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義敏 章宏峰 李 芃 梁小芳 姜小麗 高 英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 SK)、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及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是與慢性日光損傷、紫外線輻射有關的皮膚腫瘤性疾病。三者生物學行為雖有所不同,但卻有某些共同特點:好發(f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多見,病理均表現為上皮細胞異常過度增生[1-3]。目前表皮腫瘤的發(fā)病率全球范圍內增長[4],其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對細胞生長、分化、凋亡、遷移、細胞粘附和免疫反應等發(fā)揮重要作用,參與皮膚老化、紫外線照射損傷及表皮腫瘤的發(fā)生[5]。經典TGFβ信號通過激活Smad蛋白發(fā)揮生理作用。Smads蛋白分為受體活化型Smad(R-SMADs)、共同通路型Smad(Co-Smad)以及抑制型Smad(I-Smad)。Smad7及Smad6屬于抑制性Smad蛋白[6]。人類Smad7基因位于18號染色體,其通過與活化TGFβ受體I結合以及使R-Smads與Co-Smad復合物形成等來抑制TGFβ信號。研究表明,Smad7可對抗TGF-β介導的纖維化、致癌和炎癥,提示Smad7有治療這些疾病的潛力[7]。本文旨在探討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以及基底細胞癌中的表達并探討其臨床意義。
1.1 組織標本 SK標本,AK標本,BCC標本及正常標本(NS)各30例,均來自本院。臨床和人口資料取自患者檔案,所有病例都經兩位皮膚科醫(yī)師在未知皮損部位、年齡和性別情況下重新評估。石蠟包埋的組織經常規(guī)HE染色分別確診為SK, AK, BCC及正常標本。正常對照取自整形科手術切除的正常皮膚。所有患者均無炎癥系統(tǒng)性疾病或伴有內臟腫瘤,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各組年齡及性別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 1)。
表1 標本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1.2 試劑 Smad7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公司(sc-11392),稀釋濃度為1∶300;免疫組化試劑盒(封閉液、二抗、SAB復合物以及DAB顯色試劑)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
1.3 免疫組化 將石蠟包埋組織塊切成4 μm厚的組織片,貼于硅烷涂布的載玻片上。采用SABC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步驟如下:二甲苯脫蠟20 min,經過梯度酒精溶液水化,用3% H2O2溶液封閉內源性過氧化物酶20 min。組織切片置于PH值為6.0的10 mmol/L的枸櫞酸鹽緩沖液中用微波爐加熱法抗原修復10 min,10%正常山羊血清封閉非特異性結合30 min。組織切片上加Smad7抗體后4℃過夜孵育。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兔免疫球蛋白作為二抗室溫孵育20 min,SABC復合物37℃孵育20 min。DAB作為顯色劑,蘇木精作為復染劑,依次加入。依照試劑說明,在以上每一步操作后用PBS清洗玻片。除了特殊說明外,所有孵育均在常溫下進行。胃癌組織作為陽性對照,PBS用作空白對照。
1.4 結果判定 Smad7染色后,每個標本隨機選擇三個高倍視野 (HPFs,×200) ,每個視野都數出100個角質細胞,計算出三個視野中的平均陽性細胞率。采用半定量評估方法將染色分為四個等級:陰性(-)、弱陽性(+)、陽性(++)以及強陽性(+++)[8],見表 2。
表2 半定量評估方法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分析結果。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多組之間陽性細胞率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其中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LSD法。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mad7在正常皮膚的表達 在正常皮膚標本中,Smad7弱陽性或陰性表達,少量表達于表皮基底層的細胞質(圖1)。
2.2 Smad7在SK中的表達 在30例SK中,23例(77%)陽性表達(見表3);大部分SK標本中,Smad7中等陽性染色,主要表達于表皮基底層及棘層的細胞質(圖2);SK標本中Smad7的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正常標本(見表4)。根據病理分型[9],在30例SK中,角化過度型8例,棘層肥厚型11例,腺樣型5例,克隆型6例,其陽性細胞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043,P>0.05)。
表3 Smad7的表達 例
2.3 Smad7在AK中的表達 在30例AK中,23例(77%)陽性表達(見表3);大部分AK標本中,Smad7中等陽性和強陽性染色,表達于表皮全層的細胞質(圖3);AK標本中Smad7的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正常標本(見表5)。根據病理分型[9],在30例AK中,萎縮型8例,肥厚型6例,原位癌樣型6例,棘層松解型10例,其陽性細胞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962,P>0.05)。
表4 SK,AK,BCC與正常組織中Smad7陽性率的比較
表5 Smad7表達的陽性細胞率
表6 Smad7陽性細胞率的兩兩比較
圖1 1a:PBS陰性對照在正常組織中陰性表達(免疫組化,×200);1b、1c:Smad7在正常皮膚組織中弱陽性表達(免疫組化,×200,×400)圖2 2a:PBS陰性對照在SK中陰性表達(免疫組化,×200);2b、2c:Smad7在SK組織中等陽性表達(免疫組化,×200,×400)圖3 3a:PBS陰性對照在AK中陰性表達(免疫組化,×200);3b、3c:Smad7在AK組織強陽性表達(免疫組化,×200,×400)圖4 4a:PBS陰性對照在BCC中陰性表達(免疫組化,×200);4b、4c:Smad7在BCC組織中強陽性表達(免疫組化,×200,×400)
2.4 Smad7在BCC中的表達 在30例BCC中,28例(93%)陽性表達(表3);大部分BCC標本中,Smad7強陽性染色,表達于表皮全層及腫瘤細胞的細胞質(圖4);BCC標本中Smad7的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正常標本(表5)。根據病理分型[9],在30例BCC中,結節(jié)型10例,淺表型9例,纖維上皮瘤樣型8例,腺樣型3例,其陽性細胞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394,P>0.05)。
2.5 統(tǒng)計分析結果 SK,AK,BCC中Smad7的陽性率明顯高于正常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SK、AK、BCC三者的陽性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3.801,P=0.15)(見表4,5)。SK、AK、BCC中Smad7的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正常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CC的陽性細胞率明顯高于SK與AK,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K與AK的陽性細胞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6)。
TGFβ信號在腫瘤不同時期發(fā)揮不同作用。在腫瘤早期,TGFβ是抑制因子,抑制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在腫瘤晚期,TGFβ促進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參與惡性腫瘤的侵襲及轉移。此外,TGFβ還可通過促進血管生成等參與腫瘤侵襲。Smad7作為TGFβ信號的拮抗劑,比Smad6擁有更多的 TβRI結合位點,因此Smad7比Smad6發(fā)揮更重要的拮抗作用。Smad7在許多惡性腫瘤中高表達,其表達程度與惡性程度呈正相關,并且對腫瘤不同時期的轉換起到“開關”作用。此外,高表達的Smad7可以增強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受體信號的穩(wěn)定性,從而增強由EGF介導的細胞增殖,進而調控腫瘤病程[10]。基于這些機制,研究發(fā)現Smad7在許多惡性腫瘤中高表達,例如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膽汁癌、甲狀腺癌、B細胞淋巴瘤、黑素瘤等[11]。Liu等人利用化學誘導方法制造小鼠皮膚腫瘤模型,使用原癌基因轉染的角質細胞Smad7高表達,進而導致良性腫瘤上皮細胞的轉化和鱗狀細胞癌的迅速發(fā)展[12]。
本實驗中, SK,AK及BCC的Smad7陽性細胞率均明顯高于正常標本,并且BCC的陽性細胞率又明顯高于SK與AK。我們推測,Smad7的高表達,導致TGFβ、EGF等信號紊亂,進而導致SK,AK以及BCC發(fā)病,并且Smad7有可能是致癌因子,甚至影響其預后。有研究表明,被不同劑量的紫外線輻射后的AK組織中Smad7的含量明顯升高,而Smad7在鱗狀細胞癌中高表達[13],這進一步說明Smad7促進了皮膚腫瘤的發(fā)展。而Javelaudl等[14,15]的研究發(fā)現Smad7在轉移性黑素瘤細胞中有腫瘤抑制作用。故Smad7在皮膚中有促進腫瘤及抑制腫瘤兩種作用。由此可見,Smad7不僅僅是TGFβ信號的拮抗劑,它可能還是許多腫瘤侵襲和轉移的啟動子[16],其在AK,SK,BCC等非色素細胞腫瘤與色素性腫瘤中的致病機制可能有所不同。
Smad7的這種矛盾的雙重角色在腫瘤性疾病的研究中異常重要。但是這兩種角色切換的具體機制還不明確,可能與疾病種類以及Smad7基因突變等有關,Smad7有希望成為表皮腫瘤疾病的理想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