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蕾 王 茜 韓 雪 石 鋮 劉 宇 張一昕
(河北中醫(yī)學院藥學院臨床中藥學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200)
中藥學為中醫(yī)藥院校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各類中醫(yī)藥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前教學大綱的安排和要求中缺乏辨識藥材和飲片的環(huán)節(jié)和時間,關于中藥炮制的原理和內容也是在總論中簡要介紹,以至于學醫(yī)者不識藥、不懂炮制和制藥。因此,割裂識藥、炮制與性效的密切關系,只注重中藥性效的講解,學藥不知藥,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臨床合理用藥。目前,大多數中醫(yī)院校的教學人員逐漸認識到了這一不足,而且根據各院校的實際情況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辨識中藥的內容,但尚欠規(guī)范和系統,有關炮制的知識重視程度不夠。因此,中藥學現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亟待改革、充實和完善。
中醫(yī)自古以來倡導“醫(yī)藥不可分”。飲片是在中醫(yī)藥傳統理論的指導下,對中藥材加工炮制的成品,是中醫(yī)臨床治療疾病、發(fā)揮辨證特色、個性化用藥療效的載體。炮制是隨著中醫(yī)臨床用藥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傳統制藥技術,對中藥材進行炮制能夠有效改變和緩和藥性,抵消或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提高和強化中藥材在中醫(yī)臨床治療過程中的療效。中藥的“性效”是指每味中藥本身所具有的性能和功效,當前中醫(yī)院校的中醫(yī)、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針灸推拿、中藥等各專業(yè)開設的中藥學課程,主要是采用課堂講授的理論課教學模式,講授的重點內容是藥物的藥性理論和功效應用,簡而言之就是藥物的“性效”。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藥飲片辨識、炮制與中藥的性效密不可分,均以臨床用藥的反應為依據。鑒于此,本文提出“識藥-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學法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并在中藥學教學中進行了長期的實踐,現將其進行介紹,以期為從事中藥學教學的同仁提供思路參考[1]。
改革單純藥性、功效與臨床應用的中藥學傳統教學模式,探索“識藥-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學方法,從觀看藥材生長環(huán)境、辨識外在形態(tài)來認知和熟悉藥物;從飲片炮制方法與過程領悟其對性效的影響;從歸納、闡釋中掌握中藥的性效,三位一體,緊密結合,從而形成系統全面的知識板塊。具體方法如下。
2.1 藥材、飲片——游園識藥,市場認藥,登山采藥 充分利用學校藥植園、安國藥材種植場、五岳寨實習基地、安國藥材交易市場、安國數字中藥都等資源,開展游園識藥、登山采藥教學改革措施,確定藥物的品種和數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識藥、知藥,增強其對中藥的感性認識,滿足學生對飲片識別的基本需求,方便學生日常能有看、摸、聞、嘗的機會,并制定有效考核方式,把飲片識別考核納入考試成績管理。例如金銀花,很多人認為其藥用部位是開放的花,若單純只在課堂中告訴學生,學生的印象不深。因此可以利用每年9月份的認藥實習課帶領學生親臨藥植園,百聞不如一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金銀花初起開放時為白色,久而變黃,且成對開放,因此名為“雙花”“金銀花”。通過辨識植物,真正記住金銀花的藥用部位、顏色及植物特征。又如百部,藥用部位是塊根,學生對于根、塊根、根莖、塊莖等藥用部位一直難以區(qū)分,通過在藥植園對一株百部進行采挖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百部的根為塊狀,且因“其根多者百十連屬,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綱目》)。又如夏枯草用其花穗,到夏天就枯萎了;川楝子其色黃,形如小鈴,又名金鈴子。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直觀、感性地認識中藥。由此,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自2006年我校就已開設中藥認藥實習課程,主要針對中藥飲片進行實踐、考核,多年來已積累較多教學經驗。
2.2 飲片炮制——微課平臺 炮制指藥物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前,根據醫(yī)療、調制、制劑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缎奘轮改稀费裕骸办颜呷孕裕姓呷≡镄?,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迸谥茖χ兴幩幮缘确矫嬗蟹浅4蟮挠绊?,炮制是否得當,對保障用藥安全、藥效均具重要意義。通過微課平臺在中醫(yī)、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針灸推拿、中藥等各專業(yè)增加中藥炮制學知識和炮制視頻等授課內容,讓學生參與到中藥的炮制過程,有所聞更有所見,使學生對中藥的理解更系統、全面,便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做到臨床合理用藥[3]。
2.3 中藥性效——歸納總結,比較記憶 結合藥材、飲片、炮制特點對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等藥物特性相同或相似的藥物進行比較鑒別、歸納總結。藥源不同而功效相似如麻黃與桂枝、桑葉與菊花,歸經相似如北沙參與南沙參、黃芪與黨參,名稱相似如龜甲與鱉甲、天冬與麥冬,應用相似如三棱與莪術、乳香與沒藥等;藥源相同而部位不同如桑葉與桑白皮、枸杞子與地骨皮,藥源、部位相同而炮制不同如生姜與干姜、生地黃與熟地黃等。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歸納,在歸納的前提下進行個性比較,同中有異,使學生在學習中藥時鞏固記憶,增強實效,開闊思路,豐富臨證用藥知識。
3.1 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本研究將“識藥-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學法應用到中藥學教學中,改變原有傳統“導學式”教學方法,引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教條的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從狹隘的單向學習轉到多向的、綜合能力的訓練之中。
3.2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學方法中,學生不再拘泥于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有自由的空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揮,學生在尋找解決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方法中得到鍛煉,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共同的探求中碰擊出智慧的火花,解決實際問題。采用具體形象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接受”形式單調的模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習效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面復合型人才。
“識藥-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學過程既辨藥識藥、炮制講解與視頻并舉,同時還結合識藥、炮制特點對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等藥物特性相同或相似的藥物進行比較鑒別、歸納總結。采用“多學科融合”式教學法,將藥用植物、中藥鑒定、中藥炮制的基礎相關知識融入到中藥學的教學之中,通過藥材和飲片辨識、講授炮制理論和炮制視頻微課,彌補了學生在藥材、飲片和炮制知識等方面的欠缺,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中藥知識板塊。這種新的教學方法遵循中醫(yī)藥人才成長規(guī)律施教,堅持以中醫(yī)藥專業(yè)為主體,強化中醫(yī)藥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中醫(yī)臨床人才。
[1]王君明,賈玉梅,崔瑛,等.基于“藥性-功效-應用”三位一體的中藥學教學方法[J].中國西部科技,2012,11(3):84-85.
[2]袁曉紅,尹躍兵,陳波,等.飲片標本辨認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24(20):148-149.
[3]王加鋒,展照雙.“藥材-飲片-藥性”融合式教學法在《中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藥與臨床,2015,6(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