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巍龍
摘 要:習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科學統(tǒng)籌各項改革任務,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對高校教職工來說,擁有更多的“獲得感”,體現和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對增加職業(yè)幸福感和認同感,提高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互聯網+”的角度,剖析了“互聯網+”服務模式的內涵及實施途徑,論證了如何通過“互聯網+”服務模式實現廣大教職工“獲得感”的形成,探索符合廣大高校實際的工作模式,促進高校內涵及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職工;“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指出:要科學統(tǒng)籌各項改革任務,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筆者在高校從事學生及機關工作多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人認為,高校管理應當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提升服務內涵和服務水平,讓廣大教職工得到和體驗更多的“獲得感”,對職業(yè)產生足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促進高校的跨越發(fā)展。
一、對“獲得感”的認識與理解
“獲得感”與幸福感一樣,都是個體在職業(yè)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職業(yè)、生活等方面的體驗和滿足程度,與幸福感相近。但是,“獲得感”與幸福感有著明顯的不同,相對于幸福感,“獲得感”更具有真實感,看得見,摸得著,所以也更為廣大教職工所樂于得到?!矮@得感”關注的指標,比幸福感更加具體,也更加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如教職工的住房、收入水平、醫(yī)療條件、教育機會、養(yǎng)老保障、政治權利等,都是教職工“獲得感”的主要指標。
二、當前影響高校教職工“獲得感”的主要因素
筆者采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統(tǒng)計分析法等方法,有序開展研究工作。
通過文獻分析法,全面掌握和了解了國內外關于“獲得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國外研究證明,高校的人文管理有益于提升高校教師的“獲得感”,教師的“獲得感”與自身承擔的工作、學校環(huán)境、管理理念、薪酬待遇等密切相關;而國內研究則證明,當前我國很多高校中,很多教師沒有一定的“獲得感”,由此也證明了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性。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表明,很多教職工在談及“獲得感”這一問題時,不僅提到了精神方面的“獲得感”,如教師的社會地位、被他人尊重的程度、政治權利等,還重點提到了薪酬、住房、福利、受教育機會、學校的管理理念等比較實際的內容??梢?,學校的管理環(huán)境及管理理念、教師的薪酬工資、住房福利等,也是保障高效教職工具有“獲得感”的重要指標。
三、“互聯網+”服務模式下提高“獲得感”的途徑與方法
(一)認識“互聯網+”內涵,打造“互聯網+”服務模式
“互聯網+”是創(chuàng)新2.0下的互聯網發(fā)展新形態(tài)、新業(yè)態(tài),是知識社會創(chuàng)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tài)演進,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領了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對高校來說,“互聯網+”服務模式主要指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為廣大教職工提供信息共享、參與民主治校、學校重大問題知情權等服務,讓教職工體驗自身角色,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信任感和凝聚力,從而提升“獲得感”。
“互聯網+”的服務模式為:高校通過互聯網途徑公示學校重大事項,如薪酬分配、單位分房、職稱晉級、評優(yōu)樹先、重大決策、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內容,讓廣大教職工通過互聯網參與學校管理,提高學校民主管理水平,實現人文為本,公平公正,努力構建和諧有序的工作和學習環(huán)境。
(二)加強硬件軟件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學校要增強人本意識,積極為廣大教職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要通過廣泛的互聯網渠道,聽取廣大教職工在硬件建設等方面的需求,逐步改善和提高工作、辦公、生活條件,提升教職工的“獲得感”指數。
通過聚合不同的軟件設施,構建一個統(tǒng)一的服務訪問和處理的應用平臺,包括但不限于教學領域的多媒體教育資源制作、教育資源共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支撐服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實驗教學管理等,科研領域的協(xié)同網絡社區(qū)、知識服務門戶、專業(yè)科研社交網絡、科研管理和信息發(fā)布等,管理和服務領域的教務、學工、人事、財務、資產和后勤一體化系統(tǒng),移動辦公、視頻監(jiān)控和統(tǒng)一調度、智慧圖書館、檔案館應用和健康管理服務等。
(三)拓展服務渠道,提高信息化水平
學校要努力構建技術一流、維護科學的網絡環(huán)境,提高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在此基礎上,要利用好學校的互聯網資源,拓展服務的渠道,讓廣大教職工感受到學校的積極理念。
如在微信公眾號的經營與管理上,學校要配備專門的管理員,加強對微信公眾號的使用與管理,在文章的選擇與推送上,要堅持標準,選擇具有積極正能量、能引起廣大教職工共鳴的文章與大家分享。心靈雞湯、經典片段、勵志故事等,均可以定期推送,幫助全體教職工樹立與學校價值同等的行業(yè)價值觀、事業(yè)觀和人生觀;
在心理健康互動平臺上,高校要配置專業(yè)心理輔導教師,定期開展心理疏導、心理講座等專題活動,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和掌握廣大教師的心理狀況,化解和排遣不良的情緒積淀,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在人才選拔使用與政治權利方面,學校要通過QQ群、微信公眾號、學校網站等途徑,建立高校管理崗位公開競聘機制,學校通過這些媒介發(fā)布聘用需求,提高廣大教職工的參與度,保障他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讓廣大教師獲得實實在在的“主人翁”感覺;
在辦公平臺建設方面,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集中式受理、協(xié)同化辦理、信息化運行,讓數據和后臺多跑路,讓教師少跑路。
在人際關系的經營與打造上,學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模式,組織廣大教師積極融入學校生活,學會與他人進行實際社交及網絡社交活動,保持應有的社交禮儀,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感,樹立對職業(yè)的信心等,逐漸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
(四)構建工作模型,提升“獲得感”程度
“獲得感”主要涉及了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因素,因此學校在設計和構建工作模型時,也要重點涵蓋上面的內容,不斷探索適合大多數高校使用的工作模型。
物質層面:通過“互聯網+”媒介,及時公示和傳遞學校公用基礎、辦公硬件、單位分房、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內容。廣大教職工通過不同的平臺,對如何改善學校的硬件基礎條件提出建議和看法,獲得學校管理層面的采納,從而逐步改善工作和學習條件。
精神層面:通過“互聯網+”媒介,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管理理念、人才使用、績效評價、教育機會等需求進行互動交流,獲得學校的支持,提高對職業(yè)的忠誠度,獲得愉悅的精神享受,從而樹立為學校發(fā)展貢獻力量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教師的“獲得感”來自不同的因素影響,對高校的發(fā)展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密切的關系,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內容。只要我們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與理念,整個各種優(yōu)勢資源,關注廣大教職工的基本需求,就一定能提高廣大教師的幸福程度,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楊景.高校女職工“獲得感”的內隱影響及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6.04.
[2]網絡資料.http://baike.sogou.com/v76281348.htm?fromTitle=%E4%BA%92%E8%81%94%E7%BD%9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