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煒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發(fā)展的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隨之而來,對教學策略提出極高要求,這就需要高校堅持素質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宗旨,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深入推進新教育改革發(fā)展,從而積極迎接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通過分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總結了大數據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建議,以供參考完善。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
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使得數據信息快速傳播,覆蓋面廣泛,影響較大,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變化,學生能夠通過各種客戶端瀏覽、查詢各種信息資源,增長見識,拓寬學習知識面,但是由于網絡監(jiān)控力度不足,加上學生缺少判斷能力,不能正確判斷含量信息的正確性,容易迷失自我,失去道德觀念。因此如何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提高學生辨別真善美與善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發(fā)展機遇
1.1完善學生信息管理
在高校學生信息管理方面,傳統(tǒng)的信息采集方式均采用抽樣調查方式進行,合理評估學生具體情況,這種反映機制缺少合理性與科學性,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已經覆蓋每個角落,因此高校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校園網,集中采集、整理學生信息,完善信息管理,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進行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1.2強化思政教育
高校通過信息網絡建立校園網站,加強對學生思想教育,定期宣傳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先進事跡,在學校的論壇上發(fā)布帖子,鼓勵與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共同建立和諧校園。另外,高校還可通過信息網絡宣傳本校的校風校訓,增加學生的了解,指導學生通過行動來踐行本校的精神[1]。
2.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2.1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問題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二者之間的融合更加激烈,大數據以快速的數據分析技術、質量可靠的分析報告、免費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豐富的數據資料,構建了信息傳播的新局面,使得西方意識進入到我國教育領域中,教育主體在接受大數據提供的信息資源同時,也吸收了西方的價值觀,對于國家倡導價值觀念產生質疑,不認同國家政治主張,并且大數據的網絡技術會泄露個人隱私,出現各種網絡詐騙事件,威脅到個人的人身安全。
2.2以往思政教育方式受到沖擊
數據忽視價值,數據不了解背景,容易出現“干草垛”的現象,即數據增加,統(tǒng)計的有關內容也在不斷增加,可能讓要解決問題的人在諸多關系中迷失。并且在宣傳有關思維方式中,容易走向“微數據主義”,在解決問題時過于依賴數據,沒有認識到數據存在的不足。
2.3思政教育者的能力和相互配合的問題
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先于教育主體了解大數據的利與弊,樹立正確數據觀念,才能引導教育主體數據觀念的轉變。因為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與各客戶端的信息變得愈加豐富,以開放性方式呈現,教育主體可以通過不同移動終端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甚至是超過思政教育工作者獲取信息的范疇,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想改變落后,沒有了解教育主體的個性需求,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組織思政教育,難以滿足教育主體的需要[2]。
3.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
3.1增強陣地意識,占領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應積極指導教師樹立大數據意思,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的作用,應用對數據信息的敏感度來積累信息數據,并加以比對、分析和匯總,根據積累數據信息實施針對性教育。例如教師可通過數據分析技術來收集整理近年來高校學生活動的主要趨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把握變化趨勢,對學生活動方式開展做出調整,為大學生思政意識提升打下基礎。與此同時分析本校圖書館圖書目錄檢索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學生學習提供經典文獻、就業(yè)指導、科學理論、時事報道、道德養(yǎng)成、心理輔導、倫理教育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指導等不同的學習資源。必要時教師還需發(fā)揮微信、QQ和微博等技術軟件的作用,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需求與心理動態(tài),從而開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3.2完善有關制度,為思政教育應用數據技術提供保障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除了要加強教師的數據意識,提升教師的技術素質,還需完善有關制度,為思政教育應用數據技術提供保障。具體體現為:高校應根據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具體情況,根據校園網構建的情形,建立完善數據信息管理利用制度,明確數據挖掘、范圍管理和使用權限,確保學生個人隱私未收到侵犯和濫用學生數據。并在已有工作經驗上,結合具體工作需要與發(fā)展趨勢,制定完善的數據收集、整理與決策標準化程序,各學生工作部門應整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有關技術人才合理組織起來,實現層層指導、明確分工、合理組織[3]。例如每學期學生報到注冊時,需要高校的輔導員、教務員和班主任相互配合,收集、整理與管理學生報到注冊的個人資料,并上交于教務處,教務處在收到學生報到注冊的信息后,需要及時分析,了解學生未報到注冊的原因和注冊率變化的具體情況,然后將分析結果反饋到各個系部,提出今后改進學生報到注冊宣傳的意見,穩(wěn)定與提升學生的報到注冊率,確保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3.3推廣易班,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易班是高校為學生提供學習、娛樂和生活的綜合型校園網絡互動社區(qū),是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介質,因此必須推廣易班,圍繞大數據發(fā)展的特點,打造網絡文化精品,唱響校園價值觀的主旋律,引導校園輿論輿情,形成良好的校園生態(tài)圈[4]。例如為滿足師生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某學院從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和教務處中抽調專業(yè)人員,組成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小組,共商與制定網絡文化建設活動方案,以“校園網絡文化社區(qū)、學院網絡文化驛站、班級網絡文化教師”為導向,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各種校園網絡文化圈,將班級小故事、學院新風貌和校園大舞臺連接起來,組成社區(qū)群落,構建學習和生活的易班生活圈,通過網絡文化來引導學生的思政意識,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與吸引力。此外,教師還需結合大數據輿論分類特性,針對關注度較高的核心輿情問題開展一次講座,或者是在校園平臺上發(fā)表有關見解,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疏導,保證易班互動社區(qū)健康發(fā)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世界的新視角與新局面,同時也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高校只有抓住機遇,認識到大數據的不足,同時增強陣地意識,占領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陣地,完善有關制度,為思政教育應用數據技術提供保障,推廣易班,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才能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郭君.新時期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4):54-55.
[2]廖小琴,李潔.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11):34-37.
[3]張銳,董志,夏鑫,等.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0):67-69.
[4]趙浚.大數據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與應用[J].貴州社會科學,2016(3):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