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萬春
教學活動是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對課堂教學形成重要支撐,為學生帶來豐富學習感知機會,已經成為教師施教的重要選項。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精心選擇教學活動形式,可以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數學問題核心,對各種數理等量關系展開針對性探討,并順利構建數學認知體系。數學活動多元化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基本要求,凸顯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有效塑造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發(fā)動學生展開釋疑活動,這是最常見的教法應用。若教師能改變問題設計主體,讓學生主動展開問題設計,或進行質疑活動,學生主觀意識得到有力強化,學習效果也會發(fā)生質變?!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只有深入學習內容,對學習對象展開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有效質疑。“學然后知不足”。學生通過學習找到疑難點,這樣的學習也是深刻、高效的,對調動學生數學思維有重要推進作用。
教師發(fā)動學生展開質疑時,需要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基礎展開調查,提升教學設計的契合度。比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等式與方程》,教師先讓學生自主研究教材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難問題。學生積極行動,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結,最終獲得有價值的問題設計。比如,“要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必須滿足什么樣的條件?”“等式和方程有什么關系呢?”“方程是等式的特殊形式,這樣說法對嗎?”這些問題形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進一步探究。有學生說:方程的定義是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這說明方程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等式,另一個是含有未知數。也有學生說:方程是一種特殊的等式,或是等式中的一種情況,等式包括方程,所以它們之間屬于包含關系。教師對學生的理解給出矯正性評價,對質疑、釋疑情況進行總結。
教師發(fā)動學生展示質疑、釋疑,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很高,操作效果顯著。這節(jié)課內容主要是認識等式和方程,問題較集中,質疑的問題也具有代表性。因為教師引導較到位,學生學習思考順利啟動,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良好。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對學生來說比較有觸動性,因為常規(guī)教學都是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一旦變換設計主體,對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較突出。學生有了質疑機會,自然會非常珍視,展開深入研究之后,設計質疑問題。
數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教師從實踐操作角度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準備動手操作的題目,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感官認知機會。教材中的 “擺一擺”“拼一拼”“想一想”“讀一讀”等內容,都屬于實踐操作方面的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優(yōu)化處理,針對教學內容展開適配性設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逐漸進入數學核心,形成更貼近的數學認知體驗。
《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習時,教師先將課文中的課例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列方程解答的基本步驟,然后為學生設計實地操作的實踐活動:學校操場上有根旗桿,知道它有多高?現在只給一個皮尺,其他工具都沒有,能測出旗桿的實際高度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到操場上展開實際操作,看哪個小組測量最準確。學生來到操場上,開始展開小組討論,如何操作才能測出旗桿的高度?有學生說:剛學了方程,自然要用上。也有學生說:可以這樣操作:先測一個人的身高,再測量太陽照射的影子長度,以及旗桿影子長度,看旗桿影子長度是人的影子幾倍,自然能算出旗桿的高度。學生找到解決方案,便開始反復測量,以便獲得更準確的數據。測量數據出來后,開始計算操作。先設旗桿長度為x,可以列出算式:x/人身高=旗桿影子長度/人影子長度。因為旗桿高度除以人的身高和旗桿影子除以人的影子是等量關系,將相關測量數據帶入其中,便可計算出結果。教師對學生實踐結果展開點評,對學生的創(chuàng)意發(fā)揮給出積極肯定。
教師為學生設計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來到操場上實地測量,學生表現都較積極,表明學生對實踐活動較青睞。從學生表現也能看到,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學習呈現創(chuàng)造性,這對培養(yǎng)學生數學綜合技能有積極影響。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可以成功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學習呈現主動性。
數學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教師要注意接軌學生生活認知設計一些活動,促使學生運用生活認知經驗學習感知數學。實地觀察、實際測量、案例列舉、數據分析、走訪調查、信息搜集等,都屬于學生生活經驗關聯的數學活動,學生形成的數學感知會更立體、可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切準學生經驗認知基礎展開設計,提升活動的適切性。不同年級、年齡段學生的生活認知有群體差異,教師要有關注意識,深入學生群體展開 “學情”調查,這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和前提。
學習 《折線統(tǒng)計圖》相關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布設生活經驗方面的數學活動:我們每個家庭都有經濟收支,也許有些家庭還有較明細的記錄,不妨深入家庭,展開實地采訪,搜集家庭近十年收入或支出數據,并以折線統(tǒng)計圖形式展現,若數據不夠精準,可以選用約數。學生拿到任務后,主動向家長搜集數據信息,并進行折線統(tǒng)計圖設計。成果展示時,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教師對統(tǒng)計圖進行點評,并發(fā)動學生展開深度解析:從家庭近十年收支情況調查中,發(fā)現什么問題或現象?學生開始觀察統(tǒng)計圖,展開熱議。有學生說:收入逐年增長,甚至成倍增加,這表明家庭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也有學生說:家庭支出情況也是逐年增加,有些年份收不抵支,這是因為買房子造成的。教師對學生活動表現給出評價。
教師調動學生參與家庭收支調查,不僅獲得豐富數據信息,為折線統(tǒng)計圖準備充分數據資源,還讓學生從家庭收支情況中分析生活變化,無疑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機會。讓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和家庭建設,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心理觸動,形成更豐富的學習動機。
數學學習離不開課堂訓練。訓練活動設計時,教師要有拓展創(chuàng)新意識,為學生準備更多探索性內容,勢必能成功激活學生數學學習思維。搜集身邊數學案例、解讀經典數學例題、實施數學生活應用、接軌生活進行課例創(chuàng)編、歸結數學解題規(guī)律等,都屬于拓展性數學學習活動,可以引發(fā)學生深度數學思維,特別是數學規(guī)律的總結、學習方法的探索,具有更高含金量,對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有重要意義。
發(fā)動學生展開多種實踐活動,不僅能開闊學生學習視野,還可以成功調動學生數學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感知意識。比如,教學 《組合圖形的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便為學生布設教學活動:家里或周圍有組合圖形的地方嗎?若有,實地測量一下,列出算式,計算實際面積。學生回家之后,到處尋找組合圖形的地方,并展開實際測量、計算。經過一番實踐操作,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課堂成果匯報時,教師發(fā)現不少創(chuàng)意性案例,有的學生將組合圖形畫出來,標記上測量數據,利用多種拆分手段進行操作,得到多種計算途徑。教師發(fā)動學生對創(chuàng)意性操作進行重點點評,號召其他同學學習。課堂學習氣氛頓時被點燃,學生議論紛紛。
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實地調查測量操作活動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學生利用多種手段展開活動設計,獲得豐碩學習成果。從學生展示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活動設計具有極強針對性,成功激活學生參與熱情。生活中有很多組合圖形,學生平時不會注意,教師以活動形式展開教學發(fā)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認知機會。通過具體實踐操作,學生由此建立的學習認知極為豐富。
數學教學活動形式眾多,需要教師科學選擇。學生數學認知基礎、數學悟性、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教學活動選擇時,教師要有觀照意識,針對學生學習實際,為學生匹配適合度更高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實踐感知的機會,并從實踐操作中完成學生數學認知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