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傳鳳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183-0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即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學生自主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這種“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避免回到“以教師為中心”的老路上去。那么,如何搞好“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教學呢?可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在教學目標上,樹立“以課標為本”的理念
確定教學目標要根據《課標》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以問題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四性:一是能激起不同層面學生積極思考,做到尺水可以興波,大浪可以淘沙。二是能激發(fā)與學生互動合作,共同探索的挑戰(zhàn)性,形成生動活潑、理性靈光乍現的新知識、新認識。如在學習“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時,課文有個表格提到了廢除裹足陋習,我要求大家下去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小腳文化”的歷史源流?
(2)裹足的具體方法?
(3)對“小腳文化”的評價?
沒想到在討論課中,學生們踴躍發(fā)言,對中國“小腳文化”做了完整的介紹,從小腳的歷史源流、裹足的具體方法到評足之講究,最后來個自我評價,這次提出的問題所取得效果,令我驚訝。三是能通過“舊知”,發(fā)現“新知”的思考性,做到“溫故而知新”。如在講“鄭和下西洋”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假如讓你選擇,你愿意自己是中國的鄭和,還是西方遠航家呢?為什么?你的選擇會給人類世界帶來什么影響或作用?”通過這些問題既讓學生復習了“新航路開辟”有關知識,同時也復習了“舊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四是聯(lián)系時事,拓展思維的開放性,做到“拋磚”,重在“引玉”,因此,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師不應是教材的“復印機”,而應是把握教材的“分析器”。只要問題設計科學并做到目的明確,層層落實,定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在角色定位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在課堂上,學生不再是“忠實的聽眾”,循規(guī)蹈矩,應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不僅是自我學習的主人,更是課堂活動的主角,教師成為引導者,參與者和學習者。要向學生學習,從學生的討論、發(fā)言中啟發(fā)靈感。這是學習觀和教學觀的根本變革,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得主動。
3.在教學方法上,樹立“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
學習方法是學習者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有關學習活動的經驗系統(tǒng)。引導學生把握重要歷史學習方法,是學生主動學習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傳統(tǒng)的教學把學生學習建立在學生的客體性、被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教師以知識權威的身份說話,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表演秀”。這種教學方法關注了教師的自我表白,卻忽視了學生的內心反應,學生基本上處于“失語”的境地。反映在歷史課堂上,普遍表現為單調乏味的教師說書、學生畫書,教學方法單一。新課標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教學現狀,教師由講授者變?yōu)榇龠M者,讓學生在質疑探究中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主體性。真正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4.在教學動機上,樹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意志”的理念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經常、最活躍的因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快樂的活動,是一種需要,才能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激發(fā)更強烈的求知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讓興趣隨著主動學習的推進而發(fā)展,起始階段“課伊始,趣乃生”;發(fā)展階段“課正行,趣愈濃”;收尾階段“課已盡,趣猶存”。
意志是推動一個人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的強大動力,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把一個活動堅持到底的重要因素。雖然高中生在學習中的獨立性開始增強,自我意識逐漸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加強,自我評價漸趨成熟,為主動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然而高中生的心理發(fā)展并未完全成熟,仍有不少少年的稚氣,在主動學習中常常憑興趣行事,有決心而缺乏耐心和恒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了解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戰(zhàn)勝困難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要通過教學評價發(fā)現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的閃光點,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發(fā)現自己的進步,從而不斷地激勵學生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志。
5.在評課標準上,樹立“以學生學到了什么為效績”的理念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師往往關注“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卻極少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生反應如何”,至于教學過程是否科學合理、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否良性高效,則常被忽略,結果學生的主動性被掩埋,思辯批判精神被壓制,自尊自主意識被扼殺。新課程倡導的是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評課標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注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延長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關心學生情感、能力方面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軌與接軌。在歷史教學中要極力倡導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學史能力,為學生終生學習,終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