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父親角色缺位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研究綜述

2018-11-25 07:49李夢娜周燕陳穗清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2018年6期
關鍵詞:社會化兒童影響

李夢娜 周燕 陳穗清

【摘要】本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從認知發(fā)展、道德行為、人際關系和性別角色四個方面探討父親角色缺位對兒童社會化造成的影響,以期引起大眾對父親角色缺位現(xiàn)象的重視和反思,進而改善父親角色在兒童成長中的邊緣化地位,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社會化。

【關鍵詞】父親;角色缺位;社會化;影響;兒童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8)06-0047-05

家庭是兒童賴以生活的主要領地,是兒童出生后接觸的首個社會群體,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場所。父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弗洛姆說:“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學技術(shù)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等。父親是教養(yǎng)兒童,向兒童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薄?〕可見,父親在兒童的教養(yǎng)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期,“喪偶式育兒”這一犀利的新名詞頻繁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里,該詞意指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或母親一方(多指父親)的缺位。有觀察發(fā)現(xiàn),在兒童成長關鍵期,我國大部分家庭中父職作用發(fā)揮不足?!?〕《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5》對全國32494個家庭進行追蹤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0~5歲的兒童中,約22.4%的兒童每周與父親見面的次數(shù)為0;父親每天陪伴兒童時間多于4小時的比例不到母親的一半。由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兒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3〕《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6》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1~5歲兒童中,由母親或父母雙方教養(yǎng)的兒童占比約為52.1%,其中44.4%的兒童主要由母親單方照料。〔4〕綜上可知,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角色缺位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父親角色缺位又稱父親教育缺位或父親缺位,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很少參與子女教育,甚至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5〕

社會化可分為初始社會化、預期社會化、發(fā)展社會化、再社會化、逆向社會化五種類型。其中,初始社會化是發(fā)生在生命早期的社會化,是人生必須經(jīng)歷的社會化類型,是個體社會化過程的基礎。初始社會化的主要任務是向兒童傳授語言和其他認知本領,使其內(nèi)化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能夠正確理解社會關于各種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個體社會化的第一場域,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在家庭中實現(xiàn)最初的社會化。本研究試圖從認知發(fā)展、道德行為、人際關系和性別角色四個方面,探討在兒童初始社會化過程中,父親角色的重要性以及父親角色缺位對其造成的影響,以期引起大眾對父親角色缺位現(xiàn)象的深刻反思。

一、父親角色缺位影響兒童認知水平的發(fā)展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不僅依賴于生理機能的成熟,更取決于社會與環(huán)境?!?〕社會與環(huán)境影響兒童認知的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成人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將生活經(jīng)驗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傳授給兒童,兒童也會在觀察成人的交往行為以及模仿成人行為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認知發(fā)展。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從兒童認知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到可能發(fā)展水平,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或在能力更高的同伴合作下才能實現(xiàn)?!?〕在進入學校接受系統(tǒng)的學習之前,兒童認知水平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導和影響。

由于生理構(gòu)造不同,父親、母親在大腦結(jié)構(gòu)、功能上存在性別差異。這種差異使得父親角色和母親角色在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發(fā)展過程中各有優(yōu)勢。相較于父親而言,母親的語言習得能力、情感處理能力、直覺思維能力更為突出,而父親則相對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精準的判斷,理性的思維以及靈活的操作能力,對于機械類和空間結(jié)構(gòu)類的知識更能夠融會貫通。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持續(xù)12年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從小被母親帶大的兒童相比,由父親撫養(yǎng)長大的兒童智力更高,反應更聰敏;這些兒童更能在學校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和表現(xiàn),未來在社會上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翟媛媛認為,父親縝密的邏輯能力、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較強的執(zhí)行力,能有效拓展兒童的視野,提高兒童的思考能力及行動力;在與兒童游戲互動過程中,父親通過變化多種游戲規(guī)則,來提高兒童的操作能力,豐富兒童的想象力,增強兒童的創(chuàng)造意識,這對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0〕

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位不利于兒童認知水平的發(fā)展。父親角色的缺位可能會使兒童缺乏擅長數(shù)理邏輯分析及運用的教導者,缺失鼓勵兒童進行獨立探索行為的引導者,這都不利于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fā)。麥克·閔尼的研究表明,一周內(nèi)與父親相處少于6小時的兒童比一天內(nèi)與父親相處2小時以上的兒童智商更低?!?1〕李霞發(fā)現(xiàn),與健全家庭的兒童相比,因父母離異而缺失了父親兩年陪伴時間的5~6歲兒童,在智力測試中的數(shù)學計算、方塊設計、迷宮游戲等方面都顯著落后?!?2〕綜上,父親角色缺位會使兒童認知方式和內(nèi)容發(fā)展不平衡,從而阻礙兒童認知能力與水平的全面發(fā)展。

二、父親角色缺位影響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

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3~6歲兒童處于道德他律階段,此階段的兒童認為自己應該服從父母和長輩的命令,絕對遵從社會及成人的規(guī)則。〔13〕社會學習理論也強調(diào)父母是兒童道德學習的榜樣,是兒童良好個性品質(zhì)的引導者,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價值標準的直接示范者。

家庭作為兒童道德認知的發(fā)源地,對兒童道德行為發(fā)展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父母不僅是兒童道德榜樣的學習對象,也是兒童獲取道德印象和道德概念的主要影響者。陳榮芳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父親是兒童道德教育中的第一任教師,父親通過自身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舉止來影響兒童,或通過與他人和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給兒童以間接影響,這兩種影響都作用于兒童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和行為方式的形成?!?4〕父親不僅是兒童道德學習的楷模,還是兒童行為舉止的主要規(guī)范者。父親通過為兒童設定行為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何種行為是能做的,何種行為是決不可為之的,從而促使兒童明辨道德是非。有研究表明,為兒童設定規(guī)范,能夠提高兒童的判斷能力、發(fā)展兒童的道德心并使兒童理解自身所處的世界;父親為兒童設定規(guī)范不僅可以促進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同時也可以降低兒童的犯罪幾率?!?5〕

在父親角色缺位的家庭中,母親扮演了父親與母親兩種角色,這使得母親在教育過程中極容易走入兩種極端。一是既要扮演養(yǎng)育、慈愛的“母性角色”,又要承擔對兒童指導、訓誡的“嚴父形象”,在這兩種角色的變換中很難把握適合的尺度以給兒童正確道德標準的教導。二是母親出于憐惜兒童缺少父愛,容易產(chǎn)生補償兒童的心理,反而更加寵溺兒童,致使兒童接受錯誤的道德價值和行為判斷標準,從而嚴重阻礙兒童道德行為的正向化發(fā)展。Cynthia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角色的存在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父親角色的缺失則增加了兒童反社會行為的發(fā)生幾率,進而提高了兒童的犯罪風險?!?6〕楊潔和余婧(2016)的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缺位家庭中的兒童犯罪率較高,因為當兒童的行為超越了道德底線時,父親未能及時糾正并警示,從而促使兒童犯罪的潛在因子產(chǎn)生。綜上可見,在兒童道德發(fā)展的他律階段,父親角色的缺位會嚴重影響兒童正向道德行為的形成。

三、父親角色缺位影響兒童人際關系的建立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取決于兒童的心理結(jié)構(gòu)中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17〕而提供這個安全基地的對象必須是可以信任并能給予保護和支持的重要他人,這個對象不僅包括母親,同樣也包括父親??铺骨鹂藢?44名6~21個月的嬰兒進行了與父親分離的實驗,結(jié)果顯示,12個月以上的嬰兒在與父親分離時表現(xiàn)痛苦,這種痛苦和在母親離開時一樣,但對陌生人則無此反應。這表明父親同樣是嬰兒痛苦時尋求安慰的“安全基地”?!?8〕親子依戀是兒童與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19〕安全型的親子依戀是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重要社會支持性因素,對兒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麥克·閔尼的調(diào)查顯示,一天中與父親相處高于2小時的兒童,比起一周內(nèi)與父親相處不到6小時的兒童,更具有進取心和冒險精神,能踴躍參與各式社交活動,并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0〕因為與母親相比,父親通常具有自立自強、吃苦耐勞、勇于挑戰(zhàn)、當機立斷、寬以待人等個性品質(zhì)。在家庭生活中,父親為人處世的行為方式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兒童,從而形成兒童優(yōu)質(zhì)的性格特征,為其以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通常,父親陪伴兒童玩耍時傾向于選擇競技類的體育活動,帶領兒童去探索自然、挑戰(zhàn)自我,這一方面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自力更生、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個性品質(zhì),從而提高兒童的自我認同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強兒童的自信心、耐心以及團隊精神。這些對于提高兒童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大有裨益。然而,和與父親長期相處的兒童相比,缺少父親陪伴的兒童對陌生人通常采取漠然的反應,具有較差的適應能力,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Stanley 等人使用《學前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用于測量學前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由Spivack和Shure編制)測試了25名父親缺失8個月以上的4~5歲兒童,發(fā)現(xiàn)相較于父親教養(yǎng)的兒童,父親缺失的兒童測驗得分顯著低下,也就是說,父親角色缺位的兒童缺乏良好的交往和溝通技能,不能有效地解決人際關系問題?!?1〕

四、父親角色缺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獲得最初的性別角色認知主要是通過成人的直接教導,或通過自身主動地觀察加以間接強化?!?2〕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不同性別的兒童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兒童則是通過觀察并模仿與之同性別的長輩來表現(xiàn)性別認同的。當兒童在選擇衣服、用品、玩具和游戲活動時表現(xiàn)出具有性別特征的偏好時,即表明兒童開始習得與性別角色相關的知識。這正是觀察學習對兒童性別角色特征形成的影響作用。

在家庭生活中,兒童通過觀察父母來學習與其性別角色相符的行為,在與父母的交往中了解不同性別角色的特征,同時獲得與異性相處的早期直接經(jīng)驗,逐漸形成按照自身性別角色規(guī)范行事的行為方式。金春寒認為,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發(fā)揮著不同的角色作用,父親角色獨特的榜樣示范使兒童獲得更清晰的性別角色概念和知識,有利于兒童形成與其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特征?!?3〕與母親相比,父親在教養(yǎng)不同性別兒童的方式上具有更為明顯的區(qū)別。父親通常對男孩采用較為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而對待女孩則相對平和。有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的存在使兒童獲得了具有男性鮮明性別特征行為的直觀感受,男孩通常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親的角色和行為,并以父親角色行為方式為準則來進行自我行為評價,而女孩則會把父親身上體現(xiàn)出的男性品質(zhì)作為對未來伴侶的衡量標準。〔24〕

在父親角色缺位的情況下,母親就成了兒童觀察和效仿的主要對象,這樣,兒童也就缺少了男性認同和模仿的榜樣,無法獲取兩性性別角色的對比差異。結(jié)果往往是,男孩因得不到性別同一性對象的直接影響,過多模仿母親的言行舉止,導致自身性別角色意識模糊,從而破壞了男子氣概的培養(yǎng)。女孩從小缺少與父親相處的機會,與異性交往的直接經(jīng)驗嚴重匱乏,對異性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言行舉止等方面了解不足,可能使其將來不能與異性建立正常的兩性關系,甚至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質(zhì)量。董光恒等人的研究表明,父親角色缺位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在4歲前失去父親并在母親權(quán)威型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男孩,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和行為舉止,相比于具有競技性或攻擊性的游戲,他們更傾向于進行相對靜態(tài)的活動;而父親角色缺位的女孩則表現(xiàn)出膽小、不自信、缺乏安全感。〔25〕

五、結(jié)語

斯賓塞曾指出:“父親是兒童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兒童教育中,無論是性格的培養(yǎng)還是情感教育,無論是智力訓練還是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父親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好的和不好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备赣H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是母親或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父親角色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父親應當提高父職教育意識,重視兒童早期親子教育,充分投入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并以自身鮮明的父親角色特征與兒童積極互動。培養(yǎng)一個兒童需要“整個村莊”的協(xié)作努力。幼兒園應積極主動地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態(tài)度,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父母親的教養(yǎng)職責,定期開設父職教育講座并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游戲活動,幫助家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鼓勵父親積極參與兒童教養(yǎng)過程,從而充分發(fā)揮父親的角色作用。同時,社會應轉(zhuǎn)變“男主外,女主內(nèi)” 的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觀念,改善父親角色在兒童成長中的邊緣化地位。唯有家庭、幼兒園、社會協(xié)調(diào)一致,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父親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促進兒童認知水平、道德行為、人際關系和性別角色社會化等方面的正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弗洛姆.愛的藝術(shù)〔M〕.劉福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7.

〔2〕石海娥.“喪偶式”育兒:沉重的育兒模式〔J〕.光彩,2017,(5):54-55.

〔3〕王洋.《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5》發(fā)布〔N〕.中國人口報,2015-05-04(1).

〔4〕甘貝貝.《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2016》顯示:近九成家庭有照料需求〔N〕.健康報,2017-02-17(1).

〔5〕盧清,曾彬.對當前子女教育中“父親缺位”現(xiàn)象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78-80.

〔6〕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4.

〔7〕王光榮.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兩種范式: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認知發(fā)展理論比較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53(5):164-169.

〔8〕李玉馨.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9〕朱啟勝.家庭教育方法探新〔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67-68.

〔10〕翟媛媛.父親: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J〕.科教文匯,2009,(7):107.

〔11〕〔20〕LAMB M E.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An integrative overview〔M〕//LAMB M E.(eds.)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2nd e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1.

〔12〕李霞.父親角色在孩子人格發(fā)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7,(6):639.

〔13〕劉曉東.學前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218-219.

〔14〕陳榮芳.父性教育缺失下農(nóng)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問題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1.

〔15〕BRETT V BROWN,ERIK A MICHELSEN,TAMARA G HALLE,et al.Fathers activities with their kids〔J〕.Child Trends,2001,(6).

〔16〕CYNTHIA C H,SARA S M.Father absence and youth incarcer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4,14(3):369-397.

〔17〕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18〕〔22〕周念麗.學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9〕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Retrospect and prospect〔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2,52(4):664-678.

〔21〕STANLEY B K,WEILEL W J,WILSON J.The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of nursery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14,64(6):383-385.

〔23〕金春寒.父親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J〕.基礎教育研究,2005,(10).

〔24〕MANDARA J,MURRAY C B,JOYNER T N.The impact of fathers absence o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gender role development〔J〕.Sex Roles,2005,53(3):207-220.

〔25〕董光恒,楊麗珠,鄒萍.父親在兒童成長中的家庭角色與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10):689-691.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Father Absence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Li Mengna, Zhou Yan, Chen Sui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By reviewing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father absence o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ethical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x rol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arous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of father absence, change fathers marginalized position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Keywords】father; absence of role; socialization; effect; children

猜你喜歡
社會化兒童影響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行政權(quán)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沒錯,痛經(jīng)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留守兒童
擴鏈劑聯(lián)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六一兒童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亟須推進社會化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yǎng)不良
台南县| 通榆县| 曲靖市| 靖州| 昌图县| 奉贤区| 阿城市| 明星| 灵川县| 工布江达县| 朝阳区| 岳阳市| 固镇县| 城口县| 宝应县| 依兰县| 勃利县| 尚志市| 靖宇县| 措勤县| 和平区| 旬邑县| 剑阁县| 佛冈县| 兴城市| 朝阳县| 观塘区| 水城县| 珲春市| 札达县| 牡丹江市| 区。| 兴山县| 墨竹工卡县| 翁源县| 铜山县| 宣汉县| 台东县| 泽库县| 齐河县|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