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反映了主人公從愛到背叛,再從背叛到救贖的成長過程。主人公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映了當時阿富汗艱難發(fā)展的現(xiàn)狀。風箏在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作者以風箏開始,同時以風箏結(jié)尾,意味深長,可見風箏在文中的重要意義。作者使用象征意義,賦予了它更多深層次的含義。
關(guān)鍵詞:成長;救贖;象征;風箏
《追風箏的人》自2003年出版以后受到人們的喜愛,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受到全世界的歡迎。成為法國讀者會2006年度首選書,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選書,并榮獲法國《ELLE》讀者選票年度最佳小說獎??梢娖涑晒Χ确峭话悖髞碓趬艄S改拍成同名電影。卡勒德·胡塞尼以當時阿富汗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為背景,反映了它近30年的人事變遷。深刻揭露在當時動蕩的社會下,人作為個體的渺小、無助,人性在巨大壓力下的扭曲,但是愧疚的心靈終將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救贖,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
一、主人公的成長-背叛與救贖
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在當時的喀布爾大有所成、富甲一方。阿米爾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因為難產(chǎn)而去世,所以他從小就缺乏母愛。因此,它極度渴望從父親那里得到愛與認可。但是阿米爾生性怯懦,只喜歡看書,擺弄文字,對父親喜愛的足球沒有興趣,這與父親高大、威猛、勇敢的性格不相符,因此得不到父親的認同與關(guān)愛,父親對他也一直很冷淡。而哈桑作為自己的仆人和玩伴卻有著堅強、勇敢的一面,當阿米爾遭到欺負時,很多次為他挺身而出。哈桑是一個哈扎拉人,在當時種族歧視嚴重、宗教矛盾突出的阿富汗,他身份低人一等,不懂文字,經(jīng)常遭到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普什圖人的欺辱與嘲笑,但是他內(nèi)心卻很堅強。他勇敢的行為常得到阿米爾父親的贊賞,對此阿米爾既是羨慕又嫉妒,并曾希望自己要有像哈桑一樣的兔唇就好了,就能夠博得父親的關(guān)愛與憐憫。阿米爾與哈桑經(jīng)常一起在院子的石榴樹下玩耍,阿米爾給哈桑讀故事聽,盡管很多時候是自己瞎編的,哈桑依舊聽得入神并投以掌聲,表達了對阿米爾的欽佩與忠誠。
1975年喀布爾舉辦規(guī)模最大的風箏巡回賽,阿米爾擅長于斗風箏,在一段時間的拼殺中,它切斷了其他風箏的線,成為最后的勝者。擅長追風箏的哈桑決定去替阿米爾把風箏追回來,并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追到風箏的哈桑遇到阿塞夫等惡少的強暴,阿米爾看到這一切卻不敢出手援助,選擇了逃避。回家后,阿米爾得到了父親的稱贊,但是他內(nèi)心十分愧疚、不安,無法正視哈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以至于他錯上加錯,以偷自己的生日禮物為借口將哈桑父子趕出家門,這樣他就能夠獨享父愛。他背叛了他和哈桑間親兄弟般的友誼,也背叛了自己的內(nèi)心。
戰(zhàn)爭爆發(fā)后,阿米爾隨父親逃難逃到了美國,開始了新的生活。本以為新的生活能夠讓他忘卻過去自己的錯誤,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壓力,然而往事時常會慢慢爬上來,他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愧疚。直到38歲那年接到拉辛汗的電話去往巴基斯坦,拉辛汗將一切告訴了他。阿米爾才明白哈桑是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救贖自己,同時也是為了父親還債,他義無反顧的冒著生命危險去往戰(zhàn)爭中的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決心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回來。面對塔利班暴徒阿塞夫,阿米爾接受了毫無勝算的挑戰(zhàn)。當他被阿塞夫的不銹鋼手套打得遍體鱗傷、體無完膚時,他大笑起來,身體上的鮮血治愈了他內(nèi)心的傷痛,釋放了他積壓已久的心理負擔。終于他成功地將索拉博帶回美國,并在美國與他一起放風箏,為了他去追逐落下的風箏,就像當年哈桑為了自己去追風箏一樣。最終他成功打開了自閉的索拉博的心扉,并視他為己出的撫養(yǎng)。阿米爾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救贖,真正意義上長大成人。成長的道路從來不會平坦,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磨難、反思才能真正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堅強的人。
二、風箏-極富象征意義
風箏在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作者以風箏為載體,實則蘊含了多種意味,深入地挖掘會發(fā)現(xiàn)風箏是一個多重象征的意象,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意義。
首先,對于主人公阿米爾來說,童年時他和哈桑經(jīng)常一起玩,一起放風箏,風箏象征著他們之間的友誼,直到后來阿米爾背叛了他們之間的情誼,風箏開始開始落下。隨著阿米爾內(nèi)心的覺醒,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犯過的錯,他開始以自己的行動去救贖,去追逐那落下的風箏,這時候風箏象征著阿米爾的自我救贖及成長的道路。
對于哈桑而言,風箏有著兩種象征意義。第一,哈桑是追風箏的能手,為了幫助主人追到那只風箏,他寧愿遭受阿塞夫等人的欺辱。面對巨大的委屈,他深藏在心底,對任何人只字不提,這時候風箏就象征著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第二,哈桑一出生就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作為哈扎拉人,他一出生就低人一等,只能作為阿米爾的仆人和玩伴。當阿米爾不愿意見到他時就將他趕出家門,這時的哈桑就像是一只風箏,有一根線在控制著他,在風雨中飄搖不定,無力自主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自己該飄往何方,而操縱這只風箏的手就是阿米爾。
小說以阿富汗為背景,斗風箏是阿富汗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而戰(zhàn)爭爆發(fā)后,阿富汗國內(nèi)安靜、祥和的生活遭到打破,國家陷入戰(zhàn)爭,千瘡百孔、片片廢墟,國人遭到前蘇聯(lián)和塔利班組織的隨意殺戮。這時候的阿福汗就像是一只斷了線的風箏,飄搖不定,前途不明,看不到未來的方向。人民的、國家的命運捉摸不定,無法安定,也反映了作者對于國家前途的無限的憂慮。
文章寫了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故事,然而它的主旨已經(jīng)超越了私人,超越了國界,因此能夠在2006年獲得聯(lián)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風箏象征著希望、人性、正義,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著這些東西,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夢想,而追風箏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于這些美好的東西的追求。
文章敘述了一個年少的少年對愛的背叛到成人后竭力去彌補,去完成自己內(nèi)心的救贖,從而真正長大成人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艱辛、痛楚,然而正是這些不易才讓成長更加有意義,才讓一個人更加堅強。文章圍繞著風箏展開對人物、國家現(xiàn)狀的描寫。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作者賦予了風箏更多超越本身的內(nèi)涵,從而使得文章更能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更耐人尋味,這些都是文章的巨大成功之處。
參考文獻:
[1]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慧敏,荊蓁.身份流散下的精神守望與追尋--論《追風箏的人》的流散主題與身份構(gòu)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16(2):130-135.
[3]將曉慶.《追風箏的人》中的象征意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0(2):71-72.
作者簡介:高學(xué)浩(1992- ),湖北人,現(xiàn)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研究生院,英語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