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棋
〔摘要〕學生的問題行為與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觀念等心理因素密切相關(guān),從而引發(fā)不正常的情緒和行為。由于其自身年齡特點和認知發(fā)育的不成熟,他們在描述事件時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問題變得復雜,這時需要教育者運用心理咨詢中的具體化技術(shù),使談話話題指向具體的事實和細節(jié),使雙方討論的問題更加清晰、準確,有利于教育者準確地把握學生問題行為的性質(zhì)、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知,積極歸因,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概率。本文借助學生問題行為引發(fā)沖突的三個具體案例闡述了具體談話法的概念、應用原則與使用方法。
〔關(guān)鍵詞〕具體談話法;問題行為;校園暴力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2-0060-04
一、引言
校園一直以來是人們心向往之的純潔凈土,然而近年來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頻發(fā),師生關(guān)系矛盾緊張,流血事件時有發(fā)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學生們?nèi)菀桩a(chǎn)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引發(fā)種種問題行為,如說謊、打架、偷竊、欺凌,這些問題現(xiàn)實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學生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對其自身成長不利,也嚴重影響了教育質(zhì)量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努力適應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維護校園穩(wěn)定與安全是教育者共同的心愿。
學生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往往與其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或觀念密切相關(guān),從而引發(fā)不正常的情緒和行為。由于年齡和認知發(fā)展的特點,學生在敘述思想、情感、事件時常模糊不清,矛盾、不合理,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這時需要教師運用一些具體技術(shù),了解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態(tài)度和問題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以期幫助學生轉(zhuǎn)變不良認知,改進行為,使其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具體談話法是認知行為療法理論假設下的一種咨詢會談技術(shù)。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因此,通過改變?nèi)说牟涣颊J知可以矯正不良行為。
二、相關(guān)概念
1.具體談話法
具體談話法是指心理咨詢師協(xié)助來訪者清楚、準確地表述他們的觀點、所用的概念、所體驗到的情感以及所經(jīng)歷過的事件,使談話話題指向具體的事實和細節(jié),使雙方討論的問題更加清晰、準確。這一技術(shù)運用到教育中,即教育者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陳述的內(nèi)容有含糊不清之處,或者只是敘述了某件事情、卻沒有說出他的主觀情緒體驗時,就要以“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何種感受、何種想法”等問題,來協(xié)助學生更具體地說明和描述自己的問題,協(xié)助學生作明確的自我表露。
2.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兒童和青少年在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反復發(fā)生的既影響他人又影響自身發(fā)展的行為和情緒異常問題。問題行為有兩個特征:一是行為本身既對他人不利,也對自己不利,即行為具有有害性;二是行為必須是反復發(fā)生的,即具有反復發(fā)生性。
問題行為可以分為外化問題行為、內(nèi)化問題行為和混合問題行為。外化問題行為主要是指違反道德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包括攻擊、反抗、盜竊、逃學、藥物濫用等。內(nèi)化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兒童經(jīng)歷的一些不愉快或消極的情緒,包括抑郁、焦慮、恐懼、退縮等?;旌蠁栴}行為主要包括思維和注意等問題。
三、案例簡析
案例一:
小浩因為偷拿同學的宣紙,被叫到辦公室來寫檢討。我見他面露難色,好長時間寫不出半個字,他的母親站在他身邊生氣地訓斥他:“你怎么能拿同學的東西呢?你這不是偷嗎?你想要媽媽可以給你買呀!快寫!保證下次不拿同學的東西了?!钡『埔廊粚懖怀鍪裁磥?。我詢問了一下情況,他母親說:“小浩拿同學的宣紙就是好奇,他沒跟我說要買,要不我就給他買了,不管怎么說偷東西都不對,我讓他寫保證呢?!蔽铱葱『埔谎圆话l(fā)(平時就不愛表達自己內(nèi)心感受),加之他的家庭條件還算不錯,沒有必要拿同學的東西,直覺上認為這件事沒有這樣簡單。
于是,我對小浩說:“你跟老師說說,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小浩:“下課了,我拿小文桌子里的宣紙看,同學就說我偷東西,老師就讓我在這寫檢討?!保枋鲞^分概括)
“第幾節(jié)課下課?”
“第三節(jié)課。”
“到外面上的課,是嗎?”
“對?!?/p>
“你回來時教室有人嗎?”
“沒有?!?/p>
“接下來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我看小文桌子里有宣紙,就拿出來看,然后……”
“停,為什么想看他的宣紙?”
“我不知道宣紙長什么樣,就想看看?!?/p>
(話外音:只是出于好奇)
“接下來呢?”
“然后同學回來了,我就把宣紙放在后面的柜子里了?!?/p>
“為什么放在柜子里?”
“來不及了。”
(話外音:小浩把宣紙放在柜子里而沒有放在自己的書桌里,說明他并不想拿小文的東西,真的只是想看看。同學們回來了,他怕被誤會,找到一個最近的位置放進去。而來不及很可能指的是來不及放回小文的書桌里。)
“如果同學沒回來,你會怎么做?”
“把宣紙放回去?!?/p>
“然后發(fā)生什么了?”
“有同學看見我把宣紙放在柜子里,就告訴了小文,說我偷他的宣紙。小文就告訴了老師。”
“老師明白了,下課后你第一個回教室,發(fā)現(xiàn)小文桌子里有宣紙,你想看看宣紙是什么樣的,然后就拿了小文的看,本來你想看完了就放回去,可是同學們回來了,你就先把宣紙找個最近的位置藏起來,想等個合適的機會給小文放回去,結(jié)果被同學發(fā)現(xiàn)了,是這樣嗎?”
“是,就是這樣。”
“那你就把事情的經(jīng)過和你在整個過程中的想法具體地寫出來交給老師,寫出真實感受,老師和同學們都會理解你的。下次對什么東西好奇想看的話,要直接向同學借,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誤會了。”
“嗯?!?/p>
小浩快速地寫完了“檢討”,沒有了之前的沉重,神態(tài)多了一分輕松。
簡析:這個案例中的學生在描述事件時過分概括,教師通過具體談話法,邀請學生補充細節(jié),將學生的思路導引至關(guān)鍵處,幫助學生跳出盤根錯節(jié)的混亂,直指某一核心方向。了解孩子在事件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感受以及動機,與學生共情,最大限度的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為并向?qū)W生提供遇到類似問題正確解決辦法的指導,避免給孩子隨意貼上“小偷”的標簽。
案例二:
小航和小濤(前后座)在早讀時互相用書打?qū)Ψ降念^,被我叫到辦公室。兩人都氣鼓鼓的,表情很不服氣。
“小航,你先說?!?/p>
“我回頭看了他一眼,他就打我?!?/p>
“小濤,是這樣嗎?”
“他罵我?!?/p>
“我沒罵你!”
“好了,小航罵你什么了?”
“我打了個噴嚏,說誰罵我了,他就回頭了,我就打他了?!?/p>
“他回頭了就是他罵你了嗎?你的噴嚏是因為別人罵你才打的嗎?”
“不是?!保ㄓX得好笑)
“小航,你為什么回頭?”
“他說有人罵他,我覺得他說的是我,我就回頭看他?!?/p>
“那你罵他了嗎?”
“沒有?!?/p>
“那你看他干什么?”
“他在后面沖著我說的?!?/p>
“你后腦勺長眼睛了嗎?你怎么知道他是沖著你說的?”
(小航不說話面露笑意,兩人都覺得好笑。)
“誰先動手的?”(小濤主動舉手)
“那請小濤先向小航道歉。”
兩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歡喜地回教室去了。
簡析:心理學家貝克認為,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于適應不良的認知。個體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思想決定的。只有使用具體化技術(shù)尋找產(chǎn)生該問題的具體原因,才能產(chǎn)生認知改變,才能使情緒和行為發(fā)生持久改變。這個案例的發(fā)生在于學生對事件的不合理認知和解釋上,小濤因為打噴嚏隨口說了句“誰罵我了”,小航就對號入座的認為小濤在說他,回頭看小濤時,小濤認為真的有人罵他,害他打了噴嚏,就打了小航。教師通過具體談話法,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理解有誤,事情不是他們想象的那個樣子,把敵意歸因轉(zhuǎn)變?yōu)樯埔鈿w因,誤會自然解除。
案例三:
小東和小鵬打了起來,來到辦公室解決問題。兩人橫眉冷對,臉上還有打斗過的傷痕。
“說說怎么回事?”
“上課時王老師讓小東趕快學習,小東不聽,還跟老師犟嘴。下課后,我就說,小東你真厲害,敢跟老師對著干!然后他就來勒我脖子。”
“你還打我臉呢!”
“如果你不勒我脖子,我能打你臉嗎?”
“你還打我臉了呢!”
“好了,小鵬,你先學學你是怎么說小東的?”
“我就說,小東你可真厲害呀,敢跟老師犟嘴?!保ú粠Ц星榈財⑹隽艘槐椤#?/p>
“當時是什么語氣,現(xiàn)在就怎么說,重說一遍?!?/p>
(小鵬努力模仿當時的表情和語氣說了幾遍。我觀察小東,雙手揣兜,很生氣的表情。)
“好,現(xiàn)在把剛才說的事情從頭到尾演一遍,包括打架的那部分?!?/p>
兩個人很驚訝,又重新敘述起來?!熬褪俏艺f……”
“停,要演出來?!?/p>
兩人無奈,邊演示邊回憶,誰打了誰哪里,像做假動作一樣輕柔的打起來,還用語言溝通著回憶錯了的地方,偶爾還笑場。小東回憶打人細節(jié)時,故意掩飾,打人的部位和力度輕描淡寫,小鵬及時給小東糾正,他接受糾正,使得最后表演的版本更加接近事實。
演完“戲”,我接著問:“說說今天自己錯哪里了?”
小鵬說:“我不應該說他?!?/p>
“跟老師頂撞是應該被鼓勵的行為嗎?你還夸獎他?”
“不是?!?/p>
“而且你的語氣明明是諷刺他,說的反話,他肯定不高興呀?!?/p>
“道歉吧!”
“對不起,小東。”
“那你呢?”
“我不該頂撞老師,不該打小鵬?!?/p>
“遇到事情要冷靜,不能沖動。三思而后行,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拳頭能解決問題嗎?”
“不能?!?/p>
“對同學下手是不是太狠了?”
“嗯?!?/p>
“那怎么彌補你犯的錯誤呢?
“對不起,小鵬?!?/p>
“還得跟誰道歉呢?”
“王老師”。
“好,那找王老師道歉去吧!”
簡析:有時候,來訪學生在談及自己的問題時,可能會由于顧全面子或不愿觸及心靈傷痛等原因,對某些事實和感受加以回避,或者閃爍其詞,或者避重就輕,或者趨利避害,有意地放大、縮小或者掩蓋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使表達的內(nèi)容變得模糊不清。這時,教師就有必要采用具體化技術(shù)加以深入探討,協(xié)助學生直面事實真相,窺見自己“以偏概全”的失誤,甚至對問題的認識產(chǎn)生頓悟。在該案例中,小東因為小鵬的一句話就對同學大打出手,下手狠辣。起初他并不認為自己有錯,教師通過具體化技術(shù)讓小東回憶并表演剛剛發(fā)生的事件,平復他的憤怒情緒,發(fā)現(xiàn)隱藏在他們語言背后為了保護自己而隱藏的細節(jié),讓小東認識到自己的確做了不對的事情,主動承認錯誤并道歉。
四、具體談話法的使用原則與方法
具體談話法的使用原則:尊重、共情、不傷害。
尊重即平等的與學生交談,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或以審視、批判的態(tài)度、強硬的語氣逼問學生,那只會讓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不信任感,使其隱藏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或陽奉陰違,問題行為也會更加嚴重。
共情即嘗試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生的情緒,發(fā)現(xiàn)其行為背后的原因,幫助其轉(zhuǎn)變不正確的認知,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
不傷害即不給學生“貼標簽”“戴帽子”,或暗示其他學生這個孩子是不好的,他有問題行為,要遠離他。這樣做只會強化并讓他認同自身的問題行為,自暴自棄,心灰意冷,轉(zhuǎn)而投向與其有共同行為的同伴群體尋求歸屬,從而加重問題行為。
具體談話法的使用方法:5個W,1個H。
What:發(fā)生了什么事?
When:什么時候發(fā)生的?
Where:在哪里?
Who:都有誰?
Why:為什么這樣做?
How:怎么想的?感受如何?
總之,在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時,盡量將談話的內(nèi)容具體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教師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給出一些指導建議,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的行為,轉(zhuǎn)變不良認知,使其更好的適應和發(fā)展,將問題行為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讓校園環(huán)境更加的穩(wěn)定和諧,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穩(wěn)步推進。
參考文獻
[1]張小喬.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操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段聯(lián)崢.淺析具體化技術(shù)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運用[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81-84.
[3]董會芹.學前兒童問題行為與干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郭榮珍,施紀懷.具體化技術(shù)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運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09,7(14):57-58.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海濱第四學校,天津,300272)
編輯/趙 磊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