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欣,于國棟
(山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詢問”(questioning)是日常言語交際和機構(gòu)性言語交際中都常用的一種言語行為,指的是詢問人使用某種形式的語言資源執(zhí)行從被詢問人那里獲取信息的行為。有趣的是,人們在詢問時會采用不同的句法手段,如例(1):
(1)a.你買什么了?
b.你買了部平板電腦嗎?
c.你買了部平板電腦,是嗎?
d.你買了部平板電腦?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人們在執(zhí)行“詢問”這一言語行為時所作的不同句法選擇呢?本文將從會話分析研究中的知識論視角來解答這一問題。
本文所援引的知識論(epistemics)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qū)(UCLA)的著名會話分析學家John Heritage教授提出的。他提出該理論的初衷是為了給相鄰對(adjacency pairs)目前作為唯一一個解釋會話序列結(jié)構(gòu)的組織原則予以補充。Emanuel Schegloff在他的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2007)一書中曾指出,相鄰對是構(gòu)成會話序列結(jié)構(gòu)的最小單位,一部分會話是以一組根相鄰對為參照,加之前擴展、中擴展或后擴展,就構(gòu)成了整個會話的序列結(jié)構(gòu)。但并不是所有的會話都是以相鄰對為基點展開的,比如講述序列 (telling-sequence),Heritage認為交際者之間知識的不對等(imbalance of knowledge)是促使會話發(fā)起并展開的又一動因,交際者之間的知識差就像水壓一樣,要從占有某方面知識多的一方“流”向那方面知識少的一方,直到雙方在這一知識域的知識達到對等狀態(tài)(Heritage 2012a, b, 2013)。知識論中的三個核心概念是知識狀態(tài)(epistemic status)、知識表達(epistemic stance)和知識梯度(epistemic gradient)。知識狀態(tài)指人們對某類知識的不同掌握程度,如醫(yī)生對醫(yī)學知識的掌握一般要比普通人更多、更準確。知識狀態(tài)是一個相對概念,不同的人對某具體知識域的占有程度不同,即他們對這一知識域的知識狀態(tài)不同。信息的新舊(recency)、信息的來源(provenance)、信息的確定性(certainty)、信息的清晰度(clarity)、信息的延伸度(extendedness)、對某一信息的獨家占有性及首獲權(quán)、社會公認的占有這一信息的權(quán)威等等,都是影響不同的人相對同一知識域的知識狀態(tài)的因素。除了涉及專業(yè)知識(如精神分析)外,一般認為,與思想、經(jīng)歷、期望等相關(guān)的信息只有信息占有者本人才知道并加以描述。本人比他人對他們自己的親友、寵物、工作、愛好等更了解。這樣,對于某個具體的知識域來講,交際雙方就會在呈現(xiàn)為由低到高的坡度的知識梯度(epistemic gradient)上占有不同的位置,即要么處于位于較高點的知識優(yōu)勢(more knowledgeable/K+),要么處于較低點的知識劣勢(less knowledgeable/K-)(Heritage 2012a, b, 2013; Heritage & Raymond 2012),這也是交際雙方在某一具體的知識域的相對知識狀態(tài)。
知識表達指說話人用于展示自己知識狀態(tài)的語言表達手段,如“我猜他會來”與“他告訴我他會來”二者相比,后者展示了說話人對于“他來與否”這個事件的信息掌握程度要高于“我猜它會來”的說話人。說話人的知識表達一般會與其知識狀態(tài)一致,但有時也會表現(xiàn)出不一致,比如,當說話人想表現(xiàn)得比實際更知識淵博,或說話人不希望他人知道他在某知識域了解較多信息時,他們都可以通過一定的知識表達來掩蓋其真實的知識狀態(tài)(Heritage 2012a,b,2013)。
執(zhí)行“詢問”這一言語行為的基本前提是:
1)詢問人不知曉或不確定答案(K-);
2)詢問人相信交際對方知曉答案(K+);
3)詢問人有權(quán)詢問;
4)詢問人相信交際對方愿意或者有義務回答。(Heritage & Raymond 2012:180)
前提1和2是“詢問”的知識基礎(chǔ),前提3和4是其社會基礎(chǔ)。根據(jù)詢問人對相關(guān)知識的掌握程度,他會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詢問,如例(1)使用不同的句法表達執(zhí)行了“詢問”言語行為。那么,就漢語中“詢問”這一言語行為,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與其知識表達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什么呢?
“詢問”言語行為最典型的語言表達方式是疑問句。在漢語語法中,“疑問句是用來提出問題的句子。典型的疑問句,句末語調(diào)上升”(邢福義 1996:123-124)。從基干構(gòu)造和詢問要求看,疑問句可以分為三類:1)特指問。基干構(gòu)造中包含有疑問代詞“誰、什么”之類。是用疑問代詞代替未知內(nèi)容,要求對未知內(nèi)容作出回答。2)是非問?;蓸?gòu)造與陳述句相同。該類疑問句提出一個問題,要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3)選擇問。以“是X還是Y”和“X不X”的形式形成基干,用分項列舉或正反并用方式提出問題,要求有選擇地作出回答(邢福義1996:124)。我們利用通過錄音收集到的真實語料,首先分析特指問與詢問人知識狀態(tài)間的關(guān)系。
(2) [SH:14: 2]
(FSt、MSt和李強是本科同學。目前,MSt和李強在一個學校讀碩士,F(xiàn)St在另一城市讀碩士。)
01 FSt: 你現(xiàn)在和誰一個宿舍?
02 MSt: 李強啊。
03 (.)
04 FSt: 就你們兩個人?
05 MSt: 不是呀,還有其他人呀,你又不認識。
06 FSt: 哦:: 倒也是。
例(2)是一個電話談話。FSt在第01行的詢問是通過特指問執(zhí)行的,從當前話輪可以看出,她在與MSt的室友相關(guān)的知識域所占有的知識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她尋求的信息完全為交際對方所掌握。之后,在第04行FSt用升調(diào)繼續(xù)詢問“就你們兩個人?”。根據(jù)格萊斯及新格萊斯語用原則中的量準則(Grice 1975;Horn 1984;Levinson 1983),說話人一般提供的都是滿足交際需要的足量信息,所以MSt的回答的含意就是“李強”是他的唯一室友,如果有其他人,他不應該只說一個,因此FSt可以推理出宿舍里就住了他們兩個人,但這一推理得出的結(jié)果又與現(xiàn)實不太相符①中國大學生宿舍碩士研究生以下一般都是四人間,很少有兩人間,一般博士研究生會有兩人間。?;谶@樣的知識基礎(chǔ),F(xiàn)St就選擇了“陳述句+升調(diào)”來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盡管這樣的推理被MSt在第05行否認了,因為會話含義具有可取消性(Grice 1975)??梢钥闯?,這個詢問是FSt在對方第02行給出答案以及常識的基礎(chǔ)上推理得到的,有一定的知識基礎(chǔ)。下面是另一個使用特指問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的例子:
(3) [HJ: MS: 12: 4]
14 妻: 哦,今天工作咋樣?
15 (.)
16 夫: 今天:,°?。骸悖裉炷莻€,我們老總,
17 tke,沒法說人家=
18 妻: =咋了呀?
19 夫: 你說我平常我這加班屬于最多的吧=
20 妻: =嗯
21 夫: 啊,那那那那那那,那你說,
22升職那就輪不上我?人家前兩天有個人,
23 人家啥也不干,跟我比,他什么-
24哪方面他都不如我,結(jié)果老總讓人家升職了,
25 我不是還在原地嘛。
26 妻: 是不是因為人家會在老總面前表現(xiàn)?
27 夫: 哎呀,人家就是會拍馬屁呀!
28 咱們不是太老實么。
29 妻: 噢::
例(3)是夫妻間的對話,妻子在第14行詢問丈夫當天的工作如何時使用的是特指問,從常識可知,一般情況下,有關(guān)這個話題的知識完全掌握在丈夫手里,在相關(guān)知識梯度上妻子完全處于劣勢。根據(jù)丈夫在第16和 17行、19行、21—25行的回答,妻子基于常識推理 (common-sense reasoning)(Garfinkel 1967),可以推斷丈夫沒有被提升的理由可能是“人家會在老總面前表現(xiàn)”,建立在這一由推理得到的結(jié)論基礎(chǔ)上,妻子在第26行利用漢語句法中的選擇問句對丈夫進行了詢問。但無論如何,“沒有被提升的原因”屬于丈夫的知識域,憑借經(jīng)驗、由推理得出的知識可靠性低于第一手信息,所以妻子處于知識劣勢。但妻子的推論也屬于一種可能的理由,她采用了提供可能答案的選擇問句進行詢問,表明自己對相關(guān)事態(tài)有一定的基于常識的認識。
可以看出,從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來看,當其對所詢問的問題答案無任何相關(guān)信息和預期時,一般會用特指問發(fā)問。也就是說,當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相對被詢問人處于絕對劣勢時,詢問人一般會采用特指問進行詢問,而當詢問人對問題答案有不同程度預期時,會選擇是非問或選擇問的不同形式。
人們并非只在對某類知識一無所知時才進行詢問。當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過往經(jīng)驗或者現(xiàn)實觀察及推理對有關(guān)他人的情況形成一種認識時,由于考慮到這種認識是間接得到的,若要得到確切的信息,仍需要詢問在相關(guān)知識狀態(tài)上處于優(yōu)勢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會使用漢語疑問句中的是非問的某種句法表達來詢問?!皾h語中的是非問句是提出問題,要求別人回答‘是’或‘否’的疑問句,語調(diào)要變?yōu)樯{(diào),或者句末加上疑問語氣詞。是非問句中經(jīng)常使用的疑問語氣詞有‘嗎、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保╤ttp://www.yyxx.sdu.edu.cn/chinese/new/content/5/06/main03-01-01.htm)從這一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僅從句法表達衡量,是非問句包括了“陳述句+升調(diào)”和“陳述句+語氣詞嗎、吧、啊”,二者在形式上的區(qū)別僅在于執(zhí)行詢問的手段是語調(diào)還是語氣詞,但是它們表征的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不同,所以我們把二者區(qū)分開。另外,除這兩種句式外,是非問句還應包括附加疑問句(The Disjunctive Question),就是結(jié)構(gòu)為“陳述句+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的句型(牛保義 2001)。這樣一來,是非問句從結(jié)構(gòu)上可以分為三種:“陳述句+嗎、吧、啊”“陳述句+升調(diào)”和附加疑問句。盡管都是是非問句,但這三種不同的句法表達卻和詢問人不同的知識狀態(tài)相關(guān)。
1.“陳述句+嗎、吧、啊”
(4) [HJ: 13: 01: 00: 01]
(電視聲音在響)
01 女: 今天熬的米湯好喝嗎?
02 男: 好喝。
03 女: 為什么?
04 男: 因為里面有蟲子。
05 女: 你怎么知道?=
06 男: =哈哈哈哈
07 女: ↑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有蟲子?
08 (2.5)
09 嗯?
10 男: 因為我剛才就吃了一個蟲子。
例(4)中的第01行詢問人就是用“陳述句+嗎”執(zhí)行了“詢問”言語行為。從知識論角度分析,米湯好不好喝是被詢問人的主觀體驗,詢問人作為做飯人會有一定預期,但她對于被詢問人會給出什么評價依然缺乏把握,所以選擇“陳述句+嗎”來詢問。
(5) [QF: 08: 00: 01]
01 (電話鈴響)
02 (0.3)
03 Cld: 喂,宏博哥?
04 Clr: 哎 (.)呃,你是::要不這樣吧,我,我怕明天,
05 我不在,然后要不今天-
06 你,哎呀,今天我還,還下雨的哦,
07 (0.3)
08 今天你能過來嗎?我給你把電腦,
09 哎呀,算了算了,今天不行,雨下大了,比剛才大。
10 Cld: 嗯(0.3)那個:我倒是也不急,我先用他們的電腦吧,
11 .h先用他們的=
12 Clr: =你要是有,今天要是方便的話,要不今天過來,我把東西都找好了已經(jīng)。
13 (0.1)
14 Cld: 都找好啦?
15 Clr: 對對對,都找好了,然后呢,我再幫你把電腦給你弄好。
16 (0.2)
17 Cld: .h哦,那我和洪燕一塊過你那兒去?
18 (0.1)
19 Clr: 也行吧,我家主要是,有,呃,沒事沒事,我家剛,剛生完一個月的孩子,
20 沒,沒事,你,你們過來就行了。
例(5)是一個電話談話,其中Clr指打電話的人,Cld指接電話的人。其中第08行Clr也用“陳述句+嗎”進行了詢問,從第04和06行可以看出Clr擔心第二天他不在,所以想讓Cld當天去拿電腦,但又看到天正在下雨,不能確定對方是否方便過去拿,盡管自己有這樣的意愿,但關(guān)于“是否能夠去拿”這件事情,在知識狀態(tài)上詢問人相對被詢問人處于劣勢,也沒有任何背景知識可以用來對問題答案作出推測,所以他采用了“陳述句+嗎”這一句法表達。
(6) [MH:11:00:01]
01 S1: 你四級考怎么樣啊?
02 S2: 嗯,考得一般。
03 S1: 考得一般?今年難不難?。?/p>
04 S2: 今年的題應該不算難,但是 (.),做的時候有點::
05 有點兒問題。
06 S1: 嗯,我覺得你應該考得沒問題吧?
07 S2: 勉強,過::級肯定沒問題,但是要想考高分,很困難。
在漢語語法中,“吧”“啊”作為構(gòu)成是非問句的疑問語氣詞,從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疑問語氣詞“嗎”的變體,因為“嗎”是構(gòu)成是非問句最典型的疑問語氣詞。“嗎”被解釋為表示可疑而要求證實的語氣,“吧”表示半信半疑,帶有揣測的語氣,“啊”則使疑問語氣變得較為舒緩(http://www.yyxx.sdu.edu.cn/chinese/new/content/5/06/main03-01-01.htm)。對這三個疑問語氣詞的這一區(qū)分不太完整,我們認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可以從知識論的角度加以進一步的解釋。在例(6)中,第06行詢問人用了“陳述句+吧”進行詢問,因為S1和S2是同學關(guān)系,所以S1對S2的學習情況會有所了解,從相關(guān)知識狀態(tài)來講,這方面的知識并不是完全空缺。在詢問人對所問問題的答案部分掌握的情況下,一般會采用“陳述句+吧”進行詢問。與此相似,疑問語氣詞“啊”也是詢問人相關(guān)知識狀態(tài)的一種表征:
(7) [WJX: 11: 01: 19: 40]
23 趙: 我不再回家了
24 王: 那你去哪兒呀?
25 李: 你就直接去???
26 趙: 嗯。許西太難走了,
在例(7)中,“李”在第25行使用“陳述句+啊”進行詢問的可能原因是,被詢問人“趙”在第23行已明確說了她不回家了,所以詢問人“李”就此可以推斷“趙”可能是直接去,基于由這一推理得出的信息,“李”對“趙”去哪里也不是渾然不知,而是擁有了由常識推理而獲得的相關(guān)信息。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漢語語法中只是給出了是非問的句法表達,也描述了疑問語氣詞“嗎”“吧”“啊”表示的不同語氣,但是,從真實的語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選擇陳述句加上哪一個疑問語氣詞,“嗎”“吧”還是“啊”,與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有關(guān)?!瓣愂鼍洌 北碚鞯脑儐柸说闹R狀態(tài)高于“陳述句+吧”的詢問人,進而,又高于使用“陳述句+嗎”的詢問人。因為“陳述句+啊”的知識基礎(chǔ)來自詢問之前的話輪,“陳述句+吧”的知識基礎(chǔ)來自于詢問人的過往經(jīng)驗,而“陳述句+嗎”所涉及的知識完全屬于被詢問人。
2.“陳述句+升調(diào)”
除上述“陳述句+嗎、吧、啊”外,是非問使用的句法表達還包括“陳述句+升調(diào)”,也就是用升調(diào)替代了疑問語氣詞。
(8) [SZY: SS: 6]
01 大姐: 小胡,他們說你婆婆脾氣有點兒怪,
02 不太容易相處?
03 (1.0)
04 小胡: 呵呵,哪兒呢呀,是我這個人吧::
05 脾氣有點兒怪,
06 我這個人>就不太容易跟人相處<,
07 毛病多。跟人老太太沒有太多的關(guān)系。
在例(8)的會話中,大姐和小胡是同事,大姐在第01行和02行用“陳述句+升調(diào)”執(zhí)行了詢問。按照傳統(tǒng)語法來講,陳述句講述的是一個事實,一般句末用降調(diào)。而這里的陳述句句末變成升調(diào)后,執(zhí)行的卻是“詢問”的言語行為。從大姐使用的“他們說”可以看出,她至少聽不止一個人說過這個事,所以她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但小胡畢竟是當事人,對自己的婆婆更了解,作出的評價更權(quán)威。相對于當事人小胡來講,大姐還是處于知識劣勢,所以大姐發(fā)問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從小胡那里確認她所引用的他人觀點是否屬實。正是大姐對相關(guān)信息的占有,她選擇了“陳述句+升調(diào)”來表征她占有一定間接信息的知識狀態(tài)。
另外,例(5)中的第17行詢問人也使用了“陳述句+升調(diào)”,因為從前序話輪第12行和第15行可以看出被詢問人把詢問人需要的電腦已準備好,并建議其當天過去取,所以詢問人已被告知她可以當天去取電腦。基于這一信息,詢問人選擇“那我和洪燕一塊過你那兒去?”這一“陳述句+升調(diào)”的句法表達來確認被詢問人的意圖。因為被詢問人已把意圖表達得非常明白,詢問人只是確認而已,所以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基本等同于被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所以詢問人選擇了表征較高知識梯度的語言形式,即“陳述句+升調(diào)”。
當用“陳述句+升調(diào)”執(zhí)行詢問時,詢問人一般對問題的答案所涉及的知識有較大程度的把握,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詢問人在尋求信息,不如說在向被詢問人證實一件事情(Heritage 2012b),這是由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決定的,例(2)中的第04行也說明了這一點。
3.附加疑問句
和“陳述句+升調(diào)”的用法相似,附加疑問句是是非問的另一種句法表達,漢語中用來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的附加疑問句一般由陳述句加上“是不是?”“是吧?”“對不對?”等構(gòu)成,其中陳述句部分表明了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如:
(9) [LJ: 13: 01: 00: 59]
20 W: 我們暑假能不能出去玩???
21 H: 七月份代課,八月份,八月份,到時候再看吧,看情況吧。
22 W: 看情況?
23 H: 看學校的安排了嘛。
24 我今天聽我們(.)同事又說又是怎么回事,
25 七月份(.)八月份我不是還帶的幾個學生呢?
26 H: 嗯。估計到了八月二十號了。
27 W: 嗯。
28 H: 八月二十號,不是我們九月(.)九月八號,八號好像才開學啦,
29 W: 嗯。
30 H: 但是,這中間不是要初一的學生要這個中途,進校之前有個這個分班兒的考試,
31 W: 嗯。
32 H: 哦,分班的考試,亂七八糟的,學校要干這干那挺多的,事兒挺多的。
33 W: 你的意思是說你們又要監(jiān)考,是吧?
34 H: 又是監(jiān)考啦,事兒特別多。年輕人進去,學校可要讓你干活呢。
35 W: 嗯。
例(9)中的第33行就是使用附加疑問句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的例子。在例(9)中,妻子(W)問丈夫(H)暑假能不能出去玩,丈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描述了他暑假里工作單位的安排。根據(jù)丈夫的描述和以往的經(jīng)驗,尤其是第30行和32行的話輪內(nèi)容,妻子推理出丈夫暑假可能又要監(jiān)考,這是妻子根據(jù)推理得出的信息,但是由于事關(guān)丈夫單位的工作安排,具體是否要監(jiān)考,丈夫掌握更確切的信息,也就是在知識梯度上,丈夫處于優(yōu)勢,而妻子處于劣勢,但是妻子并不是一無所知,而是根據(jù)第30行和32行的話輪內(nèi)容以及過往經(jīng)驗已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在此,妻子采用了“陳述句+是吧?”的附加疑問句詢問丈夫,其中陳述句部分表明了自己的推理,“是吧”表示詢問,更確切地講,“陳述句+是吧?”執(zhí)行的社會行為往往不僅僅是詢問,而是尋求確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漢語語法中,是非問包括三種句法表達。當它們被用于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時,如果詢問人對問題的“是”或“否”的答案完全沒有把握時,他就會選擇“陳述句+嗎”;當詢問人選擇“吧”或“啊”作為疑問語氣詞時,他的知識狀態(tài)要優(yōu)于選擇疑問語氣詞“嗎”時的知識狀態(tài)。當詢問人對“是”或“否”答案的把握程度更高時,他們則會使用“陳述句+升調(diào)”或者附加疑問句。我們可以用圖1更直觀地描述不同的句法表達反映出的詢問人的知識梯度:“陳述句+嗎”所反映的知識梯度最低,“陳述句+升調(diào)”或附加疑問句反映的知識梯度最高,“陳述句+吧、啊”介于中間。
圖1 不同的句法表達反映出的詢問人的知識梯度
除特指問、是非問外,漢語疑問句的第三種類型是選擇問。選擇問句是提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讓被詢問人從中進行選擇的疑問句。選擇問句經(jīng)常使用“A還是B”“是A還是B”等結(jié)構(gòu)(http://www.yyxx.sdu.edu.cn/chinese/new/content/5/06/main03-01-03.htm)。盡管對選擇問句的回答也可以為“是”或“不是”,但是由于用肯定加否定組成的詞組(如“是不是”)作謂語是選擇問的標志(胡裕樹2012),所以漢語語法就從形式上把選擇問句同是非問區(qū)分開來。但從詢問人的知識狀態(tài)來講,一般當被詢問的事情只能從兩種可能選擇中要么選擇其一,要么兩者皆選,而詢問人自己又不能確定時,會使用選擇問來詢問。如例(10):
(10) [HJ: 02: 13: 10]
01 W: 老公,你說咱們要個寶寶,要個男孩還是要個女孩?
02 (0.3)
03 H: 兩個都要吧。
04 W: 那你更喜歡男孩還是女孩呢?
05 H: 各有各的優(yōu)點。
一般情況下,生男生女只有一種可能,除非概率非常低的龍鳳胎。另外,人們在性別的喜好上會有一種傾向,要么喜歡男孩,要么喜歡女孩,基于這樣的常識,上例中的第01和04行也都使用了選擇問句詢問。
選擇問句的另一種句法表達是用“是不是”作謂語,當詢問人使用這種句法表達詢問時,從他的知識來判斷,他對自己所詢問的事情已經(jīng)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只是想知道被詢問人是否和他持同樣的觀點。如:
(11) [LK: 11: 09: 19]
01 昆: 你說我是不是可小氣了?
02 明: 挺大,挺大方的。
03 昆: 請你吃了頓飯連飲料也沒給你點。
04 明: 沒事,我:我已經(jīng)喝飽了。
05 昆: 那說明還是小氣么,哈。
06 明: 噢:$那你下次多買上一罐$
07 昆: 哈哈哈。
例(11)中,在第01行“昆”用以“是不是”作謂語的選擇問句就自己個人品質(zhì)的一方面詢問對方,盡管對方給出否定回答,但從“昆”的后序話輪可以看出他其實已經(jīng)感覺到自己的“小氣”,或者說他對自己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評價,但是人們一般更想知道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了解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是否一致,詢問人“昆”使用了可以讓聽話人感知到詢問人自己觀點的“是不是”作謂語的選擇問句來詢問,以透露出自己的知識狀態(tài)和觀點傾向。又如例(12):
(12)[HJ: 03: 12: 07]
189 女: 喔,↑對,你說,你看我這是7月底學,你看,再8月,9月,
190 10月,那得學三個月呢,咱們11月份,那個啥么,辦事兒么?
191 男: 嗯。
192 女: 這中間,3個月,是不是太著急了?
193 男: ↑沒事兒,它那個時間可以往后延了吧,應該。
例(12)中男女雙方在討論考駕照的事情,按計劃是8、9、10三個月學開車,但又想到11月兩人要辦婚禮,所以女方感覺時間安排有些緊,這從第189—190行女方的話輪可以看出,但這只是她個人的觀點,于是她在第192行也選擇了由“是不是”作謂語的選擇問句來詢問,這一句法表達一方面向?qū)Ψ酵嘎读俗约旱目捶?,另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想知道對方看法的意圖。
從整體來看,當詢問人使用選擇問的某種句法表達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時,他的知識狀態(tài)與使用“陳述句+吧、啊”相近,從詢問方式上可以看出詢問人對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預期。
由以上分析可見,詢問人在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時的句法選擇取決于他對預想獲取信息的知識狀態(tài)。若詢問人預想獲取的信息完全由被詢問人占有,則詢問行為會由特指問來完成;若詢問人預想獲取的信息僅涉及與被詢問人相關(guān)的某事態(tài)的存在與否,且從其過往經(jīng)驗或會話前序話輪中無從獲得,則詢問行為會由是非問中的“陳述句+嗎”來執(zhí)行;但是,如果詢問人可以從其過往經(jīng)驗或會話前序話輪推理到與被詢問人相關(guān)的某事態(tài)的存在與否,則詢問行為會根據(jù)詢問人對相關(guān)知識的占有程度由是非問的其他句法表達或選擇問來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的句法選擇與詢問人知識狀態(tài)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圖2描述,其中縱向表示的是詢問人的相關(guān)知識狀態(tài)自下而上由多漸少,在不同的知識分層上,詢問人會選擇不同的疑問句句法表達進行詢問。
“詢問”是在某一知識域中占有知識相對較少一方向占有較多知識一方尋求信息的行為。在具體言語交際中,交際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句法表達來執(zhí)行“詢問”言語行為。通過選擇不同的句法表達,詢問人展現(xiàn)了其與被詢問人在知識梯度上的相對知識差。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用特指問執(zhí)行詢問行為呈現(xiàn)的交際雙方的相對知識差最大,相反,“陳述句+升調(diào)”或附加疑問句則呈現(xiàn)的交際雙方的相對知識差最小,而“陳述句+嗎、吧、啊”或選擇問所展現(xiàn)的交際雙方的知識差則介于特指問和“陳述句+升調(diào)”或附加疑問句之間。知識狀態(tài)和知識表達是動態(tài)互動的關(guān)系,知識狀態(tài)會影響知識表達,反過來,知識表達也可以投射出知識狀態(tài)。
:
Garfinkel, H.1967.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rice, 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C]//P.Cole & J.L.Morgan(eds.).Speech Acts 3:Syntax and Semantic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1-58.
Heritage.J. & G.Raymond.2012.Navigating epistemic landscapes: Acquiescence, agency and resistance in response to polar questions[C]//J.P.de Ruiter(ed.).Questions:Formal,F(xiàn)unctional and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9-192.
Heritage, J.2012a.The epistemic engine: 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onLanguageand Social Interaction45 (1): 30-52.
Heritage, J.2012b.Epistemics in action: Action formation and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45 (1): 1-29.
Heritage, J.2013.Epistemics in conversation[C]//J.Sidnell & T.Stivers(eds.).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London:Wiley-Blackwell, 370-394.
Horn, L.1984.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C]//D.Schiffrin(ed.).Meaning,F(xiàn)orm 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s.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1-42.
Levinson,S.1983.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gloff, E.2007.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胡裕樹.2012.現(xiàn)代漢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牛保義.2001.英漢語附加疑問句語法化比較[J].外國語 (2):49-54.
邢福義.1996.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