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普及和深入,課改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的教學轟轟烈烈,風景亮麗、精彩紛呈。而實際教學往往很難像公開課、觀摩課那樣進行,教師平時的上課,都是常態(tài)下的課。因而,上好每一節(jié)常態(tài)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新課改;常態(tài)課;公開課
常態(tài)課與公開課,我想打幾個比方:常態(tài)課是家常便飯,公開課是滿漢全席;常態(tài)課是居家過日子,公開課是去朋友家做客;常態(tài)課是平時衣著,夏能防曬,冬可御寒,公開課是T形臺上的時裝,華麗鮮艷;我想,常態(tài)課應取公開課的“用心”,公開課應用常態(tài)課的“務實”。那么常態(tài)下的好課著力點在哪?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常態(tài)課引入要開門見山
有些公開課為了讓課“出彩”,課前的“導入”舍近求遠,在“導入”處徘徊不前。本來可以開門見山的“導課”,卻搞得“云障霧遮”“暈頭轉向”。我上過一節(jié)公開課《機械能守恒定律》,為了引入新課,我借了體育器材室的一個八公斤重的鉛球,想方設法把它固定在鋼絲繩的一端,其他老師幫我用梯子把它吊在我們教學樓旁邊的橫梁上,以一個有驚無險的實驗來導入這節(jié)課,學生記憶深刻。但如果這節(jié)課作為一節(jié)常態(tài)課的話,我肯定不會這么費時費力地引入,我會以分析自由落體運動過程中各能量的轉化來導入這節(jié)課,這樣的導入方式更直接、更實在,開門見山。
我在網(wǎng)上看過一節(jié)課堂實錄:老師在導入新課時把《小兔子乖乖》編成小品,分別讓學生扮演兔媽媽、大灰狼、小兔子。兔媽媽要出去辦事,叮囑小兔子不要給陌生人開門,最后大灰狼模仿兔媽媽的聲音,騙小兔子開門,小兔子被吃掉了。教師借此導入《防范侵害保護自己》新課。雖然小品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對于學生來說,是為了導課而導課,為了表演而表演,難免讓人感覺到不真實、不自然。我們的常態(tài)課絕不會這樣大費周章地導入,我們只需要向學生展示幾幅學生受侵害的照片,或最近新聞報道里青少年被侵害的事例,就可導出新課,用身邊的例子讓學生產生共鳴,打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又滿懷期待,同樣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常態(tài)課堂要扎實有效
常態(tài)課不可能像公開課那樣,集眾人的智慧于一身,用最好的課件來輔助,用花哨的形式來添彩,但所設計的教學流程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形式可以簡單,但絕不能粗糙。該講的就講,該練的就練;該告知的就告知,該探索的就探索;該發(fā)散的就發(fā)散,該集中的就集中。以點串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含糊。課內確保有練評。有些公開課課堂教學看起來非常圓滿,但一段時間以后的評估結果、實際效果卻不一定能令人滿意。所授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及時訓練、評估,是出現(xiàn)此類情況的關鍵原因。好的常態(tài)課不回避扎扎實實的訓練。教師要做到講練結合有層次、及時點評抓重點,要真正抓住知識的關鍵處、認知的沖突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疑惑,提高常態(tài)課的效率,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迷失。當前有些課堂,教師為了營造火爆的課堂氛圍,一味追求活動的形式化,小品表演、辯論會、現(xiàn)場采訪、實話實說,輪番上陣,整堂課看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仔細考慮一下,有不少活動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流于形式,為活動而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的認識和體會很膚淺,因此,煞費苦心設計的活動,只能帶來學生情感體驗上的無效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常態(tài)課要進行有效的交流
讓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常態(tài)課上師生活躍,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所受的限制也較少,教師與學生配合很自然默契,課堂上精神放松、情緒正常;不像優(yōu)質課、觀摩課、示范課上師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轉移——效果怎么樣?這種想法無疑會流露到課堂教學中。有一次我上公開課時,當學生回答問題和我預想的偏離很遠時,我有點不知所措,我臉紅了,心亂了,思維不順暢了,后面的教學可想而知;如果這不是公開教學,如果不是講臺下有聽課的老師、聽課的評委,也許教師和學生會演繹出更精彩的學習過程。家常便飯最養(yǎng)人,教學也是這樣的。常態(tài)課,師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教師不必擔心有任何閃失,學生學起來也比較活躍、自然,他們能互相啟發(fā)、大膽質疑、積極發(fā)言、有效交流。在“有效交流”中活躍思維、增長知識,課堂在“有效交流”中靈動生成、智慧閃耀,教學由此而精彩無限。
四、常態(tài)課要注重歸納總結
許多學生每章每節(jié)的內容好像掌握得不錯,但一段時間后就會遺忘,這本來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xiàn)象,在心理學研究上早有依據(jù)??雌饋硪颜莆盏膬热荩捎跊]有及時地歸納和整理,很快就有了陌生感或僅僅是似曾相識,在考試時根本不能靈活運用。實際上許多學生的學習,只會跟著老師走,自己不注意及時地整理和歸納,就像農民收獲農產品,收獲后沒有及時分類存入倉庫,而是讓收獲的農產品在野外裸放,日曬雨淋,這必然會出現(xiàn)大量的損壞和丟失。因此,教師的常態(tài)課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及時地進行知識和方法的總結和歸納,這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歸納和總結,讓已學的知識和方法及時地、有條理地存入學生自己知識體系的“倉庫”,使之能牢固掌握、舉一反三。學生如果能在教師指導下經常養(yǎng)成一種學習、思考、反思、歸納和總結的好習慣,學習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馬瑞芳.如何讓我的教學與課改合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2(9).
[2]朋南.我對新課改的認識[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09(11):101.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