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環(huán)繞洱海的歷史

2018-07-09 09:34吳艷
大理文化 2018年6期
關鍵詞:白族洱海大理

吳艷

彩云之南,云貴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散落著大大小小的湖泊,好似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珠玉,引發(fā)人們的無限遐想,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在這些璀璨的高原明珠中,一湖狹長如月的碧藍尤為引人矚目,它溫柔多情、它深邃明麗,好像一只眼睛深情地凝望著這片土地,它就是白族人民的金月亮,大理的母親湖——洱海!

洱海古稱葉榆澤、葉榆河、昆明湖、昆彌川、西二河,白語音為“耳稿”,意為“下面的海子”。大約在350萬年前,因喜馬拉雅地殼運動,洱海地區(qū)斷陷成一個湖盆,在外力的侵蝕下,冰川退縮,水流匯集于此而形成湖泊。洱海湖水清澈,水質優(yōu)良,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的發(fā)育變化形成今天的湖形——北起洱源,西依蒼山,東接山地,南至下關城區(qū),由西洱河經(jīng)天生橋向西奔流而去。洱海全長約42公里,東西最大寬處有9公里,水域面積約2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最深處達21米,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

洱海形成于350萬年前,關于洱海有史可載的故事要從公元前講起。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歷經(jīng)千難萬險從西域死里逃生回到大漢王朝的張騫再次率領探險隊出發(fā)了。這一次,他們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fā),奉命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云南境內前進,探索西南地區(qū)通往身毒(古印度)的道路。然而,當他們意氣風發(fā)地行進到碧水茫茫的昆彌湖邊,卻遭遇了當?shù)乩ッ髯迦说淖钃?,屢?zhàn)不勝,無奈只有放棄返回長安。漢武帝聞訊大怒,于公元前120年,征調大量人力在長安開鑿人工湖訓練水軍準備征討昆明族,并將湖命名為“昆明湖”。昆彌湖,即洱海古稱,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使得洱海被載入中華文明史冊。清乾隆時期,皇帝還把北京頤和園的西湖命名為“昆明湖”,以示對漢武帝開疆拓土霸業(yè)的景仰。

這個令漢武大帝為之動怒的湖泊,千百年來如一輪新月靜臥雄偉的云貴高原橫斷山脈之間,孕育了大理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輝煌燦爛的文化,是白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搖籃。蒼山洱海,山水相依,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后崛起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與唐、宋王朝鼎足而立,之后元明清三朝,又如一條涓涓長河滋養(yǎng)和哺育出祖國西南邊疆歷史文化名城——大理,洱海以其溫婉、內斂、包容的個性成就一片山水田園,和諧樂土。而今,洱海更以其多彩的風姿,雋永的魅力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數(shù)以萬計為它慕名而來的游客,讓我們環(huán)繞洱海,翻閱歷史的書簽,談古閱今,細細品讀千百年間洱海的傳奇故事和風姿神韻。

龍尾關下,西洱河水激流暗涌,1300多年前,南詔與唐王朝的天寶戰(zhàn)爭在此拉開序幕。南詔據(jù)險而居,坐擁天時地利,憑借洱海和西洱河天塹勝券在握。激烈的戰(zhàn)斗過后,唐軍大敗,主帥李宓引咎自戕,沉江而死。西洱河邊積尸壅塞,血流成河。戰(zhàn)爭過后,南詔王閣羅鳳心懷不忍,在西洱河邊為唐軍陣亡將士修建了墳塋,俗稱萬人冢。千百年來,從西洱河盡頭天生關吹來的風一年四季都那么狂暴,好似戰(zhàn)死他鄉(xiāng)的唐軍將士揮之不去的哀怨,久久不消。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西洱河穿城而過,將城市一分為二,往東連接洱海,向西穿越崇山峻嶺經(jīng)漾濞江匯入瀾滄江。四座大橋橫跨河面,連接南北城區(qū),依靠西洱河上閘門調節(jié)水位,西洱河蜿蜒的河道顯得風平浪靜,兩岸垂柳依依,湖光山色,為城市增添了一番旖旎的風景。

站在西洱河最東端的興盛橋向東眺望,視野豁然開闊,洱海水面漸趨寬廣。橋北恢復重建的鎖水閣矗立水邊,這里曾是龍尾古城的最東端,相傳明初游學中國到大理的日本僧人天祥曾在此登樓一睹“鴛浦夕陽”的美景,留下《題龍關水樓》的優(yōu)美詞句“此樓登眺好,終日俯平湖,葉盡村村樹,花殘岸岸蘆。漁翁晴獨釣,沙鳥晚相呼,何處微鐘動,云藏島寺孤”為今人還原了當時鴛浦夕照的秀美景致。

從鎖水閣東望,向北是一望無際的洱海,南邊沿岸有座圓圓的小山,山下,矗立一座牌坊,上面龍飛鳳舞的“洱海公園”四字出自著名書畫家吳作人先生。這座小山,原名息龍山,俗稱團山,原為洱海南端的一個小島,曾是南詔王室養(yǎng)鹿的鹿苑,后因洱海水位下降與陸地相連,1975年辟為公園,修建亭臺水榭,花園苗圃,是為觀山攬海的絕佳之處,成就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數(shù)大理人的美好回憶。進入洱海公園沿湖岸前行不遠就見一亭廊水榭浮于水面,這處被稱為“海心亭”的仿古建筑滿足了人們親近洱海的愿望,回廊環(huán)繞入水,憑欄近聽洱海輕濤,遠望蒼山如屏,洱海如鏡,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往前不遠處有座亭亭玉立的漢白玉漁家女雕像,以洱海為天然的背景,刻畫了美麗的白族姑娘肩挑大魚的質樸形象。雕像對面一架筆直陡峭的樓梯直通山頂。一口氣登上300級臺階,氣喘吁吁之余卻能從望海樓長廊觀賞到玉洱銀蒼的美景,果然如詩所述的“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huán)翠屏!”

作為洱海最南端的山頂,遠眺洱海確有一望無際之感。息龍山以東曾經(jīng)建有珠海閣,為大理四大名閣之一,與山脈走勢好似游龍獻珠而得名。想當年登閣極目遠眺,蒼山巍峨延綿,洱海碧波無涯,胸中仿佛也涌起如《岳陽樓記》中所描述的陣陣浩然之氣??上е楹iw早已毀壞無跡可尋,只留下清代貢生楊暉吉一首《舟次珠海閣》的詩句“迎秋南去泛仙槎,滿載壺漿涌似霞。海放珠光云弄影,樓噓蜃氣浪飛花。鉤垂洱水潭無底,屏列蒼山畫半斜。何處月明今夜醉,柳蒲煙里盡漁家?!苯o人以無限遐思。

經(jīng)過息龍山下的石屏村,沿寬敞的機場大道向海東行進,視線越過一片片濕地,洱海波平如鏡,蒼山腳下,城市的高樓大廈在浩渺的煙波中宛如海市蜃樓,勾勒出一幅如夢如幻的山水城市畫卷。進入環(huán)海東路,碧波蕩漾的洱海近在眼前,觸手可及,迎著海風,沿著湖岸大道疾馳不一會就進入南村海灣,一個與陸地相連的半島驀然出現(xiàn)在眼前,相隔不遠,就是洱海中的第一大島金梭島,這里就是洱海東岸第一站——海東。

金梭島位于海東鎮(zhèn)南部,是由石灰?guī)r構成的島嶼,南北長約2公里,中部低而南北高,呈長錐形,形似織布機上的梭子而得名“金梭”島,南詔時期曾名“中流島”并筑有避暑行宮,名為“舍利水城”。相傳,金梭島是天上仙女將織布的梭子遺留人間而形成的美景,明代白族文化大家李元陽曾作詩贊金梭島美景曰:“天生異石似金梭,欲織銀蒼水上波;一樹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如今,島上白族民居建筑密密匝匝,村落里保留著傳統(tǒng)白族漁村的民族文化風情,生活在這秀麗景色中的人們借用島上本主廟對聯(lián)毫不謙虛地表達了心中的自豪“萬里錦繡江山金梭寶島占一,祖國燦爛大地舍利水城獨居”!

相較之下,金梭島南面的銀梭島就顯得默默無聞。銀梭島面積較小,島上無人居住,由于洱海水位的下降,銀梭島已經(jīng)成為連通陸地的半島。然而,5000年前,大理的史前人類卻居住在這里,過著捕魚撈螺、狩獵采集的生活,開啟了大理有跡可考的歷史。2003、2006年兩次銀梭島考古發(fā)掘揭開了這個小島上的秘密,將大理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曾入選2007 年中國十大考古發(fā)掘的評選。銀梭島是洱海地區(qū)史前人類生息繁衍的重要遺址,是云南省首次發(fā)掘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貝丘遺址,先后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青銅器、漢代墓磚、錢幣、南詔有字瓦和幾何紋磚等文物,這里的發(fā)現(xiàn)將大理的有跡可考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這座不起眼的小島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知道還有多少關于洱海文明的秘密正靜靜地等待人們的發(fā)現(xiàn)。

海東遠眺金梭、銀梭二島的山上,一座石牌坊默默地矗立了幾百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理衛(wèi)指揮使鮑杰受封為昭毅將軍、上輕車都尉,這是何等的榮光。鮑杰(1437-1510年),字應奎,原籍直隸六安州永知縣人(今安徽六安縣),其父鮑昭隨沐英遠征云南后留居大理,曾任大理衛(wèi)指揮僉事、大理衛(wèi)指揮使。1465年,鮑杰承襲父職出任大理衛(wèi)指揮使鎮(zhèn)守一方,掌兵政二十余年,以治軍嚴謹著稱。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鮑杰的一生,是中原漢族與大理地方民族融合的見證,鮑杰死后,安葬于海東塔村東山麓白龍崗,靜靜地凝望著碧波萬頃的洱海,守衛(wèi)著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和鮑杰一樣,海東名莊的李根長也以武入仕,乾隆四十八年(1793年)考取武舉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獲武進士第十七名,被乾隆欽點為御前侍衛(wèi)。乾隆敕建的“御前侍衛(wèi)府”旌表牌坊在名莊村留存至今,成為海東人民的一份榮光。

海東向陽灣以北,玉岸山南段的羅荃半島與大理古城隔海相望,可謂觀賞蒼山洱海美景最正面的視角。羅荃半島位于洱海東岸,三面環(huán)水,古稱東崖。因密教高僧羅荃法師受封于此,修建塔寺而得名羅荃半島,沿襲至今。島上的羅荃塔為十三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從出土的文物推斷羅荃塔的建造時期大致在南詔中晚期,是與崇圣寺千尋塔同期的宏偉建筑,可惜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F(xiàn)今半島上除了重建的羅荃塔和羅荃寺外,還重建了洱海四大名閣之一的天鏡閣。天鏡閣原與羅荃寺相連,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因塑有觀音像又被稱為“觀音閣”,后年久失修而毀。如今所見的天鏡閣是1996年恢復重建的,為鋼混結構五層歇山頂重檐走馬轉閣樓建筑,高25.6米,南與金梭島隔水相望,西與洱海西岸崇圣寺、三塔遙遙相對。登閣遠眺,目及上下兩關,蒼洱大觀盡收眼底,明代文人楊慎登閣作詩贊道“逸峰斜插水中東是水西是水,杰閣遙臨天外上有天下有天?!憋L平浪靜時,洱海如一面明鏡,偉岸的蒼山、山下的田園村莊、岸邊的綠洲、水中的島嶼、點點漁船白帆倒映水面,如入畫卷。而每當對面蒼山玉局峰上望夫云出現(xiàn),狂風大作時,洱海上掀起驚濤駭浪,天鏡閣據(jù)險而居,真如司馬相如所作聯(lián)句“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的雄奇壯麗。

明萬歷年間的一個七夕夜晚,洱海風平浪靜,明鏡高懸天際,水面波光澄然如鏡,水月交相輝映安然靜謐。時任大理通判的章曰慎饒有興致地與友人泛舟洱海,盡興而歸,揮毫潑墨寫就《七夕泛洱歌次韻》,后被鐫刻于羅荃半島東南臨水崖壁上,至今可見,成為集海東人文、自然、書法藝術和歷史價值于一體的文化精粹。

經(jīng)過海東,下一站就是挖色。挖色古稱魯川,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向西遙望大理古城,向東可通佛教勝地雞足山。挖色壩子地處鳳尾河三角洲,平疇沃野,山環(huán)水繞,田園秀色,風光無限,自古以來就是洱海東岸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民族風情濃郁,也是洱海東岸白族本土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qū)之一。

曾經(jīng)從海東到挖色需翻山越嶺,而今,環(huán)海公路的修建使人們能夠沿湖而行,一路飽覽湖光山色暢通無阻。山海相連處突然峰回路轉,只見海中一座小島縹緲于水天之間,佛閣仙山好似蓬萊勝境,這里就是挖色海印村的小普陀。海印是挖色玉案山下洱海之濱的古漁村,古名“白石曲”,白語音“額米腦”,意為巖面上的村莊。這個坐落在山水夾縫間的狹長漁村擁有悠長的海岸線,遠觀蒼山洱海,碧波茫茫,山水連綿,水天之間,云橫玉帶,白帆點點。近看海中仙山,瓊樓玉宇,梵音陣陣,眼前的景致如夢似幻,真有置身于普陀仙境之感。小普陀,這個洱海中孑然獨立的礁石袖珍小島,因此被賦予觀音施印以鎮(zhèn)惡龍的傳說,明代始建觀音閣于島上而得名“小普陀”。每當清晨日出之前,蒼山頂上朗月依稀,雪頂銀光閃耀,海風輕拂,洱海清波微蕩,海面涌動的霧氣,給小普陀披上一層潔白的輕紗,此“嵐靄普陀”之景名列洱海八景之一。

挖色灣以東,是挖色壩子密布的田園和村莊,突兀高聳的旗鼓山護佑著這片土地,一條鳳尾河灌溉著阡陌縱橫的田野,有如一片碧綠的棋盤,點綴著一個個古老的傳說。挖色是蒼洱流域燦爛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境內的赤文島、三峰山、大官山、旗鼓山等地先后出土眾多石器和青銅器,是洱海青銅文明的典型代表。赤文島,又名鹿鵝山,是洱海三島之一,很早以前四面環(huán)水,由于洱海水位下降一面與陸地相連成為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從挖色灣望去,好像一只巨大的海龜浮游海邊。傳說古時候,山上常有一窩窩的馬鹿活動而得名鹿窩山,后來逐漸叫做鹿鵝山,也寫作鹿峨山。后因在鹿鵝山南岸怪石嶙峋的崖洞石壁上發(fā)現(xiàn)紅色文字樣的圖案,又把此島稱為赤文島。島上出土的石器、陶器和青銅器證明鹿鵝山赤文島也是洱海流域早期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鹿鵝山赤文島臨海居高,可俯瞰洱海,海邊懸崖上聳立著翹角飛檐的觀音閣,危崖下怪石嶙峋,間或有大蓬的仙人掌在石縫中頑強生長,海水幽藍深邃,憑海臨風,觀賞到的是洱海雄險奇秀的壯麗景色。

挖色大成村,又作大城村,是洱海東岸最大的白族村落。相傳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大成先民就以此為中心建立了魯白王國,創(chuàng)造了白族早期的魯白文化。晉永嘉三年(309年)大成為東河陽郡郡治,轄東河陽、葉榆二縣,是為洱海東西兩岸政治中心之始。如今,大成村村落民居院落井然有序,間有寺廟、門樓、亭閣等古建筑。其中,以位于大官山麓的沙漠廟歷史最為悠久。沙漠廟又名圣德廟,相傳起源于魯白國都城神廟,現(xiàn)供奉沙漠景帝、大義寧皇帝楊干貞等本主。廟內立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的碑刻《應國安邦神廟記碑》就記述了挖色大成村沙漠廟從南詔到明代的歷史變遷。沙漠廟建于南詔閣羅鳳時期。沙漠為沙門的白語諧音,供奉西方廣目天王,為佛教神祇,與本土文化相融合而發(fā)展成為白族本主神,至今仍是挖色壩的中心本主,被奉為洱海東岸的本主神都。

而大成村另一頭的崇福寺則因佛祖釋迦摩尼大弟子迦葉由此一路傳教至雞足山入定,而被稱為雞足山的開山母寺,也是寺僧往返雞足山的前站,曾有二十四院庵、九閣十二樓的繁盛。此外,大成武廟也是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寺廟建筑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大成被命名為“大理府第一文明古鎮(zhèn)”,特許建文廟和武廟,氣勢宏偉,可惜于咸豐年間被兵火燒毀?,F(xiàn)存武廟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漫步大成村,門樓亭閣依舊,不乏大夫第、將軍第、魁星閣等古老建筑,普通民居也多裝飾繪畫,古意盎然,文化底蘊之深厚可見一斑。

大成村以東的高興村,位于三峰山山腳,因高興蘭若寺而得名。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理地區(qū)最早的寺廟碑——立于大理國定安四年(1198年)的《高興蘭若篆燭碑》,碑文記述了大理國興建高興寺弘揚佛法的過程,可謂是大理國廣為推行自南詔以來傳入大理的佛教信仰,大興佛寺、廣施佛禮的歷史見證。高興蘭若寺落成后,附近先后建起多座寺廟,并依山就勢開鑿石窟,香火繚繞梵音不斷?,F(xiàn)存的龍繞石石窟、鳳鳴臺石窟等即為大理國中晚期遺留下來的宗教造像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與劍川石寶山石窟、安寧法華寺石窟并列為大理國三大佛教石窟群。

四通八達美麗富饒充滿妙香古韻的挖色壩,還是三月街最早的緣起之地。相傳權臣楊干貞為奪取大長和國國主鄭隆亶政權時曾在挖色和大理血戰(zhàn)數(shù)日,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楊干貞建立大義寧國后為紀念勝利并鎮(zhèn)住戰(zhàn)場上的陰氣,將戰(zhàn)期定為街期,通過趕街聚集人氣,安撫亡靈,于是每年農歷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挖色大城沙漠廟集會,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轉至大理城西集會,分別稱為“小三月街”和“大三月街”。除了小三月街,挖色在農歷正月和二月間還有獨具特色的“釋迦節(jié)”和“本主節(jié)”,組織嚴密有序,男女老少都熱忱參與。節(jié)日期間每個村莊都洋溢著喜慶熱鬧的氣氛,將傳統(tǒng)的民族民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挖色獨有的宗教文化景觀。

從挖色所在的鶴翥曲往北,天然形成的海岸線曲折回環(huán),形成一個又一個弧形的海灣,洱海東岸九曲有一半在此。經(jīng)過康廊進入蟠磯曲,青山遙遙在望。忽見路邊一片怪石嶙峋,幾棵大青樹于夾縫中恣意生長,撐起狀如華蓋的巨傘,給樹下的人們帶來一片蔭涼。登上巨石小坐,觀山看海,享受樹影的蔭蔽和海風的輕撫,如入仙佛之境,難怪乎明嘉靖丙辰(1556年)八月,大理名士李元陽同朱光齊到此有感而發(fā),由吳懋書寫了“古迦葉佛”四字隸書陰刻于青石之間,此情此景,古人所言不虛。

繞過青巔山青雞嶺,進入蓮花曲,沒有了海天一色的雄渾壯闊,卻又是一幅內陸湖光山色的田園景致。海灣內外,田疇阡陌,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水塘。因這里廣種蓮藕,每當夏季荷花盛開時,呈現(xiàn)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勝景而得名“蓮花曲”。蓮花曲生態(tài)之美,得益于村民自古以來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在村內本主廟北山墻上嵌有一塊《栽種松樹碑記》,記錄了村民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高到全村公共事務的高度并刻碑立石遵照執(zhí)行,為后人留下了一片青山綠水。

蓮花曲長育村,有座歷史悠久的金鎊寺,據(jù)寺內明洪熙元年(1425年)所立的《重修金鎊山碑記》記載,金鎊寺為元代大理第八代總管段信苴義所建,供奉四大天王、大黑天神、白姐圣妃、柯梨帝母等神祇及十八羅漢等諸多佛像,體現(xiàn)了白族人民多元信仰崇拜。大殿后的漂來閣則更具傳奇色彩,相傳其木料均為海上漂來而得名。全木質結構的漂來閣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為單檐歇山頂?shù)铋w式建筑,用材粗碩,結構牢固平穩(wěn),風格樸素大方,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藝術風格,是大理地區(qū)保存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元代建筑珍品。漂來閣坐北朝南,背靠白鶴山,前臨茫茫洱海,與其大殿外的對聯(lián)“寺傳漂來,元梁宋斗千秋見;山連雞足,碧島清溪一景間”相呼應,古老的建筑和動人的傳說也為蓮花曲的秀美又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曾經(jīng),雙廊也是大理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憑借“蘿蒔曲”“蓮花曲”兩曲交界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曾作為南詔大理國的重要軍事要塞和水軍基地,也曾經(jīng)是唐天寶戰(zhàn)爭、清杜文秀起義的古戰(zhàn)場,并以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得名天生營。天生營得天時地利,遠望蒼山如黛,近看洱海波光粼粼,坐看飛珠濺玉,臥聽海浪拍岸。有此漁田之利,舟楫之便,島上漁家風情濃郁,早在1959年前后就有《五朵金花》《洱海清波》等多部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如今天生營玉波閣上杜文秀所題對聯(lián)“洱海有蓬萊,營號天生,三千溺水誰飛渡;雞山臨島嶼,人當海上,十萬雄兵難進攻”記述了雙廊作為軍事要塞的過去。而海邊聳立的魁星閣則默默地見證著雙廊的歷史發(fā)展。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民眾修建魁星閣具有重視文化教育和期盼文運眷顧的文化意蘊。雙廊魁星閣為三層三開間歇山頂閣式木構建筑,用料粗碩,斗拱、插頭、花板等構件雕飾典雅精美,始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保持了民國年間建筑風貌??墙鹕砬嗝?,赤發(fā)環(huán)眼,面目猙獰,魁星閣內常供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塑像,可惜雙廊魁星閣內卻沒有塑像。

魁星閣與南詔風情島上高達17.56米的漢白玉阿嵯耶觀音(又稱細腰觀音)造像遙遙相望,雙廊的過去和現(xiàn)在在此交匯。1999年,作為旅游開發(fā)的重點項目,人們在南詔風情島上規(guī)劃修建了云南福星廣場,雕塑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漢白玉觀音雕像,用浮雕墻展現(xiàn)大理神話中觀音十八化的傳說及《南詔中興畫卷》中的“觀音授記細奴羅立國圖”和《大理國張勝溫畫卷》中“蠻王禮佛圖”,營造出濃濃的南詔歷史和佛教文化氛圍。將“唐朝的屋頂、吐蕃的墻和窗、大理的民居建筑基礎和外形色彩”融合在一起,修建了南詔避暑行宮,行宮前面的廣場上用一尊尊的塑像展示白族本主文化,結合小島怪石、沙灘和巖洞的瑰麗景致,打造出了具有南詔歷史韻味和民族風情的4A級景區(qū)。徜徉小島,或許能從中感受到雙廊人工雕飾的文化氣息和人文底蘊。

雙廊因雙曲環(huán)抱而得名,南有蓮花曲,北有蘿蒔曲。洱海邊的紅山本主廟就位于蘿蒔曲紅山半島,廟中供奉唐天寶年間曾經(jīng)大敗唐將鮮于仲通和李宓的南詔軍事將領王盛、王樂寬,稱為“赤男靈昭威光景帝”,不知何年何月就在此日日夜夜遙望洱海。每年農歷四月十四至十六日紅山本主廟會期間,漁船匯集,人流如潮。近些年,洱海開海節(jié)也在此舉行。開海節(jié)這一天,人們在紅山本主廟舉行祭海儀式,之后漁民們伴著鼓樂聲,唱著漁歌,揚帆起航,出海捕魚。碧波萬頃的洱海上白帆點點,漁民們齊聲喊著嘹亮的捕魚號子,劃船撒網(wǎng),呈現(xiàn)出“百帆競發(fā),千人捕魚”的壯觀場景。

從紅山本主廟沿環(huán)海路,經(jīng)過牛角曲,鳳翼曲,沿湖濕地柳樹成蔭,不時有白鷺、水鳥在沼澤蘆葦中歇息、飛翔,一幅自然生態(tài)的田園畫卷緩緩展開。北海觀音閣,就位于洱海最北端的鳳翼曲,小小的寺廟因包含了大理“四絕奇觀”不容小覷。北海觀音閣又名“海頭普陀寺”,寺內峰頂閣,建于洱海邊一巨石危崖上,此為一絕。閣后一棵樹齡百年的黃葛樹枝繁葉茂,樹干遒勁粗壯,根莖蜿蜒交錯,像爪子一樣緊緊包裹住巨石,此為樹包巖一絕。登閣南望,洱海煙波浩渺直達天際,蒼山在側環(huán)抱一湖碧水,視野之開闊,令人心曠神怡。明謫滇狀元楊慎曾題“水天一閣”四字匾額懸于峰頂閣,字體蒼勁,此為狀元匾一絕。清末以詩書畫藝聞名的僧人擔當大師,經(jīng)常往來于雞足山與蒼洱之間,在北海觀音閣留下《登海頭普陀寺懷楊太史》一詩,“擔當尋跡上海頭,鳧水攀崖登危樓。南望碧海翻驚浪,回首太史勁筆遒?!笔菫閾斣娨唤^。此四絕隱匿于北海觀音閣小小的院落中,值得細細品味,感受洱海邊不勝枚舉的人文故事之一二。

洱海除了蒼山十八溪涓涓溪水匯入,在北部上關一帶還有羅時江、彌苴河、永安江,海潮河匯入其中。尤其是羅時江、彌苴河、永安江是洱海主要的入湖河流,入湖水量約占洱??偹康?7%,約占洱海年補充水量的70%。三江交匯之處得名江尾,在洱海水位消落帶形成大片的濕地,河道縱橫,水草繁茂,村舍田園,別有一番高原水鄉(xiāng)的韻味。曾經(jīng),因為人口稠密,下流河道污染突出,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入湖水質污染直接導致洱海水質富營養(yǎng)化,形勢嚴峻。2008年以來,洱海保護綜合治理戰(zhàn)役打響,羅時江濕地成為洱海源頭首個濕地生態(tài)公園,通過加強羅時江源頭西湖流域的治理和保護,加快生態(tài)移民和流域生態(tài)濕地恢復建設,恢復種植水杉、蘆葦、淺水藕、白茭、菖蒲等大量能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提高入??诘乃|取得明顯成效。如今江尾環(huán)海路一線,生態(tài)濕地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路邊櫻花盛開,濕地里各種水生植物郁郁蔥蔥,水下錦鯉、紅鯉自由游弋,水面上,潔白的鷺鷥翩翩起舞,將洱海北岸妝點成一幅綠岸連綿、鳥語花香的山水田園畫卷。夏日里,羅時江濕地的荷花競相開放,延綿成片,還有朵朵潔白的菱角花、海菜花點綴其間,仿佛一個個小精靈在水中跳動。待到秋高氣爽采摘蓮子菱角時,更是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

在羅時江入口處,曾經(jīng)有一座九孔橋與洱海相連,形成一個天然的港灣,岸邊建有龍王廟,曾經(jīng)洱海四大名閣之一的水月閣便矗立不遠處的洱海中,與最南端的珠海閣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對峙之勢。水月閣下有三個泉眼,相傳洱海“弓魚洞”便在此處。弓魚,學名大理裂腹魚,為大理洱海特有的經(jīng)濟魚類,肉厚多脂,味道鮮美,和學名油四須鲃的洱海油魚同為中國五大名魚。過去,洱海周邊遍布油魚洞、弓魚洞,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探訪,在游記里記錄了洱海邊一座突出到海中的龍王廟下有個油魚洞,每逢八月十五,洞中聚集了大如手指周身是油的小魚,是這個地方的第一美味。雖然不知徐霞客所指油魚洞和水月閣下的弓魚洞是否為同一處,但由此可見洱海弓魚、油魚確實名不虛傳。據(jù)說每當秋分時間,洱海漲潮,沒過水月閣下泉眼,兩泉依然噴涌勢不相讓,在水面上形成一道分界似的水波。中秋月明之時,水面出現(xiàn)兩月倒影,與天上明月交相輝映,金波蕩漾,形成三月共影的奇觀,引得李元陽、楊慎等文人騷客慕名觀賞,吟詩題字,水月閣因此聲名遠揚。然而,隨著洱海水位的下降,水月閣離海漸遠,水月奇景亦不復存在,弓魚和油魚也頻臨滅絕,實為遺憾!

因為地處水路要沖,又是九孔橋、龍王廟和水月閣等名勝所在,下沙坪村這個天然港灣的西邊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漁潭會,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舉行,圍繞漁具等農貿物資為主進行物資交易,也稱八月十五會。屆時,洱海周邊四鄰八鄉(xiāng)的各族群眾,從水路、陸路熙熙攘攘紛至沓來,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因為處于秋收前的農閑時分,人們還通過集會購置嫁妝,漁潭會因此又被稱為嫁妝會,增添了金銀首飾、玉器、劍川木雕家具、繡花飾品、男女服裝、家用電器等商品。后來,由于規(guī)模不斷擴大,又將會址改在附近更寬敞的沙壩舉行,是滇西地區(qū)僅次于三月街的物資貿易盛會。

離曾經(jīng)的水月閣不遠,有座東臨洱海的碉樓孤單地矗立著,南詔大理國時期,碉樓連接的城墻西接蒼山云弄峰,東臨浩渺的洱海,以鎖山控海之勢筑起一道銅墻鐵壁,形成大理北部的屏障——龍首關。當年,徐霞客從沙坪出發(fā)到龍首關,從北門進入后,半里才走出南門。而今,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雄關氣勢不再,龍首關除了依稀可辨的城墻遺址外,只剩這座形單影只的碉樓守望著洱海,遙想當年將忽必烈率領的蒙古騎兵拒于城下奈何不得的那段英雄往事。

經(jīng)龍首關沿蒼山一路向南,是廣闊的沖積平川,蒼山十九峰順勢綿延,如一把彎弓環(huán)抱著洱海,彎弓的一端是龍首關,一端是龍尾關,十八溪順勢而下,由山巔雪峰一路歡快奔流匯入洱海,滋養(yǎng)著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洱海西線,密布著一個又一個獨具特色的小村莊,為溫柔沉靜的洱海鑲上了一道璀璨華美的花邊。

桃源村,一個有著動人名字的村莊,緊緊地依傍在洱海邊。桃源古渡,至今依舊是洱海西北部重要的碼頭。每天,有無數(shù)游客乘船暢游洱海,飽覽了蒼洱風光后意猶未盡地從這里登岸去往云弄峰下的蝴蝶泉,繼續(xù)感受大理的萬種風情,也有游客從這里登船向南,遠眺蒼山,沉醉在洱海的一湖碧藍中。桃源村,雖不是《桃花源記》中那個不為外人知的世外桃源,卻是比世外桃源更美名傳揚的美好村莊。乘著大理旅游開發(fā)的春風,這里酒家林立,白族美食匯聚一堂,讓桃源人家們率先過上了富裕小康的生活。

從桃源村向南沿環(huán)海西路前行,經(jīng)仁里邑、星生邑、深江來沙村,一個以洱海魚鷹文化而聞名的白族村莊。魚鷹,學名鸕鶿,外形比鴨壯碩,鷹臉大眼,通體黝黑的羽毛中泛著紫藍相間的光澤,喙部前端有鉤,粗長有力,極善于潛水,眼睛發(fā)綠似鷹隼,能在水中看清各種魚蝦,還能用喉下的皮囊暫存捕捉到的魚,以其高超的捕魚技巧而得名魚鷹。洱海附近的漁民自古以來就有飼養(yǎng)魚鷹協(xié)助捕魚的傳統(tǒng)。祥云大波那出土的青銅器中就出現(xiàn)以魚鷹為題材和裝飾紋樣的青銅器,充分證明洱海地區(qū)馴養(yǎng)魚鷹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白族先民傳承著魚鷹馴養(yǎng)技巧,與魚鷹建立了賴以生存的親密關系。曾經(jīng),泛舟洱海,總能看到漁船上人和鳥默契配合的捕魚場景,船上漁民仿佛一軍之將,一聲號令,魚鷹們紛紛躍入水中,只見水面波浪翻騰,頃刻間,一只只魚鷹先后浮出水面銜著大魚游向漁船報捷,漁夫則拋撒小魚以示嘉獎,人與魚鷹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的這幅自然生態(tài)又和諧動人的場景在洱海邊的沙村上演了千百年,成為洱海漁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出于對洱海水質的嚴密保護,魚鷹退出了洱海,但漁舟唱晚,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畫面依舊留在人們心中,難以忘懷。

沙村、金圭寺、河矣城都是位于喜洲古鎮(zhèn)東邊,洱海之濱的村落。喜洲古鎮(zhèn),最早為河蠻的城邑,漢武帝曾在此設置葉榆縣,隋代史萬歲曾駐兵于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南詔時期為“十瞼之一”,曾建“大厘城”為陪都,元代起稱喜洲,明清延續(xù)至今,是白族聚居的重要城邑,老舍筆下被稱為“東方劍橋”的體面市鎮(zhèn),也是大理近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源地,擁有高度的商業(yè)文明,誕生了著名的喜洲商幫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在沙村南面與洱海連接的南湖塘中,綠樹掩映中隱約可見一座中西合璧的別墅建筑,這里最早為喜洲商幫首富、著名商號“永昌祥”創(chuàng)始人嚴子珍在1937年所建以供退隱田園后頤養(yǎng)天年的花園別墅。因嚴子珍自號“蒼逸老人”而命名為“蒼逸紀念館”,因四面臨水,又名“海心亭”,沿用至今。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中大學由武漢輾轉遷至喜洲辦學,其間,嚴子珍多次在風景秀美的海心亭接待華中大學和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學者,想必海心亭的美景一定給帶給了這些文人學者無限遐思,激發(fā)過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今,海心亭四面已為陸地,舊時風光不再,或許,人們還可以到青莎洲走走,尋找舊時的風采。青莎洲俗稱海舌,蒼山萬花溪在這里入海,在海水緩流擠壓的作用下,沖積形成了這塊三面臨水,狀如長舌的沙洲由寬至窄深入洱海。漫步沙洲,一步步走進洱海,沿岸草木葳蕤,柳樹成蔭,左右皆是碧波微漾起天光云影。臨水四望,移步換景,或湖光山色,或孤帆遠影,或輕濤拍岸,或倒影如鏡,親密感受洱海之秀麗神韻,“海舌”青莎洲實在是不二之選。

青莎洲以南的沙村、河矣城、金圭寺之間曾有占地千畝的龍湖,湖水通過十八大溝與洱海相連,湖中遍布蟹嶼螺洲,湖水清澈見底,水草豐茂,四周綠樹成蔭,頗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致。據(jù)說,龍湖畔曾有古渡,可從洱海上直達喜洲城內,也為喜洲城為商業(yè)重鎮(zhèn)提供了水上交通的便利。龍湖邊上曾建有雁塔,又名“文豐塔”,據(jù)說可與崇圣寺三塔相媲美,然而卻不幸毀于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空留白塔坪村而不見塔影。上世紀60年代實施“圍海造田”,龍湖漸被填實,昔日盛景終成記憶。所幸的是,如今,喜洲龍湖生態(tài)濕地工程成效初現(xiàn),相信令人魂牽夢縈的龍湖美景不日即可重現(xiàn)!

離開龍湖,從金河村繼續(xù)沿環(huán)海西路南行,經(jīng)過江上村、河矣江、北登村便來到了灣橋鎮(zhèn)的下陽溪村(現(xiàn)作向陽溪)。下陽溪,因位于蒼山陽溪下段,陽溪入海處而得名,雖然只是洱海邊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卻因為白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而顯得底蘊深厚。明景泰元年(1450年),一首山花詞在這里唱響,并被鐫刻于《重理圣元西山碑記》的碑陰保存至今傳唱不息,這就是與《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并稱為大理三大名碑的簡稱《山花碑》。這首《詞記山花詠蒼洱境》以三七一五的山花體句式,描寫了蒼洱的秀麗風光,追憶先世,感慨自身懷才不遇。全詩辭藻華麗情景交融,對仗嚴整,以白族語音押韻,用白語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抒發(fā)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一份難解的家國情懷。這首山花詞的作者正是下陽溪人,明代大理白族著名隱逸學者楊黼。楊黼(1370-1450)自號存誠道人,別名桂樓,人稱之為“桂樓先生”,向陽溪的桂樓祠就是他的故居。據(jù)《重理圣元西山碑記》記載,楊黼祖輩為大理國、元代顯赫官員,元朝滅亡后,其父、叔相繼殉國,家庭的變故使他無心功名,成為隱逸之士,專心攻讀釋典,著書立說,成就斐然。楊黼所作《詞記山花詠蒼洱境》山花詞是迄今為止第一篇純粹的白文歷史文獻,被專家譽為白文和白族文學藝術形式完美結合的產物,堪稱白族詩歌史乃至白族文學史上的曠世之作。有此深厚的文化背景,白語代代傳承不息,現(xiàn)在大理境內的白族村落中依舊普遍使用白語。與楊黼同村的張亞老師,出生于1940年,是大理州第三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塊白文”的代表性傳承人。方塊白文,也叫僰文,是在漢字的基礎上沿用六書,形聲、會意、假借等各種手段記錄詞匯的形式,目前仍在白族宗教經(jīng)書、祭文、大本曲曲本、民歌曲本等特定領域流傳。在向陽溪悠久的白語氛圍熏陶下,張亞從小就對《山花詞》、大本曲等白族民間文化藝術十分著迷,對楊黼其人其事也非常崇拜。在擔任村里30多年民辦教師的過程中,張亞老師更是樂于向孩子們講述白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傳授“方塊白文”方面的內容。1994年張亞在省民族語言文字委員會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向陽溪白文學校,這是第一所民間自辦傳承白族語言文字的學校,張亞老師懷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濃厚的熱愛堅持辦學至今已整整24個年頭,這是一位普通白族老人的精神堅守,更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向陽溪這個白族村莊充滿民族文化的絢麗色彩。

與向陽溪村隔河相望的古生村也位于洱海之濱,被稱為雞鳴江的陽溪從村中流淌而過,溪水環(huán)繞,街巷整潔。古生,白語意為“放生”,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四周村落的白族群眾都會紛紛前來村外洱海邊的龍王廟祭祀龍王,放生泥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此有了“古生”之名。古生村歷史悠久,村落形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古村、古樹、古廟、古橋……古老的風韻在村中隨處可見:一棵300多年樹齡的大青樹蔭蔽著村莊的子民;一道始建于明代的單券石拱橋——鳳鳴橋,橫跨于陽溪入海處,連接古生和向陽溪,曾是大理地區(qū)建造水平高超,連接南北交通的重要橋梁;村中福海寺,始建于明代,前院供奉的是文殊菩薩,后院共同供奉著佛教本尊釋迦牟尼佛和道教始祖老子以及儒家至圣先師孔子,是白族地區(qū)典型的三教合一寺廟。福海寺占盡天時地利,正如廟里對聯(lián)所形容“碧澄連天,一面湖光映古寺;蒼龍接地,四圍山色襯新邦”。福海寺對面是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古戲臺,坐東向西,雕梁畫棟,彩繪典雅。戲臺照壁上左塑"青龍",右塑"白虎",形象栩栩如生,左右對聯(lián)“龍靈豈水深飛潛知用舍;虎猛其文炳變化展經(jīng)綸”可謂畫龍點睛。這一切將古生村映襯得古香古色,古韻十足。然而,古生村又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2015年,古生村憑借青山綠水,濃濃鄉(xiāng)愁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保護項目,立足蒼山洱海之間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和千年古村豐富的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彰顯特色的原則,以“依托古生現(xiàn)有山水文脈,保持古生自然格局,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為規(guī)劃建設的核心理念,將古生村悠久的歷史和秀麗的山水完美結合,古生村必將成為讓人“記得住鄉(xiāng)愁”的中國最美鄉(xiāng)村。

從古生村沿環(huán)海西路繼續(xù)南行,這是與環(huán)海東路截然不同的湖濱帶,路旁綠樹濃蔭,岸邊水草叢生,陽光映照下的洱海海面呈現(xiàn)出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藍,與被海東沿岸延綿起伏的山巒相隔的藍天白云互相呼應,藍得變化萬千。一路偶爾可見白鷺、水雉、紫水雞、黑水雞等水鳥在灘涂沼澤間悠然漫步,自在地享受洱海邊的這份寧靜和悠遠。洱海除了魚類資源,鳥類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近些年沿岸濕地的保護,使得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洱海周邊的鳥類品種和數(shù)量迅速增長,更吸引了來自西伯利亞的紅嘴鷗每年飛來過冬,這些白色的小精靈,在蔚藍的海面上成群結隊地展翅飛翔,給洱海增添了一份靈動的氣息和美好的風景。

沿環(huán)海西路穿過新溪邑、石嶺等村落來到磻溪村,古樸的民居建筑中一座臨海卻坐東朝西的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頂重檐閣樓格外引人矚目,這就是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珠聯(lián)閣,洱海西岸至今唯一保存較好的臨水閣,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和美學價值。據(jù)說這里是一百二十里的大理海西壩子中界,也就是“平分百二”的主要標志。磻溪村以南,靈泉溪入海處的上游南岸,蒼山三陽峰下,曾經(jīng)有一座南詔時期的防衛(wèi)性城墻,名曰三陽城。沿靈泉溪這道天然屏障而修筑,好像長城一般從蒼山腳下延伸到洱海之濱,全長大約7公里左右,全為夯土建造,殘高約3、4米,作為羊苴咩城的衛(wèi)城,是南詔抵御北面侵略的第二條城墻。雖然三陽城遺址現(xiàn)在已是那么地不顯眼,但附近名為城外村、西城尾的村莊還在提醒著這道堅固防御曾經(jīng)存在的歷史,西城尾村里的本主廟里還有“靈泉銀線吊葫蘆,南詔三陽鎮(zhèn)西城”的聯(lián)文懷念著這座城墻。西城尾村東臨洱海,留有大片的沼澤濕地并建有濕地公園,行走在這片濕地公園中卻不禁讓人想念起洱海的沙灘。過去,海西沿線有很多沙灘綿延不絕,緣于蒼山十八溪從深谷中奔流而來所帶來的泥沙和溪水沖積而形成。沙灘由此成為洱海的防護線,水鳥棲息的樂園和魚類產卵的好地方。潮起潮落,清晨的洱海海灘滿是收獲,風浪過后,海灘上多了很多螺螄供人和動物撿食。洱海螺螄個大殼厚,用洱海水一煮,肉質清甜爽脆,螺黃鮮亮油潤,營養(yǎng)豐富,是白族人家待客的上等菜。智慧的白族先民還將螺螄的汁水煮沸過濾制成黑綠色的螺螄豆腐,口感鮮嫩,令人回味無窮。得益于洱海的饋贈,海邊村莊不少人家以螺螄為生,撈螺螄賣螺螄,家里堆積了大量的螺螄殼,人們便將這些螺殼和泥沙攪拌在一起建蓋土坯房,有些細小的螺殼至今還完整地鑲嵌在墻壁上,成為海邊村莊獨有的建筑特色。除了螺螄,洱海的特產還有海菜,潔白的海菜花漂浮在海面上,根莖長在水底的泥沙中,潛入水中連根拔起,將洗凈的海菜與芋頭、臘肉煮成的海菜湯,帶著洱海清甜的味道,綿軟鮮香,是白族最家常的下飯菜。而今,螺螄、海菜還有,但洱海的沙灘因為圍湖造田占灘建房而所剩無幾,幸而還有濕地成為洱海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

沿環(huán)海西路經(jīng)下波淜、富美邑、白塔邑,從美麗的海濱田園間,穿過一座座白族民居密集的村莊之后,進入海邊又一個人口稠密名叫馬久邑的村落,這個風景秀麗的村莊就是白族著名民俗活動“繞三靈”的終點?!袄@三靈”于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海西各村莊的白族男女老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以村為單位,結成歌舞長隊,載歌載舞巡游三日。第一天從大理古城南門城隍廟出發(fā),經(jīng)佛都崇圣寺三塔,順著蒼山山麓向北到慶洞圣源寺;第二天經(jīng)喜洲到達洱海之濱的河矣城仙都;第三天沿洱海到離大理古城不遠的馬久邑本主廟護國祠朝拜后才相繼散去?!袄@三靈”可以說是白族人民熱衷的一種游春歌舞節(jié)會,它既包含著對神靈的朝拜,祈求風調雨順的農事節(jié)日,又充滿以男歡女愛為主要內容的縱情歌舞,被譽為“白族情人節(jié)”。清代喜洲白族學者趙甲南曾描述白族繞三靈盛況“淡抹濃妝分外艷,游行手執(zhí)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錢鼓,且歌且舞為飄然?!睂鬃迦嗣駸崆楸挤?,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除了“繞三靈”,洱海西岸沿湖村莊還盛行“耍海會”,會期為農歷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長達一個月。耍海會期間,人們坐著披紅掛彩、裝飾一新的漁船出海,吹嗩吶,對調子,唱起《大本曲》,揚帆競渡,縱情歡樂。八月初八日這一天,所有船只齊聚大理古城東邊海濱村莊才村水域,舉行“賽龍舟”活動。隨著一聲號令,各村龍舟競發(fā),人們歡呼鼓舞,激情澎湃,洱海上一年一度的熱鬧歡騰經(jīng)久不息。洱海耍海會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南詔、大理國時期,與崇奉龍神相關。耍海會又稱撈尸會,相傳上關喜洲一帶海濱的耍海會是為了紀念鄧賧詔投海殉節(jié)的柏潔夫人,打撈她的尸體;大理下關一帶海濱耍海會是為了打撈為消滅水中惡蟒而犧牲的英雄段赤城的尸體。雖然傳說不一,但活動內容相差無幾,由古至今都是以游海為主題內容的白族節(jié)日盛會。

才村,毗鄰洱海,不但是耍海會的主會場,也是洱水神祠的所在地。洱水神祠,亦稱“龍王廟”,始建于唐南詔時期,除了才村,喜洲河矣城村仙都也供奉白族斬蟒英雄段赤城的塑像,兩處都是耍海會的祭祀地點。

才村洱海神祠外的浩然閣建于南詔時期的臨水亭基址上,是海西觀山覽海的絕佳之處,以“海閣風濤”一景名列大理四大名閣之首。明代大理文化名人李元陽曾作《浩然閣記》記載了嘉靖九年(1530年),大理知府楊仲瓊建浩然閣之事。李元陽不但與楊慎聯(lián)袂出席浩然閣落成典禮,還留下游浩然閣“把酒臨風,蒲帆與島嶼縈回,漁艇共鷺鷗上下;白濤風起,綠野煙橫,駕孤鶴于長空,覿飛仙于仿佛,蓋不知在人世也”的精彩描述。浩然閣四面環(huán)水,四周有大理石欄桿圍攏,西側有石板橋連通陸地,東面海中建有龍門牌坊一座,坊額上題有“龍門”“鳶飛”“魚躍”等字,人們到此每每有身入圖畫的感覺,成為文人騷客領略洱海浩渺風情,吟哦唱和的絕佳之地。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都給這里增添了別樣的風采,可惜浩然閣歷經(jīng)變遷最終損毀,洱水神祠還在,岸邊卻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臺基和亙古不變的驚濤拍岸聲。

洱水神祠不遠處,是才村濕地,蒼山中和溪的溪水流經(jīng)這里,在此沉淀、凈化后才匯入洱海。沿著木質棧道走進濕地,一叢叢茂密的蘆葦隨風擺動,掩映著遠處蔚藍的海水和蒼山腳下廣闊平整的田野。遙望大理古城稠密的屋舍,近看岸邊淺灘上嬉戲的孩子,這里擁有的是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美好,聽得見林中水鳥的鳴叫,聽得見海潮起起伏伏的低吟淺唱。沒有燈紅酒綠的喧囂熱鬧,這里盡顯大理古城自然、淳樸的田園氣質。

才村南邊的小邑莊再往南就是龍龕。和才村一樣,曾經(jīng)的龍龕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不同于其他村莊,龍龕的本主是大名鼎鼎的南詔第八代國王世隆。相傳, 南詔天啟年間(840—859)南詔王勸豐佑為躲避政治紛爭,將皇子世隆偷偷寄養(yǎng)民間,待世隆到回朝掌權時,便將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村莊賜名“龍龕”,而村莊的百姓也將世隆奉為“本主”,感念皇恩浩蕩。如今,龍龕,尤其是洱海邊的龍下登村,幽深的小巷中一座座精致的門樓里是一個個鮮花環(huán)繞的雅致庭院,這里民風古樸,村容整潔,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村中海晏庵相傳為對岸雞足山七十二庵之一,由龍龕古渡過海朝圣的僧人一般借宿于此,由此帶來興盛的香火,讓整個龍下登村浸潤在濃郁的佛教文化氛圍中。村外白鶴溪入海以北的湖濱帶濕地生態(tài)公園,將環(huán)保、人文、地理相結合,使龍下登村成為別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村寨。

離開龍下登沿洱海向南,羅久邑、下末、葭蓬村、洱濱村、小關邑、大關邑,一連串的白族村莊圍繞著洱海西岸,選擇騎行海邊,時而在平直的環(huán)海路上奮力疾馳,時而悠悠然穿過村巷,待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忽然柳暗花明,洱海又至眼前,楊柳依依,綠野青青,從婆娑樹影間欣賞洱海羞澀溫柔的美麗,隨意選擇在田間地頭休憩,或在臨海的礁石上小坐,都能感受不同的風景。不經(jīng)意間,高樓聳立,我們已經(jīng)環(huán)繞洱海一圈回到城市,海邊,依舊有美麗的洱海月濕地公園和寬敞的全民健身中心廣場,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這里成為了市民親近洱海的最佳地點。尤其是中秋之時,廣場上人聲鼎沸,當洱海明月初升,有如明鏡高懸,在平靜的海面上灑下銀輝,四周突然那么安靜,一切華美的燈光都無法遮蓋洱海月的姿容,正如明代詩人馮時可在《滇西記略》中所言:洱海之奇在于“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中秋的洱海月,更是無與倫比的扣人心弦,令人難忘。

編輯手記: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水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同樣在洱海東岸,人們發(fā)現(xiàn)了存在于5000年前人類文明活動的遺跡,圍繞洱海,古代人們開展?jié)O獵、農業(yè)灌溉和對外交往,不斷地增強這一古文明的影響力,鼎盛時期更是誕生了南詔、大理這樣雄踞西南500多年的國家政權,產生了媲美中原漢族的文化和多樣的民族藝術。與水的斗爭同樣是文明發(fā)展的一部分,黑龍橋、蛇骨塔以及段赤城的傳說是洱海古代先民改造生活環(huán)境的思想結晶,緊鄰洱海修建的各種道觀寺院,不僅是人們信仰和崇拜的場所,同樣也包含了他們祈求風調雨順和富足安穩(wěn)生活的向往。美麗的自然風光同豐富的想象力完美結合,誕生了環(huán)布洱海的歷史遺存、古代建筑和民族風情,洱海也在不斷地豐富著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猜你喜歡
白族洱海大理
大理:夢游理想國
開學第一課《洱海保護》教學設計
大理好風吹
走到洱海
詩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
解讀“風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花樣云南(二)
白族
初訪湖北鶴峰白族聚居區(qū)隨想
平和县| 清远市| 汪清县| 都兰县| 马龙县| 万州区| 万安县| 上蔡县| 东光县| 怀化市| 阿拉善右旗| 社会| 太仓市| 陕西省| 启东市| 西峡县| 县级市| 黄平县| 韩城市| 旬阳县| 曲麻莱县| 肥乡县| 神池县| 涿州市| 江川县| 上饶市| 邢台市| 萨嘎县| 伊川县| 铁力市| 容城县| 郴州市| 凌源市| 龙州县| 临夏市| 敦化市| 南川市| 柞水县| 长子县| 鸡东县| 平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