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芳
大班下學期,很多家長希望教師能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給孩子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鍛煉。為此,我們在每周五下午都會開展由孩子自主報名參加的才藝表演活動。一天,博博講了一個成語故事《草船借箭》,引起了同伴的關注。有孩子好奇地問:“什么叫成語故事?”博博解釋道:“成語故事就是四個字連在一起取名的故事。”蛋蛋說:“我爸爸說成語故事是中國的文化,是中國人才有的故事,外國人不會講?!边@時,教師提問:“哪些小朋友在家里聽過成語故事?”有八九個孩子舉起了手。教師繼續(xù)問:“你們是怎么聽到成語故事的?”孩子們紛紛回答:“我家有成語故事書,我爺爺會講給我聽。”“我媽媽汽車上有成語故事,來幼兒園的路上、回家的路上她都會放給我聽。”“我家電腦里有成語故事。”教師接著問:“你們喜歡聽成語故事嗎?”孩子們都說:“喜歡!”教師又問:“為什么喜歡呢?”孩子們回答說:“好玩唄!”教師最后問:“那大家想不想一起來研究研究‘好玩的成語故事呢?”孩子們都說:“想!”于是,教師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感受、體驗、學習成語故事的活動。
一、討論活動內容
成語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有的源于神話傳說,有的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源于歷史故事,有的源于文學作品,等等。成語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有趣,讓孩子了解一些成語故事,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我們開展“成語故事”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講成語故事,更重要的是為了整合各領域的內容,挖掘更多教育價值,讓孩子通過收集成語故事、講述成語故事、表演成語故事,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積累學習經驗,提高學習能力。
經過分析,教師明確了開展“成語故事”活動的教育價值,并在家長微信群里發(fā)出信息:“博博在才藝表演活動中給大家講了成語故事《草船借箭》,得到了孩子們的好評,很多孩子都想學習成語故事。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話題,想在班級開展成語故事會?,F在我們想了解一下家長的意見,請大家跟帖留言,謝謝家長的支持!”家長們紛紛回復:“我們的孩子很喜歡聽成語故事,幼兒園如果開展這個活動,孩子會更有興趣,我們舉雙手贊成!”“成語故事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孩子從小接觸一些中國文化很有必要,贊成!”“我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比較膽怯,不夠大方,希望通過這個活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薄斑@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和幼小銜接活動結合,讓孩子在學習成語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孩子在幼兒園學比在家學得好,我們聽你們老師的,你們比我們專業(yè)?!薄?/p>
接著,教師把活動設想和孩子們作了交流:“爸爸媽媽都很支持我們學習成語故事,現在我想聽聽你們的想法,你們認為可以在成語故事活動中做哪些事情?”孩子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以看成語故事的動畫片?!薄翱梢酝娉烧Z接龍?!薄翱梢宰龀烧Z故事棋?!薄翱梢韵駡D書節(jié)好書推薦活動一樣,搞一個成語故事推薦。”“可以把成語故事畫下來,請爸爸媽媽來猜?!薄翱梢灾v成語故事給小班弟弟妹妹聽?!薄處熚蘸⒆觽兊慕ㄗh,擬定了成語故事教育活動的目標,具體分成“走進成語故事”和“演繹成語故事”兩個板塊。
二、走進成語故事
教師在聽取了家長和孩子的意見后,意識到開展這種看上去知識性很強的教育活動要掌握分寸,不能演變成講故事比賽。教師應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引領下,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特點,促進孩子的學習與發(fā)展。
1.報名參加成語故事會
活動開始,孩子們開始收集成語故事。他們歸納出了一些收集成語故事的方法。比如,去書店買,上網查找,手機上下載,向小學生借語文書,到圖書館看成語故事連環(huán)畫,在家看電視里的成語故事動畫片,等等。在家長的支持下,每個孩子都收集到了成語故事。在班上介紹的時候,孩子們既要介紹成語故事的名稱,還要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個故事的,從而認識到收集成語故事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知道中國的成語故事很多。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教師采取了分組介紹的形式。教師還為每個孩子拍了視頻,以便事后發(fā)給家長看。
教師接著拋出了“怎么參加成語故事會”的問題,孩子們有的說分組參加,有的說分男孩和女孩參加,有的說自愿報名參加。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就像才藝表演一樣,誰準備好了誰就來報名,誰講得好就給誰小貼紙?!庇谑?,孩子們根據自己準備的情況及能力,選擇參加故事會的時間,填寫報名表。家長們也會在每天接送孩子時相互了解孩子準備的情況。
報名結束,孩子們在統(tǒng)計時發(fā)現少了一個人,原來宸宸因為自己說話有點結巴,害怕小朋友笑話,所以不敢報名。這可怎么辦?孩子們紛紛介紹自己的經驗。有的說可以找故事內容短一點、容易講的;有的說可以請家長幫忙,先講給家里人聽;有的說多講幾遍、多練習就會好的。偉偉更是激動地說:“我爸爸也結巴,我爸爸說想好了說就不結巴了?!笨吹酱蠹覠崆榈亟o自己出主意,宸宸終于鼓足勇氣報了名。
2.討論評價標準
教師組織孩子討論故事會的評價標準,其意圖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真正給孩子話語權,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故事會的表演者和評價者。
孩子們結合已有經驗,討論出了四條評價標準并逐一作了解釋:(1)“準備充分,能連貫地說出一個成語故事,可得4張小貼紙”。因為能在大家面前連貫地說出一個成語故事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應該得最多的4張小貼紙。(2)“不做多余動作,不說多余的話,可得3張小貼紙”。因為平時發(fā)言時有的人喜歡拉衣角,有的人喜歡搓手指,有的人總是說“后來,后來”,所以“不做多余動作,不說多余的話”很重要,應該得3張貼紙。(3)“聲音響亮,可得2張小貼紙”。自己是大班哥哥姐姐了,講故事就要聲音響亮,否則別人聽不到。(4)“有表情,語言生動,可得1張小貼紙”。雖然“有表情,語言生動”是故事講得好的核心標準,但是很難做到。孩子們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到,所以給這一條的小貼紙最少。
以上評價標準體現了孩子真實的想法。雖然有些標準和講故事的技能沒有直接聯系,但戰(zhàn)勝自己,改掉不良表達習慣也是孩子自尊、自信的表現,這遠比會講一個成語故事重要得多。
3.了解成語更多的秘密
成語故事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講故事時,孩子們從開始時的緊張拘謹逐漸變得輕松自如。成語故事會給了孩子成功的體驗,也豐富了孩子對成語故事的認識。
一天,輪到澤澤給大家講成語故事了,當他說出成語故事的名字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時,博博提出了疑問:“成語還有七個字的呀?不對,我媽媽給我講的成語都是四個字的。這個是不是成語故事呢?”孩子們面面相覷,教師馬上說:“那我們一起查查看,有沒有不是四個字的成語,明天我們再交流。”第二天,有的孩子說找到了八個字的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孩子說找到了六個字的成語“吃一塹,長一智”;有的孩子說找到三個字的成語“耳邊風”……孩子們通過交流分享,得出結論:成語多數是四個字的,也有三個字、五個字、六個字、八個字、十個字的。通過請教家長、上網查找,孩子們了解了成語更多的秘密。
4.做到有表情、語言生動
在故事會上,珊珊給大家講了《掩耳盜鈴》的成語故事,在評價過程中,孩子們在運用“有表情、語言生動”這條標準時發(fā)生了爭執(zhí),有的說珊珊有表情、語言生動,能得小貼紙;有的說珊珊沒有表情、語言不生動,不能得小貼紙??磥砗⒆觽儗τ谑裁词恰坝斜砬?、語言生動”并不清楚。
教師抓住契機,邀請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和一名小學生給大家做示范,讓孩子們看小學生的表演,直觀感知“有表情、語言生動”的具體表現。那天,小學生姐姐講了一個全班孩子都很熟悉的成語故事《狐假虎威》,孩子們發(fā)現小姐姐的表情很豐富,比如,說到狐貍的時候,眼睛會瞇起來,裝出笑嘻嘻的樣子;說到老虎的時候,眼睛會睜大,樣子很兇狠。孩子們發(fā)現小姐姐的聲音也有變化,有時快有時慢,有時輕有時重,老虎和狐貍的音色也不一樣。小學語文老師對此作了分析:“語言生動不僅僅是聲音響亮,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故事的需要有輕重(力度)緩急(速度)的變化,并用符合角色特點的聲音(音色)來表現,比如,狐貍狡猾,聲音比較尖細,老虎兇狠,聲音比較厚重。同時配合表情、身體動作,這樣講出來的故事才能吸引大家……”這樣的分析幫助孩子理解了“有表情、語言生動”的含義,從而更愿意挑戰(zhàn)自己的能力,把成語故事講得更精彩,評得更準確。
接著,小學語文老師請孩子們嘗試有表情、語言生動地講一講《狐假虎威》的成語故事。孩子們覺得有困難:“不知道怎么說?!薄安缓靡馑颊f?!薄疤y了!”于是,教師追問道:“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有孩子提議道:“讓小姐姐教我們?!薄拔覀兏〗憬銓W?!苯處熞騽堇麑?,讓孩子們跟著小姐姐一句一句地練習,慢慢進入情景,老虎的兇狠、狐貍的狡猾漸漸表現在他們臉上,聲音的快慢、輕重也表現出來了。教師有意識地把孩子們講的故事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他們對自己能夠越講越生動感到很自豪。
教師把孩子們講成語故事的視頻發(fā)到班級群后,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雙休日過后,周一早上欣欣主動說:“老師,我想再給大家講一次成語故事《黔驢技窮》?!苯處熢诓颓暗陌察o活動中滿足了欣欣的愿望。只見他在講到老虎小心翼翼地走到驢的身邊試探驢的時候,一邊放慢、放低聲音,一邊收縮身體輕手輕腳地邁著步子;在講到老虎知道了驢的本領不過如此,想立刻沖上去吃掉驢的時候,他瞪著眼睛,張開雙手,迅速做了一個猛撲的動作,聲音急促而響亮。他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贊揚:“欣欣講得和小姐姐一樣好!”教師問欣欣:“你是怎么做到有表情、語言生動的?”他自豪地說:“我星期六、星期天在家和爸爸一起對著鏡子練了一遍又一遍?!边@時,教師激動地給了他一個擁抱:“你真認真!你的爸爸也很有辦法?!苯又粩嘤泻⒆觼硐蚪處熞笤僦v一次成語故事,他們相互感染,不斷挑戰(zhàn)自我。
三、演繹成語故事
1.我來比劃你來猜
成語故事會開展一段時間以后,教師接受了孩子的建議,在區(qū)域活動中設置了自制成語棋、玩成語翻牌、畫成語故事、“我來比劃你來猜”等活動,其中“我來比劃你來猜”很受孩子歡迎,尤其讓那些不擅長語言表達的孩子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用一幅畫、一個動作、一個手影等“詮釋”成語,然后讓全班孩子猜一猜。比如,點點在紙上寫了一個反的“3”、倒的“4”,表示“顛三倒四”;蛋蛋做了一個單腿站立的動作,表示“金雞獨立”;萌萌畫了一排矮秧苗和一排高秧苗,表示“拔苗助長”;球球讓畫家爺爺畫了一條龍帶給大家欣賞,然后神秘地對大家說:“這里也有一個成語,你們猜是什么?”答案是“畫龍點睛”。更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宸宸之前為說話結巴而苦惱,現在卻能利用自己玩過的影子游戲神氣地表演成語“大手大腳”。演繹成語故事給了孩子一個發(fā)揮自己潛能、多通道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機會,豐富了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
2.我的表演我做主
六一兒童節(jié)過后就是畢業(yè)典禮,孩子們提議在畢業(yè)匯報演出時表演成語故事,于是教師組織他們一起討論演什么、怎么演。漸漸地,孩子們分成幾組,形成了以下幾種意見:“我們男孩子想表演‘自相矛盾。有人做矛,有人做盾,矛和盾可以打來打去,看看誰厲害?!薄拔覀兿氡硌荨刂甏茫米右活^撞到大樹上暈倒,很好玩?!薄拔覀兿氡硌荨蚊缰L,可以像音樂游戲‘鋤草一樣,拔出來的草倒在地上裝死?!薄拔覀冄荨悓W步吧,可以像模特一樣走紅毯?!薄拔覀兿胙荨荽杓?,可以玩射擊游戲?!?/p>
因為畢業(yè)匯報演出時一個班只能有兩個節(jié)目,所以教師讓孩子通過舉手表決從上述五個成語故事中選出兩個。經過統(tǒng)計,17人同意表演“自相矛盾”,9人同意表演“邯鄲學步”,5人同意表演“草船借箭”,4人同意表演“拔苗助長”,1人同意表演“守株待兔”。結果,“自相矛盾”和“邯鄲學步”勝出。
內容確定后,大家討論著把成語編成一個可以表演的故事,里面要有人物、對話、動作,還要配上音樂。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要有角色可以扮演。在教師的帶領下,孩子遷移童話劇《三只小豬》的表演經驗,一起討論如何創(chuàng)編劇本。他們把“自相矛盾”編成由20個人表演的節(jié)目,10人扮演矛,10人扮演盾,孩子們拿著矛和盾設計舞蹈動作,編排“盾牌功”“長矛功”,然后“矛”和“盾”相互比試,最后兩敗俱傷,全部躺倒。他們把“邯鄲學步”編成由14個人表演的節(jié)目,在這個表演中可以穿上自制的服裝來一場時裝秀,滿足做模特的愿望。孩子們經歷了自主設計、收集、排練、調整的過程,從中不斷認識自我,挑戰(zhàn)自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活動中,孩子們需要為演出做各種準備,每個人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比如,喜歡武術表演的孩子參加“自相矛盾”的演出,喜歡表演、造型的孩子參加“邯鄲學步”的演出。說話聲音響亮的孩子做解說員,喜歡繪畫的孩子參加背景的布置、道具的制作。琦琦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交流,但他的繪畫很有創(chuàng)意,家長、孩子爭相在他設計繪制的宣傳海報前攝影留念。
在這一有關成語故事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沒有把學會幾個成語故事作為最終目的,而是以此為載體幫助孩子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孩子通過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表現,積累了學習經驗,發(fā)展了學習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作為教師,我們應在每一個教育活動之后不斷反問自己,如何給孩子提供更開放的空間、更多的話語權,怎么做才能給孩子更多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只有這樣,教師和孩子的互動才會更加積極有效,活動的教育價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