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春
音樂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教師,我們更是針對教學實踐開展了大量的探討和研究,幾年來的努力得到了些許收獲。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驗音樂、感受音樂、表達音樂,筆者認為將《唐詩三百首》和小學音樂教學結合起來是非常好的一種嘗試。
在當今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也是整個音樂教學的重中之重。要讓學生很好的體驗歌曲并在體驗中感知音樂,聆聽音樂從而更加正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老師們往往要花很多的心思在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情感體驗上面,這中間不乏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手段。
例如像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直觀的給學生們展示了作品的美。還有老師本身的過硬的基本功,老師的范唱、樂器的演奏等等,更有在網(wǎng)絡上搜索相關的音樂素材。以上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更直觀的印象,從而更好地體驗感受音樂作品的美感。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學會了通過老師提供的這些材料模仿作品的表現(xiàn),而在表面上讓老師們覺得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感,從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感知力。長此以往,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反而會下降。
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理論家廖乃雄教授編寫的《中華學校音樂教材》收錄了很多他專門為古詩詞配樂的作品,如《梅花》《春曉》《靜夜思》等,將朗朗上口的古詩詞與音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與語文課堂上不一樣的唐詩,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學習欲望。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達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一直是近幾年來音樂老師們不斷在探討的一個課題,我們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音樂的體驗之中。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參與到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不斷的拓展。
唐詩和音樂,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在講究創(chuàng)新的今天兩者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所以從唐詩入手,研究唐詩和音樂教學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相互的聯(lián)系,是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一種極好的途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低段的歌唱教學通過教師語言的引導,教師的正確范唱,活潑生動的小律動,多媒體的視覺以及聽覺的感受,可以讓低段的學生很快的進入到歌曲的情感體驗中,從而正確地表現(xiàn)歌曲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在新課程實施開始,音樂老師就會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唐詩被引入到了小學音樂課本中。將唐詩和音樂教學結合在一起只是一種媒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體驗到音樂的美,從而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再把這種美展示出來。這樣這種嘗試才是可行的,才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課堂的魅力,讓學生更加喜歡我們的音樂課堂。
“音樂教育不是理論的說教,而是長期滲透的攻心教育,通過共鳴達到情感變化?!庇辛舜苏J識,再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教學總結,我針對低中高年級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制定了相關的目標,簡單點說就是三句話“你聽到了什么?”“你聽出了什么?”“你怎么聽的?”
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缺乏靜心聆聽音樂的自覺性,聆聽音樂的時間也比較短,注意力容易轉(zhuǎn)移,往往造成聆聽效果不佳,根據(jù)這個特點我除了簡單的介紹之外,就要求學生們知道你聽到了什么?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最受用的就是表揚和鼓勵。一個人的辛勤努力如果長期得不到肯定,那就有可能失去繼續(xù)努力的動力,所以在聽的培養(yǎng)中,我們千萬不要吝嗇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是音樂審美態(tài)度正式形成與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隨著個性的發(fā)展,他們開始對音樂作品表現(xiàn)出真正的審美態(tài)度。節(jié)奏感較過去會更好對旋律的感知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聽出兩個聲部。針對這一點,我對他們采取了以多種感官的感知參與。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多種感官的參與比單一的感官參與,認識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币魳沸蕾p需要借助視覺的直觀來幫助聽覺感知,更有利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小學高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知識面的拓寬,再加上思維能力的逐漸成熟。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但是由于害羞的成分體現(xiàn)出來了,所以不敢大膽的表達。針對這一特點我對他們的教學主要采用啟發(fā)式的設問,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在討論分析中產(chǎn)生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欣賞熱情。以上的三個“聽”,最為重要的一點還是“靜心欣賞”。使學生能專心致志地通過聆聽來有意識地參與音樂欣賞。
唐詩的引入課堂,相信已經(jīng)有許多先鋒做過很多的嘗試,作為后來居上的一批人,除了很好的借鑒前輩和學者一些良好的經(jīng)驗之外,更加應該積極動腦創(chuàng)新出更多適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從而使得學生在情感體驗一方面能更大膽地表達,唱出自己的心聲和韻律。
【參考文獻】
[1]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2] 杜興海.中國古代音樂發(fā)展軌跡掃描.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