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珍 郭敏 蒙啟飛 張建平
摘 要:當代西方影響較大的道德認知模式、價值澄清模式、體諒模式和社會學習模式為我國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展了德育新路徑,因此,對我國當前的德育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西方;德育模式;中小學;借鑒
西方德育在漫長歲月里,產生了眾多德育模式,當代西方各種德育模式對我國中小學德育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為我國中小學德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我國傳統(tǒng)德育相結合,彰顯了我國中小學德育的中國特色。
一、西方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概念
“模式”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定義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式”,即某種定型化的活動形式。德育模式較早由理查德·哈什在《道德教育模式》中指出:“德育模式就是一種考慮教育機構中關心、判斷和行動過程的方式。”學者對德育模式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筆者認為德育模式就是在道德教育中,適合兒童成長的德育原則、方法、程序和策略有機結合的一種德育范型。
(二)當代西方四種主要德育模式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模式認為:人的道德發(fā)展的核心是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兒童的道德認知集中表現(xiàn)為兒童的道德判斷。例如通過對道德兩難問題的不同解答,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人的道德發(fā)展伴隨著人的認知變化大體經歷了三水平六階段,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因此,人們需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強制灌輸?shù)赖轮R。
價值觀澄清模式認為:社會是多元化的,人的道德價值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對的,即個人的生活經驗會決定個人價值觀。德育就是讓學生學會分析、辨識和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出正確的選擇,相應德育的價值觀辨析由選擇、贊賞和行為所構成。正如張澍軍所說的“選擇是理性的、自覺的和清楚明白的,但在現(xiàn)實中,許多人在不清楚自己所持的價值觀是什么的前提下就做出選擇,成為一種沒有標準的選擇?!盵1]
體諒關心模式是由英國德育學者麥克費爾提出的,該理論認為關心、體諒他人是德育最重要的支點。體諒關心德育理論重視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各種角色和身份去提高他們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在實際道德教育中,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與人友好相處,德育即關心。
社會學習模式是美國學者班杜拉創(chuàng)立的,該理論重視榜樣學習、觀察學習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和模仿,使受教育者在外部環(huán)境和自我內心的交互強化作用下,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西方德育模式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借鑒意義
“人總是文化的人,人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化的世界?!盵2]西方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否定了中世紀宗教對人的壓制,實現(xiàn)對人的解放,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通過對宗教的“袪魅”,消解了上帝對人的桎梏,西方的德育從宗教化躍遷為世俗化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追求人的“人性化”,實現(xiàn)人的“人本主義”成為西方德育的共同理念。盡管西方德育模式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每一種德育模式都有其局限性,但其所蘊含的思想對于我國當前的中小學德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凸顯人的主體性的借鑒意義
當代西方德育模式中,都是把個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認知模式和價值模式中,兒童自身對道德的認知和判斷取決于個體,因此,培養(yǎng)兒童自身的獨立思維、理性思維和批判思維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依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適時開展符合兒童發(fā)展的道德教育;在體諒模式中,通過學生反思自己與他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高尚品質。在社會急速轉型和發(fā)展的今天,唯有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主體精神,才能培養(yǎng)成具有現(xiàn)代公民所具有的獨立、合作、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素養(yǎng),才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二)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重視道德實踐的借鑒意義
西方德育模式特別重視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誠如馬克思所說的:“真正的解放不可能是別的,只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并通過現(xiàn)實的手段加以實現(xiàn)?!盵3]在認知模式中,通過道德兩難問題這一情境去啟迪學生的道德認知,在體諒模式和社會學習模式中,不再機械地灌輸?shù)赖抡f教,而是通過學生與社會經驗的相互作用,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這與杜威所倡導的教育即經驗之改造是相吻合的,也與古人所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相一致的。在當前的中小學道德教育中,積極開展利用紅色文化、社區(qū)服務、榜樣模范和網(wǎng)絡正能量等都有益于中小學學生的道德教育。
(三)西方德育模式中蘊含道德危機的借鑒意義
西方德育的某一種模式只是從某一個角度或方面去表征德育,德育模式存在局限性。麥金太爾曾深刻指出道德危機就是道德權威的危機,如果把某一德育模式看作金科玉律,那么必然是把德育簡單化和機械化。不可否認,西方德育主體性的個性極度張揚也有可能演變?yōu)橐环N喪失客觀標準,成為個人主義肆虐的借口。同樣,一味地強調德育的情景社會等模式,容易使德育泛濫化,動輒就用道德制高點去衡量一切。在我國中小學德育方面,需要摒棄西方德育模式中所蘊含的道德危機,從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張澍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214.
[2]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
[3]馬列著作編譯資料[M].人民出版社,1979:14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