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芳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加方便,學生的學習更加的輕松,并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教師口傳身教的單一教學方式。小學低年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教師要善于運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教學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的知識,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 必要性 三維目標 低年段 直觀教學
一、教育信息技術的定義
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圖文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隨著時代的進步,目前信息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上,成為教師教學所必備的技能之一,如我們課堂的ppt運用和電子白板運用等。教育主管部門也常常舉行電子白板上課的競賽和各項信息技術的培訓,突出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上使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二、低年段小學生音樂課堂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必要性
1.直觀教學的需要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抽象思維還不是很成熟,所以直觀教學方式的使用對教師的教學很有幫助。直觀教學包括三種基本形式: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我們課堂上所運用的圖像,如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就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運用。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小學低年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教師要善于運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教學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掌握教學的知識。
2.現代化教育特點的體現
現代教育有三個特點,其一就是教育的科學化水平日益提高。在教育手段上,科學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方便,學生的學習更加的輕松??茖W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教師口傳身教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低年段的學生好動的性格也決定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是很適合他們,讓低年段的學生坐得端端正正地聽教師講四十分鐘是很難做到的,也不符合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信息技術在課堂的運用豐富了教學的方式,使教師的教學豐富多彩,栩栩如生,更能吸引低年段學生的注意力,改變了“教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傳統(tǒng)教學,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
三、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運用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所以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不能脫離課程目標。在課程標準中,分三個層次對總目標進行了描述,分別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法與過程、基礎知識與技能,簡稱三維目標。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三維目標,為課程目標而服務。下面筆者就結合三維目標談談低年段音樂課堂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與作用。
1.信息技術的使用增強了音樂教學趣味性,提高了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課程標準對學生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層面的描述是: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培養(yǎng)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低年段學生處在音樂學習的起步階段,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興趣是最直觀和重要的目標?!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播放圖片、音樂、視頻等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玩具兵進行曲》時,教師運用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電腦課件,播放玩具兵動畫,背景音樂是《玩具兵進行曲》,學生專注地看著精美的動畫,很輕松地熟悉了樂曲。還有筆者在教授歌曲《白云》時利用圖片講述了白云和黑云的故事,創(chuàng)設出一種情境,讓學生置身故事中,當他們闖過一個個難關,解救出被困的白云時可開心了,高興得歡呼起來,這樣愉快的音樂課又有誰不喜歡呢!
2.信息技術的使用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一般是教師教學的難點,需要我們花心思去解決,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能掌握。例如,《大鹿》這首歌曲的難點就是最后一句的后十六分音符喚起處:|兔兒兔兒|快進來咱們|手把手挽|牢-‖。馬老師就用圖片創(chuàng)設了森林王國的情境,精靈姐姐告訴學生們只有學會了大樹爺爺的進入密碼才能進入森林王國,密碼就是為難點做的鋪墊,這樣寓教于樂,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難點。除了節(jié)奏,低年段的學生對歌曲的記憶也不是很好,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識字不多,所以圖片的運用能很好地幫助他們記憶歌詞。例如,在上《你早》這一課時,筆者就運用圖片幫助學生記憶歌詞。第一句:大公雞在朝霞里喔喔叫,課件出示一個公雞頭,后面跟“喔”的拼音;第二句:小鬧鐘在晨風里丁零零零零,課件出示一個小鬧鐘,再加一段波浪線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歌詞內容,從而加深了印象,幫助他們記住歌詞。
3.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
新課標中提出了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的五個具體建議: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信息技術的使用豐富了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使教學的形式多樣化。如教授《大樹媽媽》這一課時,多媒體播放音樂,學生通過聆聽初步體驗感受音樂的情緒和旋律,然后隨著音樂模仿學習歌曲演唱,接著欣賞《大樹媽媽》的舞蹈視頻,生性好動的小學生們在欣賞過程中不自覺地跟著視頻學習,個別女生跳得還很不錯了,深受感動的筆者趁熱打鐵,與學生一起學習了舞蹈,雖然筆者也不擅于舞蹈,但是被學生感染著也一起跳了起來。一遍結束后,學生們齊聲喊道:“再來一遍吧!”真是驗證了孔子“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名言呀!學生通過律動的方式感受體驗了歌曲,而且有了視頻教師教授起來也很方便,一邊教還可以一邊觀察學生的表現。低年段的學生很喜歡動,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讓學生直觀了解該怎樣動,從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可謂是雙贏。
教授《乒乓變奏曲》這一課時,筆者明顯嘗到了信息技術的甜頭。導入時課件播放介紹乒乓球運動的錄音,讓學生知道什么才是乒乓球運動。然后又播放介紹乒乓球比賽的錄像片段,讓學生感受乒乓球運動。之后,課件上又出示難題考問學生:下面兩段音樂哪個更像模仿乒乓球的聲音?多媒體分別播放《溜冰圓舞曲》和《乒乓變奏曲》片段,學生一下就聽出是第二首。在后面欣賞過程中,多媒體出示了兩個球拍,讓學生選擇哪場比賽更激烈,兩場比賽所對應的正是樂曲的A段和B段,緊接著課件出示了問題:為什么兩場比賽激烈程度不同?筆者又從節(jié)奏、節(jié)拍方面進行分析揭示了答案。學生的思維一直在隨著問題進行思考,兩個問題的設置是循序漸進的,學生一步步知道了樂曲模仿了乒乓球的聲音,樂曲的兩段節(jié)奏由慢到快,音符由舒展到密集,筆者想這比單純的教師灌輸知識要好得多。不僅是教師嘗到了甜頭,學生也嘗到了甜頭。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越來越顯得重要,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盡管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方便,我們也不能完全依賴它。首先信息技術是我們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不能為了用而用,讓信息技術喧賓奪主。信息技術應該是為教學服務的,讓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有趣、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