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階段學習課業(yè)繁重,內(nèi)容偏深偏難,而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又在逐步提升,語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過程是很艱難的;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較大缺漏,導致學困的原因也是錯綜復雜。本文嘗試從中學語文“學困生”的具體行為、形成原因、轉(zhuǎn)化策略等角度進行探討,尋求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關鍵詞】神圣使命 主體地位 教學方式 因材施教
【基金項目】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中學語文學困生轉(zhuǎn)化個案的策略研究》(FZ2016GH040)。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8-0033-02
在一線語文教學中,“學困生”是老師們特別關注的一個群體。所謂“學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智力等方面沒有明顯障礙,而在接受能力、意志品質(zhì)、學習技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困難,學科素養(yǎng)較同齡段學生有一定的差距,有必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補救的學生。
而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家庭引導不足,有的是基礎差,有的是習慣不好……需要語文教師對這些語文”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這一群體的轉(zhuǎn)化,從整體上提高語文教學成效和語文素養(yǎng)。
一、中學語文“學困生”的具體行為
1.對語文學習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
一部分“學困生”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他們普遍存在對語文學習重視不足、興趣不高,特別表現(xiàn)在寫作、鑒賞等需要較大信息量和較強的語文素養(yǎng),需要潛心修養(yǎng),需要凝神靜氣等方面的學習上。還有一部分同學手不能寫,筆不能言,遇到問題不能提出來,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語文學習一直停滯不前,影響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成。
2.對語文能力的提升缺乏前瞻性
在目前浮躁的社會風氣下,部分語文“學困生”容易迷失前瞻性。他們沒有耐心對一首古詩、一篇美文進行美的賞析,而只是滿足于文化碎片的信息轟炸,只是滿足于快餐文化的視覺沖擊,須不知語文能力的提升最需要的是“慢火細燉”,需要的是心平氣和,需要的是潛移默化。例如在古詩文教學中,對意象、意境的分析難以抓住重點,對歷史、典故的把握不夠到位;思維方式不夠開闊,表達不夠流暢。例如:對杜甫的《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珩R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边M行鑒賞,由于部分同學對安史之亂這段歷史不甚了解,就很難理解由此杜甫產(chǎn)生的因國破家亡而天涯漂泊,因戰(zhàn)亂烽火而老淚縱橫,因遲暮多病而感慨無限的深沉感情。不能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進行有效的解讀,自然也就不能產(chǎn)生共鳴,也就達不到鑒賞的目的。
二、學困生形成原因
1.對語文成績提高的過程性認識不足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聽廣播、看電視、說話、思考等等到處都是“語文”,而部分語文“學困生”沒有觀察思考的意識,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更別說進行經(jīng)典閱讀和鑒賞了,他們對語文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內(nèi),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閱讀視野,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較之于其它學科,語文學習的過程性更加明顯,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它需要寬廣的閱讀面、細致的感知力和長期的知識積累。而這些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存在較強的功利心,希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旦稍微花了時間卻沒有明顯的效果,就放棄了。
2.對語文學習的課內(nèi)和課外的關系認知不足
近幾年來,在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中,為了檢測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命題材料絕大部分取自課外,一些學生便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語文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作用不大了,于是他們對花樣繁多的各種復習資料重視有加,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語文老師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如2015年語文高考新課標卷Ⅰ的詩歌鑒賞第8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边@樣的題目把課外的能力和課內(nèi)的積累有機的結(jié)合,課內(nèi)的閱讀成為我們解讀文本的有力依據(jù),有力地突顯了“無處不語文”學習的特點。
3.對學科重要性的定位認識不足
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重要性的定位認識不足。因為理科的題目答案,標準透明度高,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多元;特別是作文寫作上,常常在考場上拉不開差距。種種原因?qū)е虏糠謱W生更樂意去做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的理科作業(yè)。再加上學生學業(yè)負擔本來就重,他們往往更容易把語文老師布置的比如“看書讀報、體悟感受”這樣的“軟作業(yè)”排在理科作業(yè)之后,這樣一來,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語文學習的效果被大大打折。
三、中學語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策略
1.強調(diào)語文科的神圣使命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承載著文化的每一部經(jīng)典著作,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等經(jīng)典著作都承載和傳遞著民族的血液和精髓,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國家、民族以至整個人類進步發(fā)展的關心與思考,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而語文課文中所蘊含的的“內(nèi)圓外方”、“以和為貴”、“舍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家國情懷,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歷代優(yōu)秀文化中的積淀與升華,語文科正承擔著對我們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神圣使命。
2.突出語文科的主體地位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也就是說,只有把語文學好學通,才能更有效的進行閱讀與表達,思考與解題。一些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同學就經(jīng)??床欢砜祁}目,更不用說正確解答了。近來的中高考開始設置“學科滲透”題型,其目的是為了遵循“注重語文實踐”“語文的學以致用”等理念。簡言之,就是運用語文能力來幫助解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目前高考中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考試中結(jié)合語文知識已經(jīng)十分普遍,就是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身影,而只有具備較強的語文素養(yǎng)才可能實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價值。
3.對“學困生”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的語文基礎、感知能力、人文素養(yǎng)都不一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都有實質(zhì)性的提高。特別是針對“學困生”,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障礙各不相同,老師可以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他們意識到自身需要改善的問題,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填補自身的知識空缺,這樣才能讓他們都能在現(xiàn)有水平與能力上有提升。今年我?guī)У膬?nèi)地新疆高中班學生絕大部分都是語文“學困生”,我在充分的調(diào)研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先從短小精美,富含哲理的的詩文讀起,試圖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理解文句的內(nèi)涵和文章的寓意,果然,有同學就發(fā)現(xiàn)了:“老師,‘左牽黃,右擎蒼這句話是不是錯了?。款伾趺茨軌驙磕??”,“《紙?zhí)僖跋壬分小畬嵲跇酥聵O了,‘標致應該不是原本的意思吧?”……慢慢的,新疆班的同學的閱讀信心大大提高,他們有時候可以脫離字典和老師的幫助,可以根據(jù)語言的前后環(huán)境來揣測甚至判斷其中的表達。這樣無形中,保證了每個同學每天都有一定的閱讀量。一個學期的大容量高效率的強化訓練之后,學生的閱讀速度加快,閱讀能力大幅度提高,表達能力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4.教學方式更多元
目前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課堂上還是一味地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沉悶的課堂很容易讓本來就語文學習提不起精神的“學困生”覺得壓抑與無趣,想要實現(xiàn)對他們的轉(zhuǎn)化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采取更多元的教學方式,發(fā)揮語文科豐富的資源,發(fā)揮語文獨特的語言優(yōu)勢和個人魅力,營造更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也可以適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shù)和語文的結(jié)合,能很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困生的轉(zhuǎn)化也有很大益處。我在上課中就經(jīng)常利用零碎時間給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朗讀者》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節(jié)目,學生在被選手知識儲備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之外,對燦若星辰的中國文化自然也心神往之,對語文熱愛的種子也就悄然種植心中。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語文的自信感和使命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采用更多元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同時對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提升,從而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zhuǎn)化。
參考文獻:
[1]李爽:學困生成因分析與轉(zhuǎn)化措施
[2]陳春艷:學困生問題的若干體會及教育對策
作者簡介:
曾慰銘,福建長樂人,大學本科,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