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一論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師不僅僅要教好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教材的深刻含義,利用好書本這個媒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目的?!队伟U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的文言雜記。該文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后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它獨具現實主義的時代特征。長期以來受到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它不僅文言知識相對比較集中,更重要的是文章有著非常深厚的育人價值。
我們都知道,追求卓越是現代中學生的共同理想,然而,很多人并不能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遇到困難常常手足無措。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能夠從觀念和方法上給予陷入苦惱的中學生以重要的人生指導,對中學生的人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堅強的意志品質、睿智的思辨精神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條件
課文寫道:“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睆倪@一段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作者認為要把人生理想變?yōu)楝F實,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志向、身體、和輔助、三者缺一不可。作者認為天下的雄奇景物,常在險遠之處,常人很難到達,正因為如此,理想之于人來說才有真正的人生價值,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人人可以實現的目標之下,那么這樣的理想即使是實現了,其社會價值也是不大的。一個人有著高遠的理想,才會有追求理想的動力,而要實現這一高遠的理想,就必須要付出常人難以做到的努力,沒有遠大理想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非常之觀的,那么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理想,不隨隨便便地裹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身體條件。如果身體條件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理想和身體條件,也有頑強的意志品質,“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外在的輔助條件,也就是實現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如果實現理想的外在環(huán)境不好,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傊挥邪牙硐?、身體、和外在輔助條件有機結合,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作者的深刻體會,對我們今天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導的意義。
二、細致的觀察和深邃的思考是提升學習品味,是實現卓越的內在條件
文章從古人的行事說起,“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就古人來說,之所以在認識事物理解事物方面有著深刻的認識,其關鍵就在于,他們對事物有著細致的觀察和深邃的思考,他們在探索事物奧秘方面沒有不涉及的地方。作者在文中引出古人做事的基本態(tài)度,實際上就是要告訴今人,要我們以古為鑒。
三、嚴謹的生活態(tài)度、敢于懷疑的治學精神是實現理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游褒禪山記》不僅從人生追求的三個基本條件展開了論述,還從嚴謹的生活態(tài)度方面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坝嘤谄捅?,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庇捎谄捅鸬穆撓搿W髡邚纳矫囊杂瀭饔?,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tài)度的寫照。
缺乏嚴謹治學的精神,做事馬虎,是現在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通病?,F代科學技術越來越發(fā)達,人類社會要有所發(fā)展,更需要我們的中學生具有更加嚴謹的治學精神,通過學習本文,老師更要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細致做事,認真學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前景才會越來越好。除此之外,敢于懷疑的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王安石之所以能夠發(fā)現“山名”的錯誤,無非就是具有懷疑的精神,因為具有了這種精神,他才能夠在政治生活中大膽懷疑前任的政治制度,實現他的變法圖強政治理想。
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是書本知識的傳授,語文教師都應該在利用教材這個媒介上大膽發(fā)掘其育人價值,把教書育人真正落到實處。
關勝榮,甘肅皋蘭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