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苗靜
(舟山市婦幼保健院 手術室,浙江 舟山 316000)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對某種特定的患者群體制定的一種標準化護理模式[1],CNP使臨床護理工作流程化、標準化,能夠提高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2],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3],并能改善患者預后及心理狀況。我院自2016年開始對腹腔鏡剝除子宮肌瘤患者實施CNP,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滿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300例,子宮肌瘤直徑5.0~8.0 cm;年齡25~45歲;均采用經(jīng)腹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治療。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8.4±3.4歲,子宮肌瘤直徑5.6±0.7 cm;觀察組平均年齡39.1±4.1歲,子宮肌瘤直徑5.7±1.0 cm;2組年齡和子宮肌瘤直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圍術期采用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
1.2 臨床護理路徑 由科主任、主管醫(yī)生、護士長、主管護師共同討論制定臨床護理路徑。(1)術前1天:指定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做好手術前心理指導;完成術前基本檢查,評估能否手術;做好術前飲食護理,術前12 h禁食,術前6 h禁水;(2)手術日:責任護士送患者入手術室,全麻下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術后囑患者頭偏一側(cè),去枕平臥6 h,改半臥位,行術后評估;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物的量及形狀;觀察不良反應;做好疼痛評估;向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3)術后1天:增加巡視次數(shù),觀察生命體征、精神狀況及陰道流血情況;若有疼痛,進行疼痛護理;拔出尿管后,詢問小便情況;行創(chuàng)口換藥,觀察穿刺口有無滲出物;進行飲食、活動指導,鼓勵早期下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前一天至出院時圍手術期基本生命體征,包括患者術前1天、氣腹后10 min以及手術完成即刻的血壓、心率、體溫;觀察治療有效率,根據(jù)《中國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治療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氣腹后10 min,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完成即刻,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2組心率、體溫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3%)高于對照組(9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3,P<0.05)。
表1 患者圍手術期生命體征變化對比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子宮肌瘤是經(jīng)產(chǎn)女性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之一,會造成患者經(jīng)量增多、經(jīng)期延長,后期隨著腫瘤體積或數(shù)量的增加,可壓迫膀胱或直腸,出現(xiàn)陰道剪短流血或出現(xiàn)膿血性白帶[5]。經(jīng)腹腔下子宮肌瘤剝除術是目前臨床上對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該方法手術切口小、傷口愈合快,并可節(jié)省患者住院費用,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6]。因此,近年來醫(yī)院收治腹腔鏡剝除子宮肌瘤患者越來越多,對其科學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尤為重要。
我院對腹腔鏡剝除子宮肌瘤患者實施CNP,嚴格規(guī)范了護理服務的流程,使護理路徑目標明確,并能有效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效果。經(jīng)過一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路徑,實施CNP患者氣腹后10min、手術完成即刻的血壓、心率均有顯著降低,可見CNP對于圍手術期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維持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應用CNP對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升也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