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勛才
摘 要:21世紀,人類社會邁入信息時代,為了適應快速變遷的多元信息時代,逐步消除教育之痛,“人”的培養(yǎng)成為當代教育的新課題,知識與技能后面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必然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
一、中國深受教育之痛
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教育觀念、教育內容的滯后又給社會帶來了種種亂象:圖省事,游人在景區(qū)隨手亂扔垃圾,亂寫亂畫,這是中國社會公德意識缺失;怕被人訛,老人跌倒不敢扶,這是中國助人為樂的美德缺失;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為了點蠅頭小利不惜惡語中傷,越來越多的人缺乏寬容之心;唯利是圖,毒奶粉、地溝油、致命的假藥假酒層出不窮,這是缺乏起碼的法律知識和敬畏之心。
中國教育規(guī)模為世界最大,卻難以培養(yǎng)出世界大師級人才。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地說:“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育的大師相比。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這是錢老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出的一道艱辛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有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知識教學的成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而學生處于純粹的被動地位。這種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科學習輕社會接觸的觀念始終沒有改變。學業(yè)成績、學生在年級中考試成績的排序成了評價學生的全部內容,成了家長和學校關心的全部內容。中國學生與其他國家學生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有著較好的學習成果。例如,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chuàng)造力排名倒數第五。中小學生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希望培育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只占14.9%。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學生有那么好的成績卻無法產生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為什么中國缺少頂尖級人才。
二、中國教育也要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與人的成長規(guī)律
人的存在方式有三種:物質棲居以物質富有為足;技術棲居以技術在手至上;詩意棲居以狀態(tài)高雅為榮。要想達到理想的詩意棲居狀態(tài),教育工作者至少具備起碼的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不能只有技術,缺乏藝術;只有知識,缺乏見識;只關注學生成績,不塑造學生人格。學校教育也該警醒了:一是學校教育不能再以學習成績甚至包括藝術特長、體育特長等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忽視最根本的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缺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教育了;二是長期以來學校過分強調拔尖和優(yōu)秀生教育,忽視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即底線教育的現象不能愈演愈烈了。教書育人要堅持共性底線,承認個性差異;尊重個性需求,鼓勵個性特長。學生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階段,教師要多加寬容、多加引導。為了確保教育的質量,教師隊伍也應該受到良好的訓練且充滿活力。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決定了人必須具備各項素養(yǎng),決定了人的教育必須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的成長規(guī)律。
三、新課程改革已是信息多元時代的迫切要求
到底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可以面對未來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多元的、急速的時代,傳統意義上那種知識本位的教育已無法適應人們日益復雜的未來挑戰(zhàn)。
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培育核心素養(yǎng)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人類進入21世紀,信息通信技術出人意料地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快速邁入信息時代,這與20世紀工業(yè)時代形成鮮明對比,對教育的沖擊難以想象。“是什么”的知識的價值大幅度下降;多元文化令學生發(fā)展目標游離;對學生極具吸引力的技術產品會讓教師的教學日益困難;教師中的贏家通吃似乎越來越明顯……
教育,首先為尚未出現的職業(yè)培養(yǎng)人才:從業(yè)者在其工作生涯中將頻繁地更換工作。因此,未來教育不僅要為已有職業(yè)做好準備,還要為尚未誕生的職業(yè)做好準備,因而具有廣泛遷移性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美國平均年齡在32歲的人至少在9家不同的公司中工作過。在日益多元而快速變遷的信息時代,人的培養(yǎng)成為教育的新課題。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模式層出不窮,重塑了教學形態(tài)及其時空結構。知識、能力的重要性面臨全面再思考,碎片化的、令人迷惑的知識海洋,亟須培養(yǎng)學生定海神針般的知識主體和精神支柱,培養(yǎng)學生知識后面的能夠“帶得走”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素養(yǎng)。
“育人”比“育分”更重要。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進一步明確了“育人”比“育分”重要,教育不再以“分”為導向,以“考”為法寶,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為風向標,而是基于“人”的哲學考量與追問,以培養(yǎng)一個個精神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能夠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為己任。
修訂后的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指出: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zhèn)鞒兄腥A優(yōu)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yǎng)學生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準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fā)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增強適宜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年齡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要增強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充實學業(yè)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配合。
新高考將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秉承“立德樹人”一堂課、服務選材“一把尺”、引導教學一面旗的任務。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框架“一體兩翼”,一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兩翼:一是課程建設,二是課堂模式。
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fā)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
兩個素養(yǎng):基礎素養(yǎng)(健康的身體)、超級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合作),特別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能力+智商——聰明的腦)、合作(合作能力+情商——溫暖的心)。
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的提出是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對素質教育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具體化,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具體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的十八個基本要點。
課程,即教育的具體化,是實施全面教育與素質教育以及各種具體教育的基本載體。課程結構決定了人的素質結構;課程價值實現的水平決定了人的素質水平;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豐富性——它存在于自然界、社會歷史、社會現實,社區(qū)、家庭、學校中的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和人的身心文明之中。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一方面要依靠課程開發(fā)與建設,另一方面要依靠教學模式的改變,兩翼不可分割,不或偏廢,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兩翼同時發(fā)揮作用,才能完成課堂的育人功能。因為今天課堂傳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識,但我們希望學生能夠解決明天的問題!
課程開發(fā)與建設解決的是學什么和學習到什么的問題,規(guī)定了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課堂模式解決怎么學習才能實現學習目標的問題,前者是內容,后者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
課程體系中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課程建設要求教師不處于教“教材”的狀態(tài),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學科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整合,實現國家教材校本化。在課堂模式方面,不能用“一言堂”和“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要根據課程的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當前新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最傳統的方式,在課程建設方面沒有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就是簡單地教教材。在教學模式方面,利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第二種情況,重視課程建設,忽略課堂模式,用老辦法學習新課程,無法完成課標任務;第三種情況,忽視課程建設,重視課堂模式改變,課堂熱熱鬧鬧,沒有實效,美其名曰高效課堂,實際上是“搞笑”課堂。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yè)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大學教育最大的失敗。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yè)?!?/p>
我們只有把課程建設與課堂模式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育人功能,課程建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教師實際出發(fā),從知識體系出發(f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yǎng),構建自己的課程體系。課堂模式要為課程落實服務,摒棄傳統的“滿堂灌”的落后模式,探索層次化教學、整體化教學、主題化教學、問題化教學、情景化教學,讓課程建設與課堂模式真正服務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真正抓好新課程改革的一體兩翼。
參考文獻:
[1]石 鷗.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與教學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9-11.
[2]張漢云.哲學思閾中的“好人教育”張漢云教授專題報告會在惠安中學舉行[J].陜西教育(綜合版),2017(4):37.
[3]張傳燧,左 鵬.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策略[J].當代教師教育,2017(2):64-69.
[4]陳曉平.基于健全人格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J].今日教育,2016(2):20-21.
[5]王 樂.淺談農村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及培養(yǎng)途徑[J].教育現代化,2018(5):346-348.
[6]全 釗.小學德育課程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J].新課程(綜合版),2017(10):5-6.
[7]吳 映.以閱讀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題閱讀融入品德課堂的實踐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7(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