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春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南通 226200)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為了學生順利看懂實驗(演示實驗)或完成實驗(學生實驗),教師總要對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做出清晰的描述,其結果確實是讓實驗過程變得一帆風順,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乃至于出錯權。事實上,如果讓實驗的過程變得更自然一些,是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教學契機的,這樣實驗就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基于這一認識,筆者對已有實踐進行了一些總結。
化學實驗的現(xiàn)象與結論往往是對應的,如果在孤立實驗的基礎上推理泛化,就會導致結論出錯[1]。這個時候教師的最佳選擇是實驗證偽。
例如,在探究化學反應中吸放熱規(guī)律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吸熱反應,筆者設計用氯化銨晶體與氫氧化鋇晶體反應的實驗來說明。而為了表現(xiàn)出實驗的吸熱或者放熱,實驗中是將燒杯放在潮濕的玻璃上,反應結束后拿燒杯,感受燒杯的溫度,觀察下面的玻璃片是否“粘”在燒杯的底部。這一要求是指向實驗現(xiàn)象的,而實驗現(xiàn)象確實是手能感覺到燒杯的溫度下降了,玻璃片上的水凝固成冰了,于是學生得出的結論就是:氯化銨與氫氧化鋇的反應是吸熱反應。
實驗至此,一切順利。但有學生進行了發(fā)散思考。有學生提出,在實驗室抽取氨氣的時候,用的是氯化銨跟氫氧化鈣反應,而且實驗過程中是提供了加熱條件的,這個結論加上眼前的實驗,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凡是銨鹽與堿的反應都是吸熱反應。
從思維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不完全歸納,結論難言準確;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畢竟是問題的提出,如果教師直接用口頭語言來證實或者證偽,都不太恰當。因此這個時候就是實驗“證偽”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即時設計其他的銨鹽與堿反應的實驗,并以實驗結果來判定猜想是否正確。如果不出意外,學生設計的實驗多是氯化銨與氫氧化鈉的反應。而為了增加比較效果,筆者則補充了同樣是氯化銨與氫氧化鋇,但在水溶液中反應的實驗。這兩個實驗取材方便,而實驗的結果則對學生的猜想進行了證偽。
實驗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所有的學生在實驗中的收獲是滿滿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其核心就是即時設計實驗來證偽。這種情形在化學學習中是不多見的,因而學生形成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中,實驗最好是直接指向結論的。但在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實驗過程中的一些生成,往往可以成為提升學生科學探究品質的重要契機。
所謂科學探究的品質,是指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符合科學探究各環(huán)節(jié)需要的水平。一個具有良好科學探究品質的學生,在化學問題的提出之后,能夠自然地反應出科學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且能夠將各環(huán)節(jié)的要求與具體的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從而讓科學探究從宏觀的策略層面,向具體的方法層面轉化[2]。
科學探究的品質既表現(xiàn)在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中,也體現(xiàn)在探究的細節(jié)中,更體現(xiàn)在教學的細節(jié)中。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探究的品質并不是在貼了探究的標簽下形成的,而是在一些教學細節(jié)中形成的。
筆者曾經(jīng)接觸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化學教師在“探究苯酚的性質”的實驗中,一不小心將一些苯酚弄到了手背上。這個時候教師立即執(zhí)行了標準操作:取酒精燈,然后將其中的酒精擦拭在手背上粘有苯酚的地方。學生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危險,而在看到上課教師的一系列動作后,一時鴉雀無聲。其后,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動作?
這個問題的提出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嚴格來講只是一個極小的細節(jié),但就是這個細節(jié),卻給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品質提供了一個契機。探究苯酚的性質,原本是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獲得的,但在探究的過程中,由于操作問題,使得課堂上出現(xiàn)了預設之外的生成,而這個時候教師又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實驗素養(yǎng),其沉著冷靜、有條不紊的操作,對于因生成而注意力高度緊張的學生而言,是一個無聲的教育與回答。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迅速完成了一次提升探究品質的過程。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是高度聚焦的,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抑而待揚的狀態(tài)。而在處置完課堂生成之后,教師很好地捕捉了這一教學契機提出問題,以讓學生從課堂生成中迅速轉換到問題思考當中。這種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到苯酚的腐蝕性以及易溶于酒精的特性。雖然從科學探究的角度講,這個過程時間短,環(huán)節(jié)不完善,但從學生的角度講,這實際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個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提出,并感知問題解決的過程。筆者以為這就是一種探究的品質。
規(guī)范操作是實驗的基本要求。傳統(tǒng)教學中,實驗規(guī)范往往是在實驗之前強調的,而到了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操作規(guī)范又似乎不上心。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呢?簡單的重復可能有效,而抓住實驗中的一些意外,也可以在學生面前有效地反證規(guī)范操作的意義。
筆者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段實驗教學:上課老師教的是“鹽的水解”的內容。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離子水解之后可以讓溶液呈現(xiàn)出相應的酸堿性,設計了學生分組的實驗。實驗中,每個小組用強度不同的酸與堿鹽進行搭配,這樣學生就需要進行若干次實驗。而每次實驗切換的時候,由于用于攪拌的玻棒沒有清洗擦凈,所以其上面殘留的液體,會對后一個實驗的結果產生影響,于是實驗中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有的小組做的強酸與強堿鹽的水解pH值大于7,有的小于7,還有的近似等于7。
這個結果是實驗之前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而這樣一個實驗結果作為客觀現(xiàn)象擺在學生面前,不解決又是不行的。應該說該教師還是非常機智的(這也是筆者印象深刻的原因),她立即引導學生分析: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一定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們實驗的重點,就轉向對原因的探究。探究的過程也是有意思的:有的小組重做了實驗,但由于順序與此前不同,結果所得水解溶液的pH值又不同了。于是,幾乎所有學生立即意識到,肯定是實驗過程中的某個細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于是就去回顧實驗過程。當將兩次實驗過程對比之后,問題的原因就浮出水面了。
在探究得出原因之后,實驗室的氣氛達到了高潮。而學生在感嘆之余,也意識到了實驗過程中每一個操作規(guī)范都需要認真對待。這樣的認識,不正是實驗教學所追求的嗎?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視野要從實驗本身拓展到學生在面對實驗、思考實驗、完成實驗、再思考實驗的過程中,這些過程就是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高度活躍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關注細節(jié)并挖掘細節(jié)的力量,可以讓其成為教學契機。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契機所發(fā)揮的作用,要遠比傳統(tǒng)的低動機、講授式,或被動完成式的實驗教學好得多。
[1]余加俊.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J].教育,2016,(12):217.
[2]張林萍.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實踐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3,(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