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外國語大學 薛惠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家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良好的國家形象能夠促進不同國家間的合作,國家的形象與地位對國家的影響力起到直接的作用,因此,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國家對我國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多年以前,認為我國發(fā)展緩慢、思想落后,對我國存在偏見,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強化國家形象的樹立,改變其他國家對我國存在的偏見。良好的國家形象需要依托大眾傳媒來增強公眾的認知能力。我國當前的海外傳播力有限,中國的國際形象是通過少數(shù)有國際輿論話語權的國家所構建的,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改變其他國家對我國的誤解。短期內這一被動的情況難以轉變,我們需要不斷開拓有效的傳播方式。當前世界各國的開放程度都有所提升,移民、留學以及旅游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在這一過程中的直接交流能夠最直接有效地改變其他國家對我國存在的偏見,久而久之就能夠讓我國的國家形象有所改變。由于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停留的時間較長,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情況,故本文結合國際教育交流,對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國家形象構建展開探究,探究內容如下文所述。
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通常是通過他方構建的。在來華留學之前,留學生通過他方構建對中國的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他們所認識的并不是真實的中國形象,這就會造成留學生對我國的國家形象存在一定的偏見。雖然這一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但給留學生心目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打下了較為不好的基礎。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過閉關鎖國階段,不僅在那一段時間里技術落后、觀念落后,還拒絕與外界交流,給留學生樹立起了中國觀念落后并且制度封建的形象。經(jīng)歷了閉關鎖國的階段后,在后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發(fā)展仍然落后,西方國家掌握主動權,西方主流媒體給人們營造出我國落后、貧困并且人權狀況差等形象。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不利于中國的發(fā)展,留學生也對中國有一個較差的印象,不利于其正確認識中國真正的國家形象。當前,大眾傳媒是國家形象建立的重要渠道,我國也有著一定的發(fā)言權,但改變我國國家形象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改變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進行滲透,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我國的留學生制度發(fā)源于隋唐時期,隋唐時期的思想開放增加了留學生數(shù)量。唐朝時期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外出學習,制定了相關政策進行支持,并且由國家提供一定的費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對世界的發(fā)展都有著影響。我國古代時期經(jīng)濟發(fā)達、思想開放,朝鮮半島和日本由于鄰近中國對我國的較多傳統(tǒng)文化進行借鑒與模仿,一些留學生從中國帶走相關的文化技術后,對他們國家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18世紀以后,歐美國家發(fā)展迅速,中國的國家形象開始轉變,被持續(xù)丑化。但接觸過中國文化的或來中國留學的學生都對中國的評價較為溫和,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評價成了改變世界對我國看法的有效途徑之一。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來華留學生在來中國之前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識主要來源于他人訴說、本國電影、本國電視節(jié)目等。通過到中國進行學習,在掌握漢語、與中國人接觸、解讀我國的歷史的過程中,留學生能夠較好地認識實際的中國形象。
學生來華留學,通過接觸媒體能夠較好地對中國的形象進行了解,通過居住在我國對風土人情進行了解,也能夠了解我國的實際情況,并且對我國的政策、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以及對外開放情況有直接的了解。調查表明,留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大多轉向積極正面,根本原因是中國自身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留學生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掌握了漢語拼音,人際交往是轉變其對中國國家形象認識的主要渠道。留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會影響到其他人對中國的認識,他們對中國實際情況的敘述也能夠更好地改變其周邊人群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認識。
在看到通過留學生構建國家形象可行性的同時,也要加強思考,從而更好地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通過來華留學生改變中國的國家形象。
來華留學生應該將國家文化外交意識自覺化,在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教育時,在加強其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同時,也應該將其作為外交文化交流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早就將國際教育以及文化交流作為外交戰(zhàn)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國在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同時,也應該上升到外交戰(zhàn)略的高度,加強我國形象的樹立。19世紀40年代,美國就提出要將人員、圖書以及藝術作為一種慢媒介,通過培養(yǎng)經(jīng)營人文,實現(xiàn)長期的文化轉型。英國外交政策將文化教育作為英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也逐漸重視文化教育,但我國對于國際教育在構建國家形象的過程中的意識較為欠缺,缺少與國家政策的互動。因此,我們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要具備相關的戰(zhàn)略意識,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相關意識,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文化教育,讓其了解中國形象。
要在充分尊重來華留學生國家文化與國情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化進行滲透,但切忌將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強加于來華留學生。可以結合不同國別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據(jù)不同國家的文化模式進行個性化教學,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應用,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不會侵襲或影響其自己國家的發(fā)展。
除了要將留學生“引進來”,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知識,還需要“走出去”,將中國的孔子學院作為重要的漢語傳播平臺設立在國外地區(qū)??鬃訉W院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地豐富我國的外交形式,增進國外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海外建立教學基地存在的問題也較多,需要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開展。海外開設孔子學院雖然能夠對我國的文化進行傳播,但是很難在教學中結合我國的文化底蘊,更不能滿足學生將所學內容融入我國的實際文化民情之中,因此,改善我國的國家形象不能僅僅依靠這一途徑。國際主流媒體長期以來的推波助瀾讓國外的人們形成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國外對中國的國家形象認識有著較大的偏差,我國的大眾傳媒影響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想要改變國家形象,就要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讓他們改變曾經(jīng)刻板的認識,了解我國的風土人情,從而在其回國之后更好地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進行建立,改變周邊人對中國的看法。
國家形象涉及接受者的主觀認知狀態(tài),只有讓來華留學生清晰地認識中國的國家形象,才能夠更好地讓國際公眾接受。自我構建國家形象的實質是勸服,讓人們對國家形象形成心理與情感上的認同,才能夠更好地讓其他國家的人們對其進行接受。本文結合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目的在于更好地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找出合適的辦法來加強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提升人們對中國的認識。