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黃薇
[摘要]從20世紀藝術家馬格里特的作品中,可引出對“寫實”定義的討論,即“寫實”是從藝術家本人的生活狀態(tài)中得到的形象。藝術創(chuàng)作與生活現實有著微妙的聯系。但是,反觀影像技術媒介發(fā)達的今天,圖像技術對實物的仿真程度精確到了精美的層次,人們對于寫實的定義的疑惑是寫實到何種程度才算是寫實?在不同時代和技術背景下人們對于寫實的理解都是一個相對變化的概念,需要人們當時的視覺感受去評判。
[關鍵詞]寫實造型;仿真技術;超寫實主義;視覺感受;流行標簽
從20世紀末開始,在對于探討如何表達繪畫主題和關注造型材質的研究者眼里,馬格里特①的作品中充滿了大膽創(chuàng)意和超常思路。他的作品《情人》( Les Amours)中男女雙方蒙著白布激情親吻,呈現出了神秘感和脫離現實常理的視覺沖擊(見圖一)。在現實中,馬格里特在年幼時曾經親眼看見投河自殺的母親浮尸時被衣物覆蓋在臉部的情景,不可否認這件事情對馬格里特的作品造成的影響——生活中偶然的畫面被儲存于他的記憶中。如同我們對作家的文學作品提出同樣的問題,小說的內容總有著作者生活的片段或成長的縮影,這個回答是真實可靠的。那么在馬格里特的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對現實生活的寫實是促使他創(chuàng)造超寫實作品的來源之一,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生活的寫實,對個人經歷感受的寫實。
在這張《情人》的作品里,馬格里特塑造了兩個成年人的形象,和他當年的母親的年紀是相仿的(他的母親在他14歲那年自殺,享年42歲)。在馬格利特的作品中極少數是關注于男女情愛的主題,大多數的作品是展示出冷靜的神秘的超現實氣氛,他的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非正常”的理性的世界里,獨立且有秩序。這張算是唯一的有關男女人物情感的作品卻沒有以表達男女的情感世界為中心。我們無法從中知道人物的表情,且沒有肩部以下的肢體語言,只有吻的動作。畫面內容更多的是詮釋出機械的、冷靜的氛圍。相比較于用熱烈的色彩或情緒化的筆觸來表達情感主題,這張《情人》是異于常態(tài)的。這樣的理性冷酷的創(chuàng)造方式是否與他母親有著密切關系?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也不需要回答,已足以判斷馬格里特創(chuàng)作作品的“形象”與其生活寫實是相關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藝術家對生活的寫實與創(chuàng)作中再現的“模仿式”的造型形象去作為寫實主義風格與超寫實繪畫作品的“寫實”部分的形象定位?這將會是一場漫長的討論。
在攝影圖像技術和多媒體軟件發(fā)達的今天,圖像技術對實物的仿真程度相對到了精美的層次,但是人們對于寫實的定義反而更加疑惑,什么是寫實的?再現現實是什么?在《圖像的背叛》里(見圖二),我們可以讀到兩種信息:圖像的信息是一個被繪制的寫實的煙斗,而文字的信息是“這不是一個煙斗”。兩種視覺信息通過眼睛里的感光細胞起始反射,再通過視覺神經傳達到大腦皮層,在人類現有的認知范圍中這是矛盾的、沖突的。的確,《圖像的背叛》是一副油畫作品,畫家所繪制的煙斗并不是現實可以使用的煙斗,這樣也就直接提出一個問題:何為真實?藝術家的作品是真實世界的一種再現形式,還是對所表現對象的客觀表達?這些都不算結論,帶著疑問看作品《圖像的背叛》,在畫面中的煙斗下方寫著法語“Ceci n'est pas une pipe”(意思是“這不是一個煙斗”)。這句話對應了柏拉圖的“藝術是對模仿物的模仿”,它的確不是真實的煙斗,但是它被繪成真實性高,非?!跋駸煻贰钡摹盁煻贰薄D敲础盁煻贰笔抢硇允澜?,所有煙斗的概念和形象的共識,是真實的世界;“像煙斗”是對理性世界模仿的客觀世界的模仿,是“影子”,是第三級的藝術。在這里真實世界不等于現代觀念中的客觀世界,但處于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造表現的角度,尊重于自我的真實感受才是客觀寫實的作品。
“所有作家都相信自己是個寫實主義者,他們都是對的,因為每個人心中‘現實概念都不相同……這就使我們容易理解,為什么每一次文學藝術的變革都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雹墼诟窭兹R特的書中提到的每個人心里“寫實的”標準尺度不一,那么對“現實主義作品”的定義就是個相對定義的范疇。同樣在歐洲繪畫歷史上或者中國近代史上存在著許多與現實主義④有關聯的文化藝術運動。
米勒⑤的現實主義題材的繪畫,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后期法國畫壇的最重要的寫實主義代表作品,同時也是當時的藝術界的重大變革,藝術品展現的對象從高貴的殿堂到了貧困的農村。如他自己所說,藝術的使命是傳播愛,而不是煽起仇恨。所以表現窮人的痛苦時,只是為了表現而表現,而不是煽動對富人階級的仇恨。米勒所表現的現實社會是他個體所關注的農民貧苦大眾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新視覺的“現實”,而貴族權貴所關注的也是上流社會糜爛奢華的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過渡的“現實”。在這里需要探討的是米勒所關注的不是繪畫風格或繪畫技巧層面的技術性問題,而是表達出人文情懷的主題,或者說是一個相對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新時代觀。同樣,在20世紀的中國美術界興起的中國現實主義美術潮流也是社會客觀條件和歷史變更的自身的選擇:西方的現實主義( Realism)也可作為寫實主義,當時陳獨秀和徐悲鴻將它作為改良中國文人畫和開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段引進國門。在1920年左右徐悲鴻、林風眠等開始留法的藝術之路,中國的繪畫教育界開啟了新的模式,開始學習西方寫實主義藝術與寫實的造型手法。在這里,寫實的造型手法是指以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達,芬奇⑥所注重的從自然科學的嚴謹角度(包括幾何透視學,明暗體積,解剖學等)傳承下來的歐洲古典繪畫風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以及以寫生為基礎的繪畫模式。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這一階段的歐洲繪畫潮流如何變革,對繪畫對象的觀察模式和寫生方式都是客觀現實的。但是“它并非是一種固定化的‘現實,人類通過另外方式、角度的語言對該現實的‘構成實在重新認識后,它就改變而成為了與認識它的方式、角度的語言相對應的另外一種現實?!雹呖涤袨樵浵胪ㄟ^研究找出中國古代品畫論和文獻資料里所謂與繪畫寫實相呼應的“應物象形”等的理論依據。而古中國之“六法”⑧是相對于古文人畫強調抒發(fā)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等意境而總結的參考準則。在這樣的情況下東、西方文化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是很難有客觀聯系。然而在徐悲鴻等藝術家主觀意識的推動中,以造型寫實為基礎的繪畫寫生模式在中國影響至今(在這里不包括印象派、立體派、攝影技術等發(fā)展至今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視覺變革潮流)。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文學界出現了有一定代表性的“痞子文學”(代表人物為王朔),相對應的盲流藝術家以及玩世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帶著“那種對現實生活最真實的感受以及對現實的嘲弄和無聊感?!雹犭m然在1991年畫家孔永謙的“文化衫”里沒有直接運用寫實的造型方式制作作品,但這批20世紀60年代生的藝術家所關注的是生存的態(tài)度,如幽默的、戲謔的、輕松的……這也是一種對“現實”的認識和表達方式。而今天,以寫實為造型手段仍然是藝術家們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在安迪·沃霍⑩的食品系列中,《罐頭湯》(見圖三)成為人們眼里的主角,被關注的是這樣密集擺放的超市商品,罐頭湯的圖片是具像的、真實的,它能抓住人們的眼球,它也主動在幫助人們尋找大腦里存在的熟悉的逛超市的圖像記憶,各類商品都是這樣真實的存在于現實生活里。那么,今天的社會存在的商品化現象是現實,是客觀的世界,這里不是反駁柏拉圖的觀點,而是這樣的藝術作品所提出的問題又一次把藝術作品的模仿能力放大了,模仿難道不是造型寫實的一種最基本方式嗎?藝術品真的變成了鏡子,讓人們在感受自己的存在,反思生活的現實!
如前所述,在現實主義題材中關于寫實的含義是基于一個造型寫實和藝術流派對現實的主觀認識的范疇來討論的,而“所謂純粹的客觀實在,指與人類的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純天然性的實在,它與人類的任何判斷、認識和想象無關。人類一旦對其實施判斷、想象、認識,它就已經與人類發(fā)生關系,而成為現實。⑾”因此來判斷在現實主義題材里的“現實”部分造型寫實的手段是個主觀人類的行為,而文章最開始提到的關于超現實主義的“明確強調受理性控制和受邏輯支配的現實是不真實的,只有夢幻與現實結合才是絕對的真實、絕對的客觀?!雹性诔F實主義的藝術理念里“現實”的部分是反對受控于理性思維和邏輯常態(tài)的,在人類主觀意識制定的理性框架下,“現實”應該是有神秘、恐怖、荒誕、怪異的特點,這些不夠“完美”的部分才算是寫實的狀態(tài)。所以在馬格里特的畫面里把現實與夢幻,過去與未來,白天與黑夜等矛盾因素放在了同一個畫面里,它超越了“現實”的現象卻更加能表現出“現實主義”的意義。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追求的夢幻效果有著它自己的審美準則:“不可思議的東西總是美的,一切不可思議的東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議的東西才是美的?!雹言诓豢伤甲h的畫面中,所有的作品中的元素都集中于一個個獨立的時間或視覺空間,達到了極致逼真,甚至是改變現實的效果。同時他們認為“夢幻能顯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夢幻糾正現實,改變現實,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墻,達到神妙的超現實的境界。”⒁我們可以看到,寫實在超現實主義畫派的作品里是為了達到目的的表現手段,只有在借助于可靠的,以“寫實”為基礎的圖像造型才能轉達出超現實的戲劇性,激發(fā)對人內心的潛意識的探索,最終達到改變“現實”的境界。在這里我們無法討論出超現實主義在美學上的意義,但可以看出它對人們的視覺感受,尤其是今天的視覺審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仍然是停留在對圖像的真實程度的視覺感受上的。那么,在人類視覺感受還無法完全拋開寫實的具象的前提下,人們從前和今天所談到的寫實的作品都是重要的、必須的,也要認真、小心地繼續(xù)探索它未來可能出現的新使命或重生的方式。
注釋:
①列耐馬格里特(1898-1967)比利時畫家,20世紀超現實主義畫派代表人物
②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③羅貝格雷萊特《從寫實主義到現實》1965紐約格魯弗出版
④現實主義(1848年的繪畫潮流)法國,代表人物有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和理論家尚費勒里
⑤讓費朗索瓦,米勒(1814-1875)19世紀最重要的法國現實主義畫家
⑥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專長于繪畫、天文學、醫(yī)學等領域
⑦張修林,《現實、存在和價值》哲學家、詩人
⑧中國古代品畫論“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
⑨李茂丹.《中國當代玩世現實主義繪畫潮流成因淺析》,美與時代(期刊).2011年11期
⑩安迪.沃霍(Andy Warhol)美國波普藝術(PP Art)的發(fā)起人,以絲網制作的人物肖像畫而聞名于世。
⑾張修林.《現實、存在和價值》
⑿安德烈-布列頓,翻譯于論文《超現實主義與繪畫》.1928.法國
⒀安德烈-布列頓.翻譯于《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法國
⒁同上
參考文獻:
【1】羅貝一格雷萊特.從寫實主義到現實1965.紐約格魯弗出版
【2】張修林.現實、存在和價值.哲學.
【3】李茂丹.中國當代玩世現實主義繪畫潮流成因淺析——美與時代(期刊).2011年11期
【4】陳池瑜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美術的新傳統(tǒng)及其影響——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8年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