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學概念譯介及其本土化問題探析

2018-07-12 14:30
觀察與思考 2018年4期
關鍵詞:政治學譯介本土化

王 艷 李 月 軍

一、政治學概念譯介的基本情況與本土化問題的提出

政治學概念是對政治活動的規(guī)律性總結,它應當對政治現(xiàn)實及發(fā)展規(guī)律有解釋力。然而縱觀當今政治學概念,源自中國本土原創(chuàng)概念較少,而且對現(xiàn)實的解釋力也落后于發(fā)展的需要,這與當代中國政治學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路徑有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當代中國政治學起步于對西方政治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翻譯和闡釋。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國內政治學研究最主要的工作是翻譯和引進西方政治學的經(jīng)典著作,包括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翻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西方現(xiàn)代政治學名著和西方經(jīng)典著作翻譯及重譯等。各大出版社紛紛推出了“當代學術思潮譯叢”、“二十世紀文庫”、“政治學叢書”、“漢譯經(jīng)典譯叢”、“海外中國系列”、“政治理論譯叢”等譯介系列。譯介的繁榮促進了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但同時也使中國學者所用的概念、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大都沿用于西方。政治學進入中國一開始就是以這種“輸入”的方式進行的,以致于一段時間內政治學者“言必稱西方”。與此相對應的是,西方主流政治學界基本不討論中國學者提出的問題,這種反差凸顯了中國政治學的不足——“沒有能力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的對話,更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系”①黃杰:《雙軌政治:對當代中國政治形態(tài)的一種嘗試性解釋》,《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5期。。1995年,許紀霖在《香港社會科學學報》上發(fā)出“學術的本土化與世界化”的追問,指出“本土化,不僅指用西方的學理回應本土的問題, 更重要的還是社會科學學理本身的本土化, 逐漸建立起中國的社會科學分析架構”②許紀霖:《學術的本土化與世界化》,《讀書》,1995年第3期。。

2000年以后,中國政治學界開始大規(guī)模地討論本土化建設的問題。中國政治學界以中國現(xiàn)實為基礎,提出了“壓力型體制”、“增量民主”、“差序政府信任”等一系列本土化的政治學概念。但是實現(xiàn)政治學本土化在該階段還僅僅停留在討論中。“有學者統(tǒng)計了2000-2004年CSSCI 收錄的政治學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被引用文獻的語種,中文占全部的55.3%,而外文文獻加譯文文獻則占約45%,比例大大超出人文社會科學的外文文獻平均被引率(約33%);在被引用10次以上的期刊論文中,不僅前5名全都是外文論文,而且大部分都是外文論文,占比超過2/3?!雹蹔涑晌?、蔣龍祥:《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12期。

一個國家的政治學發(fā)展應以該國的政治實踐發(fā)展為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政治體制改革帶來的急劇變化為學界構建本土政治學話語奠定了實踐基礎;21世紀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讓中國政治發(fā)展有了“道路自信”,也給中國政治學概念本土化以“理論自信”。因此,主張“中國政治學本土化”并不是主張夜郎自大、閉門造車,而是批判地吸收、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

二、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學概念譯介及其本土化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譯介引入的政治學概念繁多,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全球化、風險社會、依附理論、社會資本、市民社會、協(xié)商民主、參與式民主、電子民主、共識民主、第三條道路、公域私域、法團主義、新制度主義、預算民主化、政府過程、政治文化、法治、治理、回應(責任)型政府等。國內政治學者在引進這些概念的同時,努力使之本土化,并創(chuàng)建新的政治學概念與術語。這些政治學概念不僅推動了政治學自身的發(fā)展和中國政治實踐發(fā)展與進步,同時,還為中外政治學交流、外交實踐提供了共享性概念和話語。

首先,增加了中國政治學的知識存量。政治學概念是政治學理論的基礎,是政治學研究與敘事的基本單元,我們不可能拋開概念來從事政治學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翻譯引入的政治學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知識、觀念或思想,同時,它們的產(chǎn)生背景、演變過程及影響,都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又是對這些活動的歸納與提煉。因此,國內政治學者在翻譯、使用這些政治學概念時,首先對這些概念的背景進行了梳理。另外,以政治學概念為主題的學術譯叢相繼出版,豐富了國內學術界的知識存量,既為國內學者了解國外政治學的最新知識與研究進展提供了基本索引,又為政治學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為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新視角。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術界以譯介引入的政治學概念為視角分析中國政治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例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就用譯介的新權威主義概念解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政治社會發(fā)展,“主張建立強有力的具有現(xiàn)代化導向的政治權威,以此作為社會整合和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條件”④王邦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就和發(fā)展路徑》,《政治學研究》,2003年第6期。。目前仍有學者在使用引入的“韌性權威主義”、“脆性權威主義”等概念分析中國的政治發(fā)展。如果說以譯介引入的國外政治學概念為視角研究中國政治,僅僅是應用型的新進展,那么在應用過程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這些源自西方的概念并不完全適用于觀察或解釋中國政治現(xiàn)象時,就不得不去創(chuàng)造更為適合的新概念新理論,這就是政治學概念的本土化。比如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國家—社會”關系視角就不能完全涵蓋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全部內容與特征。至少從起源上來看,當代中國國家建設既不是國家中心主義的,也不是社會中心主義的,而是政黨中心主義的。因此,當代中國呈現(xiàn)出來的是“政黨—國家—社會”關系,這與西方的“國家—社會”關系二分法有重大區(qū)別。這類在吸收譯介政治學概念基礎上的原創(chuàng)性概念與理論,體現(xiàn)了中國政治學本土化努力的初步成果。

第三,促進了中國政治學話語范式轉換。政治學概念是構建政治學專業(yè)話語與學科體系的基本元素,政治學者們在政治概念、理論、話語體系上達成的基本共識為政治學學科體系提供了合法性支撐。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建立了以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概念為基礎的傳統(tǒng)政治話語體系,改革開放前建立了以階級斗爭為核心概念的政治話語體系,都難以稱之為政治學學科體系。而且這兩種政治話語體系取代甚至是消滅了政治學應有的獨立學術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學術話語體系。改革開放后西方政治學概念的大量譯介引入,本身就是改革開放過程的一部分,也體現(xiàn)了政治學學科發(fā)展的專業(yè)化和自主性。

第四,政治學概念譯介及其本土化推動了中國政治發(fā)展。政治學概念不僅是表述性的,還是建設性和分析性的,換言之,政治學概念不僅能幫助我們解釋世界,還可以幫助我們改造世界。有些譯介引入的政治學概念已被國家法律或各級政府法規(guī)、政策文件所引用,實現(xiàn)了從學術話語到國家話語或思維的轉變。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治理”這一概念,其最早適用對象主要指自然環(huán)境,其含義也主要沿襲漢語中關于“治理”傳統(tǒng)的含義,即統(tǒng)治與管理,它與以“Governance”為內涵的政治學中的治理概念有較大區(qū)別。但隨著學術意義上的治理概念及其相關含義的譯介引入,國家治理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學術意義上治理話語的某些元素或背后蘊含的思維。執(zhí)政者在吸收政治學意義上的治理概念含義的基礎上,根據(jù)本土需要創(chuàng)造出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等概念,并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第五,為中外政治學者的交流與對話提供了必要的介質或議題。政治學概念和理論的譯介、引入,為國內學者參與國際學術界關于這些問題的交流、對話和研究提供了共享性認知路徑和討論場域,避免了中外學術交流中“鴨同雞講”的問題。政治學學術概念和知識具有共通性,因此可以超越民族國家的范疇而為人類所共享。另外,政治學概念的譯介引入也為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交流對話中掌握主動話語權提供了可能。如前所述,國內學者從治理、善治等外來概念中受到啟發(fā),結合本土傳統(tǒng)與實際,創(chuàng)新提出了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等概念,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袄缑绹摹锻饨徽摺冯s志開始討論‘國家治理’這一概念,世界銀行副行長也專門到北京找中國專家咨詢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雹贄罟獗螅骸队脟抑卫硪I時代的話語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世界政治意義》,《鄉(xiāng)音》,2014年第10期。這一方面說明,譯介引入的政治學概念要結合、整合中國經(jīng)驗,加以修正和本土化,才能更好地解釋中國;另一方面說明,中國政治學者應該依據(jù)中國本土實際,提出中國政治學的新概念,讓中國政治學在世界政治學舞臺發(fā)出聲音。

三、政治學概念譯介及本土化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政治學中很多概念、假設、分析框架、研究方法都來自西方,同時很多熱門話題也由西方學者提出,如“協(xié)商民主”、“中產(chǎn)階級”、“合法性”等??梢哉f,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得益于對西方理論、概念的譯介,但同時也正是因為政治學屬于“舶來品”,在中國生根發(fā)芽的時候,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問題。王紹光曾指出,“政治學本土化的要求無非是三條:批判的吸收、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平等的交流”①王紹光:《中國政治學三十年:從取經(jīng)到本土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然而從目前政治學概念譯介及本土化情況來看,真正達到這三條標準的卻不多。問題存在于翻譯過程中、本土化過程中以及實踐過程中,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政治學概念本土化的一個含義就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講中國的概念。但本土化絕不意味著自說自話,而是有一套邏輯自洽,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體系。在理論體系中,某些概念可能是獨有的,但是產(chǎn)生概念的學術邏輯卻是共通的。近年來中國政治學也產(chǎn)生了一些好的概念,比如“壓力型體制”、“抗爭性社會”等概念就得到了西方學術界的認同。但是,總體而言,中國政治學所使用的很多概念都來自西方,西方學術界卻甚少使用中國學者提出的概念來分析中國。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西方的學術霸權地位,也反映了中國政治學本土化程度還比較低。

(一)譯介差異導致概念使用混亂

中西語境差異巨大,一個英文單詞可能有多種中文譯法,但是在中文語境下,這些譯法的含義不盡相同,這就導致很多學者明明在討論同一個問題,大家卻在使用不同的詞匯。比如,“civil society”一詞,“在翻譯的時候有‘市民社會’、‘民間社會’、‘公民社會’等幾種譯法,但在中文語境中,他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差別?!忻裆鐣瘉碓从隈R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中譯名,它建立在社會兩分法之上,傳統(tǒng)上一直把它等同于資產(chǎn)階級社會?!耖g社會’這一稱謂比較廣泛,但在不少學者特別是在政府官員眼中,它具有邊緣化的色彩?!裆鐣歉母镩_放后引入的對‘civil society’的新譯名,它建立在社會三分法之上,強調‘civil 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即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②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12期。。眾所周知,只有規(guī)范的學科核心概念才能引導學科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如果在關鍵概念的理解方面,大家看法不一致,那么彼此之間很難就該問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從長遠來看這是不利于學術進步的。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在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時,應該對英文中關于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詳細地解釋,在此基礎上尋求最恰當?shù)闹形谋硎觥?/p>

(二)已有的詞義和外來詞義的混用

在對西方概念的譯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翻譯的某一個概念恰好和中國政治生活中已經(jīng)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某一概念重合。這就導致,一來人們會用已有的認知來理解新的概念,造成對西方概念的誤解;二來彼此共用一個概念的學者,很難在一個平臺展開對話。這既不利于對西方概念的理解,也不利于對中國現(xiàn)狀的解釋。比如“bureaucracy”一詞,有譯者將其譯為“官僚制”。在中國的語境下,提到官僚,總會和“官僚主義”等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正如王亞南指出的,“中國的官僚政治,必得在作為其社會基礎的封建體制(買辦的或官僚的經(jīng)濟組織,最后仍是依存于封建的剝削關系)清除了,必得在作為其官與民對立的社會身份關系洗脫了,從而必得讓人民,讓一般工農大眾,普遍地自覺自動起來,參加并主導著政治革新運動了,那才是它(官僚政治)真正壽終正寢的時候”①王亞南:《王亞南文集》(第四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314頁。。而“bureaucracy”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從理想類型的角度提出的概念。“它是指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結構模式和管理方式。它是一種以正式規(guī)則為主體的管理方式,也是現(xiàn)代社會組織管理的典型方式。”②鄭杭生:《社會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頁。顯然,原生的“官僚制”和外來的“官僚制”在含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對兩個概念進行有效的辨析,很難想象使用同一概念的學者可以在一個平臺上討論問題。

(三)本土化后不能與原概念對話

有一些從西方翻譯引進的政治學概念原本在國內學術界是不存在的,但是當這些概念傳入并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由于最初的使用者沒有解釋清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可能造成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忽略了概念的本質含義,而只關注其表面的一些形式。最典型的如“community”一詞,人們以為對應的翻譯就是“社區(qū)”,可是中文的社區(qū)與英文“community”語域不完全一致導致了翻譯時常帶來誤解。由于中國社會轉型打破了以往精神共同體常常與地域共同體合一的傳統(tǒng)格局,漢語譯名“社區(qū)”和“community”兩者之間的裂隙日益擴大。③李瑩瑩:《使用語料庫初探“community”與“社區(qū)”的含義》,《神州》,2012年第4期?!癱ommunity”最先由滕尼斯提出,表示由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會群體。④翁衛(wèi)軍、楊張喬:《建設現(xiàn)代和諧社區(q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識以及親密無間的關系才是社區(qū)的精髓。總之,這個概念更側重強調文化意義。然而,國內現(xiàn)在使用的“社區(qū)”比“community”內涵要狹隘,更強調的是社區(qū)的地域性含義,即地理社區(qū)。這就造成當中文為母語的人在閱讀外文時,會感覺“community”使用得更加頻繁和廣泛。

(四)本土化中的功利主義傾向

毋庸置疑,近年來中國的政治實踐以及政治學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無論是出于國家對外形象的構建,還是出于對外學術交流傳播的目的,中國都急需一套完備的理論來闡釋中國的發(fā)展。這套理論當然可能有別于西方,但是這并不是說就要完全與西方撇清關系。近年來,部分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出一些“生僻的詞匯”來為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另辟蹊徑。這實際上是一種功利性的行為,更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每一個社會的發(fā)展都有其特殊性,但是特殊性需寓以普遍性中才有生命力。為突出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只能是一種從功利出發(fā)的奢望,完全不利于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因此,應該抑制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扎實推進中國政治學的本土化研究。

(五)對國外政治學概念過分意識形態(tài)化傾向

學術概念是規(guī)律的總結,是知識積累的起點,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從西方引入政治學概念是為了增加我們的知識存量,也是為更好地看待中國的實踐,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奠定基礎。誠然,這些概念源于西方的實踐,不一定都適合解釋中國的問題。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些西方概念,將學術概念意識形態(tài)化。學術概念意識形態(tài)化,就意味著將政治因素引入了學術研究領域,那么這樣一來,就很難有公正的學術批評與反批評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一個嚴謹?shù)膶W術概念,只接受兩種形式的批判,一是邏輯批判,一是經(jīng)驗批判。在此之外的所謂批評,只能被認為是對學術討論的干擾。所以,在引介國外政治學概念中,應該警惕學術概念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

四、推進國際通行政治學概念本土化的幾點建議

如前文所述,中國政治學乃至中國政治話語發(fā)展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對外來政治學概念、政治術語的翻譯引介。在翻譯引介外來政治學的同時,中國政治學者和執(zhí)政者也在不斷地解釋、轉述和創(chuàng)造,政治實踐在中西方政治文化和政治經(jīng)驗相互碰撞中不斷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在翻譯引介國際政治概念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正視這些問題,可以使我們在繼續(xù)前行的路上更為清醒,少走彎路。

第一,中國政治學界要對國外政治學概念和政治學理論繼續(xù)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更加積極地翻譯引介國際通行政治學概念??梢哉f沒有對國外政治學的翻譯引進,就沒有現(xiàn)代中國政治學。對國外政治學概念的翻譯引介促進了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也促進了中國政治實踐的發(fā)展,使得中國政治學在世界政治學體系里有了一席之地,中國政治學者有了與世界政治學者對話的可能。世界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在內是有共性的,盡管政治學比較容易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容易摻雜各種偏見,但它仍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一些政治學概念之所以國際通用,不僅在于其來源于強勢話語體系,也在于它本身的科學性和解釋力。所以將這些概念引進才能辨別真?zhèn)?,才能在國際上擁有和別人一樣的話語權。

第二,在引入概念的過程中,應吃透本土文獻,力圖準確、全面介紹概念內涵和外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讀。翻譯和引介國際政治學概念的過程,是一個知識轉化和生產(chǎn)的過程,是一個自由討論、自由競爭的過程。對同一個引進的政治學概念,出現(xiàn)不同的翻譯和解釋是自然的,也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但是學術自由與學術嚴謹應該同時遵循。在引入概念的過程中,應本著學術嚴謹?shù)木?,首先要對所引入的概念進行系統(tǒng)研究,吃透其本土文獻,避免以訛傳訛。其次,要力圖準確、全面地介紹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產(chǎn)生的背景、使用的情境等。翻譯的時候要找到最合適的譯文,在中文語境中使用的時候,要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如果直譯會損害原意,就寧可意譯,如果翻譯過來與中文原有概念沖突和混淆,要盡量避免。

第三,關注當前政治學和政治實踐發(fā)展的需要,找準引入概念和中國現(xiàn)實需求的結合點。政治學概念的翻譯引介的需求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構建中國現(xiàn)代政治學體系的需要。當前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還不能說是完整的,當前要重點翻譯引進國外政治學中最體現(xiàn)政治科學精神、最能反映政治運行規(guī)律的概念體系和方法論。就像當年引入西方經(jīng)濟學體系那樣引入國外政治學,目標是建立起完整的,邏輯嚴密、方法科學、有統(tǒng)一評價標準的政治學體系。其二是解釋和分析當前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也積累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政治經(jīng)驗。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有的理論和方法不能充分解釋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相比于國內政治理論的單一化和政治概念的陳舊,國際政治理論百花齊放,其中不乏可以用來幫助我們解釋我國經(jīng)驗的東西,甚至有很多直接研究中國經(jīng)驗的學術成果,比我們自己的東西來得更有解釋力和說服力。此時翻譯和引介這些概念和成果(例如海外中國學),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三是研究國際共同問題的需要。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長,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一些共同的國際問題如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反恐問題、人口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中國的參與。然而由于中國長期專注于本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于上述國際問題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積累明顯不足,需要大量翻譯引介這方面的知識,并在引進的同時構建中國的國際問題知識體系。綜上所述,在引介國際通行政治學概念時,要找準其與中國現(xiàn)實問題的結合點,尤其要注意引介一些具有一定普適性,又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具有一定解釋力的理論和概念。

第四,加強本土問題國際化的研究,推進政治學概念的本土化。政治學概念本土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在翻譯引進的時候要對概念進行情境化的轉換,使得翻譯引進的國際通行政治學概念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并且不被誤解,甚至使之融入國內原有的政治知識體系;其次是引用這些概念及其背后的知識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使得中國問題能被解釋、能被國外學術界理解和接受。在中國國際地位日益上升的當下,中國的成就已經(jīng)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但是其經(jīng)驗還遠遠沒有得到世界的重視和理解,這正是中央提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和對外傳播的背景。加強本土問題研究,就要盡量避免把一些國際通行的政治學概念意識形態(tài)化,用學術的眼光和學術的方法來研究和引進國外政治學概念;也要避免在政治學研究上過分功利主義,沉溺于閉門造車和自說自話。加強本土問題國際化研究,就要善于用國際通行的政治學概念來解釋、分析中國經(jīng)驗,構建中國現(xiàn)代政治話語體系,這種體系必須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第五,應鼓勵權威的專業(yè)的翻譯機構定期發(fā)布重要政治術語的標準譯文。像在其他領域一樣,政治術語翻譯中有意無意的錯譯誤譯屢見不鮮。那些不準確的翻譯引介一方面妨礙了國際間準確的知識傳播,另一方面有些翻譯在實際工作中產(chǎn)生了嚴重的誤導,給國家利益帶來了嚴重損害。為此,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應該鼓勵一些權威翻譯機構對重要政治術語的翻譯開展專項的研究并定期發(fā)布權威譯文。如原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在發(fā)布中央文獻重要術語翻譯方面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可貴的探索。

猜你喜歡
政治學譯介本土化
晚清來華德國人的中醫(yī)典籍譯介及其學術影響
“新格義”闡釋:西方文學語言學闡釋的本土化問題
《三字經(jīng)》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李劍農和他的《政治學概論》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閻連科作品譯介①
學習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城邦與公民思想及啟示
國內少兒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困境與思考
“西學東漸”時期政治學學科發(fā)展研究芻議
法律移植視閾下英、德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
普陀区| 三都| 浮山县| 新安县| 广宗县| 博湖县| 安丘市| 东兴市| 阿尔山市| 温宿县| 邵阳市| 香格里拉县| 广元市| 和顺县| 信丰县| 木里| 石嘴山市| 兰西县| 即墨市| 怀远县| 浮梁县| 开封市| 郓城县| 招远市| 涿州市| 隆安县| 永康市| 刚察县| 当阳市| 聂荣县| 山西省| 西宁市| 肇州县| 红安县| 湄潭县| 应用必备| 日照市| 韶关市| 万安县| 浮山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