)丫世餁v史文化與氣象[J]. 氣象知識, 2013(4):35-35.
[2]張高評. 清代王昭君題詠之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以和親是非之主題為例[J]. 語文學(xué)刊, 2017(01):32-45.
[3]馬瑞芳. 塞外琵琶恩怨多——王昭君(中)[J]. 文史知識, 2016(9).
[4]金性堯. 昭君出塞的真相[J]. 書城, 1996(0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