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語言承載著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已經顯而易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還有待于提高。本文重點在于研究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 交際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1-0183-02
一、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1)理解文化能夠促進語言的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傳承和傳播的重要承載工具。不同國家、地區(qū)因歷史發(fā)展不同,其文化傳承也不一樣,甚至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因地域差距及歷史差距而呈現(xiàn)出較大的不同。語言是文化得以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工具,而且也蘊含了文化的精髓,尤其是由于民風民俗的不同,而導致的詞匯及語法均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距。因此要學習語言,首先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從而才能理解語言深層次的意義。東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也導致了中英文之間在字形、字義、語法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要想將英語學習通透,一定且必須理解英美文化,尤其對于理解深層次的語言意義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作用。
(2)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學習。語言學習從來都離不開文化的學習。首先,字形字義承載著文化的發(fā)展,要想理解詞匯意義,就必須了解其母語文化,并且由于地域不同,也會使得同一種語言產生地域的方言,這種方言和標準語之間的差異性更體現(xiàn)了文化的差異性,從歷史到民俗,從空間到時間,語言的學習無不與跨文化文化學習息息相關。其次,俚語俗語的大量存在,也使得詞匯具有了深層次的內涵意義,而若不了解這深層次的內涵意義,僅做字面意思理解,將難以明白對方語言中包含的信息,因此造成語用錯誤,從而妨礙交流。因此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相伴而生的,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學習。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影響因素
(1)社交習俗的差異。不同民族在社交習俗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例如打招呼、恭維、致謝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比如“Thank you”一詞,漢語譯為“謝謝”,這是最簡單、最平常的一句致謝,由于英語的普及,這一詞匯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用語,并漸有取代“謝謝”的趨勢,但在英美,這句話的使用范圍明顯比“謝謝”更廣,當受到贊譽的時候,英、美人也會用“Thank you”回應,但中國人則會用表示謙虛的“哪里哪里”來取代謝謝。若不了解二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則容易給人造成驕傲自大的感覺。另外,比如年齡、收入等話題,在中國是很平常的討論對象,但對于英美人而言,則是私密性話題,不能夠隨便談論,屬于“privacy”,需要回避。[1]
(2)生活方式的差異。中、美、英之間,在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巨大差異。比如中國人比較“尊老”,面對老年人時會有攙扶、讓座等行為,但對于英美人而言,更傾向于獨立,即便已經年老,也不想被攙扶,這反而會使他們感覺沒有受到尊重,甚至于受到了侵犯。再比如,“請”和“please”,二者之間意義非常相似,但由于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使得二者也不能完全通用,例如中西方之間存在較大的飲食文化差異,在餐桌就餐,中國用“請”來表達主人對客人的熱情,但英語中就要用“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而不用“please”。
(3)文化內涵的差異。中西方在民俗思維習慣方面存在著差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同一個名詞也會承載不同的意義。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龍”,英文譯為“dragon”。在漢文化中,“龍”是最為神圣的神獸,象征吉祥如意,有吉瑞之意,是皇權的象征、民族的象征。但英文中的“dragon”卻是惡的代名詞,是兇暴、兇惡的意思,其所指的動物也和中國的龍相去甚遠。再比如,漢語中的“喜鵲”,代表“喜事、吉利、好運”等吉祥意義,但英語中的“magpie”卻與“嘮叨、饒舌”關系密切。由此可見,若不了解語言的背景文化,則會造成寓意上的誤解與歧義。
三、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策略
(1)充分發(fā)掘教材內的文化信息。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英語教學和所有語言教學一致,都需要通過篇章教學來完成詞匯及語法、語用教學,目前主流大學英語教材的課文大多出自于英美主要媒體的文章,不僅行文規(guī)范,而且涵蓋了大量的實用文化信息。在教授課文的時候,教師除了對詞匯及語法進行講解之外,還要對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讓學生在了解課文背后的文化內涵基礎上,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語用信息,提升行文能力。[2]
(2)利用多媒體教學,傳遞跨文化信息?;ヂ?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給課堂帶來了更廣泛的信息來源,也給傳統(tǒng)多媒體教學帶來了不一樣的元素。利用全新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將遙遠的歐美人的文化知識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見聞,多了解歐美社會日常生活,了解歐美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文化,傳遞更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差異。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對比分析的方式,找出跨文化之間的不同,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詞匯、行文方面的獨特性。
(3)利用影視資料,涉獵跨文化知識。利用影視資料學習語言是較為簡便實用的一種方法。影視資料中不僅包含詞匯以及語法方面的知識,也不僅僅能夠練習聽力和口語,更重要的是,影視資料中包含著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際信息,也承載著所在國家文化環(huán)境的展示功能。利用影視資料進行教學,一方面,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歐美影視劇尤其是美劇一直以來以其制作精良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其語言規(guī)范,語法標準,語音清晰,而且通過觀看影視劇,也可以了解其所處地區(qū)的風土人情、人文風俗,不但能夠學習英語,而且能夠了解和掌握實際的人文交流、英美文化,是學習英語的捷徑。另一方面,影視資料能夠大大拓寬學習材料。教材從編寫到成熟再到課堂使用是有一定周期的,其所選取的文章一般會相對滯后一段時間。而影視劇尤其是當紅影視劇,則處于引領社會時尚的地位,不但不滯后于社會發(fā)展,甚至具有引領文化潮流的重要作用,因此以影視劇作為教學材料,能最大限度地與歐美社會文化相貼近,從而了解其時尚文化、潮流文化,更有利于學習語言。最后,影視資料能夠大大滿足學生獵奇心理。影視資料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狀況,對于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實際,很多人都有著憧憬甚至向往,影視資料恰好能夠滿足大學生獵奇的心理,展現(xiàn)最真實的歐美人文、地理情況。[3]
(4)言語交際實踐,擴充跨文化實踐能力。目前,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僅出國旅游、留學司空見慣,來華留學、旅游的外國人也日漸普及。在國內各高校,外教、留學生隨處可見,這些人來華的目的明確——留學和工作。他們身在中國,甚至身處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就為大學生練習英文交際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通過英語角等方式和途徑,為英美留學生和中國大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通過言語交流的實踐,使大學生提升英語交流的能力,同時擴充跨文化交流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交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方式。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以漢文化的方式學習英語,最終的結果將會學成所謂的“中國式英語”,即按照漢語語法、語義進行使用的英語,不但無法運用于交流實際,還造成學習上的歧義和彎路,不利于英語學習??缥幕涣鞔龠M語言教學已經成為語言教學過程中的共識,其中教材是學習的根本,充分利用教材進行文化滲透式教學是重要途徑。另外,影視劇及交流實踐也是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李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J].學苑教育,2017.
[2]吳若芳.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0.
[3]杜學增.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