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辛 朱怡君
摘 要: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開展吳地音樂文化教育20周年,地方音樂文化已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和重視,在他們心中,已把傳播、弘揚、實踐和研究吳地音樂文化作為己任,尤其在理論研究領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本文著重研究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全體師生在吳地音樂文化科研領域的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建議,使其在吳地音樂文化的科研領域做得更好。
關鍵詞:吳地音樂;文化;科研;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
1998年,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在張柏銘主任的倡導下,率先在音樂教育專業(yè)中開設古琴選修課程,至今在“結合地方特色進行音樂辦學”的道路上已走過了20個春秋。在這20年中,音樂系除了開設古琴選修課外,還進行了各種滲透地方音樂的辦學舉措,如2004年開始在音樂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增設“吳地音樂”系列課程,2012年5月成立了“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可謂是層層深入?yún)堑匾魳肺幕娜壳?。音樂系的這三部曲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對吳地音樂文化進行介紹、傳習、梳理和挖掘,使其完成了從零散到集中,民間到課堂,鄉(xiāng)野到高校,實踐到理論,個體到團隊的轉變,從而形成了一套較好的實踐、理論與傳承體系。在傳統(tǒng)技藝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到普遍院校傳承的今天,這也是高校較其他單位或個人所不能替代的優(yōu)勢所在。
本文著重對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師生的科研成果做全面的統(tǒng)計和梳理,并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有效的建設性方案。
1 系內(nèi)吳地音樂文化科研陳述
本系共有在職音樂教師19人,在做好日常課務之余,還承擔著科研的重任,其中絕大部分科研屬于吳地音樂文化領域。下面將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進行吳地音樂科研方面量的陳述。
1.1 教師科研
教師獨立發(fā)表或署名為第一作者的相關論文共有42篇,其中核心12篇。教師主持的吳地音樂文化科研項目共22項,①其中教育部項目2項;文化部項目2項;省哲社科項目7項;省文化廳項目1項;蘇州市級課題4項;校級項目6項。
1.2 學生科研
學生公開發(fā)表論文共9篇,其中核心2篇。署名第一作者1篇;第二作者7篇;第三作者1篇。校級畢業(yè)論文個人與團隊項目共6項,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5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項。學生科研主要還是有賴于教師的指引,教師需要在其中花費很多精力?;谶@一點,以下的探討主要還是集中在本系的教師中展開。
以上是筆者對本校師生吳地音樂文化科研上量的陳述,下面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2 吳地音樂文化科研情況
本系吳地音樂方面的科研始于2005年王小龍老師對于白茆山歌結構規(guī)律的研究,但真正規(guī)?;芯恳獜?009年開始,以史琳老師的省文化廳項目——《環(huán)太湖民間宣卷與山歌的調(diào)查、保護與發(fā)展》為標志,從而開啟了本系師生對于吳地音樂文化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史琳②和王小龍③老師都是本系在吳地音樂文化中的科研大戶,成果較多。在兩位老師的影響下,先后共有9位教師主持了有關吳地音樂文化的科研項目,13位教師發(fā)表了相關的科研論文,其中涉及的吳地音樂研究的內(nèi)容有白茆山歌、江南絲竹、昆曲、蘇南民間舞蹈、吳歌、古琴曲譜、樂器制作、律學、個人成就等。在教師熱衷于研究吳地音樂文化之余,還帶動了一批同樣致力于吳地音樂文化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克服交通不便與語言交流障礙等困難,投入?yún)堑匾魳芬痪€,做著細致的田野調(diào)查,為本系在吳地音樂理論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本系教師和學生取得吳地音樂科研領域成績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問題。
首先,體現(xiàn)為繁重的日常工作量使科研質量不能得到保證。目前,音樂教育專業(yè)共有266位在校生,專任教師19人,分聲樂、器樂與理論3個教研室,每人每周的課務量約14節(jié)。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分別承擔行政、會議、畢業(yè)論文、班主任、社團、演出、橫向項目服務等工作。繁重的日常工作使得教師的科研時間普遍不夠,科研興致普遍不高,科研質量也得不到提升。
其次,科研的團隊意識有待加強。教師在實際科研中普遍存在單打獨斗的現(xiàn)象,雖然在項目申報時也有其他教師參與,但多數(shù)僅存于形式,實際上參與人在科研方面沒有真正的付出,所以收獲不到感悟和經(jīng)驗,也談不上團隊與合作。
最后,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的功能沒有真正發(fā)揮。本系于2012年成立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建立初期還有所建樹。例如,與常熟市文化局和古里鎮(zhèn)政府的合作意向;舉辦“東方音樂類型的文化研究”研討會;④蘇南地方優(yōu)秀民歌展演會以及吳地音樂文化相關的學術研討等。當時多位名家和專家齊聚一堂,系內(nèi)師生都非常積極地投身到吳地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科研中,可謂學術氣氛濃郁。后由于缺乏經(jīng)費等問題,次年開始各種活動就處于停滯狀態(tài),沒有后續(xù)的工作進展。
以上是本人對有關吳地音樂文化科研的分析,下面將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方案。
3 提高常熟理工學院音樂系科研水平的建議
3.1 課務減負使教師有更多精力提升科研質量
本系在職教師日常承擔的課務量與系內(nèi)工作過多,導致無法分身科研與提升質量。為讓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投身科研,光靠喊口號或行政制度是不行的,要本著人文關懷解決教師的切身問題。首先,應大力引進優(yōu)秀教師,這樣可以減輕現(xiàn)任教師的日常課務;其次,給教師的日常工作減負。這樣教師才能有精力與熱情對待教學、科研,既保證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同時也能把科研搞好。
3.2 樹立和強化科研團隊意識
科研團隊意識就是使團隊成員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團隊意識來提高合作意識與科研效率。本系的團隊意識可呈現(xiàn)兩方面含義,一是系內(nèi)教師抱團參與而形成的科研團隊,系內(nèi)一些研究方向、興趣與觀念相同的教師可自發(fā)組建科研團隊;二是系內(nèi)與社會或民間科研團體或個人科研力量的結合。團隊化的科研只要分工協(xié)調(diào)好,憑著教師的業(yè)務水平與科研能力,可使科研質量大幅度提升。
3.3 提升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的功能價值
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為音樂系建立一個合適的區(qū)域音樂文化研究平臺,加強校內(nèi)外科研力量的凝結,以支撐師生們對吳地音樂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本人認為應大力發(fā)揮其平臺優(yōu)勢和高校的科研優(yōu)勢,本著服務地方的辦學宗旨,院系領導應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在解決經(jīng)費困難問題的前提下,使研究所能夠正常運轉,發(fā)揮其功能,研究所負責人每年還應做好科研統(tǒng)籌和規(guī)劃,如定期組織研討會、交流會、外訪活動、田野調(diào)查、科研匯報與展示等,使本系師生在吳地音樂文化科研領域能夠做出更多的成績。
3.4 建立科研導師體系
科研導師體系體現(xiàn)為科研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對青年教師或科研能力與意識薄弱教師的科研監(jiān)督與輔導,體現(xiàn)傳幫帶的作用。比如,根據(jù)專業(yè)方向或意向,一個教授帶兩個助教、一個副教授帶兩個講師等。這個過程要有任務書、計劃表、預期成果等內(nèi)容,真正做到精準科研幫困。
4 結語
常熟理工學院地處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常熟,音樂系作為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團體,對研究吳地音樂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希望通過本文的梳理和建議,本系師生能在吳地音樂文化科研的質和量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該研究領域作出更多貢獻。
注釋:①該數(shù)字與下文的項目統(tǒng)計數(shù)字都是包含了已結項和在研的項目。
②史琳:本系教授,更是吳地音樂文化科研大戶,先后拿過兩項教育部、一項文化部和一項文化廳項目,個人專著兩部,在國內(nèi)江南宣卷研究中屬于領軍人物。
③王小龍:本系副教授,吳地音樂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吳地音樂文化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先后拿過一項文化部、一項省文化廳和多項蘇州市文化項目,個人專著與參編教材,論文多次獲獎等,在吳歌與古琴領域成果顯著。
④該研討會與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
參考文獻:
[1] 馮智全.吳地民間歌曲解讀[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 劉士林,洛秦.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 黃正泉.文化生態(tài)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 姚裕群.團隊建設與管理[M].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