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aine
又看了一遍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不好說這是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導演們翻拍最多的小說,但這個故事的熱度確實持續(xù)得夠久。小說自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由倫敦柯林斯犯罪俱樂部首次出版以來,迄今已有十一個英文版本,中譯本也有十個之多。在許多種被改編翻拍的影視作品中,還包括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本土化改編。這個大IP的源頭是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小說,作者就是英國偵探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為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我看過的就有一九七四年電影版、二0一0年電視連續(xù)劇《大偵探波洛》第十二季第四集(俗稱英劇版)和最新的二0一七年電影版。
筆者早年讀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套作品,自己也翻譯過其中《第三個女郎》一書,閑來無事的夜晚沉浸在克里斯蒂的影視劇中,難免將某些想象與思緒代入愜意的消遣。一直以來很想就這部《東方快車謀殺案》說些什么,但可說的似乎已被人說盡,包括背景、導演和演員、服裝與道具,以及“東方快車”的興盛與衰落,尤其是它的主旨:法律無能為力之處,私刑是否正義? 好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為人們開辟了無窮的解說空間,比如《紅樓夢》和金庸小說,雅俗殊異,都有無盡的話題。阿加莎·克里斯蒂似乎也慢慢成了某種經(jīng)典,被人討論研究并以學問之道加持。以我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克里斯蒂的所有作品中,《東方快車謀殺案》大概算是最出色的,確實它也擁有最廣大的讀者與觀眾。暢銷書作家很難保證每一本書都精彩,同樣的套路也會一再襲用,一魚兩吃甚至三吃,東方快車之后她還寫過一本《藍色列車之謎》(誰還會記得那趟列車?),可見克里斯蒂自己也迷戀于其中。
說回《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故事源自一個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綁架案。美國人林德伯格作為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飛行員而舉世聞名,因而他家中發(fā)生的悲劇也幾乎人皆盡知。
一九三二年三月一日晚,罪犯從位于新澤西的林氏豪宅中綁走他二十個月大的兒子,并勒索贖金五萬美元。盡管孩子父母交付了贖金,綁匪還是殺害了小林德伯格。保姆貝蒂·格羅與她的男友受到警方調(diào)查,但后來被證明他們是清白的。女傭薇奧萊特·夏普因證詞含糊也被懷疑,她選擇了自殺而拒不說出實情。后來,警方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名犯罪嫌疑人—木匠豪普曼。
豪普曼是非法移民,犯有前科,并且還有若干不利證據(jù)指向他,尤其是在他家車庫發(fā)現(xiàn)了部分被記下鈔票號碼的贖金。在法庭上,證據(jù)被一一出示。七個筆跡專家認為豪普曼的筆跡與勒索贖金紙條上的筆跡相符。作案用的木梯與豪普曼家附近被砍的松樹材質(zhì)吻合,梯子部分木材取自他家的地板;另外,有目擊者證實,案發(fā)當天豪普曼出現(xiàn)在林德伯格家附近;又據(jù)交付贖金的中間人指認,豪普曼就是收取贖金的那個有德國口音的人。最有力的證據(jù)是那些贖金,事實上豪普曼就是因為使用那些錢才被發(fā)現(xiàn)的,盡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蕭條時期卻過著與其收入不符的優(yōu)裕生活。
豪普曼否認對他的指控,他的辯護律師指責警方偽造證據(jù)。也有人認為孩子是在從窗口跌落而意外身亡(法官提醒陪審團,即使如此也不能改變惡性謀殺的性質(zhì))。經(jīng)過十一個小時的辯論,陪審團得出了一致的結(jié)論:罪名成立。但豪普曼始終拒絕認罪,上訴被駁回后,一九三六年四月被處死。有關(guān)此事的議論依然未能平息。也就是說,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的寫作期間,豪普曼是否為真兇,是否應(yīng)被處死,仍在大眾的口水戰(zhàn)中,小說出版兩年后,豪普曼才被送上電椅。
顯然是這起綁架案觸動了克里斯蒂作為偵探小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然而,更重要的是觸動了關(guān)于正義、關(guān)于尊嚴、關(guān)于復(fù)仇正當性的多重聯(lián)想?!稏|方快車謀殺案》的故事與那個現(xiàn)實事件的關(guān)聯(lián)一目了然—書中被綁架并撕票的也是一名兒童,小女孩戴西的父親則是美國著名飛行員阿姆斯特朗。幾個月后,犯罪嫌疑人被抓獲,很快進入案件審理階段。
然而,克里斯蒂的故事卻并未按照現(xiàn)實的路徑去推進。在作者筆下,整個事件出現(xiàn)了另一種表達:首先,案件之外再添幾條人命。戴西懷孕的母親悲傷過度去世,這是一尸兩命。這還不夠,還有自殺的主仆二人:阿姆斯特朗本人無法接受這種殘酷噩運,在絕望中棄世;家中的一個女傭,也因無辜受到懷疑而自殺。其次,書中避開了法庭和媒體的口水戰(zhàn),也就是說法律的制裁不是重點。殘忍的殺人真兇卡塞蒂最終未被定罪,因為金錢搞定了一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后來出現(xiàn)在東方快車上的離奇命案。大偵探波洛發(fā)現(xiàn)此案與戴西綁架案之關(guān)聯(lián)。真相大白之日,留下的問題是,復(fù)仇的私刑是否可作為法律之外的正義訴求?
從伊斯坦布爾駛往法國加萊的東方快車上,一個叫雷切特的旅客夜間被人捅了十二刀,自然一命嗚呼。趕巧作為度假旅客的波洛也在這趟車上,于是受托展開調(diào)查。波洛首先查明,這個美國大富翁雷切特正是當年逃脫了法網(wǎng)的卡塞蒂。接下來他又查明,這列車上有十二名旅客是阿姆斯特朗的親屬或朋友,或者阿氏與他們有著主仆關(guān)系。十二這數(shù)字是巧合嗎?這些人里邊似乎有著不能忽視的作案動機。那么,兇手是他們中的某一個?抑或另有其人?
波洛那種排除法套路我們都很熟悉了。這回克里斯蒂還是采用推理小說讀者都喜歡的類似暴風雪山莊模式,在封閉空間內(nèi)設(shè)置謀殺案的發(fā)生:造成人人都有可能是兇手的嫌疑,或者人人都有不在場的證據(jù)。就看波洛是如何排除,如何認定了。然而,這回的結(jié)局還是出人意料,那十二名旅客都是兇手。十二名旅客正好是英美法庭陪審團的人數(shù),他們代替法律行事,朝雷切特身上一人捅了一刀,作為對殺害小戴西造成阿姆斯特朗家庭毀滅性悲劇的兇手的懲處。這樣的復(fù)仇很有儀式感,讓這個模式化故事一下子張力飽滿,引出一系列可以讓人不停究詰下去的話題:私刑是否可以作為法律缺位的替代手段,儀式化的私刑是否提升了私刑的正義性,而集體行兇是否減輕了個體的罪惡感……但克里斯蒂畢竟不是法學家和思想家,甚至說不上是深刻的作家,其作品暢銷全球,男女老幼通吃,未見得全是因為觸及那些讓人莫衷一是的法律、倫理和道德問題。那么,除了這些考驗頭腦的東西,還有哪些引人入勝的因素呢?
不用說,首先須得是一個好故事,而克里斯蒂的好故事則有自己的標準,那些人物和場景最好都不曾在普通人的經(jīng)驗之中。顯然,美感與優(yōu)雅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克里斯蒂的故事里,就連尸體和兇器都不會叫人犯惡心,更不用說那些風度翩翩的人物、雍容華貴的服飾。是啊,我們怎么能忘了英格蘭連綿如茵的草坪和古堡,倫敦陰雨中格外白皙的女郎膚色,水晶吊燈和色彩耀眼的玫瑰……
罪惡藏匿于精致而體面的生活場景,正義亦以精致而體面的方式告白天下。在《陽光下的罪惡》《尼羅河上的慘案》那些作品中,我們也同樣看到克里斯蒂的這種敘事特點。作為一個通俗小說家,克里斯蒂明察世道人心,她知道吸引讀者的不僅是情感與道德力量,還有格調(diào)、品位、情境和氛圍。
毫無疑問,場景與人物,那些美輪美奐的造型,可以不斷地花樣翻新,這是導演一再將東方快車搬上銀幕和屏幕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婦人板栗色的精致鬈發(fā)、盈可一握的纖腰、華而不俗的陳設(shè),都是十分怡情的視覺大餐??梢宰飨耄晏斓奈绾?,抱一只貓在膝上,沏一壺茶,拿一本克里斯蒂靠窗一直讀到夜色降臨,那感覺就像一條手工編織的羊毛披肩,時光流轉(zhuǎn)更是增添想象的韻致。
東方快車中的諸多女性角色幾乎每一個都有獨特光彩。一九七四年電影版本里,飾演哈伯德夫人的勞倫·白考爾是一種成熟的風姿綽約,叫人很難不同情她。事實上這一角色在所有版本里都顯得生姿搖曳。由眾多明星大咖加盟的二0一七年最新版本,雖然豆瓣評分只有7.1,但導演兼主演肯尼思·布拉納來中國宣傳影片時是這么說的:“在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里,你能看到漫天的風雪,你能體會到列車旅行的優(yōu)雅和黃金時代的浪漫。當然,還有一樁謀殺案?!逼鋵嵅挥盟鲇?,出于對精致場面的向往與欣賞,即便人們早已知悉劇情,也還是能情不自禁地涌向影院。難怪上海有一種時尚雜志借電影畫面做成了一組驚艷的時裝版面,蹭著熱點將影片中的精致生活作了深度推廣。
不得不佩服東方快車的作案場景選得很妙,那是把傳奇疊加于傳奇之上。這趟東方快車最早運營于一八八三年。到一九0六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間的辛普朗山嶺隧道開通后,列車開始固定運行在巴黎—米蘭—威尼斯一線,后來又加上臥鋪,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希臘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如果日夜兼程,完成全部旅程共需三天。東方快車的車廂完全遵從十九世紀豪華客車創(chuàng)始人喬治·墨蒂默制定的標準,以貴族居室為模板,由熟練工匠手工精心打造。為運營東方快車成立了國際臥車公司(Wagons-Lits),提供盡善盡美的臥鋪和餐飲服務(wù)。這不僅僅是一趟運送旅客的列車,而是黃金時代的高貴象征。它載運過諸多歐洲王室成員和世界級名人,乘客中自然不乏間諜、騙子和罪犯。東方快車的熱潮持續(xù)升溫期間,曾在一戰(zhàn)前線飽受傷痛而尋求靈魂解脫的“迷惘一代”也被吸引。他們在巴黎街頭結(jié)伴游蕩,頹廢之際或想到生活在遠方,一念既生跳上快車去往君士坦丁堡,追尋異域之夢。
對于受眾來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無論小說還是影視,都有某種偷窺的接受快感。克里斯蒂倒也深知下層吃瓜群眾的心思,在書里安排了許多具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細節(jié)。比如列車侍者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回應(yīng)乘客的拉鈴。列車除了掛有一節(jié)寬敞的餐車,還有一間可吸煙的圖書室、一間專供女士使用的小客廳和一間辦公室。自然還有波洛最鐘愛的廚房,據(jù)說這列快車最為人稱道的是精致美食:牡蠣、意大利醬湯、綠醬蠑螺、野雞、城堡蘋果燉牛肉、野味肉凍、沙拉、奶油巧克力及各式甜點。“纖塵不染的潔白桌布與餐巾,被巧手的侍者疊得一片花團錦簇;晶亮的玻璃酒杯,紅如寶石、醇如黃玉的葡萄酒;澄澈的玻璃水樽,和香檳酒瓶上的銀質(zhì)瓶蓋—它們晃得人目不暇接?!保ㄒ晃皇滋肆熊嚦丝偷拿枋觯?。
故事中列車因大雪堆積而途中停駛的情節(jié),對應(yīng)的真實歷史情形是一九二九年的一場暴風雪。東方快車停在土耳其一個小站(小說里是在南斯拉夫),足足被困了六天,乘客們不得不下車尋覓食物。一路奢華中的苦難插曲,在我們看來不乏浪漫情調(diào),在作家手里卻是一個可以被遮蔽的時間和空間。
問題是,那些極盡奢華的描述與訴諸正義有何關(guān)系?
這些復(fù)仇者既然找到了卡塞蒂,為何不采取雇兇殺人的方式把他解決掉,扔進下水道里了事?在東方快車上搞謀殺,無疑是一個大費周章的計劃,而十二個人集體行動更是一種難度很高的戲劇化安排。然而,克里斯蒂正是要我們注意這些人的處事原則和方式。他們不是黑社會,不會采用下流無恥的方式處理一個下流無恥的兇犯。
這些人也許有些脫離時代,他們緬懷昔日的榮耀,崇尚昔日的貴族氣度。當然,他們尚具有這樣的能力,即以理性加金錢來實施一個代表正義的完美的復(fù)仇計劃。關(guān)鍵是,他們篤信自己的行為能夠在社會及更高的層面得到認可。書中的原家庭女教師德本漢小姐在影視中往往表現(xiàn)得不夠有力,其實這類人物一直都是克里斯蒂對于英倫女性的完美詮釋:她苗條精致卻絕不華麗,她是理性與克制的化身,她只做正確的事情。其實整個計劃就出自德本漢小姐之手。
精致與粗鄙不僅是格調(diào)、品位之高下,在克里斯蒂的趣味中自有正邪之分??ㄈ俚姆缸矬w現(xiàn)了十足的粗野和卑劣,而復(fù)仇者帶有精致的儀式感的行動則表現(xiàn)了對那種野蠻的鄙夷。既然面對普羅大眾的法庭并未體現(xiàn)法律的尊嚴,因而他們心目中的正義自然就高于世俗法律。
復(fù)仇不是簡單的以牙還牙,在克里斯蒂熟悉的那個階層看來,逃脫了法律制裁的混蛋必須要通過精致的、高于法律的方式得到報復(fù)。這就是與阿姆斯特朗家相關(guān)的十二人精心策劃這起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緣由。他們當然不認為這是murder (謀殺),他們認為這是justice(正義)。
但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這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十二個參與者,只有兩人與事主有血親關(guān)系,一個是哈伯德太太(被殺害的小戴西的外婆,懷著身孕死去的戴西母親的母親),另一個就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妹安德雷尼伯爵夫人。如果說哈伯德太太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手刃仇人也不為過,可是其他那些人呢?教母德拉戈米羅夫娜公主,就算她作為貴族不能容忍心愛之人慘死而兇手居然還能逍遙法外,可是另外那些人,家庭女教師、保姆、廚師、司機,包括主人的軍中好友、辦案法官兒子那些人,他們有什么理由非要親自動手來伸張正義?要知道無論什么年代,殺人都是一樁很嚴重的事情,尤其是近距離行兇。如果不是懷有確鑿的正義信念,相信上帝站在自己這一邊,根本不可能拿刀扎入一個大活人的心臟。當然,克里斯蒂也考慮到各人的實際情況,她讓這十二刀有深有淺,有扎入心臟的致命一刀,也有的只是淺淺的劃一道口子。同時,她還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做完之后擦擦手就了事。
在這里,克里斯蒂將個人與家族的復(fù)仇變成了某個社會性的集體意識。也許,作者在當時就有預(yù)感,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正義信念已是江河日下,搖搖欲墜。一九四六年,她寫過一本游記《情牽敘利亞》,其中一篇寫道: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她和一批考古學家、軍官朋友們燈下促膝閑談。有人挑起一個話題:你在沙漠中踽踽獨行,看見一個人倒在路旁,奄奄一息,試問:“在沒有目擊者,沒有輿論壓力,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譴責遇難不救行為的情況下,我們中間有多少人會真正救助另一個人?”結(jié)果大家并未眾口一詞表示不能見死不救,而是各有各的說法,不救有不救的考慮,救有救的理由,三思而行的結(jié)果往往是什么都不做。歸總起來是這樣一個意識:如果我的行為可以免除一切外在的約束與懲罰,我為什么要做一個道德的人?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可見,正義與道德很大程度上存在于集體和集體意識之中??死锼沟贂袇⑴c案件的十二人并不只是模仿陪審團,也是一種社會縮影(其中包括主人一家最直接的社會關(guān)系)。這里我想到英國法官丹寧勛爵的《法律的正當程序》有一句名言:“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睆?fù)仇計劃由這個集體來執(zhí)行,正義在這個集體中被宣示,自有其象征意義。其實,這種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們關(guān)于私刑的概念。私刑是沒有任何程序可言,自己不能動手可以雇殺手,不必搞那許多繁文縟節(jié)。可是克里斯蒂偏偏拿這十二人的團體大做文章,確是體現(xiàn)了正義“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的意思。
當然,《東方快車謀殺案》不同的影視版本對于原著有著不同的闡釋。它們有著明顯的時代印記,標志著人們逐步放棄了什么,堅持什么,想改變什么。
一九七四年的電影版中,改編者比較尊重原著,對于最后的抉擇沒有可猶豫糾結(jié)的,波洛順應(yīng)人心,向當?shù)鼐教峤涣说谝环N答案—罪犯破窗而入,殺死雷切特逃跑了。十二名復(fù)仇成功者在餐車內(nèi)舉杯慶祝。波洛雖然心有不甘,但顯然也認為這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只能說當時采用的正義標準更簡單明了。
到了二0一0的英劇版,“正義的復(fù)仇”卻不再那樣理所當然,開頭部分就出現(xiàn)了群眾性的私刑場景,那是原著所沒有的一幕—德本漢小姐與波洛親睹某個女子因通奸罪被公眾處以石刑。導演用這一幕來呼應(yīng)后邊的劇情饒有深意。后來我們看到,板壁兩邊的車廂里,同時做禱告的波洛和卡塞蒂,一個虔誠坦蕩,一個戰(zhàn)兢畏懼。兩度出現(xiàn)的念珠和十字架,第一次是信仰的寄托,第二次是立場的崩潰。真相揭露的那一刻,窗外是漫天風雪,車廂內(nèi)燭光昏黃,波洛與那十二個人發(fā)生了嚴重對立與沖突。作為真相追究者的偉大偵探,當然是堅定的“法律正義信仰者”,他近乎咆哮地指責那些復(fù)仇者是“肆意妄為”,是“倒行逆施”,苦口婆心地強調(diào):“法治必須高于一切,即便有失公允,也應(yīng)重拾信念使其歷久彌堅。法律信念一旦崩塌,文明社會將無棲身之所?!痹谒哪恐?,法律可能出錯,但需要全力維護,因為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如果法律這盞燈被掐滅,黑暗就會淹沒整個世界。波洛堅持要向即將到來的警方提交自己探查的真相,然后怒氣沖沖地走出車廂。
有趣的是,車廂里的十二個人也發(fā)生了激烈爭執(zhí),爭論究竟正義與否,爭論這到底是否屬于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最偏激的是阿姆斯特朗的軍中戰(zhàn)友阿巴思諾特上校,情急之下,他甚至想沖出去殺掉波洛以滅口(反正是開了殺戒,再殺一個也是殺)。德本漢小姐沖上去阻攔,激動不已地說:
如果是這樣,我們與卡塞蒂有什么區(qū)別?是啊,我們相信法律會讓正義得以伸張,我們相信法律引導我們走向文明,我們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最終裁決,所以我們維護它。可當法律讓我們失望的時候,這無異于信仰的崩潰。但如果我們也像街頭暴徒一樣用私刑討還公道,法律還有存在的必要么?
門外的波洛完整地聽到這段話,這才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內(nèi)心對“正義與否”的評判標準。扮演波洛的演員大衛(wèi)·蘇切特出演過“大偵探波洛”系列的多部電視劇,唯獨在這部劇中少了幾分狡黠淡定,卻多了一些情緒掙扎。按說這完全不符合一個超級大偵探精密儀器般的性格設(shè)定,這就好比一向蒙眼的正義女神突然睜開了眼睛,即便充滿了憐憫與慈悲,亦已顛覆了之前堅如磐石的價值體系。
車廂里十二人沉默下來時,德本漢小姐端著茶出來,向門外的波洛坦承自己參與計劃前后的內(nèi)心掙扎,她和同伴們都認為在法律不能作為,正義棄你而去的時候,生命便殘缺了。他們自己動手懲兇報仇之后,殘缺的生命才能歸于完整,他們才能回歸內(nèi)心的平靜和日常的生活。波洛低頭不語,不置一詞。他抬頭睜眼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已不再有那股凜凜正氣,而是我們從未見過的茫然和疲憊。
在最后面對警方調(diào)查時,波洛選擇性地交出那套缺了一粒紐扣的列車員制服,作為外來闖入者殺死卡塞蒂的證據(jù)。此刻他放棄了“法律正義”,而服從于“道德正義”。但服從并不代表認同,背對警察的那一刻,獨自走在漫天大雪中,他掏出念珠和十字架的雙手都在顫抖。背景中那十二人也失去了之前的釋然和理直氣壯,他們也在佇立中默然思索。且不說私刑是否可以伸張正義,且不說置法律于何處,對于這些無法自詡正義的人們來說,還有自身的救贖……究竟是法律讓人失望,導致了信仰崩壞;還是信仰空設(shè),導致的法制難以彰明?仍然是兩難。
細看《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前后幾個影視版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天平正在從倫理立場向法律立場逐步傾斜,種種糾結(jié)和掙扎在二0一0年英劇版中到達了巔峰,然后開始滑坡。在二0一七年電影版里邊,盡管波洛對十二名復(fù)仇者更有聲嘶力竭的詈斥,但影片過于注重展示“列車旅行的優(yōu)雅和黃金時代的浪漫”,以致思想的糾結(jié)完全被場面所淹沒,讓人記住的反倒只是那些極盡奢華的細節(jié)和表演過分的戲劇性沖突。
“法律正義”與“道德正義”二者一旦發(fā)生沖突,應(yīng)該何者為首?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哲人探討過,今天卻依然是一個難題。如果正義的定義是,法律維護的就是正義,那么這個問題毫無意義。作為司法正義的“程序正義”已不容動搖,盡管在司法實踐中依然困難重重。但是在文藝作品中,永遠有著“結(jié)果正義”的敘事欲望,從英倫的羅賓漢傳說到中國小說《水滸傳》,乃至當代許多武俠小說、偵探小說和黑幫電影。懲惡揚善的快意恩仇總是激動人心,尤其是法律缺位的情形下,人們期望制裁壞人的行動。所謂“黑暗公正”,永遠有著內(nèi)心的道德依據(jù)。
克里斯蒂的小說與其說是跟司法正義唱反調(diào),不如說是重拾精英社會的道德良心。所以,她采用了一種精致而奢華的復(fù)仇方式,將討回正義的個人行動變成了儀式化的集體敘事,這可能多少淡化了私刑的黑暗性質(zhì),而那個十二人團體的象征意義正是為了抵消私刑的負面意義—那既是陪審團也是一個社會。
然而,波洛并沒有在“程序正義”與“結(jié)果正義”的對沖中獲得安慰。波洛的迷茫與痛苦在于:絕對的正義如果存在,也只能存在于你我心中。
二0一八年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