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強
摘要:新《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作文教學理念的全面更新,只有在實踐中借助新的教學理念,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讓作文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本文在認真學習新課標后,根據(jù)筆者的實踐和不斷探究,進而歸納出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幾點有效方法,希望能對作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標;刺激;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7-0058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作文提出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于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同時還要嘗試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擅鎸Τ踔袑W生習以為常的作文教學,如何在原來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不愿表達到樂于表達;內容從平淡無奇到引人入勝,筆者認為“刺激”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發(fā)掘閃光點,“刺激”學生的寫作熱情
學生平時作文,絞盡腦汁,希望能得到教師的認可;然而等作文發(fā)下來,他們看到的無非是“中心不夠突出,思路不開闊”“語句不夠流暢,段落不分明”“語言平淡無味,不夠生動”“書寫馬虎潦草,版面不夠整潔”等一些套話,絲毫提不起精神,這又怎能讓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呢?教師如果能從學生作文中竭力尋找閃光點,對學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勵,就能保護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積極性。為此,筆者平時批改作文常常這樣寫:“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覺得自己比以前進步了許多?我真為你高興!”“你的作文寫得這樣好,如果書寫再好一點,豈不是錦上添花嗎?”……學生希望通過教師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學生有了自信,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巧用優(yōu)秀范文,“刺激”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寫作能力時要不要提供范文,對此,不少教育學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范文會讓學生重復他人的思想和語言,束縛學生的個性發(fā)揮。事實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詩人都曾有過模仿的階段,如大詩人萊蒙托夫青少年時期寫的詩,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詩句改創(chuàng)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創(chuàng),更何況“白紙一張”的學生?現(xiàn)在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就體現(xiàn)了這一思路。運用范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選擇范文時,范文的主題可以與學生作文的要求相類似,也可以把學生的作文當作范文,還可以從身邊的報紙、雜志、網(wǎng)絡優(yōu)美篇章上挖掘、選用具有鮮明時代性、反映當代學生寫作水平的作品。為此,筆者經常向學生推薦反映“真、善、美”的文章,讓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或上網(wǎng)在線閱讀。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武俠傳奇演義、港臺小說、校園文學作品,富有時代感的詩歌美文佳作等,為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學生喜歡課外讀物,但常常只注意好的故事情節(jié),精彩之處,往往一目十行,過后就忘,要想把書讀得實用,關鍵是眼腦并用。引導學生摘錄課外讀物中描寫人的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等段落,摘錄描寫自然景物的優(yōu)美詞句,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展開交流,不定時地進行檢查、評比,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書讀多了,詞匯表達能力也跟著提高了。與此同時,筆者還注意了用活動的趣味性來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如開展朗誦會、故事會、演課文劇、分角色讀課文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過大量的積累,學生的詞匯越來越豐富,語言越來越生動,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種做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大量的素材、習作技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新題材、新手法、新構思。
三、以生活為寫作的本源,“刺激”學生尋根的精神
葉圣陶先生:“生活充實,才會表白、抒發(fā)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的寫作理念就是以生活為本源的。生活中繽紛的色彩,交織的音響,多彩的圖畫,都應涌上學生的心頭,涌上學生的筆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生對周圍的一切都無動于衷,認識膚淺,思想冷漠,對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發(fā)現(xiàn)的目光,認識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對人生的感悟如此蒼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來怎么會有怦然心動、一吐為快的沖動呢?為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走進社會,投入生活,擁抱自然,深入社區(qū),走進工廠農村,參觀學習,調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訪人物……
例如:根據(jù)七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漫游語文世界”的要求,筆者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從校園開始,走向街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那些生動的文字,流動的風景。開始的時候,學生茫然無所知,筆者引領學生走到每天都熟視無睹的花壇邊,講解“芳草園”的含義;走到餐廳,共同品味“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的恰當;來到街頭品味到“仁康大藥房”“新福源超市”的巧妙,學生觀察,抄寫,品析,忙碌,也興奮。學生面對沸騰的社會生活,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嬗變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體驗。
四、多元創(chuàng)新思維,“刺激”學生彰顯個性
長期以來,初中作文教學形成了一種盲目從眾的思維惰性。很多學生對同一問題和事物的認識與表述,幾乎保持著“驚人相似”。本來,學生的思維應該有所突破,因為他們的思維是最活躍的,眼界是最開闊的,個性是最獨特的,生命意識是最鮮活的;然而,他們卻老氣橫秋、老調重談。所以,語文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化、建設性的思維場合,寬松和諧的思辨氛圍,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創(chuàng)見。學生才能從周而復始的自然景觀中尋找出自己的創(chuàng)建。
總之,作文教學是要從情感、審美、意志等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刺激”,并能靈活使用相宜的教育方法,信任學生,相信他們的學習及自我發(fā)展能力,學生的寫作潛能才會在他們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中得到全面發(fā)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履行了“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有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高啟山.中學作文教學與素質教育[J].中學語文教學,2009(6).
[3] 張文周.關于研究性學習的目標[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qū)沙浦鎮(zhèn)初級中學 52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