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軍 王麗新 沈美英 柴洪亮 楊思遠
(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150040)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
斑嘴鴨(Anaspoecilorhyncha)在向海地區(qū)很普遍且分布很廣[1],隸屬鳥綱、雁形目、鴨科、鴨屬,中型游禽[2]。在我國東北部、北部及華北等地區(qū)繁殖,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臺灣越冬。由于過度獵取和環(huán)境惡化,斑嘴鴨數量日趨減少,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絳蟲隸屬于扁形動物門的絳蟲綱。絳蟲種類眾多,生物學特性各異,分布廣泛,對人和動物危害嚴重。鳥類[3],特別是水禽,可以寄生多種絳蟲[4],引起嚴重的鳥類疾病。寄生于鳥類腸道內的絳蟲會爭奪宿主營養(yǎng),或鉆入宿主腸黏膜破壞腸壁組織,或由多數蟲體密集造成腸阻塞,阻礙宿主的消化吸收而影響鳥類的正常生長發(fā)育[5],如戴文科的節(jié)片戴文絳蟲(Davaineaproglottina)、膜殼科的毛形劍帶絳蟲(Drepanidotacnialanceolata)、片形皺褶絳蟲(Fimbriariafasciolaris)等[6]。
膜殼科(Hymenolepididae)絳蟲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有著廣泛的寄生,如鼠類、蝙蝠和水禽等。目前至少有620種絳蟲和膜殼科的230種絳蟲寄生在鳥和哺乳動物中。面對如此多種類的絳蟲,對它們分類問題的研究從未停止過。近期,Khalil et al.對膜殼科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修訂[7],但并沒有對每一個屬進行修正。膜殼科的絳蟲種類繁多,部分種類形態(tài)學特征相似,如果僅僅依據形態(tài)學特征進行種屬鑒定,由于缺乏明確形態(tài)學特征往往會導致物種分類鑒定的錯誤[8]。例如,在鴨小腸內分離出的1種膜殼科的絳蟲(MonosaccanthesCzaplinski,1967),直到2001年才被發(fā)現是EchinatriumSpassky,1956的同物異種[9]。
核苷酸序列數據成功應用于寄生蟲分類,這有助于系統(tǒng)解決膜殼科寄生蟲分類面臨的問題[10]。基于一個完整的形態(tài)特征評估的和系統(tǒng)發(fā)育的證據[11],曾被列入嚙殼屬(Glires)一些物種已被轉移到最近成立的Pararodentolepis屬[12]。此外,Greiman et al.在結合了核酸序列(28S,nad1)和形態(tài)學數據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屬[13]。顯然,膜殼科分類進一步的完善需要形態(tài)學和分子數據的結合使用[14]。
在中國雁形目絳蟲的研究非常少,目前為止還未見斑嘴鴨體內膜殼科絳蟲的研究。
樣品材料:斑嘴鴨取自吉林省向海地區(qū)。絳蟲取自斑嘴鴨小腸內,置于70%酒精內用于形態(tài)學和分子研究。
鏡檢方法:將經蘇木素染色[15]的絳蟲標本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
DNA的提?。喝? g液氮中保存的蟲體組織,置于研缽中,研磨粉碎,使用組織細胞基因組DNA快速提取試劑盒提取DNA,-20 ℃下保存。
PCR擴增3個基因所用引物:擴增28S rDNA使用的引物參考Hillis et al.[16]設計的,目的片段長度為1 100 bp。擴增nad1基因使用的引物參考Widmer et al.[17]設計的,目的片段長度為700 bp。擴增18S rDNA基因引物設計是通過NCBI數據庫檢索相關18S基因序列,自主設計,目的片段長度為500 bp。所有引物序列均委托庫美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詳細見表1。
表1 28S rDNA、nad1、18S rDNA基因擴增引物序列
PCR擴增3個基因所用反應體系及反應條件:PCR擴增采用25 μL PCR體系,PCR buffer 2.5 μL,MgCl22.0 μL,dNTP 2.5 μL,Primer1 1.0 μL,Primer2 1.0 μL,DNA 3.0 μL,蒸餾水12.0 μL,Taq酶1.0 μL。28S序列PCR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8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30個循環(huán);72 ℃延伸7 min。nad1序列PCR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45 ℃退火30 s,72 ℃延伸50 min,30個循環(huán);72 ℃延伸7 min。18S序列PCR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0 ℃退火30 s,72 ℃延伸30 s,30個循環(huán);72 ℃延伸7 min。最后,將PCR產物在1%瓊脂糖凝膠電泳下進行觀察。
PCR產物測序及分析:用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的膠回收試劑盒純化擴增產物,將純化后產物連接到pMD18-T載體上,再將連接產物轉化至感受態(tài)細胞中,振蕩培養(yǎng)后涂布在含Amp的LB上,過夜培養(yǎng)后挑選白色的單菌落,對菌落進行PCR鑒定,篩選陽性克隆并經凝膠純化后送至庫美生物有限公司進行雙向測序。用序列分析軟件對測序結果進行排列校對,然后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已知序列進行Blast比對,確定蟲種。
系統(tǒng)進化分析:用軟件Mega 5(http://www.megasoftware.net/)中Neighbor-Joining(NJ)法構建基于3個基因位點(28S rRNA、nad1和18S rRNA)序列的系統(tǒng)樹,并用Kimura two-parameter模型計算遺傳距離;設置1 000次bootstrap檢測支持度。
中型絳蟲,蟲體全長93.0 mm,體最大寬度1.4 mm。前端細小,后端漸大,節(jié)片數目多,具緣膜,所有節(jié)片均長遠大于寬。頭節(jié)圓形,兩側略膨大,寬度為0.391~0.412 mm,平均為0.402 mm(圖1A)。吸盤4個,具棘刺,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0.098~0.103)mm×(0.101~0.144)mm,平均為0.101 mm×0.122 mm。頂端有頂突,平均大小為0.171 mm×0.131 mm,其周圍有一圈小鉤,共10個,呈“y”字形,吻鉤長0.019~0.029 mm(圖1B)。
頸節(jié)與頭節(jié)清楚地分開,節(jié)片寬為頭節(jié)的一半,寬度為0.236~0.337 mm,平均為0.286 mm。
未成熟節(jié)片細小,其內生殖器官尚未發(fā)育成熟。
成熟節(jié)片大小為(0.901~1.208)mm×(0.079~0.127)mm,平均為1.055 mm×0.103 mm。內含成熟生殖器官一套(圖1C,D)。生殖器官為單套。生殖孔開口于蟲體右側,在每個體節(jié)側緣前端1/3處。
睪丸2枚,成熟的睪丸呈橢圓形,直線排列于節(jié)片中央,緊湊并位于中間,與卵巢常有部分重疊。大小為(0.056~0.081)mm×(0.078~0.126)mm,平均為0.069 mm×0.102 mm(圖1C)。具有外貯精囊,囊狀呈橢圓形,一般位于排泄管附近,與陰莖囊相連接。平均大小0.102 mm×0.045 mm(圖1C,D)。內貯精囊呈長梭形,占據陰莖囊的大部分,與陰莖囊?guī)缀醯乳L(圖1C,D)。在成熟節(jié)片內,陰莖囊伸長但未到達節(jié)片中央,也并未穿過背滲透調節(jié)管,大小為(0.175~0.190)mm×(0.048~0.054)mm,平均為0.183 mm×0.051 mm(圖1C,D)。
卵巢囊狀位于中間,呈三葉,寬度為0.290~0.396 mm,平均為0.343 mm(圖1D)。卵黃腺圓形或橢圓形,緊湊并位于中間,背對卵巢,大小為(0.071~0.096)mm×(0.056~0.095)mm,平均為0.084 mm×0.076 mm(圖1D)。
孕卵節(jié)片(1.249~1.374)mm×(0.121~0.136)mm,平均為1.312 mm×0.128 mm(圖1E)。背排泄管比腹排泄管細,腹排泄管直徑0.029~0.045 mm,平均為0.037 mm。背滲透壓管直徑0.027~0.033 mm,平均0.029 mm(圖1C,E)。孕節(jié)子宮呈囊狀,囊袋不裂解為卵袋。子宮壁向節(jié)片四周擴張,越出排泄管,充滿整個孕節(jié)(圖1E)。
綜上,分離的絳蟲為1新種,命名為Diorchispoecilorhynchamorbus, Zhijun Hou,2017。
詞源,拉丁語,morbus=病,poecilorhyncha=宿主的拉丁名;指的是該種絳蟲對斑嘴鴨致病。模式樣本存放于東北林業(yè)大學寄生蟲研究中心,NEFU-HY1901,頭節(jié)及部分節(jié)片染色及固定在加拿大樹脂中(1條),NEFU-HY190P兩條沒有頭節(jié)的樣本染色及固定在加拿大樹脂中(2條)。
A.頭節(jié);B.吻鉤;C.雄性器官;D.雌性器官;E.孕節(jié)。
2.2.1 28S rDNA進化樹
Bayesian法構建的28S序列的進化樹結果見圖2。在Bayesian樹中,所測絳蟲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上的其他絳蟲的28S序列建立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假葉目絳蟲(Paraechhinophallusjaponicas)作為外群,位于進化樹最底部。其余樣本另開一支,與外群距離遠,表明其余樣本不屬于假葉目,而是圓葉目。在圓葉目大枝中,又大致可以將所檢測樣本歸為較大的5個小枝,包括裸頭科(Anoplocephalidae)、膜殼科(Hymenolepididae)、雙殼科(Dilepididae)、戴文科(Davaineidae)和中絳科(Mesocestoididae)。本試驗的絳蟲歸于膜殼科分枝中。
圖2 Bayesian法構建的絳蟲28S的系統(tǒng)進化樹
2.2.2 線粒體nad1進化樹
Bayesian法構建的nad1序列的進化樹結果見圖3。在Bayesian樹中,所測絳蟲基因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上膜殼科中其他屬絳蟲的nad1序列建立系統(tǒng)進化樹。遺傳進化樹分析結果表明,本試驗的絳蟲并未歸于膜殼科中已有nad1序列的各屬絳蟲之中,而是同膜殼屬、假裸頭屬、微棘屬并列,單獨分為1枝。從親緣關系上看,與微棘屬、假裸頭屬、膜殼屬的遺傳距離比較近。
2.2.318S rDNA基因的絳蟲序列比對和遺傳距離
根據18S rDNA測序返回結果,通過NCBI上數據庫Blast程序進行同源對比,從GenBank查找并下載相近的9屬11種膜殼科絳蟲的18S基因序列(包括雙睪屬、縐緣屬、膜殼屬、微棘屬、嚙殼屬、Wardoides屬、Coronacanthus屬、Diploposthe屬、Staphylocystis屬),連同本試驗獲得的12個序列的18S rDNA基因遺傳距離的關系見表2。由表2可見,Diorchispoecilorhynchamorbus與雙睪屬的D.brevis遺傳距離最近,為0.01。
結合絳蟲典型的形態(tài)學特征,如節(jié)片有緣膜且寬大于長、睪丸數量少(2個),生殖孔為單側開口(右側),28S rDNA進化樹可以確定本研究的絳蟲為膜殼科絳蟲。
在28 rDNA進化樹中,D.poecilorhynchamorbus與Hymenolepissp.的親源關系最近;在nad1進化樹中,其同微棘屬、假裸頭屬、膜殼屬的遺傳距離較近,但是微棘屬和膜殼屬絳蟲的吸盤無刺且睪丸為3枚,假裸頭屬與膜殼屬絳蟲頭節(jié)沒有頂突或頂突退化,而本試驗絳蟲有2枚睪丸且頂突明顯。18S rDNA分析表明其同雙睪屬的Diorchisbrevis親緣關系(相似度大于99%)最近。
圖3 Bayesian法構建的nad1的系統(tǒng)進化樹
絳 蟲1234567891011121 Diorchis brevis2 Fimbriaria sp.0.073 Hymenolepis nana1.071.064 Wardoides nyrocae1.101.070.035 Coronacanthus omissus1.071.060.010.036 Diploposthe laevis0.080.061.051.051.057 Microsomacanthus pachycephala1.061.040.020.040.021.038 Rodentolepis microstoma1.671.631.331.381.361.581.339 Staphylocystis furcata0.070.031.071.101.080.051.061.5710 Hymenolepididae0.070.041.051.061.050.051.031.610.0311 Hymenolepididae1.081.050.010.030.011.040.021.361.081.0412 D. poecilorhynchamorbus0.010.071.071.091.070.081.051.680.060.071.08
在膜殼科絳蟲的形態(tài)學鑒定中,頂突及其棘刺、睪丸的數量等形態(tài)學特征是重要的依據[18]。本試驗絳蟲的頭節(jié)上有具10個棘刺的可伸縮頂突以及每個節(jié)片具睪丸2個,符合雙睪屬的典型特征。綜合形態(tài)學和分子進化特征,可確定該絳蟲為膜殼科雙睪屬絳蟲。
通過觀察比較本試驗的蟲體,其基本特征與主要構造如陰莖囊的位置、陰莖囊的長度范圍、睪丸位置形狀等,同D.excentricusMayhew,1925相符。但是D.excentricus絳蟲的棘突上的小鉤長度為0.027~0.039 mm,而筆者描述的蟲體上的小鉤明顯較小(0.019~0.029 mm),所以確定本研究分離的絳蟲為膜殼科雙睪屬1新種,命名為D.poecilorhynchamorbus,Zhijun Hou,2017。
膜殼科是絳蟲中種的數量最多的科[19],但該科絳蟲的許多描述是不完整的,此外,膜殼科的分子數據也很少。本研究獲得的試驗數據,將補充到相關的數據庫,為將來膜殼科絳蟲更為科學的系統(tǒng)分類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