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珂珂 方舒 張笑銘
摘 要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國內(nèi)對漢字教學的相關研究不多,由于漢字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體系龐大、形體眾多、結構和讀音意義復雜,漢字教學一直處于附屬地位,因而在各大高校中漢字教學也沒有單獨設課。認識漢字教學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突破漢字教學這一難點,改變漢字和漢字教學研究滯后的局面,促進留學生漢語的學習以及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興趣,這是亟待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漢字教學 漢字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30
Abstract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owever, 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lways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 There are no separate classes.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whole,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y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change the lagg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promote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improve the interes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a problem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urgently.
Keywords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classroom
1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
1.1 起步晚,教學中對漢字教學不夠重視
漢字的特殊性使得漢語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聽說和讀寫技能差異巨大的語言,因而讀寫漢字就成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大障礙。國內(nèi)對于漢字教學研究的專著甚少,在課程設置上也沒有為漢字教學單獨設課,這也可以看出漢字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還處于滯后狀態(tài)。關于漢字教學的研究在歷屆國際漢語研討會中所占比重小,從第五屆國際漢語研討會后漢字教學才得到了重視,但其仍舊處于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需要在漢語教學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使聽說讀寫教學全面發(fā)展。
1.2 學習者學習目的不同
由于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國家,社會背景不同、文化上存在差異、學習習慣不同,所以學習目的不同。一部分留學生是出于喜愛漢語,想要從事漢語研究,來中國進行學術深造,一部分留學生是出于學習漢語以從事國內(nèi)外貿(mào)、外交等活動,還有一些留學生只是單純的體驗文化或者旅游時需要。這樣不同的目的就造成了不同的漢字需求,就為我們的漢字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另外,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留學生對漢字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們在西北大學漢語課堂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針對有些歐美留學生,老師采用全拼音教學,因為他們不需要學習漢字,學習目的只是為了聽說。但對于日韓留學生來說,對漢字的學習是有很大需求的,因為處于漢字文化圈,學習起來也相對容易。
1.3 教材編寫方面
市面上少有專業(yè)的成體系的漢字教學的教材,教材的不合理之處在于漢字的編排方法不一,有的按部首編排,有的用圖解漢字來教學;教材沒有根據(jù)漢字的難度進行等級劃分,這就導致不同等級的學習者不能學習到相應難度的漢字,也會給授課的老師增加難度。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是一個很好的標準,我們在編寫教材時可以作為參考。
1.4 教學計劃方面
由于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共同目的是用漢語進行交際,因而各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偏重聽說,漢字教學是處于附屬地位,沒有像聽說課一樣得到相應的重視。其實,想要獲得既全面又深入的漢語知識以及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學習漢字是繞不開的。所以我們目前的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是存在問題的。
1.5 教師方面
在第十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中討論了“各國需要什么樣的漢語教師”這一問題。通過各位專家的發(fā)言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區(qū)、國家對漢語教師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的質(zhì)量還不夠。也就是我們不缺漢語教師,但是缺優(yōu)秀的漢語教師。教師質(zhì)量不足的原因在于:(1)漢語本體知識的缺乏,在漢字教學中表現(xiàn)為文字學知識的缺乏,不能對漢字做出準確的解釋。(2)缺乏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漢字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途徑。
2 漢字教學的難點
2.1 從漢字本身性質(zhì)入手
如果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那么我們便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去研究漢字的性質(zhì)和漢字教學的難點。一個方面是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號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是由符號構成的文字的性質(zhì)。前者主要看所用符號的性狀,后者則要看文字體系的符號單位與所對應的語言單位的關系。
2.1.1 文字使用的符號
各種文字使用的符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意符、音符和記號。
通常而言,以英語為代表的表音文字多使用音符,而漢字這類意音文字則三種符號都有所使用。因此,以拼音文字為母語的國家中的人若想學會學好漢字,就必須適應意符和記號這兩種文字符號。從這方面來講,確實增加了學習漢字的難度。
2.1.2 文字所對應的語言單位
字母文字模寫的是一連串連續(xù)的聲音,對應的是音素和音位,所以又叫做音素或音位文字;而每一個漢字符號模寫的都是一個音節(jié),一個音節(jié)通常又對應著一個語素,所以可以叫做音節(jié)—語素文字。
在漢字對應語素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表意字—假借字—形聲字三個階段。表意字與詞意的聯(lián)系方式是:形—意;假借字與詞意的聯(lián)系方式是:音—意;形聲字與詞意的聯(lián)系方式是:形|音—意。
在我們?nèi)粘K佑|的現(xiàn)代漢字中,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對留學生而言,通過漢字形態(tài)分析漢字是通過何種方式表達意義,理解漢字內(nèi)在關聯(lián)性便成為了一個重點和難點。
在符號組合模式上,拼音文字較為單一,而漢字符號則顯示出多樣性和復雜性。這種陌生的構字方式對留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2.2 從漢字的特點入手
首先它是平面方塊字,有橫向組合、縱向組合、橫縱組合,部件的置向不同、數(shù)量不同以及組合位置不同都會構成不同的漢字。這是漢字獨有的,對留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因而他們會在寫漢字的時候?qū)懗勺笥?、上下顛倒或者缺點少捺。根本來說是我們沒有在漢字教學中為他們建立起漢字的基本構型概念。
3 從漢字的歷史演變?nèi)胧?/p>
漢字的演變使?jié)h字的線條趨于平直、使結構趨于簡單,這一方面便利了人們對漢字的識記與書寫,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漢字的構字理據(jù),這對留學生學習漢字以及我們研究漢字都造成了困擾。
(1)漢字體系為限制字數(shù),從不同層面進行調(diào)節(jié)。首先是獨體字向合體字的轉化,即整字降格為構件。如“亡”“民”“目”是獨體字,兩兩組合就可以形成一些合體新字,如“氓”“盲”“眠”等等,原來的獨體字充當為合體字的形旁或聲旁。這種獨體字、合體字的轉化,使得構字的靈活性變強,在識記方面的要求也隨之上升。
(2)其次是已有字轉記他詞。如“咳”這個字,它本是“孩”的異體字,后來轉借為“咳嗽”的“咳”。語義的變化和詞義的替代,使得漢語學習者難以從表意字中窺得原意,關聯(lián)性聯(lián)想阻斷。很多具有表意、表音功能的構件和整字,其功能逐漸淡化、轉移甚至消失,使得現(xiàn)代漢字既無法準確表意,也無法較好示音。
(3)繁體字的簡化。繁體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符合六書規(guī)則的,具有較強的規(guī)律性。中國大陸在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化字,以“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wěn)步前進”為原則,盡量采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收集整理并進行必要的修改,以適應當時提高國民認字能力和基本素質(zhì)的需要。漢字簡化確實起到了提高識字率和國民素質(zh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繁體字難認、難記、難寫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也確實削弱了傳承而來的規(guī)則性,使得表意聯(lián)系的進一步弱化。
4解決方法
4.1 思想方面
(1)首先我們應該在思想上正確看待漢字教學。目前“漢字難學”已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看法。但這種看法的科學性有待考證。漢字確實是一種特殊的文字,在見字而知音或曉義這方面,漢字有其天然的不足。這種不足也由于漢字不斷演變而變得更加突出和棘手。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習漢字對學習者豐富詞匯量,培養(yǎng)閱讀寫作能力是非常有幫助且必要的。通常情況下,一個漢字可以記錄一個語素。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占據(jù)主要地位的雙音節(jié)詞大都由兩個單音節(jié)語素構成。也就是說掌握一個漢字,就可以掌握一個語素的游離義,然后在學習一個由這個語素構成的詞時,就可以進行猜詞,對記憶新詞也有很大幫助。這就從側面彌補了“詞本位”教學?!皾h字難學”是表面的,往深處想,學習漢字會讓學習漢語越來越輕松。所以,我們要從思想上重視漢字、認清漢字的地位與價值。
(2)教學者和學習者都要對漢字系統(tǒng)有正確的認識。漢字理據(jù)本來是非常清晰的,但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所變化。所以,教學者要對漢字進行“區(qū)別對待”。對有理據(jù)的漢字進可以行講解,讓學習者可以成套理解記憶,但不要對沒有理據(jù)或是理據(jù)難懂的漢字進行過度分析,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對于教學者來說,要掌握這兩者的平衡。既要重視漢字的系統(tǒng)性,又要看清漢字的復雜性。在這種基礎上進行靈活教學。近些年“俗字源”的興起和發(fā)展或許可以給教學者一些啟發(fā)和思考。利用“俗字源”進行漢字教學的科學性也有待研究。其優(yōu)點是可以讓學習者快速記住一個漢字。但缺點是“俗字源”畢竟是不科學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說方式。不統(tǒng)一、不科學、過于隨意是其弊病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強在共識角度對漢字系統(tǒng)的研究,對簡化后的漢字在理據(jù)、使用頻率、結構方面進行分析。教學者在進行講解時要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把漢字特點給學習者講解清楚,不要讓學習者過度樂觀或悲觀,也不要讓學習者掌握一套錯誤的漢字理據(jù)。
4.2 理論方面
第一部分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中提到,目前對漢字教學這一部分的理論性研究不夠,這就導致了在實際漢字教學中沒有充足理論的引導,這就限制了教學的發(fā)展。所以要發(fā)展單純的漢字學研究,即專門研究漢字的地位、數(shù)量、組織、形體結構等等。這種拋開歷時性研究方法,做對漢字共時性研究有利于加強我們對漢字本身的了解,比如把漢字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它們在漢字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合體字再往下分,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等不同的結構所占比例各是多少。這樣分析下來有助于我們把握用字頻率、把握重點,同時也能對漢字難度等級進行劃分,這樣可以幫助教師設置合適的教學計劃。
另外,還需加強對漢字教學法的研究。目前已有的教學法有部件教學法,即以部件為單位進行漢字教學,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幫助留學生掌握漢字構造方式、培養(yǎng)留學生分析漢字的能力,這個教學法是比較合理的。字理教學法,漢字是形、音、義三者相統(tǒng)一的,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知曉漢字的構字理據(jù)。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留學生學到更多的漢字知識、文化知識,但由于漢字的演變,其構字理據(jù)遭到了破壞,這樣對于有些漢字的分析得追蹤溯源,就變得復雜許多,不利于學生尤其是初級留學生的學習。 隨文教學法,即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識字,這種教學方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但是沒有系統(tǒng),所占教學比例也不大,不利于留學生的漢字學習。集中教學法就是以基本字帶字,先集中一段時間學習一批漢字,提高識字量以后逐步進入讀寫學習。這些教學法各有利弊,但適用于單獨的漢字課堂、尤其是從初級階段就開始的教學理論還很少,這方面需要加強。
4.3 教材方面
(1)增強針對性。目前漢字教材的通用性明顯,但針對性不足。大部分教材是通用的,沒有對歐美學生和日韓等漢字文化圈學生做出區(qū)別,也沒有對處于不同年齡或?qū)W習階段和擁有不同學習目的的學生做出區(qū)別。針對性不足的教材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者漢字學習的需要,學習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應該從教學的內(nèi)容、目標、媒介,學習者的國別、年齡、學習水平、目的編寫出類型多樣、針對性強、漢字教材。
(2)增強趣味性、實用性?,F(xiàn)有的漢字教材非常注重漢字知識這一方面,重點講解了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體例單調(diào),缺乏聯(lián)系。這種趨勢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非常容易讓學習者產(chǎn)生畏難情緒。所以,教材編排在講解漢字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添加一些實用文本,發(fā)揮漢字真正的作用。編排體例也應該更加多元,可以根據(jù)學習者的學習目的進行選字編排,也可以和同一系列的閱讀、口語、寫作教材相配套。另一方面,現(xiàn)代媒體是提高漢字趣味教學的一大利器。發(fā)揮現(xiàn)代媒體的優(yōu)勢,結合漢字的性質(zhì)特點。用動畫演繹漢字的演變過程,用媒體游戲豐富漢字練習的形式,揭示漢字強大的詞語生成能力。多角度利用現(xiàn)代媒體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時我們應該重點發(fā)展和關注的。
4.4 課程方面
前大部分高?;蚺嘤枡C構沒有漢字單獨設課,一般來說是把漢字教學融進其他課型中,例如綜合課、聽力課閱讀課或?qū)懽髡n,多是采取“語文并行”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教學其實不利于學生的漢字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首先接觸的是拼音,然后才會在只占課時一小部分的時間中接觸到漢字,這樣的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另外,把漢字教學融進其他課型的教學實際是困難的,因為每種課型都有自己的課時或知識安排,融進漢字教學會導致原有課程沒有上充分、漢字教學也不能有效展開。因此我們提議從初級課堂開始就單獨設置漢字課堂教學。
在初級階段,就可以采取部件教學法,從基本的筆畫教起,帶出筆畫簡單的漢字。例如,先教基本筆畫:橫、豎、撇、點、捺,就可以引出來一、二、三、十、千、干、大、太等字。在授課的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學習中華文化,還可以引入中國書法,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漢字教學單獨設課意味著學生學習漢語是從拼音和文字同時開始的,這符合我們漢字作為意音文字的特性。漢字教學與拼音教學同時開展有利于拉近留學生與漢字的距離,消除陌生感,讓學生有意愿去學習漢字。另外,在初級階段學習漢字的筆畫、部件、筆畫之間的關系、漢字的結構等有利于為學生樹立起對漢字的基本概念,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并能提升漢字的書寫速度。
獨立設立漢字課的同時,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配合學生學習目的以及其他課程安排來授課,避免陷入完全自成系統(tǒng)的漢字教學而忽視應用性、趣味性,否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習興趣。
4.5 教師隊伍培養(yǎng)方面
目前漢字教學困難的一大原因是漢語教師在漢字本體知識方面以及漢字教學方面的不足。教師是教育發(fā)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整個教學成敗的關鍵。要改變漢字教學的現(xiàn)有局面,就必須做好在漢字方面對教師的專業(yè)培訓。
要對漢語教師的漢字知識進行細化的培訓和考核。對漢字古今演變的知識,簡化后漢字的結構、筆畫、部件、構字規(guī)律、使用頻率等漢字本體知識都要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另外,加強漢語教師在漢字教學方面的培訓必須吸取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把基礎理論學習和課堂觀摩實踐相結合。針對教授對象的不同國別、學習階段、學習目的,要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學會利用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聲像技術,在漢字教學模式基本成熟的基礎上給漢字教師提供豐富的優(yōu)秀范例,并且鼓勵接受培訓者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重教學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
參考文獻
[1] 李麗,于麗萍.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難點及策略[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 費錦昌.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3] 董萃.關于對外漢語教師培訓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3).
[4] 伍英姿.初級階段“語文并進”模式下的漢字教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
[5] 李香平.當前留學生漢字教材編寫中的問題與對策[J].漢語學習,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