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跨越經濟周期的制約因素和應對機制

2018-07-05 06:56賈甫
當代經濟管理 2018年3期
關鍵詞:金融改革均衡發(fā)展金融機構

摘 要:演經濟周期是一種跨時空的資源配置機制,企業(yè)及時紓解財務困境是該機制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但是,在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各種金融監(jiān)管指標約束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形成正反饋機制,而這放大了融資困境,因此,解決融資困境的出路是超越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诖?,提出了三方面的路徑選擇:建立逆周期的企業(yè)資產評估體系、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均衡發(fā)展、按照試驗-推廣模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關鍵詞:演經濟周期;資源錯配;金融機構;集體行動困境;均衡發(fā)展;金融改革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3-0001-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74.4萬億元。但是自2010年以來,GDP增速連年下降,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同比上年增長6.7%。在這一形勢下,國內外學界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前景產生了認識分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增長奇跡不可持續(xù),不會幸免于制度造成的“中等收入陷阱”( Acemoglu and Robinson,2012);另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至少還有8%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林毅夫,2015),經濟放緩只是后發(fā)國家崛起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

事實上,連續(xù)7年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第一,雖然中國經濟短期內難以達到年均10%以上的增長率,但是也沒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經濟運行的形態(tài)既不是U型走勢,也不是V型走勢,而是處于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按照經濟周期理論,這符合經濟運行規(guī)律,卻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資源閑置及其低效率,二是低增長陷阱風險。那么,如何看待和超越這兩個問題,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綜述

1825年,英國發(fā)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經濟危機。自此開始,歐美國家大約每隔十年就發(fā)生一次經濟危機,如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和1872年都有發(fā)生。針對這種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現象,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經濟周期理論,比如基欽周期(3~4年)、朱格拉周期(9~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和庫茲涅茨周期(15~25年)。馬克思也指出:“現代工業(yè)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個不同周期性的階段,而且這些階段在積累進程中被越來越頻繁地相繼發(fā)生的不規(guī)則的波動所打斷?!?/p>

究其原因,凱恩斯把經濟周期歸咎于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米塞斯、哈耶克等奧地利學派的商業(yè)周期理論認為,中央銀行在信用擴張過程中刻意壓低利率、導致資本被錯誤分配而造成了經濟周期。熊彼特認為創(chuàng)新造就了經濟繁榮,而創(chuàng)新性投資的耗盡帶來了經濟蕭條。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在競爭經濟條件下,技術沖擊的動態(tài)影響是大多數宏觀經濟波動的原因。例如,Prescott(1986)研究發(fā)現,經濟波動是對技術沖擊的反應,研究經濟周期需要探討技術進步的決定因素,而不能局限于研究產出的波動。這與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強調總需求沖擊不同,也與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分別強調貨幣沖擊的短期效應和未預見到的貨幣沖擊不同。Ben Bernanke& Mark Gertle(1989)把信息不對稱引入信貸市場,開創(chuàng)了研究信貸、總量均衡與經濟周期波動之間關系的理論。Borio&Lowe;(2002)指出,金融體制、貨幣體制和實體經濟體制三個因素影響金融經濟周期的長度和廣度。Schularick&Taylor;(2009)在研究了14個國家1870~2008年的貨幣、信用和宏觀指標后發(fā)現,信用膨脹是有力的金融危機預測指標。Weyerstrass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發(fā)達國家商業(yè)周期的同步化趨勢隨著金融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沖擊在增強。

劉樹成(2005)根據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并借鑒熊彼特周期理論和現代經濟周期理論,闡述了中國經濟周期沖擊因素的特點。信念沖擊與政府支出沖擊均是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重要沖擊來源,分別可以解釋約30%和60%的經濟波動(呂朝鳳,2014)。經濟體制改革的向前推進能夠顯著地減緩經濟周期波動(陳樂一、楊云,2016),完全信息條件下的銀行集體行動導致了信貸及其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賈甫,2016),政府的消費和投資、銀行的貨幣信貸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周期的波動有重大影響(蔡群起、龔敏,2017)。

就經濟周期的應對策略而言,奧地利學派認為,消除危機的方法是引入一種競爭性的貨幣發(fā)行機制,以解決發(fā)行貨幣的“成本-收益”不對稱問題。凱恩斯主義認為市場失靈是造成經濟危機的根源,政府干預是消除危機的最優(yōu)選擇。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政府試圖熨平經濟波動的干預政策,不僅可能無益于解決經濟危機,反而帶來債務風險累積,導致更大經濟危機的爆發(fā)(郭冠清,2014;王晉斌、金鑫,2017)。實踐表明,兩種觀點都具有片面性,與現實不符,可行的最優(yōu)方案或許介于二者之間。鑒于此,本文從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出發(fā),探討政府在跨越經濟周期中的作用。

二、經濟周期與資源的跨時空配置

經濟周期一般包括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四個階段,其中,危機是必經階段,沒有危機階段,就不存在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特征。奧地利學派認為,“蕭條是一個‘恢復的過程,所以蕭條遠不是充滿邪惡的災難,在繁榮帶來了扭曲之后,蕭條是經濟恢復正常,這是必要而有益的?!钡?,奧地利學派回避了一個基本事實:衰退階段的資源閑置及其低效率問題,而這正是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干預、消除危機的現實基礎。

(一)經濟周期與資源跨期配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競爭和利潤最大化行為與產品短缺現象不兼容,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fā)生以生產過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由于經濟危機表現為產品過剩的產物,而經濟危機降低或中斷了人們的收入來源,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水平,所以,人們往往從負面角度看待經濟危機,并高估產品過剩的成本。在這一現實約束條件下,政府通常傾向于出臺短期的救助政策,人為地制造需求。但是,由于刺激政策是在既有的經濟結構下實施,初衷是消化過剩產品,救助過剩產能部門,所以救助資金難以流向短缺部門或新型產業(yè),這會進一步固化和扭曲經濟結構,無益于重塑經濟繁榮的新經濟結構基礎。此外,在固化和扭曲既有的經濟結構之外,刺激政策導致政府債務積累和貨幣超發(fā)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誘發(fā)下一次經濟或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

實際上,當把經濟波動的時間跨度拉長、從而把生產過剩問題置于經濟周期中而非局部的危機階段來考察時,就會發(fā)現:經濟周期是實現資源跨期配置的一種機制。

首先,危機是結束長期資源錯配、走出低效率陷阱的糾錯機制。在長期框架下,資源配置效率不是一個靜態(tài)范疇,也并非一直處于最優(yōu)水平,而是隨著經濟所處的階段不同,依次遵循“最優(yōu)→次優(yōu)→低效→次優(yōu)→最優(yōu)→……”的動態(tài)調整過程。因此,危機階段的產品滯銷、物價下跌、企業(yè)減產或停工、機器廠房設備閑置、勞動者失業(yè)和金融機構破產等現象,不是獨立的暫時性現象,而是資源長期錯配的延續(xù)和表現形式。就資源錯配原因而言,除了企業(yè)盲目擴張生產和居民有效需求縮小之外,還涉及財稅、信貸、要素定價、產權、地方保護主義、官員晉升機制和企業(yè)的“潮涌現象”等因素,因此,生產過剩是一系列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產物。據此推斷,危機只是市場力量強制性迫使生產過剩部門修正生產行為,而不是在低效率或無效率狀態(tài)下長期運行下去。正是在結束長期低效率或無效率資源配置的層面上,危機“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爆發(fā)”,促使企業(yè)及其經濟體重塑新的經濟結構,跳出低效率困境,而由此形成的經濟周期自然成為了資源跨期配置的機制。例如,一些落后經濟體從未發(fā)生過生產過剩危機,但是經濟長期徘徊在低收入階段,居民生活停滯不前,究其原因,這些經濟體長期處于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狀態(tài),落入了低收入增長陷阱。

其次,危機階段的資源并非處于閑置狀態(tài),而是處于持續(xù)重組和優(yōu)化中。由于各個企業(yè)的擴張程度和產品過剩情況存在差異,所以在危機階段遭遇的沖擊不同,從而抵御風險、跨越危機的方式也存在差異。其中,一些企業(yè)擴張過于激進,債務負擔沉重,喪失了行業(yè)競爭力,只能選擇低價出售資產,或者直接宣布破產,退出行業(yè);另一些企業(yè)市場競爭力強,在繁榮階段行事謹慎,按照市場需求和企業(yè)戰(zhàn)略進行適度擴張,規(guī)避了嚴重的危機沖擊,所以不但不退出行業(yè),而且還借助其他企業(yè)低價出售資產或破產的契機,得以低價收購行業(yè)內資產,迅速擴大市場份額,成為行業(yè)內的龍頭企業(yè)。在這種資產收購中,收購企業(yè)具有較高的行業(yè)內競爭力(具體體現為企業(yè)戰(zhàn)略、組織制度、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等一系列因素),而被收購企業(yè)的行業(yè)競爭力較弱,所以,危機是一種高效率企業(yè)替代低效率企業(yè)的機制,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理論上,只要經濟衰退時間較短,企業(yè)就可以把衰退階段的過剩產能轉化為復蘇階段的生產優(yōu)勢,從而獲得“先發(fā)優(yōu)勢”,跨越經濟周期。反之,如果衰退時間較長,例如庫茲涅茨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那么在復蘇到來之前,沉重的財務負擔可能已經拖垮企業(yè),從而引起資源長期閑置,造成真正的資源浪費,如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所經歷的那樣。但是,即使在庫茲涅茨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條件下,競爭力較弱企業(yè)的廠房、產品、原材料和工人也會被競爭力更強的國內或全球企業(yè)收購和雇傭,成為它們擴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的資源基礎。在此意義上,危機是經濟體跳出資源配置低效率狀態(tài)和開啟資源配置高效率進程的拐點,因而是實現資源跨期配置的機制,即以一個時期的資源配置低效率為代價換取另一個時期的資源配置高效率,從而實現長期范圍內的資源最優(yōu)配置。也就是說,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強制地實現統(tǒng)一”。

(二)經濟周期與資源跨地區(qū)配置

落后地區(qū)與產能過剩并存的事實表明,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產能過剩,正如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所指:“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消費受到限制”。將這一論斷稍加修正,就可以應用到國家內部的地區(qū)不平衡發(fā)展中,即產能過剩的最終原因是:落后地區(qū)的滯后發(fā)展和投資消費不足。據此推演,產能過剩企業(yè)把工廠遷移至勞動力、土地和稅收等生產成本較低的落后地區(qū),可以獲得三方面的利益:第一,直接降低企業(yè)生產成本,提高企業(yè)盈利能力,增強企業(yè)抵御風險能力,扭轉企業(yè)的困難局面;第二,新市場和龐大的市場份額可能讓企業(yè)獲得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利益,提高微觀效率;第三,產業(yè)轉移接收地可以迅速復制先前的生產技術、銷售渠道、資源供給商和市場經驗等,盡快投入生產,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改善民生,激活國內消費市場,化解過剩產能。這就是所謂的“后發(fā)優(yōu)勢”,也是“中國奇跡”的重要原因。①

在這些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一旦企業(yè)借助成本優(yōu)勢度過了衰退階段,過剩產能就會轉化為復蘇階段的“先發(fā)優(yōu)勢”,從而既提高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和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又重塑當地的產業(yè)結構,使落后地區(qū)步入“收入增長→儲蓄增長→投資增長→經濟增長→收入增長→……”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產業(yè)轉移有助于國內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和升級,因而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原因,而這種產業(yè)轉移在繁榮時期難以發(fā)生。正是在此意義上,危機階段的跨地區(qū)產業(yè)轉移,即通過把產業(yè)從發(fā)達地區(qū)轉移至落后地區(qū),或者從發(fā)達國家轉移至落后國家,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因而本質上是一種跨地區(qū)的資源配置機制。

綜上,危機既是市場力量強制性結束資源配置低效率的糾錯機制,也是經濟體開啟資源配置高效率進程的拐點,還是經濟體打破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困境和優(yōu)化全國產業(yè)結構的契機,因此,由此形成的經濟周期則成為企業(yè)、地區(qū)乃至國家獲得“先發(fā)優(yōu)勢”或“后發(fā)優(yōu)勢”的跨期和跨地區(qū)資源配置機制。這一機制看似只是對短期的反常經濟運行做出被動修正,實則通過“先發(fā)優(yōu)勢”和“后發(fā)優(yōu)勢”實現長期范圍內的資源最優(yōu)配置。

三、跨越經濟周期的融資困境

按照前述,在危機階段,如果企業(yè)資金鏈斷裂,就會在經濟復蘇來臨之前破產倒閉,從而使經濟體落入長期衰退陷阱。因此,經濟周期作為一種跨時空的資源配置機制,其有效運行依賴于一個前提條件:企業(yè)及時紓解財務困境。在繁榮時期,企業(yè)通過擴大產品銷售和市場融資就能夠緩解財務壓力,但是在危機階段,產能過剩是企業(yè)面臨的主要壓力,企業(yè)難以在短期內打開市場局面,所以市場融資是解決融資困境的最便捷途徑。

然而,在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各種金融監(jiān)管指標約束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形成正反饋機制。具體而言,在繁榮階段,實體企業(yè)產品暢銷,利潤率高,資本價格和企業(yè)凈值高,違約風險低,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而這既會鼓勵實體企業(yè)進行市場融資,擴大生產規(guī)模,也會提高金融機構的融資余額,提高授信額度;在衰退階段,實體企業(yè)產品滯銷,資金回籠速度下降,利潤率下降,資產貶值,違約風險上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上升,而這會促使金融機構降低授信額度,或者從實體企業(yè)撤資,進一步惡化企業(yè)的財務困境。也就是說,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既造成了資金投放擴張、金融市場繁榮和實體企業(yè)債務膨脹,又促使實體企業(yè)的生產擴張,導致產能過剩,還加劇了實體企業(yè)在危機階段的財務困境。

因此,解決融資困境的最終目標是超越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實際上,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yè)結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關系——企業(yè)違約,金融機構遭受資金損失;金融機構收緊信貸或者收回資金,企業(yè)就會破產。按照分析,一旦實體企業(yè)度過了衰退階段,其過剩產能就會轉化為復蘇階段的先發(fā)優(yōu)勢或后發(fā)優(yōu)勢,在未來能夠償還債務,所以,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向遭遇財務困境的企業(yè)提供融資,助其走出衰退,而非按照經濟周期進程回收資金,將是雙贏選擇。但問題是:企業(yè)的債權人數量眾多,而非限于一家金融機構。由此造成的困境是:在其他金融機構選擇策略既定的條件下——回收資金或不回收資金,每個金融機構的最優(yōu)策略是回收信貸,以防企業(yè)違約造成資金損失。最終,所有金融機構都回收資金,出現金融機構集體性“擠兌”實體企業(yè)的順周期困境。

四、超越融資順周期困境的路徑選擇

由于造成金融機構一致性行動的原因眾多,既有金融機構自身的體制性因素,也有實體企業(yè)的原因,所以需要從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兩方面著手解決融資順周期困境。

(一)逆周期資產估值與信用評級

在危機階段,資產價格下跌,企業(yè)在金融機構的抵押資產貶值,此時銀行計提損失準備和緊縮信貸,信用評級機構下調企業(yè)信用評級,從而增加企業(yè)融資成本,引起流動性危機,使實體企業(yè)進入衰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專業(yè)信用評級機構只有三家,分別是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Fitch Ratings),但是這三家機構并非是完全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而是或多或少受制于美國政府,服務于美國經濟及其全球經濟戰(zhàn)略。因此,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時期,三家評級機構可能配合美國政府和投資者訴求,下調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或企業(yè)信用評級,方便投資者做空這些國家的經濟,正如在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中所做的那樣,從而引發(fā)金融市場震蕩,加劇流動性危機。

表面上,這種由企業(yè)抵押資產貶值引發(fā)的資金收縮符合市場經濟的邏輯,也約束了企業(yè)債務的過度膨脹,但是考慮到復蘇階段的先發(fā)優(yōu)勢和高收益,市場價格估值法顯然低估了企業(yè)的真實價值,放大了危機階段的流動性危機。對此,按照公允價值評估企業(yè)資產凈值,而非按照市場價格評估資產凈值,不僅有利于抑制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而且有利于構建相對穩(wěn)定的資產價格體系。實際上,按照莊學敏、羅勇根(2015)的實證研究,投資者發(fā)現了公允價值與資產損失之間的內在關聯性,也正是運用公允價值的理念進行投資,一個有力證據是公允價值信息與企業(yè)股票價格強相關。

但是,公允價值評估法無法規(guī)避金融機構的集體性“擠兌”行為。第一,在危機階段,金融機構的最優(yōu)策略還是收緊資金投放;第二,公允價值評估法依賴于有效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性的行業(yè)環(huán)境,而它們的有效性在危機階段往往受到抑制,從而使其可靠性和適用性大大降低;第三,即使國內市場機制健全,行業(yè)競爭促使金融機構愿意按照公允價值評估企業(yè)資產凈值,但是國際評級機構出于國際政治或本國利益,可能會下調企業(yè)信用評級,從而增加其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而這種成本增加可能抵消或超過公允價值的糾偏收益。

理論上存在三種應對策略:第一,建立逆周期的資產估值因子,如運用歷史上的資產價值均值替代危機階段的市場估值,金融機構據此確立危機階段的融資額度,從而對沖市場估值帶來的流動性緊縮沖擊。第二,為了預防部分金融機構的機會主義行為,監(jiān)管部門可以要求金融機構與企業(yè)簽訂長期契約,作為對金融機構的損失補償,企業(yè)在復蘇階段支付高于市場的利息,也就是說,金融機構以危機階段的低利率或負利率為代價換取復蘇階段的高利率,而企業(yè)行為正好相反,從而實現資金的跨周期配置。第三,政府鼓勵、引導和扶持國內的信用評級公司國際化,支持其走出國內市場,拓展國際業(yè)務,增強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上的認可度,與三家國際評級公司良性競爭,降低國內企業(yè)受制于三家評級機構的窘境,促使其發(fā)表獨立的信用評級報告,減少政治因素對經濟的不確定性沖擊。

(二)金融改革與經濟結構轉型

理論分析表明,產能過剩是資源錯配的集中體現,而資源錯配歸根結底是經濟非均衡發(fā)展的產物。引起經濟非均衡發(fā)展的原因眾多,如自然資源稟賦、人力資本、區(qū)位條件、基礎設施、企業(yè)產權、產業(yè)體系、市場環(huán)境、政府政策和改革次序等,但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非均衡發(fā)展是主要原因。具體而言,金融市場的過度繁榮和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大量信用,它們通過商業(yè)銀行、證券市場和影子銀行等金融體系進入房地產市場和國有企業(yè),后者的較低融資成本和充足的現金流又促使所融資金回流進房地產等領域,從而在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間形成一個空轉資金流,而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機會的中小微企業(yè)和落后地區(qū)卻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由此造成兩個后果:第一,資金在金融體系和房地產等部門的資金空轉導致相關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因而促使相關行業(yè)的資產泡沫和生產擴張,而生產擴張最終造成產品過剩問題;第二,中小微企業(yè)或者落后地區(qū)融資難問題,抑制了投資需求和居民收入增長,最終成為繁榮經濟部門的發(fā)展界限。

也就是說,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不均衡發(fā)展其實是由金融市場的過度發(fā)展引起的,而這種發(fā)展是以抑制實體經濟發(fā)展為代價的,因此,資源錯配及其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是個實體經濟層面的問題,更是金融層面的問題。在此意義上,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監(jiān)管,建立合理的金融監(jiān)管指標,促使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非在虛擬經濟內空轉,將是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均衡發(fā)展,以及經濟結構成功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資源的全球配置與人民幣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源錯配不僅體現在國內市場中,也體現在國際市場中。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當前完成工業(yè)化進程的發(fā)達國家數量遠遠少于尚未完成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中國家,而按照技術差距或產品生命周期等國際貿易理論,發(fā)展中國家要改造傳統(tǒng)經濟,推進工業(yè)化進程,最可能的方式是采取先進口貿易后技術模仿的路徑。如圖1所示,在這種路徑中,依次經歷三個階段:需求、反應和模仿。與這三個階段相對應,將存在兩條化解產能過剩的思路:第一,根據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出口和投資,從而既促進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改善當地民眾生活,又化解國內的過剩產能,助其走出困境。第二,當發(fā)展中國家積累起足夠的資本之后,國內傳統(tǒng)產業(yè)可以轉移至國外,這既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構建自己的工業(yè)體系,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經濟生態(tài),并成為全球產業(yè)分工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有利于國內產業(yè)升級,減少機器設備閑置,進而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梢姡紤]到發(fā)展中國家推進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內在需求,目前看似過剩的產業(yè)其實面臨很大的發(fā)展機會,這也表明,在跨期和跨地區(qū)的框架下,當下強行關閉一些產能過剩行業(yè)并不合理。

但是,發(fā)展中國家收入低,消費水平低,市場需求小,同時缺乏充足的外匯儲備,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其進口和投資需求,所以,在發(fā)達國家市場飽和的條件下,開拓發(fā)展中國家的市場難以解決危機階段的產能過剩問題。對此的應對策略是: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人民幣貸款,或者以人民幣計價的對外投資。這樣,既解決了發(fā)展中國家的融資難問題,化解了國內過剩產能,也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會對沖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不公平信用評級。當然,為了推進資源的跨國配置,需要借鑒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經驗:如借助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先行試驗人民幣國際化,當有了一定成效并獲得其他國家的廣泛認可之后,再在其他國家推廣。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經濟周期其實是一種跨時空的資源配置機制,而其有效運行依賴于一個前提條件:企業(yè)及時紓解財務困境。但是,在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各種金融監(jiān)管指標體系下,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與實體企業(yè)的經濟波動同步變動,同樣具有順周期特征。因此,解決融資困境的最終目標是超越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問題在于,在其他金融機構策略既定的條件下,每個金融機構的最優(yōu)策略是緊縮信用,以防企業(yè)違約造成資金損失,而這導致金融機構集體性“擠兌”實體企業(yè)的囚徒困境。據此,本文既論證了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危機有益論”,也間接批判了凱恩斯主義的“資源配置低效率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干預無用論”的成立,因為政府可以在完善和健全資源配置機制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由此提出了三方面的對策建議:第一,構建逆周期的資產估值體系和危機階段的長期契約安排,推進國內信用評級公司國際化;第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促使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均衡發(fā)展;第三,借助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按照試驗-推廣模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紓解發(fā)展中國家的融資困境,從而既推進全球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又對沖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不公平信用評級。

[注 釋]

① 20世紀70年代末之后,歐美國家進入了“滯漲”階段,面臨產能過剩問題,急需傳統(tǒng)產業(yè)轉移渠道,而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這可以看作是產能過剩在全球范圍內的一次配置,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顯著證據是全球經濟的高增長率。

[參考文獻]

[1] BEN BERNANKE and MARK GERTLER.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14-31.

[2] C.BORIO and P.LOWE.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Z].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Quarterly Review,December,2002:43-54.

[3] M.SCHULARICK and A. M.TAYLOR.Credit booms gone bust:monetary policy,leverage cycles and financial crises,1870-2008[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November.

[4] PRESCOTT,E.C.Theory ahead of business cycle measurement[Z].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6.

[5] WEYERSTRASS,K.et al.Business cyclesynchronization with (in) the Euro area: in search of a 'Euro effect'[J].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1,22(3):427-446.

[6] 陳樂一,楊云.經濟體制改革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調節(jié)和緩解作用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3).

[7] 蔡群起,龔敏.中國經濟周期的波動特征分析——基于中美日韓的比較[J].經濟問題探索,2017(4).

[8] 郭冠清.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對大蕭條的重新解釋[J].經濟學動態(tài),2014(9).

[9] 賈甫.完全信息、信貸周期波動與銀行體系改革[J].西南金融,2016(7).

[10] 林毅夫.中國經濟至少還有10 年8%的增速潛力[N].經濟日報,2015-03-25.

[11] 劉樹成,等.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J].經濟研究,2005(11).

[12] 呂朝鳳.中國經濟周期特征與太陽黑子均衡[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1).

[13] 王晉斌,金鑫.經濟周期與金融周期雙重沖擊下的世界經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14] 莊學敏,羅勇根.經濟周期、行業(yè)競爭與公允價值相關性[J].華東經濟管理,2015(3).

[15]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99.

[16] [美]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M].謝華育,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54.

[17]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1.

[1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Response Mechanism

for Surpassing the Economic Cycle of China

Jia F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Economic cycle is a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across time and space,and i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to reliev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time. However,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real economy form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that amplifies the financing dilemma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profit maximization target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dexes. Therefore,the way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lemma is to surpass the cis-cycle behavior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is,three paths are put forward: establishing an enterprise assets evaluation system against the cycle,realiz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and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ccording to the test-promotion mode.

Key words: economic cycle;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financial institutions;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balanced development; financial reform

(責任編輯:張積慧)

猜你喜歡
金融改革均衡發(fā)展金融機構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重要途徑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我國溫州民間借貸調查分析
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背景下教師資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讀
信息技術走進山區(qū)教育,揭開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新篇章
解決小微金融機構的風控難題
三台县| 瑞丽市| 铁岭县| 长阳| 河源市| 古田县| 沙雅县| 青阳县| 乌审旗| 岳阳市| 精河县| 三亚市| 靖远县| 余江县| 五莲县| 兴海县| 桦川县| 阿勒泰市| 巴里| 漳浦县| 湖南省| 连城县| 翼城县| 山丹县| 梁平县| 盱眙县| 辽宁省| 且末县| 获嘉县| 四平市| 岚皋县| 逊克县| 马尔康县| 桓台县| 曲松县| 宜兰市| 张北县| 宁武县| 清苑县| 贵南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