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盡
摘 要: 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論語》中,儒家以注重倫理道德而著稱于世,“孝”又是儒家倫理道德之首。孔子在《論語》中對孝含義的闡釋,構建了儒家以“親親”為基礎、“尊尊”為表現(xiàn)的倫理體系?!墩撜Z》中孝的含義除孝養(yǎng)父母、孝順父母、孝敬父母等基礎含義外,還包含孔子對子女面對父母的過失、過錯及喪禮等特殊方面的孝道闡釋。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發(fā)自人本性血緣之親的孝培養(yǎng),才能愛人,培養(yǎng)出仁愛之心。
關鍵詞: 《論語》 孝 內(nèi)涵 考釋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以及中國人文化性格的塑造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家國同構的儒家體系中,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起點。儒家思想將個體修養(yǎng)作為立論的基點,孝則是個體品德最基本的體現(xiàn),這就是《孝經(jīng)》中所說的:“夫孝,德之本也?!闭窃谶@一思路中,個體的意義逐漸社會化,由此納入了“家—國—天下”的階梯,將個體生命逐步放大。正因如此,歷代以來,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學術層面都注重孝文化的踐行和探討,尤其受明清理學的影響,對孝的內(nèi)涵的闡釋顯然有矯枉過正之嫌。近年來,重樹傳統(tǒng)文化的旗幟,對《論語》中孔子孝內(nèi)涵考釋顯然是有意義的。
一、《論語》中孝的基礎含義
孝本意為子能承其親、順其意。據(jù)《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蹦莛B(yǎng)父母、順其意顯然是孝最基本的含義。從《論語》中孔子對孝的闡釋來看,他把“善事父母”具體解釋為孝養(yǎng)父母、孝敬父母、孝順父母等基礎含義。
從《論語》中可知,孔子對孝含義解釋的起點是對父母的擔憂開始,實質(zhì)將父母放于心上?!独锶省菲锌鬃又赋觯骸案改钢?,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1]33意思是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上,一方面由于他們健康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為他們的日益衰老而憂慮。不僅如此,在孔子及其弟子看來,孝更是要孝養(yǎng)父母、侍奉父母?!墩撜Z·學而》中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盵1]4即侍奉父母能夠竭盡自己的力量?!稙檎分凶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10-11孔子的意思是說,子女侍奉父母,遇到事情,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讓父母去享受,而且子女還要和顏悅色才是真正的孝。從中不難看出,孔子認為,孝的最低層次就是做到物質(zhì)方面的贍養(yǎng),但僅僅做到物質(zhì)方面的供養(yǎng)還遠遠不夠。所以,孔子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孝就是要孝敬。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1]10這說明他更注重在精神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孝。
《論語》中孔子對孝含義的闡釋還強調(diào)孝順。《論語·為政》中,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碑敺t問無違的含義時,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1]9也就是說,無違之孝,首先就是不違背“禮”,要求子女對父母從生至死都要嚴格按禮來孝敬。今天我們也提倡孝敬父母,但提倡的是實實在在的行為,而非徒有的形式?,F(xiàn)代很多學者認為“無違”更多的指不改變父親的心志心愿及所作所為,子承父業(yè)[2]5-8。在《學而》中孔子又指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5,孔子認為當一個人的父親死后,三年內(nèi)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guī)矩就是盡孝。事實上這種孝片面強調(diào)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3]12。可見,在孔子看來,無違是指不違父志,明清以來這種理解更是走向極端,完全否定了子女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行為。魯迅先生曾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假使古代的單細胞動物,也遵著這教訓,即永遠不敢分裂繁復,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類了?!盵2]
二、《論語》中孝特殊含義
《論語》中,孔子所談的孝除了孝心、孝行等普遍意義外,更重要的是給出孝的標準,同時,還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孝實踐存在的具體問題做出了解答。
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知道,孔子諸多弟子當中以孝出名的當為閔子。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閔子騫為春秋時期魯國人,勤奮好學,尊師重道,善于修身,其言“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廣泛流傳后世,與顏淵并列“德行科”,以德行著稱,其人孝的思想和行為家喻戶曉。唐開元年間,閔子騫被詔定為“十哲”之一,以祀于孔子廟,追封為“費侯”,宋朝時封為“瑯玡公”,清乾隆詔定為“十二哲”之一。關于閔子騫的“孝”,孔子在《先進》中這樣評價:“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盵1]94《四書章句集注》解釋為:“父母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辭者,蓋其孝友之實,有以積于中而著于外,故夫子嘆而美之?!盵3]124閔子騫的父母兄弟都夸贊他孝敬,更重要的是,這種夸贊的話別人聽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言外之意即閔子騫的孝已無可挑剔。
閔子騫的孝在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通過孔子的評論,使之成為孝行的標準。同時,孔子還對子女面對父母的過失、過錯及喪禮,從孝道方面進行了闡釋,使得孝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了操作性。
面對父母的過失、過錯,孝子技巧性的處理體現(xiàn)了孝心?!独锶省分锌鬃诱f:“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盵1]32在這里,孔子認為,侍奉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zhuǎn)地規(guī)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那么子女依然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nèi)心擔憂,對父母并不怨恨??鬃硬粌H強調(diào)孝子要委婉諷諫父母,還強調(diào)“子為父隱”之孝?!墩撜Z·子路》篇,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1]119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盵1]119父親偷羊,兒子替父隱瞞在孔子看來是孝親的表現(xiàn)。
儒家認為父母之喪,是人生大事。“久服喪”之孝是儒家重要的話題?!蛾栘洝菲?,宰我問孔子關于守喪的事,孔子認為宰我實在是不仁之人。因為宰我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鬃诱J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期父母乎!”[1]159孔子說得很明確,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三年的守喪是天下通行的喪期,但宰我以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1]158也是有道理的,但孔子強調(diào)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也為人情必然。對于喪期問題,無論是情理還是理論,儒家自有其道理,但無論如何,強烈的儀式感是孝親最有力的表現(xiàn)。
三、《論語》中孝含義的擴展與轉(zhuǎn)移
儒家學術體系是建立在“親親”基礎上的文化建構。個體通過血緣之親培養(yǎng)個體品質(zhì),將有限的個體融入無限的天下之中?!墩撜Z·學而》篇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憋@然,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發(fā)自人本性血緣之親的孝培養(yǎng),才能愛人,培養(yǎng)出仁愛之心。
不僅如此,孔子及其弟子還將個體的孝心從家庭倫理發(fā)展為社會倫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5子夏和孔子一樣,認為一個能孝敬父母的人就具備了基本倫理,在國家必能盡其所能侍奉君主,對朋友才能言而有信。他人本性血緣之親擴大為社會倫理理論源頭,并移孝于忠,發(fā)展為一種政治倫理。當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使百姓恭敬、盡忠和互相勸勉行善時,孔子對他說:“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14-15在此暫不討論“則敬、則勸”,只說“則忠”??鬃诱J為“孝慈,則忠”,就是說一個人孝敬父母、慈愛百姓,百姓就會忠心。
《論語》對孔子孝道思想總結得較為明確清晰的是有子。在《學而》中,孔子的弟子有子指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1-2這里有子更全面地對孔子孝道思想進行了概括,明確指出孝悌是人性之本、是仁愛之本?!墩撜Z》中許多問題都是在這一基礎上展開的,《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薄墩撜Z·子罕》篇孔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边@些言論都突出了孝在儒家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就強調(diào)一個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會具有仁愛之心,若為政者在為政過程中能做到心中時時有父母,推而廣之自然會對百姓時時有愛。
四、結語
儒家文化中國人性格的形成和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家國同構的儒家體系中,孝文化是儒家個體修養(yǎng)的起點?!墩撜Z》中孝的含義除孝養(yǎng)父母、孝順父母、孝敬父母等基礎含義外,還包含著孔子對子女面對父母的過失、過錯,以及喪禮等特殊方面的孝道闡釋。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發(fā)自人本性血緣之親的孝培養(yǎng),才能愛人,培養(yǎng)出仁愛之心。正是在此邏輯上,孔子及其弟子將個體的孝心從家庭倫理發(fā)展為社會倫理??鬃釉凇墩撜Z》中對孝含義闡釋,構建了儒家以“親親”為基礎、“尊尊”為表現(xiàn)的倫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2]魯迅.我們怎樣做父親[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